高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651638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95KB
高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家生来一样”即使是真理,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打下的基础也有牢疏之分,更何况强中自有强中手。
班级中基础比我牢固、思维比我灵敏的人很多,中考让好学生上了重点高中,等于优势力量的集中培养。
很快,我在入校的小考明显落后了,和我在初中年级第一的名次有很大差距。
不过,平心而论,当竞争的范围扩大,竞争的选手增多,遇到基础比我好的同学很自然,就像我来到清华后发现很多同学比我强。
中考让我有机会和全市的高材生做同窗,成绩好的学生分到了实验班。
第一次的自我介绍就很不一样,有的同学出口成章;
有的同学机智幽默;
有的同学多才多艺。
英语课上,有的同学娴熟地用英语和老师对话;
数学课中,有的同学对新讲的定理如数家珍;
物理课上,有的同学像是牛顿的老朋友;
化学课下,有的同学已经拿着复杂的方程式和老师切磋……我一上课就有几件事想不明白。
他们为什么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做题很快、能到讲台给我们讲?
怎么老师话音一落他们就像事先知道答案似的举手回答?
一节课我还没听明白,怎么人家已经和老师互动了?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心高气傲的我第一次被挫了锐气,羡慕中略带一丝感伤。
同样是中考高分,他怎么读了那么多课外书?
她什么时候学的钢琴?
他去哪儿悟了那么多理化知识?
她如何提高的口语水平?
最重要的,我怎么不如他呢?
井底之蛙在外人来看孤芳自赏,它若跳了出来,还真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广阔的天空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既可能把握了更大的机会,也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蹶不振。
我初到高中和刚入清华遇到的最大困难都在此:
“鸡头”当惯了,突然变成了凤尾,心理有落差。
别人效率比我高
家人曾经告诉我,我不聪明,是笨鸟,飞得慢,要先飞才有希望第一个到达目的地。
很多年我都相信这句话,不耍小聪明,充分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复习。
笨鸟先飞的实质是我比别人先起飞。
中考后的暑假,我花了一部分精力预习高一的课程,本以为算笨鸟先飞了,可惜,其他同学在假期也没闲着,都提前进入状态,或是自学,或是报班上课。
相比之下,我算预习少的。
暑假的先飞没有实质的帮助。
开学后,所有人都在飞,经过中考筛选的同窗都是飞行健将,我的速度比别人慢。
我一天每科能做一本练习册,有的同学做两本;
小测试卷子我一个小时答完,快的同学半小时就交卷了,成绩还比我高;
背古文和英语课文,我要读很多遍才能记住,有的同学读两遍就会背了,我有时怀疑他以前就很熟悉这些课文;
课上老师提问,我还没有思路,已经有人举手回答了,我在没有任何独立思考结果的时候听了别人的想法,无法快速判断对错,就进入下一个问题了。
新班级的课堂进度不会照顾我。
我在课堂上专注地听,希望靠全神贯注从老师的口中得到快速的理解,但是我失败了。
我眼睛盯着老师,脑子没有跟上。
一节课下来,我以前会的还是会,以前不会的,还是没学会。
课堂上的表现深刻地说明我无法短时间内掌握知识,进而导致完成课后作业复习非常困难。
试想,在课上老师讲都没有听懂,怎能指望课下一看就独立解决了?
预习时的问题课上没解决,回家再看一遍书就会了?
这不可能。
至少昨晚没懂的东西,不会今天一看就全懂了。
我看十几遍也许会懂,即使不懂也照葫芦画瓢知道怎么回事。
现实的残酷在于,我疲惫地忙着赶作业,像老牛拉车一样缓慢地前行,连当日事当日毕都实现不了,怎么看额外的十几遍?
怎么提前预习明天的内容,做到笨鸟先飞?
