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药研发发展情况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627727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3.55KB
国内新药研发发展情况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内新药研发发展情况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新药研发发展情况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药研究资源严重匮乏国内权威部门在对国内110家大型制药企业进行的调研中发现:
新药研究人员100人以上的单位只有13家,50~100人规模的有10家;
没有专利专职人员的有49家。
110家国内企业中有43家涉及到了结构创新的研究,39家只从事非创新项目的研究,28家没有进行任何研究。
投资创新项目和非创新项目的比例约为1:
7~10,平均每个项目的年研究经费少于200万元。
结合实际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药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医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近20年来,国内制药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研发中心、研发企业、民营科研院所与实力不断增加的国有科研院所,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研发体系。
加上不断增加的人才资源,我国药物自主创新的条件已基本形成。
但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家企业有能力成为大型的原创制药公司。
笔者从战略和战术方面,从政府和企业的分工上,对国内的自主创新药物的研发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企业更多支持。
明确主体政府应从机制上转变,把新药研发的主体转到企业上来。
以美国为例,1997~2000年间,其160种批准上市的新药中有143种是由企业研发的。
营造创新环境大多数制药企业规模不大,盈利水平低,难以承担新药研发的高风险。
政府应当重视培育和支持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其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环境,这比新药研发本身更为重要。
体制创新新药研发是整个医药产业链中的一环,因此国家不但要继续加大制药企业优化组合的力度,发展壮大一批大型制药集团企业,通过加强对医药市场的整顿和管理,减少重复投入和恶性竞争。
服务企业政府应当进一步提供服务,包括技术服务、资金服务、咨询服务等,降低企业新药开发的风险和成本。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科研院所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严管药品技术和新药的审查和审批政府应以此保护制药公司的合法权益。
改革药品定价机制确保医药生产企业获取合理的利润,激发企业创新的原动力和产品创新资金。
二、企业转变创新观念,结合自身特点,分步实施,量力而行。
明确新药研发思路,树立正确的创新理念新药研制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独创新药,也就是自主创新;
另一种是模仿性创新。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是我国从制药大国走向制药强国的必由之路。
而现阶段,由模仿性创新走向自主创新是国内企业较好的选择。
新药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创新药物的高投入、高风险必须有高度的认识。
创新应依据自身技术和资金实力,注重技术、经验的积累,量力而行,不能一哄而起或急功近利。
加强对创新项目的管理及时处理不良的候选药物,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
要有自己的特色结合已有的优势,体现差异性,不要盲目涉及其他领域。
例如,国内制药企业的很多研发项目都集中在抗高血压药、降血脂药、抗糖尿病药、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等具有市场需求量大的领域,但实际上开发出的创新药并不多。
所以,在企业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做好二次开发是一条捷径。
有的放矢,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例如,有的研发企业把国外淘汰的,效果不突出和存在安全性隐患的新药拿到国内来报新药,这是不可取的。
三、化学药创新要结合实际,循序渐进。
新化学个体(NCE):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在合适的机会介入或介入研发过程的某个阶段,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和优势,积累经验。
仿创结合:
模仿创新是医药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时的选择。
目前我国的国情和实力决定了企业不可能一步跨越到自主创新,必须通过仿创结合,达到再积累和提升。
四、新型制剂研发风险最小,前景广阔。
开发新药的另一途径,就是制剂创新。
制剂创新有很广阔的前景,市场容量达几百亿美元,且开发周期短,投资额相对小,成功几率也高达50%,如果专利保护到位,照样可以从中获得很丰厚的回报。
