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跨越发展的文化路径选择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648585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50KB
实现跨越发展的文化路径选择Word文件下载.docx
《实现跨越发展的文化路径选择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现跨越发展的文化路径选择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发展进程和经济竞争越来越表明,未来的竞争,其新趋势是从物质生产转向精神生产,从经济硬指标的竞争转向文化软实力竞争。
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共同对策和主流观念是发展文化。
一是以观念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制造业的升级。
即借助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通过知识、技术等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产业的性质,使之成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普遍的世界经验。
二是大力发展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城市经济。
文化产业既是当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经济倚重的物质生产已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边缘化之路,而以文化资源为对象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有着远大前景的生力军。
由于文化资源丰富与自然资源相对不足,文化产业必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是文化建设和发展可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避免在西方出现的以“在物质建设上的最高成就以及社会人文中的恶化状况”为特征的社会问题。
可见,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前景,文化对精神文明、社会建设与人文和谐的深层作用表明,文化发展转向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战略选择之一。
二、文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模式转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是转变经济型城市的发展模式。
当下,大部分现代城市的基本模式可称之为经济型城市。
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与资源掣肘下,许多中国城市已开始了文化城市发展模式的新探索。
文化城市是以文化资源为主要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以高文化含量的现代服务业为标志的新城市形态,其突出特征是城市的文化资源与精神生产成为推动自身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
近些年来,北京、上海、西安、深圳、大连等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了文化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
其深层原因:
一是以“旧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传统城市化模式正在陷入巨大的发展困境中,迫使城市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除了依靠更新的科技研发的新能源、新材料,精神生产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软资源”与先进文化要素;
三是城市生存环境与精神生态日趋恶化,使文化生态与城市社会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构。
王小东书记文章中提出和阐明的文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对北海以及对实施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建设性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北海及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具有丰厚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北海及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的潜在优势与新生长点。
按照极化发展,优势聚集的思路,全面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战略,实现北海及北部湾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势聚集与综合开发,既可为北海及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与要素,又可实现文化发展对北海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制衡与引领;
另一方面,文化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思路,北海及北部湾城市群应摈弃传统的工业化发展老路子,超越以对自然与环境资源的恶性消耗为基本特点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必然要选择更为先进的文化城市发展模式,以真正实现北海及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
三、实现跨越发展的文化路径选择
北海在跨越发展的战略推进中,优势和不足也相当明显。
比较而言,北海还属于后发展地区,资金积累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各种资源的集聚程度与规模有限,人才与人力资源储备与训练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但最大的问题是对当今世界发展大趋势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同,这有可能导致与已经到来的重大战略发展机遇再次失之交臂。
因此,解决观念和意识问题尤显重要。
北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几千年来,中原、百越、南洋、西洋,中外文明在北海相互影响和交汇融合,形成了以汉文化为内核的历史文化,以南珠为代表的海洋文化,以海丝路及对外交往为特征的开放文化,以吏治廉风和惠政厚德为典范的廉政文化,以疍家和客家为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儒道释和西方宗教交融共存的宗教文化。
北海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北海文化城市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泉。
北海的优势在于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因开发程度低而污染轻,破坏小,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等,为今后的发展储存了足够的空间和内驱力。
同时可以充分吸取其它先行城市的经验与教训,扬长避短,实现事半功倍、“后发先至”的跨越式发展。
在当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社会的大背景下,自然生态良好与文化资源丰富的北海,把文化城市建设和发展作为重要途径和前瞻性选择,是北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契机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正如王小东书记在文章中指出的:
要把文化的张力变成城市的活力;
把文化的影响力变成城市的竞争力;
把文化的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并以这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定力”,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为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为切入口,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树立城市品牌,有利于塑造城市精神,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有利于形成发展合力。
“文化城市”发展模式,突破了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
首先,它重新认识和确立了文化资源是城市经济系统中重要的新生产要素,其有效的产业化是城市良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核聚作用;
