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63078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5.29KB
清明Word文档格式.docx
《清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君子贱野而羞瘠。
我们不仅对待生者要忠诚笃厚、恭敬有礼,葬送死者也需同样忠诚笃厚、恭敬有礼。
“不学礼,无以立”,说的是不学礼就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
从中国有文献记录开始,婚、丧、祭等多保存于礼书中。
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所包括的范围从国家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
虽然历经几千年,其中有不少属于封建的东西,但主线是知耻守礼,讲的是做人的准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人心纯朴,正如孔子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为什么能做到思无邪?
因为正气在胸。
何以能正气在胸?
孔子又说:
“大道之行也”。
在葬礼祭礼上,到了现代,尊重逝者仍然是我们积极追求的目标。
尊重逝者,让逝者有尊严的离开,依然是基本的人道主义的信条.
悲不在虚礼:
颜渊死,子哭之恸
《论语》:
先进篇第十一。
【九】颜渊死,子曰:
“噫!
天丧予!
”【十】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
“子恸矣。
”曰:
“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
“唉!
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
跟随孔子的人说:
“您悲痛过度了!
”孔子说:
“是太悲伤过度了吗?
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去世,孔子表达了自己诚心诚意的哀痛与追思,有人提醒他说“子恸矣”,意思是,颜渊是晚辈,作为老师的不该这么难过,超过礼仪规定了。
但孔子说:
“是悲伤过度吗?
我不为颜渊这个人悲伤,又为谁呢?
”孔子这样的回答,是他超越礼仪规范的内心情感流露。
由此可见,儒家伦理“慎终追远”,最重要的还是“诚”,内心的诚敬比外在的仪式化礼仪更加重要。
【代理扫墓业务热哭坟10分钟要价300元】“一水儿的黑西服,绝对的庄严肃穆”,买花、烧香、鞠躬、磕头、甚至哭丧,只要你付钱,就会满足要求,随后有照片和视频为证。
对于天津现“代客扫墓”业务,哭坟10分钟要价300元,在河北省,最高要价达两万元。
有网友认为,代客祭扫是在对“孝心”明码标价。
经调查,92%的网友不赞成代客扫墓这个新兴行业,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亵渎。
…
敬不在虚名:
以“诚信”二字为主,便可为祭
红楼五十八回,说是宝玉遇见黛玉丫鬟藕官烧纸祭友,回来打听详情后,对藕官的情义深感佩服,也对祭奠一事发表了一番宏论:
“以后断不可烧纸钱。
这纸钱原是后人端异,不是孔子的遗训。
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感动神灵)了。
愚人原不知,无论神佛、死人,必要分出等例,各式各例的。
殊不知只以‘诚信’二字为主。
即值仓皇流离之日,虽连香亦无,随便有土有草,只以洁净,便可为祭,不独死者享祭,便是神鬼,皆是来享的。
你瞧瞧我那案上,只设一炉,不论日期,时常焚香。
他们皆不知原故,我心里却各有所因。
随便有新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于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所以说,只在敬不在虚名……”
凤姐生日,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一出戏,便和宝钗说:
“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上来作什么!
俗话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哪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
曹雪芹借红楼梦表达了他的一些祭祀观。
祭祀,作为对先人的缅怀,形式内容虽不可强求,大多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个人需求有关。
但是,曹雪芹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意义的观点——“只在敬不在虚名”。
这其实是一个神学上的大问题,对于非此岸的致意,仅仅是一个念头吗?
要不要一定的规则一定的仪式呢?
而实际上,无论用什么规则什么仪式,曹雪芹想要表达的就是,首先要有一颗诚恳的心。
若无真心,仅有仪式,这样的祭奠又有什么意义呢?