例如,印度在新型制剂技术平台上已经抢得先机,经过多年努力,给其制剂产品和相关技术出口带来很好的效益和市场份额。
五、中药创新应突出重点,多管齐下力求突破。
成分研究为基础的创新中药从中药中寻找和提取有效成分,然后合成新的药品,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方向。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开展人工合成或半合成。
也可以在药效肯定,活性物质基础明确,质量可控的基础上,开发有效部位。
现代中药现代中药研发应定位于防治病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等方面;
参照积累的临床经验,坚持"
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
的原则,而不是简单继承;
借鉴西药。
在研究中尽量做到:
主要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
以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作为质控指标,保证质量的可控性和疗效的稳定性;
并运用先进生产工艺,使剂型应用安全、方便。
中药二次开发以中医名方或名牌产品为基础,与制剂改造模式、工艺革新模式等技术相结合,通过对中药的古方、验方的拆方试验,可以开发出更好的新药;
开展工艺创新和剂型创新,努力实现中药制药现代化,对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技术进行改革创新;
开展中药新的药用成分或部位以及新临床适应证的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
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中国药企的专利保护意识上和保护策略虽比以前大大提高,但与国外相比还非常不够。
企业应当对研究内容建立合理的专利战略,避免为专利而专利。
在专利申报前,尽可能地开展必要的基础研究,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申请专利。
七、注重临床研究。
新药的效果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来证实。
但国内临床研究无论从临床设计、临床监察、临床统计、临床总结各方面都不够规范,影响了对新药,尤其是中药最佳适应证和最佳疗程、效量的确定等。
不重视药物上市后的临床试验和回顾性临床调查,使得很多药物的潜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也是国内新药研发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之处。
八、重视和激励创新人才。
开展新药研发要有高素质的研究人员。
目前国内药企的研发人员数量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待遇不够高,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项目管理效率普遍不高。
因此,大力引进和培养新药研发的高级人才,尤其是综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四月份专题讨论】面对国内新药研发的现状,新药研发未来的方向和发展趋势如何?
请
andyou写道
一些方向(有些是前面战友的讨论):
1.中药复方的优化,使其更适合制剂要求,例:
复方丹参滴丸
2.中药有效成分筛选,寻找全新药物
3.中药新剂型,新剂型在中药上的应用
4.中药在保健方向上的应用
5.化合物的改造:
me-too,前体,改进(药效.理化性质...),修饰(peg长循环修饰...)
6.制剂方面:
新技术,新剂型的开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生物制剂非注射途径给药技术)老药的改进(决不是指目前的改剂型方式)
7.国外专利到期药的仿制,剂型改进
8.生物药品开发:
仿肽模拟,抗体,基因技术等等
我也赞成!
还补充如下:
有些药物要深入研究才能发现其中奥妙。
曾经有实验初步证明中药的抗高血压药物某些具有协同作用,比单味药的作用机理要多出一种或二种,包括了目前所有西药的作用机理。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药复方才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
中药西化模式只能是个别现象。
***、韩国人也是用复方,只不过将其中每味药都尽可能研究透彻、详实,然后用其精华,从理论上来阐明复方的有效、安全、质量可控。
如果您静下心来研究,你会发现上面说的是对的,如果您还没跨入,请您先找本中医基础理论书好好学习一下,而不是光光研究化学。
毕业加新药研制工作四年来,我先后参与了微囊、脂质体、难溶药物制剂技术、软膏及喷雾剂雾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说起来我感觉特别自豪,几年时间参与了这么多方面的工作,很多人一生几十年也未必涉足这么广阔。
具体来说,我相信上面提到的每一个方面都是极有发展前景的项目。
可以说,真让我干一行,爱一行,但是每一行我也无法深深的爱下去。
我往往是干一个方面的工作,刚有点思路,又被开始别的工作。
如果不服从分配……嘿嘿……就等着被吵鱿鱼了。
我就因为这种情况以“不服从领导安排,不服从管理”被关闭起来了。
我认为,要出成果,必须要用心去实践,而不是高度组织、完善管理基础上的运作。
有很多真正的创新举措实际上是来自于没有预先规划的内容。
我先后喂养几头牛,我发现,只要我用心去给牛弄草,用点心思多给牛几嘴草吃,它就要肥很多,然后干活也比较卖力。
牛且如此,何况人乎?
如果希望能够有具体的成果,用心去实践,用金钱铺路,是必经之路。
如果就是希望电脑上、网络里突然获得新的成果。
那就不是药物创制,而是“一千零一夜”了。
用信心、用诚心、用苦心,心都用到了,自然就成了。
最后,还是我初中毕业前老师送的那句《西游记》主题词:
路在脚下!