我今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否可以先放下,拿起书本预习明天的,相信明天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开启新的生活。
我尝试过课上不错眼珠地盯着老师,强迫自己处于兴奋状态,结果还是越落越多。
无论怎么预习,也达不到和其他同学的思路同步。
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所有的情况和那天具体的课上内容没有太大关系。
跟不上的根源是我的课堂效率没有别人高。
换句话说,我的课堂效率在以前的班级是最高的,在高手如云的高中新班级,我遇到了比我效率高的人,而且很多。
别人睡觉比我晚
衡量高中生刻苦程度最常用的方法是看晚上几点睡觉、一天睡几个小时。
老师、家长、同学都倾向于认为,睡觉越晚的学生,学得越刻苦。
即使你成绩不理想,只要晚睡早起,大家多半会说“这孩子很刻苦,就是没找对方法”,或是说“这孩子用功,就是脑瓜不行”。
这些评价都肯定了一个前提:
睡得晚表明刻苦。
很长时间我也这么认为。
一个人晚上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只学习,睡得很晚,除了刻苦还能说明什么呢?
即使他没看懂知识,却一直试图看懂,不就是刻苦吗?
理解有不同的层次,自学的理解只能算是整体的理解,很多细节说不清楚,背后很多深刻的道理挖掘不出来。
上课直接在大部分同学预习的基础上跳过基础概念的讲解不算节省时间。
课上最关键的是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深刻记忆,第一遍学习很重要。
自己看书和老师讲解的最大区别在于思路是否连贯。
老师循循善诱,将零散的知识串线,前因后果说得清楚。
自学的效果总没有老师穿的线牢固。
何况,高中阶段主要是打基础,不搞奥赛的话,掌握基础最重要。
本来先讲基础,由基础加深拔高。
这也是实验班有时并不适合我的原因,讲课实在太快了。
我理解速度很慢,我的朋友教我,教三四遍我才能明白,给我布置任务,我可能重复问你好几遍,
你有的时候会觉得,清华的学生是这个素质啊?
那我也没有办法,我就是这个素质。
如果老师参照我的理解速度安排课程进度,一节课的内容会减少,很多优秀的同学会不满意,讲的知识却能被我消化。
可是,班级还有无法快速消化的我,需要从头慢慢理顺,老师快速过去的结果是我的思维体系不连贯,记忆不深刻,理解不透彻。
这个也是我认为大家慎重选择进实验班的原因,但是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去试一试,能不能适应这个环境,如果不行的话,马上出来也可以,一定不能放弃对自己的希望,还是要进去,然后再说可不可以,
我的办法
综合分析——否定延长学习时间方案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峻,不甘落在别人后面,积极寻找对策。
要制定符合实际的方案,先要了解自己。
我聪明吗?
没有人测过我的智商,家人说我不聪明,小学老师、初中老师(以及后来的高中老师)都认为我不聪明,说我依靠踏踏实实的努力取得的成绩,我就想当然地认为我不聪明。
很早就流传一种说法“到了高中光靠苦学不行”,智力因素起很大作用。
我现在的困境是不是证明了,我一直靠勤学苦练闯关到高中,到了需要智力的时候就顿失光彩?
很多人说“高中的数理化不是想学就能学懂的”。
别人学得懂,我为什么学不懂?
我以前一直学得很懂,没有道理突然学不懂。
有句谚语叫“勤能补拙”。
我若能比以前更勤奋,不就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吗?
问题是,我已经很认真听课,很认真自习,很认真做作业,课堂效率还是低,导致家庭作业效率也比别人低,我完成正常的作业就花很多时间,哪里来的其他时间补“拙”呢?
当然,我可以晚睡,将现在11点睡觉推迟到12点,延长学习时间多完成任务,这也是我分析并否决的第一个方案。
延长时间未经过实践从逻辑分析就被否决了,根本原因是我的睡眠时间已经达到底线,再缩减就会透支第二天的精力,影响听课,得不偿失。
延后的一个小时头脑不清醒,效率也低,对身体和心理都是煎熬。
我的困难不是没有时间完成会做的题目,是干脆卡在了基本题目上,再弄多久也不会。
我不相信困得头昏眼花会突发灵感,将一直没看明白的例题、定理、语法都看明白;
也不认为背诵多遍都默写不下来的古文和单词随着我脑袋一晕,就倒背如流了。
即使我经过调整,通过延长时间实现成绩的复苏,也是过早将弦绷紧,缺乏后劲。
到了高三,所有人都会自动缩减睡眠、增加学习时间,那时我就成挤干的海绵怎么也弄不出水了。
我果断否定了该方案。
初步尝试——否定心血来潮速胜方案
我是怎么落下的?
