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647255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9.32KB
教育心理学 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心理学 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 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7、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经历的历史时期及其标志。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879年被誉为“19世纪的亚里土多德”的德国学者冯特,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个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这门实验新科学的正式创立。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至50年代末)。
①主要发展方向是自然科学化;
②广泛吸收心理学各分支学科有关教育的内容扩充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③将教育心理学的实验原理运用推广到教育实际部门。
三、成熟、完善时期(20世纪60到80年代末)。
研究内容和体系出现了很多的进步。
★8、当前教育心理学发展新的趋势(发展成果)
从研究主题看有四个重点发展趋势,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
从理论范式看,认知心理学是当前世界心理学发展的前沿性主战场,是衡量一个国家心理学科发展水准的重要指标。
从研究重点来讲,从实验室研究到教育现场实验研究以及教育促进研究是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又一特点。
9、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新中国成立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我国的心理学引进自西方。
我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心理学思想,没有心理学科。
作为学科建制的心理学出现于20世纪初。
二、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心理的发展
1950年6月在中科院成立了心理研究所,60年代初在各师范大学开设心理学专业,1962提制定了心理学十年规划方案,1963年出版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标志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形成。
但“文革”十年,教育心理学同整个心理学的研究一样处于停滞状态。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就
度过了恢复发展时期,走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空前繁荣,今非昔比,研究水平也登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1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该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要求做到:
①通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而不能先入为主,去证明自己主观上希望存在的结论;
②在搜集研究相关材料时,必须尽可能从全面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实记录;
③在整理和分析数据时,尽可能用某种客观的尺度来评定;
④在作结论时特别要严谨慎重,不应“推论过远”能说明什么问题就说明什么问题。
“树立注重实效,力戒空谈的良好学风”
二、整体性原则:
指要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考察人的心理,把人的心理活动做为一个开放、动态、整体的系统来加以综合研究。
这是提升教育心理学研究水平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要求:
从整体方法了解认识学生,从整体方法上研究教育心理问题。
三、发展性原则:
指要求研究者或从事工作的人应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心理。
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研究教育中所存在的诸现象和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正是唯物辩证法这一原理的精髓所在。
四、教育性原则:
指的是研究活动需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有利于年青一代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1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需控制哪些因素或变量?
p15-16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因素或变量可以化分为三种类型:
一、客观刺激变量=自变量:
指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操纵、改变,以影响被试行为因素。
常见的类型有:
外部刺激、被试的特点、环境因素等。
二、反应变量=因变量:
因变量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是研究者探讨的行为变量,其最重要的特征应该是可以通过直接、间接测量并转化为数据进行研究处理。
选取因变量特别需要注意因变量的适度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操作性。
三、无关变量:
指研究中除了刺激变量因素以外,还可能对反应变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无关变量并不是没有关系的变量,而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变量,甚至是十分复杂的变量,需要精心设计、严密控制。
12、教育心理学常用的技术(方法)?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搜集研究资料的初步方法。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进行)可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测量法(运用标准化量表进行)。
4)调查法可分为问卷式调查和访谈式调查。
5)经验总结法对教育者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6)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进行的研究。
1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①选择和确立选题;
②文献综述;
③形成假设;
④选择研究类型和方案;
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⑥撰写研究报告。
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1、人的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身体、心理、认知、社会发展。
广义的心理发展:
指个体终身发展中心理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有次序的过程,是不逆的;
狭义的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成熟。
心理发展实质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是一种连续不断的由简
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
质变的过程。
2、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心理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学习准备问题,关键期问题,终身发展问题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的两个加速期分别出现在(幼儿期)和(青春发育期)。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少年期(初中阶段):
学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于生理发育的速度而言则相对平稳
青年初期(高中阶段):
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均趋于成熟和稳定,个性与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更加丰富和稳定。
4、心理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关键期发展问题这一概念是由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茨首次提出来
“终身发展”问题主要研究人从出生前到终年的全程发展规律。
认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连续的发展着,发展是毕生的过程,贯穿于人生命的全过程。
其主要观点是:
5、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中,最具影响的两个因素是遗传与环境。
遗传因素是指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
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环境;
另一类是人类社会环境
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二者在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遗传是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后天环境、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二者在人的心理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片面的把人的心理发展归结于哪一种因素。
6、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
三、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即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身心发展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从而能够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未果斯基。
心理发展是教育的基础和依据