本人认为,仿制药不会被不让申报,只不过会申报审查会严格。
从国内和国外的情况来看,政府都不希望大公司垄断药品市场,这不仅是医疗费用的增加,而且还会造成一些管理上的麻烦。
以现在中国的情况看,能够率先找到有效的单体药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财力,人力条件都达不到。
但是那么多的搞药的人要吃饭啊,所以国家的政策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不过在执行尺度上严格一点。
各位说的都有道理,英雄所见略有所同!
但是本人还是支持整顿呀!
我想说一个问题,药监局注册处的同志的业务水平很关键,有的同志不思钻研,又办管不严,资料还没看就不耐烦,其实简单的问题,常常复杂化,往往注册申请人来回跑好多趟!
天舒:
2、创制“me-too”新药:
模仿性新药研究开发;
创新是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源动力,me-too药物将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此途,相信大家都知道,恐怕这方面的专家也不少,如何去做?
建议大家多多了解一些***企业的做法,一定会获益良多。
例如,***武田公司就曾将美国的奥美拉唑改造为兰索拉唑,两药主链相同而支链不同;
***三共药业将默沙东的辛伐他汀结构中含有的内酯环,改造为羟基酸,形成普伐他汀,使之成为水溶性药物,效果更好。
这种方式既可缩短研发周期,投资较少,成功率又较高。
相对于目前国内的现状,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我十分同意天舒对于me-too新药的看法,就我国国情而言,不可能拿出那么多的资金来投入原创新药的筛选评价,试想国外一个新药需要投入动辄几亿的资金,耗时几年,那我们国家有拿一个药厂能承受着住这样的投资?
最近调研了一些文献,发现***在me-too药上的研发工作做的十分扎实,在一个有苗头的药物上市甚至是处于临床二期的时候就已经进行了me-too药物的研究,在苗头药物上市不久就会推出me-too药物,还能成功的避开专利限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这一方面韩国人做的也十分出色。
回过头来看看我国的所谓研发,只是对于国外上市药物进行简单仿制,最多也是在工艺上略作调整,这样的工作只是将别人工作落下的东西捡起来,充其量是改进而已,知识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
当务之急是在原创药物与全仿制药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在这两个极端上打转转,应该立足于我国国情,将重点放在me-too药物的研发上,因为我们也需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需要在国际专利药上拥有一席之地。
我刚从事西药新药工作1年,以前做质检的。
这一年多来也就是整理整理以前的一些资料,然后申报出去。
这一阶段一直在努力争取做一些至少是改剂型的项目,也许与各位大虾比起来不算什么,不过总是尽我的能力少去仿制些比较好
对于现状大家都看得很透彻,可是出路在哪里?
又有谁清楚?
我很同意楼上的人说的:
新剂型。
那些药已经在人身体上试验过了,药理已经很清楚了,只是改变剂型,相信接下来的研究也比一类新药中的简单。
顺便说说自己的一个想法:
研究新剂型时,特别是改变给药途径时可不可以借鉴病毒感染人的方式?
毕业将近两年了,至今做的就是仿制,研究生造材料,编图谱,真是让自己痛心,国家培养这么多年,自己也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学习,最后却做了这些低等的工作,良心时刻受到谴责,日子不好过啊!
