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3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631175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4KB
散文阅读3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散文阅读3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3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
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5.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
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
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
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
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
即所谓的“家常风”。
如魏巍《我的老师》。
②灵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
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
③注重节奏。
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
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
6.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
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
”(《现代散文序跋选》)
二、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对于这个高考必考点的复习,要做好“一、二、三、五”项工作:
“一”:
指必须构建一套关于各类表达技巧的名称、特征和表达效果以及实例的知识网络。
“二”:
指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三”:
指三个步骤:
确认所用技巧→具体解释→简述好处。
“五”:
指五个切入,在“确认所用技巧”中大致可以从五个角度切入: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语言特色。
(一)表达方式
散文常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与其它的表达方式相比,散文阅读中考查最多的是描写和抒情。
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
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按照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主要有对人物的描写和对景物的描写。
历来对人物的描写的考查,通常情况下能考查的是人物的描写手法,以及这样写的作用。
描写景物,主要考查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等。
抒情就是抒发对人、事、景物的思想感情,用褒扬、赞美或感叹的语气表达作者的感受。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肯定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喜怒诉诸言,不拐弯抹角地说出来,如“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间接抒情就不一样了,是借物抒情,这“物”,包括“事物”和“事理”;
还有记叙、描写和抒情密不可分的情况,那就是“夹叙夹议”或“情景交融”。
抒情的作用是表明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借以加强记叙的深度,揭示文章的主旨。
在文学类文本范畴内的散文中,议论只起辅助作用。
它没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它只是一些片断议论,或只是一些议论句。
它往往点明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意义,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关表达方式运用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先写出具体运用什么方式方法,然后再具体解析。
即答题格式为:
方法+解析。
叙述
作用
人称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方式
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人物
描写
手法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详写(细节描写、白描)
略写
侧面描写
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如对比、衬托等。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白描
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景物
方法
景物描写
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角度、顺序等,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等。
或者从时间的顺序。
细节描写:
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例如《荷塘月色》中一些段落。
白描:
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这样。
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静态描写:
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猫写:
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采用对比方法写景。
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采用象征手法写景。
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写景衬托人物心情;
写景点明时令、地点;
写景表现人物关系;
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写景渲染气氛。
自然环境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和其它表现手法一直是放在一起考查的,因而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
从提问的方式来看,有时是直接问某部分或全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并顺带考查这种手法的作用,有时是让你鉴赏(赏析)。
有关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题目直接问表达技巧的情况下,就要直接答出表达技巧,并且要对该技巧进行解析。
答题格式为:
技巧+解析。
(2)题目问到赏析的情况下,要从内容、技巧、语言三方面考虑,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要求答语言,但我们必须要考虑。
内容+技巧+语言。
(3)题目问到好处、作用类的,我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
内容+形式。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常见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格式
它是命题者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特色赏析的重要方面。
因为技巧、特色均依附于语言,鉴赏时特别要与揣摩、品析语言相结合。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描写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2)拟人:
把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活泼、亲切动人。
(3)排比:
增加文章气势。
用来状物,景象迭起,五彩缤纷;
用来叙事,丁卯纷陈,有条不紊;
用来说理,充分全面,淋漓尽致;
用来辩论,气势磅礴;
用来抒情,酣畅淋漓,缠绵悱恻。
(4)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5)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能更鲜明地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征,给人以启示。
(6)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旨或句意。
(7)对偶:
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
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映衬,或补充)。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8)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11)双关:
富有寓意,含蓄委婉,尖锐犀利。
(12)引用:
语言凝练,言简意明;
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
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
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 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 托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
引发好奇,铺垫感情。
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内心情感,使表达的内容含蓄、赋予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衬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 染
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用以加深主题。
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烘 托
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三)谋篇布局技巧
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方法(总分式、层进式等)、情节安排(顺序、倒叙等;
详略等)
如悬念、铺垫、伏笔、照应等。
(四)语言表达
鉴赏
语言
词语的
锤炼
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的
选择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辞格的
选用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
整体的语
言风格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上
三、真题演练
例1、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009江苏)。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
是褒扬都江堰吗?
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
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
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案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的能力。
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想到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都可能成为文本的特色;
其次要想到题干中“不以描写见长”的提示,很可能就在暗示我们要想到其它的表达方式。
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
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借古喻今:
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
虚实结合:
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例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溜
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
语文新高考博客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
“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
“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
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
“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
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
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
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
猛地耳边有人笑:
“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
”方才觉出已到索头。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
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
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5分)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6分)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11、【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
“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12、【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
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解析】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
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
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
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
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13、【答案】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
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
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
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
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
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14、【答案】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
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
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
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
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
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
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
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
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探究题。
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深刻意蕴:
①角度一:
整体把握。
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
②角度二:
领队和汉子们。
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
③角度三:
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
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角度四:
“我”和领队。
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
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四、技法总结
1.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了答题的方向。
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应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后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
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能答“修辞手法”。
2.多角度切入和分析。
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不止一种角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尽的,在没有字数的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的更全面详尽些。
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④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广度和深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解答的点可以多一些,以增加保险系数。
3.熟悉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模式。
先看清问法:
(1)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2)本文(本段)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加以分析。
要特别注意这样问: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实际上包含了对写法、表达技巧的考查。
作答时分两步:
第一步,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出一种);
第二步,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并紧扣内容、文句作答。
在分析作用(表达效果、好处)时,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的作用结合起来分析。
“作用”一般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要看清叫你分析的是哪方面的作用。
4.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
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注意表达效果的术语。
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等。
五、练习
1.阅读《野花为谁而开》,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花为谁而开
曾纪鑫
①一行人走在初秋寂寞而蜿蜒的天柱山山道上,没有风声、虫声、鸟叫,静谧笼罩山野。
我们也沉默着,静静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
空谷足音清晰地回荡袅绕,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②突然,我见到了道旁的一朵野花,不觉一声惊叫,赶忙跑了过去,蹲下身子认真地观赏起来。
这是一朵叫不上名字的深蓝色小花,它开在一根长长的细茎顶端。
四周是草丛、树木、藤蔓,就只有这么一朵盛开的野花卓然独立,是那么热烈蓬勃、生动可爱,充分展示着生命的灿烂。
特别是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高远而深邃,神秘而肃穆,令人心旌摇荡,神思翩跹……
③这时,一声叫喊将我从欣赏与陶醉中拉回现实,挚友邓君正站在前面向我招手。
抬眼望去,大家已然走出好远。
我瞧瞧野花,舍不得就此撇开离去,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散文 阅读 分析 作品 体裁 基本特征 主要 表现手法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