别人发言说答案,我在思考问题;
别人做作业,我在回忆课上的讲解。
看来,谁成为班级的领军人物,谁就手握课堂进度权。
我能否通过强势复出,重新掌握课堂主动权,进而像他们甩开我一样甩开他们呢?
追求成功的心如此急迫,我渴望成绩短时间上升到班级前几名。
我决定刻意紧张学习,拿出考前突击的状态,集中优势力量寻找突破口。
在强势科目上,通过仔细预习,课前充分消化,在课上快速抢答,做课堂的“主宰”;
对弱势科目刻意集中注意力听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发言;
强化对语文和外语的记忆,处处刻意主动。
这就是集中突破方案。
方案实施头一周,我积极主动在课上发言,努力充当领军人物。
我发言时确有一点自鸣得意:
我第一个发言,题目在你们反应前就过去了,你们就像我之前的处境,会被甩下去,我就走在前面了。
几次小考下来,我渐渐发现判断有误:
大家的成绩还在我前面,我仍在班级中游,被我抢占发言的人依然高分,成绩没有任何变化。
我的成绩也没有根本提升。
我意识到,课上发言只表明积极,刻意抢答在形式上走到大家前面,不表明实际跟得上。
大家跟得上自然地发言,我刻意发言不代表跟得上。
我刻意抢答的内容,都是已经会的,我不会的,没有因发言而弄懂。
刻意的紧张让我身心俱疲却无所得。
我曾经有几次试探大家的接受能力到底怎么样。
我特地预习了比较难的题目,课上老师一说就抢答,老师见我都会做,就过去了,大家也没说什么。
在我看来,大家没有时间反应。
但很快,那节课后半段老师出了类似的题目,仍然有那么多人举手算对了。
看来,我和前面同学的差距比想象的大,大家的快速反应超过了我的自然接受速度,我的快速反应却仍在大家的接受速度之内。
我低估了大家的实力,大家不依靠上课听讲才弄懂,可能预习就弄明白了。
这个差距,是我始料不及的。
逆向思维——否定龟兔赛跑长期方案
心血来潮速胜方案宣告失败,我深深地陷入了痛苦中,我和别人的差距是绝对的,短期内无法跨越。
那么,长期坚持能跨越吗?
细致的分析再一次让我失望。
“龟兔赛跑”的乌龟取得胜利,不仅因为乌龟持之以恒,希望渺茫却坚持到了最后,更重要的前提是有一只“骄傲的傻兔子”。
兔子若没有放松,乌龟没有取胜机会。
我确实见过一些人,资质聪慧却主动放弃了,比如基础很好的人迷恋游戏不上学了,或者自鸣得意自我放松被超越了。
然而,在这所重点高中的实验班,没有一个人这么“傻”,大家都很谦虚,很勤奋,不自傲,不自夸,恨不得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学习,没有人停下来等我。
我确实是乌龟,前面的人也确实是兔子,只是乌龟一样地慢,兔子却不是傻兔子。
在长跑中兔子不太关注落在后面的乌龟,他们关心跑在更前面的兔子。
“龟兔赛跑”式的最终胜利也只是幻想。
现在似乎到了死胡同,没法继续前进了。
试想,别人的学习时间比我长,学习效率比我高,基础比我好,不会犯傻兔子的错误停下来等我,我无法短期集中突破,不敢延长学习时间,连听课都费力,除了一天天被甩下,还有别的结果吗?
我有什么机会吗?