期待新的管理办法出台,国家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度加强,让我们安心的做点研究,每日都有收获,获得良心的安宁,这样的工作,也心安了。
在这一行干了这么多年,确实应该找个时间静下心来理一理了,环境在不断变化,我们有时是在被逼着不得不有所改变,特别是近几年。
先回顾再展望。
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药开发工作,甚至在1979年卫生部颁布《新药管理办法》以前,我们的老一辈就已经在做大量的新药研发工作,当时只要拿到一本英国药典或者美国药典,绝大多数上都是国内未曾销售或生产的新药,当时的开发路线很简单,照着国外药典你就忙不完了,只要调阅一下当初的研发资料(可惜很多是内部资料甚至保密资料),你就会看的很清楚,该做的工作也都做的很详细,药学,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等都有,特别是临床工作做的相当好,很多都有南、北临床工作组,入选的医院也很多,当然当时的工作离现在的GCP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单可以肯定的说当初确实做的很认真。
但有一点也很肯定-完全不用担心没有品种做。
在《新药管理办法》实施以后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出台很多法规,并且有了临床前和临床指导原则,但从技术层面而言,一个仿制国外已上市品种或药典品种的工作内容与以前没有详细法规年代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很多法规或者实施办法只是程序上的规范,当然这个时期还未被仿制的国外药典品种已经很少了,而国外新上市可以仿制的品种就很热了(即当时的二类),再加上专利法的修订和行政保护的出台,使得出现了很多抢仿的品种。
药品研发的选题危机开始显现。
90年代以后,很多与药品研发有关的政府的改革或者法规的出台,总的来说只是程序上或者说是流程上的改革,应该说是审批效率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显得有些长。
特别在90年代末期开始,不管是大药厂还是小药厂,忽然发现专利保护是新药开发绕不开的一个节,有些药厂甚至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这时候药品开发的品种危机才真正显现。
但5、6类刚好在这个时候接上,品种危机似乎又没了,近2年来有多少药厂、研究所、销售公司等等围着化药5、6类,中药8、9类忙得不亦乐乎。
但这只是回光返照,现在的景况确切来说是“桌子上面的菜都已经抢光了,新炒出来的只是回一下锅或者加点水而已”。
回顾历史,可以展望未来,但新药研发不只是孤立的存在,它是与药品销售的环境(一直以来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近来研发倒显得更像一个市场)密切相关,很难单独来展望今后研发的趋势,因为药品销售的模式还很迷茫,并且国内厂家的知识产权之路才开始丫丫学步。
以上是我今晚的一些思绪,我觉得目前国内很多药品研究机构必需有所分化,如果你是做化学药品的那绝对不能用做中式快餐的模式来开发,你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做自己最能最有水平的事情,做整个链条中的一环,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是真正的方向,如神经药理评价实验室,毒理研究工作室等,哈哈,说不定不知啥时候会忽然冒出来。
别说国内很少有风险资本的介入,很少会有大公司来投钱,搞一个一类新药要.........,说实话目前很多研究所或研发公司是给你大把大把的钱你还不知道如何用呢!
还是扎扎实实,不断学习提高,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正道。
说了这么多好像等于没说。
大家讲得很好
我是博士生,我以前是做中药发酵的,中药发酵属于一类新药,难度太大,不做了
shiqiyuanwrote:
我是博士生,我以前是做中药发酵的,中药发酵属于一类新药,难度太大,不做了
有什么样的体会?
可以详细谈谈!
花了几乎半天的时间仔细看了大家的回帖,现在感觉脑子里面乱糟糟的,好像获取了很多信息,而这些信息似乎又很面善。
炒啊炒,这几年了,还是炒的这些概念,期待这让人耳目一新又很中肯的观点诞生。
顺便自我介绍,从业近6年的药品研发人员。
我每天都在关注这个论题,每个战友的帖子我都认真看,但是思路还是有些混乱,希望能有大师级的战友出来总结一下大家的观点.
国内新药研发要完全创制一个全新的化学分子药物来,条件不够,除了无药业大亨条件外,国家投资也不够,更为重要的药物相关专业基础很薄弱,我国发现多少个受体和酶?
极少!
所以怎能作药物分子的全新设计呢?
能发表大批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计算的论文的中国药物学家们又能出何高见来指点新药设计呢?
在争院士名额大吵大嚷,但对药物设计与合成的真话题就谦让了!
十分可悲可怜!
因此,中国新药研发仍是要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的有明确药效的药物分子开始,以这些分子作为母体或曰先导化合物,作广泛而扎实的结构修饰,进行筛选,完全有可能在近十年有所突破,南韩与***就在作这些努力,中国也有不少进展,但没成大势,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向,也是西方药业正在走的道路。
国内六十年代后期的靛玉红作用的发现,以及随后修饰成功并上市的N
(1)-甲基异靛蓝国家一类新药就是一个榜样,是一值得仿效的方向,这一新药上市并未化去多少费用,但走在西方之前,直到本世纪初西方才重视起靛玉红类化合物。
象这样的先导分子,我国发现不计其数,我们为何不埋头干这些工作,而老要抬头看着西方,跟着人家脚印走呢?
