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62166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7.70KB
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文档格式.docx
《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使用者的确定取决于经济环境和准则制定者的判断,外国的规定并不一定适合于我国的情况,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能满足三类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会计体系,应不同于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需求的会计体系。
在修订基本会计准则时,我们面临着两种选择:
其一是坚持三类信息使用者,并深入了解他们的共同需求,建立新的会计理念和会计体系;
其二是采用其他大多数国家提出的会计概念,但我们必须放弃三大类信息使用者的想法。
在确定会计报告体系时也有两种选择:
其一是对所有使用者提供相同的信息即通用财务报告,由使用者自己选择所用的信息,但这样不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其二是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即专用财务报告,每种报告满足一类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同报告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目前,各国都采用前一种选择,但其有用性大受指责。
1.1.2会计信息应该与什么相关
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认为,相关性包括三种概念,即决策相关性、目标相关性和语义相关性。
决策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特定经济决策相关;
目标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使用者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关,目标相关性是评价相关性的最好概念。
由目标相关性带来的问题主要是目标本身都具有主观性,信息使用者有各种各样的具体目标,会计信息很难满足所有使用者的各种主观愿望所导致的全部需求。
语义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能够使使用者理解财务报告的用意,理解会计信息比了解使用者的决策和目标更为容易,所以,语义相关性易于达到。
但是,具备语义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不一定是使用者所需要的。
目前,我们还不能确定会计信息应该与什么相关,但各国大多采用决策相关性,我们也应当倾向于决策相关性。
从长远来看,决策相关性更适合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1.1.3相关性的评价标准及相关程度的判定
在现阶段,是否与经济决策相关,是否有助于经济决策,是判定会计信息是否相关的重要标准。
在承认决策相关性的前提下,对相关性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首先,如果会计信息有助于使用者进行预测决策,它就是相关的。
例如,在运用股利贴现计价模型预测未来股利和企业价值过程中,盈利能力的高低,体现其相关性的高低。
在进行投资者或信贷决策时,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否对决策有确定的帮助,也表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
其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在一个严格的实证研究环境下,如果会计信息的发布与股票价格没有明显的关联,对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作用,那么,该会计信息就不具备相关性。
最后,会计信息应该包括企业股票的内在价值,股票价格会随着会计信息的发布而波动,使用者会做出相应的决策。
这里同时考虑两个不同的概念,即投资者是否关注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的预测决策价值。
总之,以上对相关性三种理解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对财务报告的要求也不同,并导致会计准则和规范的不同,这就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这种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的经济环境和准则制定者的判断。
第1.2节会计可靠性的内涵与外延
1.2.1可靠性的涵义
国际会计准则中对可靠性的判断标准为:
“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该反映的情况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
”从这一定义解释和标准可以看出,可靠性应包括这样几层涵义:
首先,信息必须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事项。
其次,信息必须是没有偏向,没有偏向亦即信息必须具有中立性。
最后,信息必须没有重要错误,即技术上的正确性。
1.2.2可靠性的主要标志
(1)如实反映
如实反映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与状况保持一致或吻合,会计信息若不能真实反映所计量的经济事项,就不具有可靠性。
(2)可证实性
可证实性是指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会计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处理,就能取得相同的结果。
可证实性能确保会计人员无偏差地使用其所选择的方法,不论该方法是否恰当,只要会计人员使用得当,未掺杂个人偏见,会计信息就符合可证实性的要求。
1.2.3可靠性的相对性
会计是以特定的会计符号表示具体的经济事项符号与事项一致的会计信息具备可靠性,但由于会计中的各项估计和限制,会计符号很难与经济事项保持绝对一致,两者的差异导致了会计信息对可靠性的偏离。
例如,存货计价方法事先假定了实物流与资金流的关系,不同的计价方法会导致不同的会计信息,很难判断哪一种方法的消息更可靠。
