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617473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45.82KB
一年级数学教案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年级数学教案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教案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1页
1、引导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加法(不进位)计算的探究过程,直观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正确掌握计算方法。
一、课前小喇叭。
二、课前小研究:
1.探究计算方法
35+3=35+30=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提示:
如果一下子算不出来,我们可以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工具来帮忙。
2.我来总结: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个位上的数要加在(),整十数要加在()上,也就是()数位上的数相加。
3.尝试练习:
书P61做一做。
4.我来总结: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个位上的数要和()的数相加,整十数要加在()上,也就是()数位上的数相加。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进位)
62页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是比较例题两道题计算方法的不同点。
24+6=?
1这道算式,你会算吗?
先算什么?
发现什么?
该怎么办?
学生尝试,不会算的学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想想该怎么算?
2、小组讨论:
6+4满10,该怎么办?
3、集体交流:
问:
谁是直接通过口算算出得数的?
谁是通过小棒得出结果的?
各自说说各自的算法和操作过程,并找出共同处。
①合操作。
归纳思路。
板书:
24+6=30
②生自由练说口算步骤。
③生共同小结:
两位数加一位数要注意应先把什么位上的数相加。
碰到个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
④试一试(补充)
38+253+7
学习例2:
24+9?
1、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寻究24+9的计算方法,老师巡视,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
通过操作后,你想怎样计算?
结合操作,理解算理。
老师配合学生语言和动作板书算式。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1)24+9=33
(2)24+9=33
(3)24+9=33
(4)24+9=33
4、优选方法,小结重点:
(1)小组讨论;
以上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简便?
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2)闭上眼睛想想:
在小组里轻声说说你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3)小结重点:
像这类题,个位相加满10该怎么办?
用谁加整十数?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
67页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2、能用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并与同学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是掌握两位书减整十数和两位十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是能比较两位数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在计算过程中的异同点。
认真观察67页图完成下题:
1、我有35元买一个大象还剩多少元?
请你们开动小脑筋,列式计算。
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我有20元,如果买一个洋娃娃还差几元?
继续开动脑筋,列式计算。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口算(退位)
68页及70页练习
1、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迁徙类推的数学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
教学难点是退位原理和退位方法。
1、36减8该怎么减呢?
老师相信小朋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的,那就开始行动吧!
2、试着说出你是怎么样减的?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知识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
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
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
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教学重点:
1.会读写几时几分。
2.知道1时=60分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读几时几分。
2.分辨“一段时间”和“一个时刻”。
第一课时认识时间
81—82页
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
重、难点
1、会读写钟面上时刻并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
2、知道1时=60分
自学准备:
钟面模型。
认真看课本81—82页试着完成下题。
1、你会吗?
钟面上短针叫(),长针叫()。
2、10时时,分针指向数字(),时针指向数字()。
10时半,分针指向(),时针指在()和()之间。
3、自学课本81页例1
数一数钟面上的刻度,在课本上填上相应答案,小组观察讨论并完成以下练习:
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
钟面上的每一大格分成()个小格,一共有()个小格。
4、分组演示时针分针走动的画面,观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钟面上分针走一圈是()分,也就是()小时
1时=()分。
第二课时认识时间练习
一、在模型上拨出以下时间
3:
209:
056:
105:
50
7:
555:
1510:
058:
35
二、认一认
三、考考你
1、填空
(1)钟面上把一圈平均分成()个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相等的()个小格,这样,钟面上一圈共有()个相等的小格。
(2)分针走1小格是()分钟,走一大格是()分钟,走一圈是()分钟
(3)时针走1大格是()小时,走一圈是()小时
(4)爸爸每天工作8(),丽丽每天睡10(),一节课40()
2、聪明小法官
(1)钟面上有12个小格,60个大格。
()
(2)分针走1大格是5分。
()
(3)5时20分过1小时是6时20分。
3、看一看,选一选
(1)时针(),分针()
A.长B.短C.细
(2)右图中钟面上的时间是()
A.12:
20B.12:
04C.4:
03
(3)、明明吃早饭花了20()
A.小时B.分钟C.秒
(4)、现在的时间是10时,过5分时()
A.10:
50B.5:
10C.10:
05
四、拓展练习
画出时针和分针
5时15分4时25分
8时10分10时40分
第八单元找规律
一、教材简析: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
作为新单元第一课的“找规律”,非常重要。
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造成障碍。
二、学情分析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有重要意义。
本课时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
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
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定基础,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易,根据他们对单层次规律的过程探索,利用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形象来建立“多层观察找规律”的模型,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盒、彩色笔、涂色卡等
第一课时找规律(图形)
88--89页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等活动,发展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二、课前小研究:
1、试着做一做88页1、2、3题,你会吗?
你是怎样做的?
说出来。
摆一摆:
89页4你发现什么规律?
第二课时找规律(数字)
90—91页
1、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发现和欣赏数学美,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真观察:
434343()()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后两个数十几?
2、摆一摆,算一算,填一填。
(说出你的理由)
3、找规律,填数字:
91页例题7。
4、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1页“做一做”。
第九单元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注意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
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
如学生统计花坛每种颜色花的数量,统计学生的生日在几月份,调查同学们周日喜欢做什么事情,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水果等。
.内容的编排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颜色、喜欢吃什么水果、喜欢做什么事情等,了解到大家的爱好是什么?