第二,文化生产力可以丰富当代生产力系统,文化软资源可以补充经济硬资源储备的不足,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良性递进与全面发展;
第三,文化产业与文化服务业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同时也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由于我国城市在整体上偏向于经济型,特别是在城市管理、文化体制、文化市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城市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贡献率依然很低。
文化城市建设对于缓解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走出现代城市发展困境,解放文化生产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发展模式,也是北海实现跨越发展的文化路径和必然选择。
四、北海文化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思考
(一)战略重点
以市委提出的“把北海基本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现代产业聚集基地、旅游商贸物流中心、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和生态宜居文明城市”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面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战略,按照极化发展、优势聚集的思路,大力发展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都市经济,实现北海文化资源的优势集聚与整合发展;
以北海文化资源优势为增长极点,提升北海作为北部湾沿海区域中心城市的文化竞争力与合作吸引力;
以文化发展深化开放,扩大北海及北部湾文化圈与相邻文化圈的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北海作为沿海区域中心城市在北部湾经济区的“桥头堡”作用,促进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强化文化聚合力,合力唱兴北海,全面提升北海发展软实力,增强经济硬实力,努力把北海建设成为区域化、国际化、特色化、生态化,具有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二)发展思路
1、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争取更多社会和民间资金进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流通、消费方式,以项目推动建设,以产业创造品牌,整合提升和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北海文化品牌;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网络;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挖掘和培养地方特色群众体育项目,努力提高竞技实力,充分利用海水、沙滩等海洋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滨海特色的体育赛事,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冬训和体育休闲业为龙头的体育产业。
2、坚持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加强科学统筹,挖掘文化资源优势;
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
通过重点推进,实现整体突破。
以建设“文化城市”为大文化发展的动力和载体,坚持“文化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双核互推发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倡导并共同构建北部湾区域文化生态保护区;
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积极促进特色性与时代性相融合,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协调发展。
3、坚持宣传造势与促进文化大发展相结合。
整合资源创新宣传方式,围绕重点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宣传策划,营造舆论氛围,推动项目建设,合力唱兴北海。
(三)实施策略
1、以宣传策划为抓手,着力营造文化宣传大声势。
(1)组织策划系列大型专题采访活动。
每年策划不同的主题,争取中央、国内省区、港澳台和东盟国家主流媒体的支持,组织开展1—2次如“走遍中国——走进北海”等大型专题采访活动,并在权威主流媒体策划专题宣传,进一步扩大北海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有计划地组织如“母亲河——南流江”、“北海新机遇”、“宜居海湾——北海”等大型专题采访活动。
随着北海开发开放进程,分别组织如“国内外主流媒体北海行”、“全国知名作家画家北海采风”等大型相关活动。
(2)抓好重大交流合作活动宣传。
结合自治区和我市每年举办的重大交流合作活动,如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第五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第三届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市长论坛、北海国际珍珠文化艺术节、北海银滩旅游文化节、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等,邀请一批中央、区内外及港澳台和东盟国家主流媒体到北海集中采访,展示北海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新举措、新机遇,加强经贸文化合作交流。
(3)创意和策划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专题专栏宣传活动。
围绕北海开发开放的重点工作推进,争取争取中央、区内外和港澳台主流媒体及国内知名网络媒体的支持,创意和策划如“北海历史文化宣传月活动”、“中国100强热议北海”、“民营企业家论道北海”、“知名经济学家综论北海”、“文化名人谈北海”等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专题专栏宣传活动。
2、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推动北海文化城市建设。
着力推进北海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产业、教育科技、文化创意、体育训练等项目建设,全面加快推动大文化发展及北海文化城市建设。
(1)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城市文化发展,合理布局和规范城市文化空间,建立功能完善、相互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的奋斗目标,全力打造广西第三个高等院校密集区,把北海大学园区及一批职业教育学校建设成为北海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以北海动漫基地和北海国际科普动漫产业城为代表的北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北部湾体育中心、国家级训练基地、足球培训和足球俱乐部为重点的体育训练及体育产业基地,以北海博物馆、北海艺术中心、北海书城、合浦汉墓群大遗址公园等为标志的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全市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阵地覆盖面、文化资源利用率、文化服务功能等主要发展指标基本达到“文化北海”建设要求的新格局。
(2)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
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战略位置,使之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将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海洋文化、南珠文化、民俗文化等五大产业作为我市优先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
将节庆会展业、演艺和娱乐业、创意影视动漫业、艺术培训业、体育文化产业、现代传媒业等六个门类作为我市着重培育和发展的文化产业。