看来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培养出的学生志气骨气不足,所以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方向,老是认为西方的好,承认西方研究条件好,也有很多的成果值得学习,但我们看一看西药发展的历史,仅为1~2百年,是在一种还原法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不少问题,忽视了整体,无法摆脱多元因素的互相影响,是不易走至完善的。
这从许多海归学者的讨论中证实了这些。
综上所述,偶认为:
新药研发应以天然产物作先导物,可以作一些全合成的基础研究,为某些不易分离或天然来源有限的分子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主要是进行广泛修饰,这广泛含以下三种含意:
(1)进行多种基团(主要从电学效应与溶解类型来考虑)的直接修饰;
(2)将有己知药效的分子用化学方法组合到先导物上,以发挥多药效多靶作用,以体现中药多靶向作用思想;
(3)将糖类,氨基酸或小肽等功能分子组会到先导物上。
这样新分子就十分丰富,再经筛选获得新药候选分子。
同样期待ing!
其实在以上的讨论中大家都讲到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就以前的申报情况看,什么都是一窝蜂,比如口崩片,好象热门,但到目前为止真正做的好的企业没有几个,这是应为一窝蜂。
那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生存,中国有4000家药厂,倒闭到剩下1000家不可能。
就算是1000家,大家是不是还在一窝蜂一样的做所谓的ME-TOO,也很难说,或者大家都对国外的三期虎视耽耽,一窝蜂的报3.1等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算过,以一个药研发(暂且称研发吧)费用在10万,中国一年浪费了近10亿元在一窝蜂的仿制上。
这些费用或许已经可以开发一个真正的一类了。
那如何避免一窝蜂呢,我觉得国家应该有所作为,政策性的引导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真正的新药研究之路,或者鼓励大公司吞并小公司,把一些以前在仿制的科研力量集合起来,进行有序分工,让一些以前专注在某一个领域的研究所做的更专业,比如说掩味,比如说缓释,比如说脂质体,而不是象现在一样表面上什么都会做,实际上什么都不强甚至在浪费钱财,而是让所有的企业真正的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如果不这样进行有序分工的话,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研发力量仍然浪费在一些重复申报上。
个人的一点拙见!
开心苹果wrote:
曾提到的,中药有效成分复方,即先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筛选,再将有效成分按中药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组方,从而获得的中药成分复方!
打个比方,例如:
中药黄芪,我选择其有效化学成分黄芪苷;
人参,取其人参苷等,这些在临床已经验证其确切疗效单体的制剂或成品,再按中医辨证原则进行组方,发挥其共效,既弥补单体的不足,又改善复方物质基础的不明确!
或者挑选中药方剂中的经验方,那些配伍精当,用药少的方剂如:
六味地黄丸,可以将六味药的有效成分提出,再进行配伍,这样便于与国际接轨!
但是问题又来了!
这种中药成分复方还算方剂吗?
还是化学成分的简单的组合?
支持开心苹果!
大家都能看到,我们现在上市的中药注射剂大多都是单方,但我们都知道中药单方的有效性是不能和复方相比的。
我认为现在之所以很少有中药复方注射剂存在是因为中药的国家政策偏向。
申报中药注射剂要求把中药的各个化学成分要弄清楚,这样对单一药材都很困难,更别说复方了!
所以在现在的情况下搞中药是很危险的,我们现在的中药项目都或多或少的遇到了问题!
希望新的中药政策出台!
[呼唤]我家有治疗狂犬病的偏方,但家人都不是医生所以推广特别困难,但我感觉一直埋没下去太可惜了!
还望能得到各位专业人士们的关注!
最终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进行研发!
谢谢!
有幸发现了这个帖子,我很高兴!
看到这么多专业人士的发言,实在敬佩!
由于时间有限没有逐个看完,下次一定仔细看看!
看了各位的发言偶也来凑个热闹,面对国内新药研发的现状,新药研发未来的方向和发展趋势如何?
亮亮偶的剑!
对这个问题至少各位在工作中都时时思考过这个问题,局限于偶们自身的情况和地位无法实现,而论坛给了我们一吐心扉的机会,而我想说的是:
对于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个大的问题,真不是一两句话所能说清楚的。
我不想唱多高的调,只想说几个我个人的观点
1: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内 新药 研发 发展 情况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