这么多方案行不通,归根结底是这座城市的中考强者实力在我之上,不犯低级错误。
他们的梦想是清华北大,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心态,在学习和娱乐间有平衡点。
我尝试的几种方法在一般的班级说不定会奏效。
在这个班级,它们行不通。
行不通说明一点:
我还没有找对方法。
心血来潮速胜论和“龟兔赛跑”长期论并不构成可行性集合的全部,任何事情总有解决方法,我不相信世界上的事是上天注定的,没有改变的机会。
这个世界不会让人用尽全力也枉然,努力应该有回报,况且我和大家的差距不会在智力上,一定有方法迎头赶上。
前几个方案仅停在“术”的范畴内,太急功近利,新方案要突破之前的所有想法和认识,在“道”的层面上有所改变。
表象迷惑双眼,功利阻碍智慧。
我还没有认清所处的环境,就乱分析;
没有诊断自己的问题,就随意开药方。
解决问题先要看清问题。
我决定从当局者抽身而出,后退一步,从急着竞争的选手退到观众席上,躲在事件后面仔细观察,就像《尘埃落定》中超然物外的“我”,既生活其中,又欣赏着自己主演的电影。
我躲在大叶子下面,阳光打在生活舞台上,我看别人的一举一动,也感受我的一喜一悲,却不希望他们发现我。
我带着轻松的心,看看世界到底怎么回事。
找到突破——放长线,钓大鱼,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我躲在大叶子下面观察生活,静心感受世界,感受身边发生的事情,像看电影般观看眼前的一幕幕,有点置身于事外,也有点冷眼旁观。
这种出世的心态是看清眼前难题的唯一办法。
带着疑惑看生活中最现实的电影,最先看清楚自己的内心。
我表面说同学间互相帮助,并身体力行着,其实心底十分渴望超过大家成为年级第一。
都说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论怎么说,彼此都有很强的竞争关系,至少在我心中,竞争是最核心的问题。
一次上课,我听一位同学在讲台上讲题,讲得非常好,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我在他讲题的时候,不如听老师讲题时虚心,心里有点不服气,又带着点自卑。
听两句就开始低头自己演算,我想:
“凭什么每次都是你讲?
发言的为什么不是我呢?
”第一次感受爱慕虚荣的真实自我,我渴望证实自己、赢得赞赏。
别人讲解我不懂的题目本来是好事,是我提升的机会,我不认真听反而生气,限制了我从别人那里得到提升的机会。
我要前进,必须克制虚荣心和表现欲。
那位讲题的同学呢?
他回到座位,刚才的激动还没有平静,紧接着的题目就不那么专注,红着脸低头转笔。
我反思自身,我上讲台解释清楚一道题心里也会激动,一激动一沉浸就耽误了后续听课。
下午上课,一部分人昏昏欲睡,甚至趴桌子,好在大家都困,就不认为此时效率低,心想“困是在所难免的”,“困是熬夜下功夫的必然”,都是放松的借口;
晚饭前的最后一节课的最后十分钟,能听到收拾文具、收拾书包的杂乱声音,偶尔还有嗡嗡声,是心不在焉的表现;
期中期末考试前,大家忙着备考复习,拼命看之前做错的题目,恶补没背的单词和古文。
考试当天,大家表面谈笑风生,实际故意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骨子里却异常在乎。
考试结束,耳畔传来最多的话是“终于考完了”,考生们长舒一口气,连日的紧张顿时烟消云散,筹划着回家好饭好菜好觉。
回家做什么我无从考证,只感觉状态和考前有变化,主动寻求放松,效率会降低,不会继续拼命复习。
讲评试卷,大家关心分数,不希望错很多题。
争论最多的声音是为什么某种答法不给分,很少有人说老师出题好,出到了我们薄弱项,检查出了问题,所以很高兴。
大家听试卷没有平时听课认真,总好像尘埃落定,成绩已出改之无动力。
这些日常的图景,经过高中磨炼的同学都不陌生。
我置身其中,没感觉这说明什么、蕴含什么;
我抽身出来,在一旁观看,猛然发现,世界和我想的不一样,它没有我想的完美,没有我想的纯粹。
只不过置身其中,我和别人一样经历着不纯粹,习以为常失去了察觉。
习惯的未必是合理的。
旁观让我惊讶不少:
原来生活有这么多瑕疵,特别是生活于其中的我。
我看到了巨大的提升空间。
生活中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因为大家行动一致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以前,我脑海里对于别人的印象大多出自对好学生的理想的抽象,拿不出具体事例。