在不同国家,相同的经济事项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讨论何者更可靠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能从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来判断其可靠性。
正是会计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也导致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相对性。
1.2.4可靠性与客观性、中立性
一般认为,客观性是指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根据会计凭证能够得到证实的信息就一定是客观的。
但由于会计方法选择、会计职业判断等因素,会计数字从形式上虽然可以精确到元、角、分,但其客观程度却是相对的,我们也只能从会计方法的使用过程去判断其客观性,而无法从会计方法的结果来判断,所以,必须审慎地看待这种客观性。
具备可靠性的会计信息总是客观的,而客观的信息却未必是可靠的。
中立性是指在制定或实施会计准则时,应当关心所产生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而不能使新规则对特定利益者产生影响。
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不能为了达到想要的结果或为了特定行为的发生,而歪曲会计信息或选用不恰当的会计原则和方法。
对于准则制定机构来说,也不能为了某一结果的发生而制定准则,所制定的准则也不应用于追求特定的经济或政治目的。
第2章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2.1节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对立与统一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
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共同点体现在:
首先,它们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质量,信息的相关性强,但不真实可靠,则会使投资者产生错误判断,甚至误导决策;
反之,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但相关性差,这样的信息再完整,再可靠,也无多大用处。
其次,相关性与可靠性都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
相关性回答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而可靠性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
再次,相关性与可靠性都要受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的制约。
相关性与可靠性常常又是矛盾的,体现在:
首先,历史与未来的矛盾。
可靠性是面向历史的,它要求如实反映过去发生的经济事项;
相关性更多的是面向未来,带有较多的估计和判断,强调预测价值、反馈价值,注重及时性。
历史与未来、主观与客观这些对立的因素也就决定了可靠性与相关性无法完全兼容,决定了在某些情况下对两者的重要程度必须做出选择。
其次,及时与精确的矛盾。
作为相关性的附属特征,及时性在保证财务信息有用性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要提高及时性,财会人员必须减少耗时的认证、核算工作,代之以大量的主观估计、判断,迅速产生一些近似的财务指标来满足需要,这一作法从本质上说又损害了可靠性。
如资产计价中采用历史成本还是现行成本就充分体现了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这一矛盾。
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一要可靠二要相关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我们必须对这两者都予以高度的重视。
提高信息相关性的举措,绝不能以降低或失去可靠性为代价,而任何强化可靠性的做法,也绝不能离开相关性的导向。
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可能完全协调。
对相关性和可靠性问题的实际处理,其难度明显地大于理论探讨。
因此,要根据情况有所取舍。
笔者赞同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其发表的财务报告原则——若干问题解答中的观点,如果出现矛盾,应当选取“那些具有可靠性中最为相关的项目”(ASB,1999)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相关的信息,也是近年来源源不断的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给予我们的教训。
相关性固然重要,但离开可靠性这个前提,会计信息如何能据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在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再尽量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直至最终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应当是一种理想而现实的选择。
第2.2节从国际会计发展看相关性与可靠性
在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严重丧失,以至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于1939年公布了第一份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权威文献——《会计研究公报》,从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准则。
随着会计准则的推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断增强,信息使用者逐渐恢复了对会计信息的信赖,从而也促使了资本市场的有序化。
因此可以说,会计准则首先是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的产物,会计发展史上的这一页,向我们揭示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意义。
但能否由此得出可靠性比相关性更重要的结论呢?