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
【八】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十一】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
“不可。
”门人厚葬之。
“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
孔子说:
“(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
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
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
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
“不能这样做。
”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
“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在颜回的丧事问题上,孔子拒绝了颜路请车,又不同意门人厚葬,但同时又表现出了极度的哀伤。
孔子是把颜回当自己的儿子看待。
既然是把颜回当儿子,当是一家人,那么办丧事就应该“称家之有无”(称家有无,与家庭经济情况相符。
指办理婚、丧等事不可过奢或过俭),量力而行。
“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
“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礼是反应人内在情感、美德的,这是它的本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与其奢侈,不如节俭;
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礼本于人心之仁,而求所以表达之,始有礼。
奢者过于文饰,流为浮华。
俭者不及于程节,嫌于质朴。
然奢则外有馀而内不足,俭则内有馀而外不足,同嫌于非礼。
外不足,其本尚在。
内不足,其本将失。
故与其奢宁俭。
谨记先人教诲:
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诗经·
小雅·
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
彼昏不知,壹醉日富。
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教诲尔子,式谷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
我日斯迈,而月斯征。
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握粟出卜,自何能谷?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
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译文:
小小斑鸠不住鸣,展翅高飞破苍旻。
忧伤充满我内心,怀念祖先倍感亲。
直到天明没入睡,想着父母在世情。
聪明智慧那种人,饮酒也能见沉稳。
可是那些糊涂蛋,每饮必醉日日甚。
请各自重慎举止,否则天不佑你们。
田野长满那豆菜,众人一起去采摘。
螟蛉如若生幼子,蜾赢会把它背来。
你们有儿我教育,继承祖先好风采。
看那小小的鶺鸰,边翻飞呀边欢鸣。
天天在外我奔波,月月在外我远行。
起早贪黑不停歇,不辱父母的英名。
小青雀叫叽叽叽,沿着谷场啄小米。
自怜贫病更无依,连遇诉讼真可气。
抓把米去占一卦,看我何时能吉利?
温和恭谨那些人,就像聚集在树顶。
担心害怕真警惕,就像深谷脚边近。
心惊胆战太不安,就像踩上薄薄冰。
从诗篇所述的内容来看,父母在世时,对他有良好的教育,家庭生活似乎还很富裕。
可是父母去世之后,他的兄弟们违背了父母的教诲,一个个嗜酒如命、不务正业,致使家道衰败,甚至连自己的孩子也都弃养了。
首章直述怀念祖先、父母之情,这是疾痛惨怛的集中表现,也暗含着今不如昔的深切感慨。
二章感伤兄弟们的纵酒,既有斥责,也有劝戒,暗示他们违背了父母的教育。
三章言代兄弟们扶养幼子,教育他们长大继承祖业家风。
四章述自己操劳奔波,以慰藉父母在天之灵。
追忆先人的教诲,是古人慰藉亡灵的重要内容。
不忘先人遗志:
不能继述先烈遗志,后死者之羞也
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孙中山先生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序。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
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
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序文末,孙中山写道,“不然的话,(我们)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将它发扬光大,而只是对他们的遗事徒发感慨,这实在是我们(这些)后死的人的耻辱啊。
我写这篇书序,既是沉痛悼念牺牲了的烈士,又(希望)用(它来)作为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
”孙中山热情赞颂了烈土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继述”“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遗志从字面上讲,是指死者生前的志愿,体现着人类在理想和事业上的代代传承。
许多人类的光辉事业,都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完成的。
中国近代推翻封建王朝和殖民统治、世界历史上的抗击殖民地统治和废奴运动等,都是一代代人继承先烈遗志不懈努力的结果。
【刘渤:
再谒瞿秋白烈士墓】这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化战士。