7、主要心理发展的理论其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对现代教育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自然成熟说:
代表人物:
格塞尔。
主要观点:
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与学习,成熟与个体的内部环境有关,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学习与个体的外部环境有。
成熟是学习的条件,学习对成熟只是起一种促进作用,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著名的实验是:
“双生子爬梯”。
意义:
自然成熟说强调的是生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育者应该重视这种自然的法则,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才能使教育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本质:
主体的活动操作,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改变与适应。
适应的形式:
同化和顺应。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认知发展的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期,认知活动主要通过感知觉与运动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适应周围陌生的环境;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幼儿期,A、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B、自我中心化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小学阶段,A、守恒概念的掌握,B、去自我中心化;
④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青春前期,能够以命题形式进行运算,以假设-演绎推理形式进行思考,以假设推理解答问题,开始掌握理论。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对教学的启示):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
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制约人的发展的三个因素:
①社会文化-历史因素②个性因素③实践活动因素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经过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育要适应最近发展区,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意义: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工作者不只要看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形成中的、正在发展的水平。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儿童的这两种发展水平,即在现在的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着眼于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当前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发展区。
只有走在发展区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四、儿童心理理论
儿童心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理论论②模拟论③模块论
儿童心理理论的意义(启示):
①帮助深入认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潜力;
②儿童心理论的发展,对学科发展、儿童教育的总体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③它倡导“儿童也是一位理论家”,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心理、想法和信心,在些基础上开展因材施教工作。
8、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个性)的定义:
人在遗传与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集中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和人格倾向性等方面的差异
人格发展阶段: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他认为: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所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危机能否积极解,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这个理论也被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八个阶段是:
①婴儿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②儿童早期(自主与害羞、怀疑的冲突)
③学前期(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④学龄期(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⑤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⑥成年早期(亲密与孤独的冲突)
⑦成年期(生育与发展的冲突)
⑧成熟期(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和环境两方面,二者相互作用,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
环境因素包括:
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等。
9、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心理成分。
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经历:
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
10、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的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吉尔福德提出):
①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场独立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容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
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忘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整体上二者没有好坏之分。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表现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
场独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
场独立学生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场依存性学生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知觉方式;
场独立学生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对外来结构明确指导与讲解。
②深思型与冲动型。
问题解答速度与准确度方面的差异。
沉思型的人对问题解决答的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
冲动型的人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幅合型问题解决中表现为幅合思维;
发散型表现为发散思维。
11、学生认知的差异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的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存在认知方式的差异和智力的差异等,所以训示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①异质分组②同质分级③双重进度方案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2、智力又称为一般能力,反映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来衡量。
智力差异分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两类。
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比奈-西蒙量表: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将以前的比率智商换成了以均数为100标准为16的高差智商
1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差异有两类:
一、性格特征差异。
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这四种性格特征上存在着个别差异。
二、性格类型差异。
有外倾型与内倾型的差异和独立型与顺从型的差异。
教育含义:
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性格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不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1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的差异
答:
⑴学优生和学差生的人格差异。
所谓学优生是指具有正常的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能力以及正常的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交往能力的学生。
学差生则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困难的学生。
第一,动机差异。
学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学差生的动机;
第二,主体性差异。
学优生
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
第三,人格适应差异。