笔者认为不能。
首先,大危机时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丧失,并不是由于追求相关性造成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制约关系,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应归咎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其次,危机后,一系列旨在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法规、准则及相应措施的出台,也不是以降低相关性为代价的,并不存在一个权衡、取舍问题。
相反,如果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无关或关系不大,它可靠与否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也就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相关法规和会计准则也就不会迅速出台。
人们力图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在于它与人们的经济决策息息相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美国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七八十年代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更关注未来信息。
他们既需要财务信息,又需要非财务信息;
既需要定量信息,又需要定性信息;
既需要确定性信息,又需要不确定性信息;
既需要年度信息,又需要季度、月度甚至实时信息。
这些变化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于是,会计界开始了一场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革命。
例如,企业的盈利预测已在很多国家自愿甚至强制披露;
各国财务报表附注中的表外信息越来越多;
一些不确定性信息、风险信息,如或有事项、衍生金融工具等,也已得到了反映,甚至进入了报表;
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也得到了大大提高,在一些有条件的国家或地区,信息使用者甚至可以通过联机方式直接进入企业的信息系统,及时地获取各种“成品”与“半成品”信息。
这种改革有违传统会计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和实现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而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只是为了可靠而将很多与使用者息息相关的信息拒之门外的话,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因此,当代财务会计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可靠性为代价来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改革思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并为今后财务会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2.3节从我国会计现状看相关性与可靠性
分析了国际会计的发展,再看看我国的会计现状。
我国的经济环境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会计发展水平和状况也与国外有一定的差别。
首先,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大多数为国家独资经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两权分离采取的是委托人(国家授权的各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受托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直接接触的方式,不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
其次,国有企业即使进行股份制改造,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动性受到限制,资本市场很不完善。
另外,我国的要素市场尚未完全建立,也限制了资本的自由流动。
这些特征都导致了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不是供投资者作投资决策。
因而不少人认为,我国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以淡化。
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首先,相关性不仅仅指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相关,银行的信贷决策、政府的宏观管理决策等对会计信息仍有一定的依赖性,而委托人依据会计信息,决定是否更换受托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决策。
其次,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虽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有限,资本市场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但它们的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
股票市场从无到有,成长较快;
个人投资者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等。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会大大增强。
再次,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发达国家的某些经济业务在我国尚不多见,但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这些业务迟早会进入我国,对相应会计信息的需求必然会引起重视,会计信息相关性问题也将会引起关注。
虽然由于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十分严重,当务之急是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不能由此断言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因为问题的缓急并不等同于门题的轻重。
综上所述,就我国目前的会计现状来看,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更迫切需要解决,但绝不能由此忽视相关性的重要。
从根本上说,相关性是比可靠性更为重要的一项质量特征。
因此,虽然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相关性问题还并不十分显著,但针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应给予前瞻性的关注。
第3章相关性和可靠性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系
第3.1节可比性与可靠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
一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二是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社会经济资源有限,所以需要比较不同投资对象的优劣,那么会计信息将更为有用,因此,可行性也是良好的会计信息所应该具备的质量特征,但它并非信息本身的质量特征,而是两项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具备的质量特征,因此将其称为次要质量特征。
可比性并不要求各企业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而应该按各企业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以如实反映为依据。
可比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只有可靠的信息才能使其真正具有可比性,不可靠的信息的可比性也是不可信的。
第3.2节实质重于形式与可靠性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而可靠性的定义强调“如实反映”,如实反映的正是经济业务的内在实质而非外在形式。
故这两者有着内在联系,实质重于形式是可靠性的必要补充,它与如实反映共同辅佐可靠性。
在当今世界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新兴的交易或事项层出不穷(如产品融资协议、衍生金融工具等),只有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着重分析其经济实质,才能恰当地予以确认、计量和披露,产生的会计信息才能达到可靠性标准
第3.3节可理解性与相关性和可靠性
它是会计信息的另一质量特征。
它要求会计信息具有能被使用者理解的特征。
会计信息的价值就在于使用者对它的使用,使用者若要使用会计信息,首先要求使用者能够理解会计信息的涵义。
信息如不能为使用者所理解,即使信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也只有无用之物。
信息能否对使用者所理解,取决于信息本身是否易懂和使用者的能力。
因此,会计信息应着眼于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要求其通俗易懂,用尽量浅显的语言表达会计信息的含义和作用。
可理解性决定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用程度,与相关性相结合则反映会计信息的使用效果或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真实效用,但对于具体的信息使用者而言其效用的大小则还取决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运用能力。
第3.4节及时性与相关性
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在决策者做出决策时及时取得。
及时性本身并不能使会计信息达到相关,但若信息不及时,则会计信息便与决策无关了。
及时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
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