我说不清楚成绩好的学生为什么好,更看不出他们哪里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既不知己,也不知彼。
在高中阶段,知己就是知彼,看出别人的所思所感,也就看懂了自己的所思所感,高中生的奋斗目标、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考试方式太一致,导致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趋同。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在高中最适用,大家很像,别人的问题往往也是自己的问题。
无论多么好的学生,也只是人,不是神,也会为考试而烦恼。
成绩好的人有保持好成绩的压力,成绩不好的人有对考试的畏惧,大家的心情都会随考试的到来和离去而变化,这很正常,就像高考前夜很多人睡不香。
大家会在考前突击复习,考后暂时放松,神经绷紧一段时间,就有必要在事情结束后松弛。
伴随平时考试而来的时紧时松,从旁观者的角度,实属不必要
我发言成功也会沾沾自喜,暂时耽误了前进的速度,就像得奖状要兴奋一会儿才能心里平静;
原本不会做的题目,别人讲解我又不服气不谦虚地听,肯定进步慢。
从长远考虑,发言也好,不发言也好,归根结底是如何更好地学习知识。
现在会不会不重要,现在学不学和听不听才重要,展示学会的成就感没有学会新知识的进步感重要。
在旁观者的眼里,最关键不是展示了多少,而是学到了多少。
我要克服对学习的虚荣浮躁,正视和承认别人做得比我快、学得比我好,虚心向人求教。
只要别人讲的题目我听明白了,我就要高兴,就要感谢他。
细细想来,习以为常的问题才是阻碍发展的绊脚石。
在“道”的层面上解决问题需要更大的努力,需要颠覆以往的认知,改变学习态度及习惯,却也蕴藏着更大的希望。
旁观生活时发现,我将主次角色弄颠倒了。
我是高考的主角,老师、学校、书本、练习册都应为我服务,助我考清华。
老师的讲解省去了我自学的时间,我不会的问题可以向他们请教;
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提供教学设施,为我们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书本和练习册是学习的载体;
考试是查缺补漏的工具,一切都在为我考清华服务。
可惜,现实中,我往往将学不好看成对不起老师家长,看成自己没有面子,不敢正视查缺补漏的考试工具,常常“讳疾忌医”;
更不敢将不会的问题问老师,对老师有点害怕。
我缺少在“道”的层面对学习的思考。
我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平时学习、小考、高考究竟是怎么一种关系?
老师快速的讲解对我到底起什么作用?
我到底想要什么?
很明确:
高考得高分,考上清华。
我当时的观点是:
无论我组织了多少活动,看了多少课外书,学了多少技能,只要考不上清华,就是最大的遗憾,这个遗憾用任何东西都无法补偿。
我就是想证实自己,为此,我可以牺牲青少年时代最后的阳光,可以为了应试修炼成变形金刚,可以放弃每晚的电视节目,放弃周末的休息。
①
考清华是目的,高中三年是准备时间。
我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备考同时还可以当学生干部,参加活动;
我若能力不够,就集中精力应对考试,备考是最重要且最想做的事。
用高中三年来提升战斗力、解决不会的问题。
课堂上,听懂同学讲解我不会的问题,比表演我掌握的知识更重要;
考试时,查出我知识的盲点以便加强,比出题恰好正中下怀拿第一有意义。
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始终高度关注。
考试不会的题目和作业不会的题目要同样对待,它们都是我要提升的部分。
三年中解决的问题,都是学会的知识、掌握的技能、高考的武器,最关键是学会多少,什么时间学会不重要。
平时考试和作业中不会的题目,只要老师讲解的时候弄明白了,高考一样拿分。
有的同学掌握快,平时考试和作业顺利完成,有人掌握慢一点,老师判了错号,讲解弄会了一样要高兴。
我知道,不应过分关注考试分数和排名,应直面问题,错的就赶紧弄会。
“考试是检验自己掌握情况的。
”一位长者经常这样提醒我。