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人格适应问题,而学差生常出现人格适应不良问题。
⑵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差异。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具有如下人格特征:
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第三章学习理论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的学习;
次广义的学习专指人类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指学生的学习: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索里把学习的类型分为五种:
①联想性、②尝试、③模仿性、④顿悟性、⑤含有推理的学习。
认知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划分为: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学习
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
机械学习、意义学习两种。
后者又分为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
安德森将知识学习分为: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两大类。
梅耶提出了语义性学习、程序性学习、策略性学习。
国内学者一般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熟练的学习、智能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五种。
2、中学生学习和教育的主要任务:
中学教师工作重心是帮助学生“过好学习关“,中学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帮助少年起飞”
第一、在身体发展方面,要加强身体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第二、在认知和学习方面,抽象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是重点任务。
第三、在思想品德方面,加强中学生的自我教育也是一个特殊的学校教育发展。
3、行为主义学习观主要包括:
①桑代克的联接理论说。
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学说。
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观察联结学说。
三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上,简化内部活动的复杂过程;
在学习结果上简化结果;
在学习条件上,强调外界刺激强化对学习的作用,提倡用外部条件来控制学习过程,强调反复练习和复习的重要性。
他们的观点都忽略了学习的内部条件,明显具有机械性和片面性。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认为学习有哪些基本规律(原则)
主要观点是:
学习的实质是:
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学习的过程:
多次尝试错误直达成功——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三大基本规律:
①准备律②练习律③效果律
2)、斯金纳的操作强化学习理论
主要包括:
⑴对学习本质的理解:
学习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
⑵强化理论:
学习过程是强化的结果。
⑶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
教学可用机器来进行。
机器教学就是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
第一、教师应该明确要做什么;
第二、应该把任务分解成一系列小步子;
第三、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个别化学习程序,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
第四、随时强化、及时反馈。
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⑴学习的实质是:
观察模仿学习。
⑵“三元交互作用论”:
环境,个体,行为三个因素交互影响学习。
提示了观察学习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人的行为习得的观察学习的途径,强调观察学习中的认知情感中介作用,特别是自我强化和自我效能感对包括学习在内的人类行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他所提出的观察示范教学设计过程和步骤及其注意事项,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但是他的观察学习理论对于教育情境中的具体实验研究支持还比较少,其成熟性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7、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主要包括
①早期的:
顿悟学习理论
②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③加涅的认知指导学习理论
④安德森的认知表征学习观
认知心理学习观的主要问题在于这一学习理论虽然重新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角色,他们很少重视个体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途径;
也不重视个人对自己学习经验的意义理解。
实际上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没什么大的区别的。
8、早期的顿悟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格式塔学派的认知学习基本观点是:
⑴学习实质是组织一种完形。
⑵学习过程是突然顿悟和理解。
积极意义是:
①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这对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②新行为主义者托尔量的认目的说和认知地图观点,对后来认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9、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⑴学习实质即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个体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认知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类别做出有层次结构的安排;
个体就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认识外部世界的;
教育活动的目的:
向学生提供较低频的类目或事情;
,让学生发现高层次的类目编码,这也是其发现学习观的理论基础
⑵学习过程是知识的表征。
认知表征有三种方式:
①动作表征②形象表征③符号表征
⑶新知识的学习获得:
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⑷发现学习是最佳学习方式
⑸发现学习教学理论
发现学习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最终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
①发现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与综合分析能力。
②有利于对知识的保持与提取。
③发现学习强调对直觉思维的培养。
④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发现学习教学理论基本观点:
①结构教学观②发现教学法
对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评价:
这一理论注重实际应用,强调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实践进行指导,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布鲁纳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核心,主张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注重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和直觉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的教学,形成了独特的认知发现教学法和结构教育观,在教学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布鲁纳理论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①认知结构教学改革内容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
②他提倡用发现教学法来代替知识的系统讲授,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发现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仅适用于部分科目和小学中低年级。
10、加涅的认知指导学习理论观点:
⑴学习实质是心理倾向与能力的变化
⑵学习层次理论:
学习由简单到复杂可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动作连锁、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八个层次。
⑶学习的要素:
学习者、刺激情景或刺激、记忆和反应三方面。
⑷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来解释学习的结构和过程。
评价:
加涅对教育理论中长期含糊不清的许多概念作了明确解释,建立了新的心理学分支——教学心理学,提出了一整套教学设计原理技术,开发了一系列实施其教学论思想的具体教学设计技术。
局限性:
他强调学习,而对发展的作用考虑得很少;
强调对学习类型的分析,将复杂现象加以分解,但对于由个别成分合成复杂的心理能力研究不够,再如,他强调学习的顺序是由下位到上位、局部到整体,但有时学习顺序并非完全如此,他的理论可能容易在自然科学和数学这样的规范学科中应用,但在语文这样的非规范学科中的应用似乎较难。
11、安德森的认知表征学习观:
⑴学习的实质是心理表征;
⑵表征指信息表现记载方式;
⑶知识表征的模型主要有单一编码和多重编码。
1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⑴知识观——内容:
新知识、新意义;
学习:
自我实现。
⑵学习观——学习实质:
潜能、自我、人格发展;
学习过程:
有意义的心理过程,主张意义学习。
⑶学生观——把学生当人看待,相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心理学 大全 教育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