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
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就不符合及时性的要求。
第3.5节重要性与相关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对那些相对比较重要的、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项目予以全面和尽可能详细的披露;
相反,不重要或与决策无关的项目,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以以简要的方式披露,甚至不予披露。
这是出自于会计信息的效用和简化明晰的综合考虑,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施加了限制,使得财务报告的披露只涉及那些重要的足以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产生影响的会计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相关性包含了重要性,足见重要性是影响相关性的关键因素。
因为披露的信息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信息容易掩盖真正相关的信息,误导决策,所以必须将那些无关紧要、细枝末节的信息过滤掉,才能保证信息充分相关。
第4章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现实思考
第4.1节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
4.1.1可靠性是其他主要质量特征的基础
不可靠的信息对决策能力的影响是反向的,不仅不利于正确决策,而且会误导决策,因而是一种负相关作用。
不可靠的信息不是按统一会计规范所得的必然结果。
非统一规范得出的信息自然无法比较。
4.1.2可靠性适用于不同的会计(财务报告)目标观
会计目标的观点主要有:
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和如实反映观三种。
受托责任观认为。
受托责任实际上是一种产权责任,作为产权责任必须如实加以反映。
不偏不倚,而且可以验证,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
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中更强调可靠性决策有用观在强调相关性的同时。
并不否认会计在报告受托责任方面的职责。
FASB也认为,财务报告应提供企业管理当局怎样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
如实反映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如实反映。
而如实反映是可靠性本质的构成要素(次级质量特征),在此情形下,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吻合。
首要质量特征为可靠性是顺理成章的事。
4.1.3把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有利于会计固有功能的发挥
会计固有的基本功能是反映,可靠性的本质是反映真实性,各种会计目标观都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可靠性作为首要质量特征不仅与各种会计目标吻合,也与会计固有功能协调,它表明了会计能做什么、应做什么,使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之上。
4.1.4把可靠性作为首要质量特征更符合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
(1)经济体制是决定会计目标的基本因素
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中仍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国家对企业的行政治理的惯性还未消失,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自发调节企业内部经营行为还不太现实,因而会计的首要目标仍是满足国家治理经济的需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仍是首要满足国家调控经济的需要的信息质量属性。
(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还不高
国家财政对加大企业成本的会计方法的承受能力有限,又由于我国可以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避免恶性通货膨胀来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所以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计价模式是目前较好的选择,而历史成本是一种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计量属性。
(3)我国的证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的股份公司大部分是原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要考虑国家控股的特点,以国家作为投资者的利益为导向。
因而,会计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比较低。
而且,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还不健全,近年来暴出多起会计信息造假案,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增强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信赖度。
4.1.5所有者更偏好会计信息的可靠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并不是直接经营公司,而是委托给管理当局来代理经营,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股东与管理当局的目标并不一致,股东为了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往往采用激励的方式促使管理当局尽最大努力为自己服务,股东支付给管理者的报酬包括薪金、奖金、股票、红利等往往与公司业绩相联系,而企业的业绩主要表现在会计利润上,因此,管理人员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优势选择有利于提高利润和刺激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上扬的会计政策,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更偏好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非相关性。
第4.2节过分苛求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经济后果
会计信息可靠性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度”。
这个“度”一般是以是否遵循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规范,能否通过和经受注册会计师的鉴证为基本判断标准。
如果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满足基本的可靠性的“度”。
那么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将面临花费更多的交易费用去验证会计信息可靠性,使得交易费用不合理地由企业转嫁给信息使用者,但是交易费用的提高却未必就一定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反而会导致一种“精确的错误”这种“过犹不及”容易带来损害或削弱相关性的可能,因为使用者绝对强调可靠性或企业绝对追求可靠性将导致对历史成本的过分倚重和过分强调客观性,这无疑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考虑到会计信息生产成本的阶梯型边际递增性,苛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然会导致交易费用的激增和转嫁问题,对社会总体而言是一种无谓的浪费。
第4.3节必须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4.3.1相关性不仅仅指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相关
银行的信贷决策、政府的宏观管理决策等对会计信息仍有一定的依赖性,而委托人依据会计信息决定是否更换受托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决策。
4.3.2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有限,资本市场不够健全和完善,但它们的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股票市场从无到有,成长较快,个人投资者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等。
4.3.3不能忽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发达国家的某些经济业务在我国尚不多见,但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这些业务迟早会进入我国,对相应会计信息的需求必然会引起重视,会计信息相关性问题也将会引起关注,虽然由于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十分严重,当务之急是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不能由此而忽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在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的38个具体准则中,绝大部分的计量问题答应采用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是显著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一种计量属性。
可见,我国准则指定机构已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属性的重心向相关性倾斜了,这与国际上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会计 相关性 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