加快建设北海国际科普动漫产业城、北海动漫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设立北海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各方投资,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来北海落户,力争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竞争能力强,具有北海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骨干企业,积极推进文化企业集约化发展,大力提升我市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3)加快北海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加强与重点院校联合办学,深化北海大学园区建设,推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北海职业技术学院、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暨北海市职教中心新校区、北部湾产业人才培训服务基地等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着重培养我市急需的各类人才;
抓好电子、海洋、水产、石化、林浆纸等领域的研究,围绕本市电子信息和海洋生物等产业在孵化对象、孵化条件、服务内容和管理团队上实现专业化,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和海洋生物等产业领域的科技企业;
坚持围绕本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积极组织开展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活动,为市委市政府各项重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理论依据。
(4)积极推动体育市场的发展。
以竞技表演、健身娱乐、体育用品产销、体育赞助广告、运动人才培养、体育训练基地和对外交流为主要内容、形成结构较为合理、项目较为齐全、管理较为完善的体育市场体系,使全市体育产业在活跃群众文体生活,引导群众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推进北部湾体育中心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个集体育训练、体育比赛和体育休闲于一体的体育平台,积极申办国内和国际赛事,把北海变成“中国乃至世界重要赛事场地和冬季体育训练基地”。
不断加快体育职业化、社会化步伐,广开渠道,加快体育产业开发步伐,增大社会办活动的力度,推动健身工程的实施,满足人民群众健身消费的需要。
(5)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搞好各类文化资源的有序和保护性开发。
通过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和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挖掘、保护和利用我市如《珠还合浦》、《老杨公》、《公馆木鱼》、《疍家婚礼》、《北海贝雕技艺》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北海历史文化品牌,塑造城市精神,凝聚发展力量。
坚持项目实施工程化,努力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重点实施十项文物保护和利用工程:
北海老城保护整治工程、北海近代历史文化系列陈列馆工程、合浦汉文化公园工程、草鞋村汉窑遗址保护工程、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公园工程、白龙珍珠古城博物馆工程、镇村历史文化保护整治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挖掘工程、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北海博物馆建设工程。
(6)生产一批在区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艺术精品。
精心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
以“出精品、创品牌、塑特色”为着力点,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形成一批文化成果、培养一批文艺人才,促进文学、戏剧、舞蹈、美术、书法等艺术门类的创新和发展。
全力打造北部湾画风北海水彩画品牌,精心打造大型舞剧《碧海丝路》、大型粤剧《珠还合浦》、“魅力北部湾”等文化品牌,不断推出独具海洋文化特色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实施文艺精品生产工程,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将舞剧《碧海丝路》精品剧目推向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7)促进北海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聚集与整合发展。
创新经营管理方式,运用市场手段,依托产业项目,开发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文化内涵深、经济价值高的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旅游文化景区,实现从单纯的“自然景观旅游”向“自然景观旅游与人文景观旅游相结合”的转变。
以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抓手,加快启动度假产品主导、高端产品带动战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康体旅游、温泉度假、邮轮游艇、海岛旅游、自驾车旅游等休闲度假产品,加快南中国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泛北部湾邮轮游艇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滨海旅游和跨国旅游,全面提升北海旅游核心竞争力。
形成大西南和环北部湾通海与跨国发展的重要国际会议旅游中心,形成具有国际化水准、大都市格局、独具亚热带风情、面向东南亚地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北部湾休闲之都”,逐步发挥北海作为北部湾旅游圈中心城市的枢纽和辐射功能。
(8)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机制,加强人才支撑。
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在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等重要领域引进和使用国内外先进的文化智力,使其成为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
着力培养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规模大、素质高、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
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人才予以奖励。
(9)创新发展机制。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
鼓励民间资本从事广告、印刷、演艺、娱乐、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出版物发行、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活动,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
鼓励民间资本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设施,从事各种旅游休闲活动。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体育用品,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从事体育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
开辟多种投融资渠道,鼓励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发展基金、文化投资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手段融资;
允许文化品牌、创作和科研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允许和鼓励有特殊才能的文艺人才和管理人才占有股份制文化企业的股份;
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资助、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
(10)增强政策扶持。
在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有关大文化发展政策的同时,实施积极促进我市大文化发展的扶持政策,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文化企业在财税、用地等方面实行政策优惠。
将重大文化项目、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包括社区和生活小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文化产业园区等的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总体规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现 跨越 发展 文化 路径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