瞿秋白工诗词、擅书法。
他留有和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一首: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秉承先人美德: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静心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懈怠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龄随着光阴飞逝,志向随着年龄消退,最后精力衰竭学识无成,大多以不能承接先世的志向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候再有想法学习哪来得及啊!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诸葛瞻作为诸葛亮之子,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使他品学兼优。
诸葛亮对他的早年教育,如《诫子书》,对他的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以先人为榜样,践行先人的德行,是我们追思先人的一大目的。
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
道德品行是适应社会和统治阶级的要求而产生的,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旧道德当摒弃,当然,也必须承认历史上某些正确的道德观念及优良的道德传统,还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如此,当我们纪念先辈时,将其德行发扬得以传承,不失为一种真诚的祭奠。
崇仰先人之功:
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
追念逝者是我们中国人的孝悌传统,我们不仅会祭祀自己的祖先亲人,也会祭祀历史长河中做出特别重大贡献的人物。
我们读过: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太史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经满怀悒郁地慷慨陈词道: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我们祭奠先人,崇仰前人的光辉形象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所作所为,既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勉励和鼓舞。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思想指导,在丧葬礼中遵循天人相通的原则,将人世间丧葬礼仪的生成、变迁同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的运转结合起来,使丧葬礼仪由世俗性向神圣性的转化,并以此来实现人生永恒的宗教功能。
通过丧葬礼,对死者“盖棺论定”,给予其一生或隐或现的总评价——成功者,尽享荣光而使生命不朽;
普通者,赋予尊严而使生命永恒。
珍视生命: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神龟的寿命即使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庆幸,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生命意识是生命个体对生命的自觉认识。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人喟叹着生命不可挽留,同时也在追慕灵魂的永恒。
没有比懂得死亡的真实更能让人珍惜生命的价值。
人类也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基于这个现实,传统社会的中国人表现出的不是悲观消极而是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一,他们看重生存价值,认为生命短暂而宝贵,必须珍爱生命;
其二,尊重逝去的生命,慎终而追远;
其三,努力超越生命的短暂,追求生命的不朽。
中国人珍爱生命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积极享受生活之乐,欣赏生命之美。
踏青是清明节非常重要的习俗活动,是对自然生命的热切关注,是对生命之美的欣赏,同时具有养护生命的作用。
一个人如果因为高尚的品德,或因为拯厄除难的功业而被后人铭记在心,同样可以实现对有限生命的无限超越。
儒学认为“死生有命”,所以,穷通寿夭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事,我们能说了算的是我们自己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高了,我们的生命便有意义,而且生活得快乐。
对清明节众多习俗活动的参与,也是一种生命意识的教育过程。
平常的日子里,死亡与人们的生活相隔很远,但清明节里就会上演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该怎样活着”必然成为人们的追问。
慰藉生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现实中,当我们的亲人挚爱等离开人世,往往让人们的思念无以为寄,便通过悼亡祭祀来表达心中深深的思念之情。
寄托追忆之思,更是在慰藉活着的人。
在我们中国民间信仰里,无论“清明节”,还是“鬼节”,都要烧纸钱,焚香祭奠。
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对死去的亡魂到底有没有帮助,但对于生者肯定是有些慰藉的。
清明时节,是传统的祭祖高峰。
出行的人们,三五成群,插青扫墓,焚烧纸钱,磕头跪拜,青烟聊聊,鞭炮声声,极尽虔诚之心。
看着这番情景,有人或许会想:
这样做,死者知道吗?
莫非真有在天之灵?