我也明白考试是查缺补漏的手段,不是目的。
只是一到现实,我往往将考试和排名看成了目的,忽视了查缺补漏的手段作用。
结果,我期望考试错得越少越好。
以旁观的角度,我考得怎么样在考这门科目前就确定了,学多少自然会答多少,不会的怎么在考场上想也没用。
考场中不该对不会做的题目有心理负担。
一道题是否会做,考试之前就应心中有数,考场上没有必要紧张,更没有必要因为不会做,或者突然想不清之前怎么做而烦恼,不会做只说明一点,还不熟练,掌握还不到位。
在我看来,平时考试就是检查哪里还需要改进,“考题刚好出到了复习得和掌握得熟练的地方,成绩自然会好;
恰好出在了不熟悉的地方,分数自然会低”。
分数不影响真实水平,我会的还是会,只不过没有考,反倒该感谢考了不会的,查出了问题,给我机会改正,提升战斗力。
若没查出来,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该眉头不展,要高兴才对,既然关注考试,也一定最关心高考,现在考试查出了问题,改正了就不会在高考中重现。
这些想法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的成绩在高三突飞猛进,老师让我在班会上总结学习心得,我说:
“我觉得这一次题目出得不好,因为我刚刚开始一轮复习,知识网刚开始编织,还没有编织完,这次题目恰好都出到了我以前的知识网就编织得很密的地方,所以我的分数特别高。
这次考试没收获太多,反倒是给了我错误的信号,让我感觉现在的水平很高了,其实我刚开始编织,很多地方不会,还要继续编织,我不会轻易相信这次考试。
”
旁观生活启示我,高考是长期准备战,考得更好先要学得更好①,提升学习力要改变不良的心理认知和学习习惯,改变习以为常束缚发展的行为,即改变学习关系。
我要打破惯有思维,将平时考试和学习融为一体,同等对待考前复习和平时学习,不随期中期末的临近和走远或紧或松,高考是马拉松,偶尔的爆发不会影响排名,时紧时松反而身心俱疲得不偿失,这是心血来潮速胜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
漫长的匀速跑过程逐步提速才会超过自己。
高考取胜在无数个瞌睡的午后、不经意的放松、习以为常的假期……改变这些,要有长远计划。
制订长期计划,在实施中不断改进。
评价标准是每一天的小进步,今天必须比昨天进步,明天必须比今天进步,关注每一天解决多少问题,注意习惯的培养和改进。
大进步不急于在某次考前完成,不能没弄明白就放弃,更不能心生怨言,机会很多,要不断地努力,用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实施计划,不到最后一刻决不罢休。
制订计划——先改变“学习关系”,再发展“学习力”
用整体的视角审视才不被眼前的表象迷惑,之前的分析尝试停留在表层,未触及内核,必然失败。
失败的原因不是智力不如人,不是努力不如人,不是方法不如人,不是时间不如人,而是我的学习关系需要改进。
改进学习关系,先变其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以适应新的更高效的学习力的发展。
每个人都懂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也能列举一大堆,真正实践的人却不多。
既然高考是第一目的,就要制定以学习为中心的习惯,按学习要求安排作息、吃饭、上课、作业,达到效率最高、质量最优的目的。
计划执行很简单,按计划学习,到什么时间学什么知识,每一天和前一天一样,形成学习规律,达到学习成自然的境界。
高考是马拉松,计划体现长跑特征:
每天不制造紧张,不寻求轻松,保持平常心态,实现匀速学习。
不将完成任务寄托于学习状态爆发,将学习行为与心情状态分离。
心情好不多做,心情不好也坚持完成。
变不可控的日常学习为可控,就实现了自我管理。
不懂的问题是我关注的重点,有人讲题我就感谢和高兴,不再花心思想人家为何比我强。
发现问题才有机会改正,问题弄懂了,高考就会了。
只要三年学会了,无论怎么学的、何时学的,都会得满分。
我很不适应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心理暗示要高兴,总希望做题时所向披靡,毕竟会做的多代表掌握得牢。
在新的学习关系中,弄懂不会做的题目是重中之重,一开始实践着实不适应。
一段时间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