但想归想,做归做。
不仅因为这样做是前传后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由于对于生者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坟前,跪着后代子孙,袅袅青烟,是缕缕情思;
燃烧的纸钱,是子孙的祈愿。
丰盛的祭品,既是孝心也是缅怀。
阴阳相隔的亲人,透过这种特殊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
于是,逝者得到慰藉,生者得到寄托。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祖先带给国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依恋与心灵皈依。
清明祭祖扫墓便是后人追思、怀念先人亡灵的常规活动仪式,通过这一祭奠仪式,更多的以生者的吉祥安康及和睦的家庭气象、顺达的事业景象等陈辞,如此一来,既告慰了亡灵,又慰藉了生者,并汲取先人的道德力量,补给人生前行的动能,更新今后发展的方向…
爱惜亲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
卷二,致思第八》: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
孔子曰:
“驱,驱,前有贤者。
”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
孔子辟车与言曰:
“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皋鱼曰:
“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
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
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
去而不可见者,亲也。
吾请从此辞矣。
”立槁而死。
“弟子诫之,足以识矣。
”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的十分悲伤。
“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人。
”走近一看是皋鱼。
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
孔子下车对皋鱼说:
“你家里并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
”皋鱼回答说:
“我有三个过失:
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
我的志向高远,对奢华的君主无法进行委婉劝谏,这是过失之二:
和朋友交情深厚却逐渐疏远了来往,这是过失之三。
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
请允许我从此离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亲人)吧。
”说完就辞世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
“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辞行回家赡养双亲的门徒就有十分之三。
祭奠逝者,让我们更加重视和珍惜生者。
反过来讲,生前不珍惜,待到逝者已矣,便只能空有追忆了。
皋鱼的话,从反面来告诫孝子们,说明行孝道要及时,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让年事已高的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这样做,可能更具实在意义。
那么,我们追忆逝者时,就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生者的珍贵。
看重现实世界: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十二】季路问事鬼神。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
“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
“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季路说:
“请问死是怎么回事?
”(孔子回答)说:
“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孔子这里讲的“事人”,指事奉君父。
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他希望人们能够忠君孝父。
本章表明了孔子在鬼神、生死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他不信鬼神,也不把注意力放在来世,或死后的情形上,在君父生前要尽忠尽孝,至于对待鬼神就不必多提了。
这一章为他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做了注脚。
当然,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他的鬼神观,姑且不论。
只是,他在这里却表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对生的重视。
孔子不谈鬼神,因为是鬼神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鬼神具有不可知性、无法掌握性。
何况孔子又是很看重祭祀的人、敬天的人。
做能做的事,做眼前的事,做现世的事,做好人生,即“事人”,就是他全部的工作了。
人可以有自己的信仰,对鬼神的看法会有不同的宗教解释,但是我们毕竟仍是现实的人,就如同孔子一样,无论鬼神是否存在,我们先做好自己作为人的事,探索关于生的意义,重视现实的生活。
纵然我们需重视祭祀重视对逝者的尊重纪念,重视对死亡的思考和探讨,亦不必沉沦在鬼神之中。
祭祖先,是为了事活人,使活着的人道德醇厚。
他关心丧葬问题,看重的是现实世界。
儒家不太注重死亡本身,只是主张把严肃的生活态度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即慎终,这是慎终在自我生命上的一层涵义,另外,慎终还反映在处理他人生命终点问题上。
儒家主张,人死之后,要慎重对待,要举行一系列的礼节仪式,包括子女、亲族对逝者的守丧、祭祀。
可以说,如此慎重对待逝者,其实是为了教化生者,重人死,不过是重人生的一种反射。
珍惜幸福:
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说盂兰盆经》佛言:
“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典《盂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神通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用神通眼观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
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用自己的神力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
目连无奈,请求佛陀帮助救救他的母亲。
佛陀说:
“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救不了,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僧众的力量,救出你的母亲。
盂兰盆会源于大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有着寓意深刻的佛家内涵,因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与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动结合,构成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
如今在印度和中国都很难见到盂兰盆节的影子,但在日本却是仅次于新年的一个节日。
节日期间最有名的活动要属盂兰盆舞(盆踊)了。
在咚咚的鼓声中,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尽情尽意地跳啊跳。
以此告慰亡灵,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盂兰盆会祭祀源于孝道。
莲池大师说:
“父母重过于山丘。
五鼎三性未足酬。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意思是说如果让父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痛苦,作为子女的孝道才能圆满地成就。
但是在祭祀父母中,人们会感到,既然生前死后都会受苦,就要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其中还含有“罪根”“德薄”等观念,教化人们要做正直的人敦厚之心:
惟对死者,始是仅有情意,更无报酬
葬礼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丧葬礼仪式大体确定于周代,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直至后来的《唐开元礼》、《宋政和礼》、《大明会典》、《清通礼》中,均对丧葬礼的规格、等级、程序等有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