特长是什么等等,使大家体验到统计确实是有用的.。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
单元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单元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单元课时安排:
约2课时.。
第一课时统计
(1)
93页
1、初步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
2、学会看图找数据并会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会分析数据,提取数学信息。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回答问题。
1、数一数不同颜色的花各有多少?
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上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根据统计表上的数据,在统计图上涂色并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统计
(2)
94--95页
1、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2、认识条形统汁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根据统计图表会提出简单的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能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小组交流讨论:
观察94页例题2,你发现了什么?
2、用数学知识绘制统计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我们所要知道的问题。
绘制统计图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例2中用了哪些方法进行统计?
3、你能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吗?
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认真观察93页和94页的两幅统计图,它们有什么不同?
第十单元总复习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复习内容:
20以内的加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复习目标:
1、通过自主分类与梳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知识。
2、提高学生的整理、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复习重点:
对知识进行整理,回顾计算方法。
复习难点:
区分各个类型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复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题目:
14-5= 16-9= 13-4=
12-8= 11-6= 9-6=
3+5= 7+4= 5+8=
二、知识整理。
师:
智慧爷爷要带我们去一个美丽的大草坪,哎哟,草坪上有很多的卡片,很杂乱,我们去捡起来,让大草坪重新美丽,好不好?
原来这些卡片上是些计算题呀,没关系,我们能把它们算出来。
让我们小组合作,每人做3题,把它们算出来。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这些题目都是属于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1、请小朋友把这些卡片分成两大类。
(学生自主分类)
分完之后,请小组代表(两人)到投影上展示,并分别说一说每一类相同的地方,即分类标准。
可能有两种答案:
(1)加、减
(2)两位数与一位数 两位数与整十数
2、把每部分进行再分类。
3、观察一下,还有哪些是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请同学就各种小类型分别举例出题,指名说答案和计算过程,板书括号里的内容。
5、师:
100以内的加减法除了这些类型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类型?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指名举例,并计算出来,说出计算方法。
练一练:
看谁跑得快:
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各题得数的十位是几吗?
31+6=□7 75-6=□9 74-20=□4
54+9=□3 37-8=□9 35+30=□5
一、综合练习。
1、让我们来比一比。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每人一张练习纸,上面是100以内的口算题)
小朋友们真棒,智慧爷爷带我们到智慧乐园去玩一玩。
连线。
2、我们先来到射击场,这些目标球上都有一个算式,请你说出算式的得数,如果正确,就能把球射中。
小射手的本领大不大,谁想来试一试?
(学生做题)
3、飞上太空。
这个游戏更好玩了,是飞上太空,只要你做对这些题目,就能坐上这架小飞机,飞到太空遨游了,谁来试试?
4、踩地鼠。
(1)54+6=50 ( )
(2)73-20=71 ( )
(3)一个加数是4,另一个加数是50,和是54。
( )
(4)23+30﹥53 ( )
5、智慧果。
想吃美味的智慧果吗?
开动脑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果实里的算式对了,就能把它们摘下来。
谁先来试试?
( )+62=68
( )-40=53
76-( )=70
54-( )>50
四、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喜欢开动脑筋,在玩中又复习了知识,收获可真多。
你觉得你在数不学王国里哪些地方表现很出色,或者你觉得哪个小朋友很出色呢?
第二课时:
元角分的复习
一、填空题:
1.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角、()角、()角。
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分、()分、()分。
2.一张一元的人民币可以换(
)张5角的人民币和(
)张1角的人民币.
一张一元的人民币可以换(
)张5角的人民币.也可以换(
3.5=(
)-5
(
)-6=3+6
)+6=5+9
4.一个足球46元,小明:
我带的钱正好够买一个足球,我最多带了( )张十元?
小红:
我买足球付的钱全是十元的,我付了( )张?
5.一张50元可以换(
)张20元和(
)张10元。
45.一张100元的可以换( )20元的,也可以换( )张10元的。
6.26角=()元()角
100分=()元
3元6角=()角
7.一个数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和是9,这个数字可能是(
)、(
)。
一个数它的个位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2,这个数可能是(
一个数它的十位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大2,这个数可能是(
8.88左边的8在(
)位,表示(
)个(
),右边的8在(
)位,
表示(
)个(
9.个位是5,十位是3的数是(
二、选择题:
1.一个篮球的价格为()A:
68分B:
68元C:
68角
2.一本字典的价格为()A:
8元2角B:
8角2分C:
82分
3.2角可以兑换成()个5分。
A:
1B:
2C:
4
三、解决问题:
1.小亮买了一个练习本用去6角,他付出1元,应找回的钱是多少钱?
2.小红买文具用去9角,还剩1元1角,她原来有多少钱。
3.小兰有2元5角,买学具用去1元2角,还剩下的钱数是多少?
第三课时:
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的复习
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1、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2、一方面巩固钟表中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一、认识图形
1、出示第116页第4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问: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
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举起对应的几何图形。
(4)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5)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出示第117页第5题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
3.对比
(1)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和盒子一个面大小的正方形,指名说出名称。
2)问:
谁能说一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
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长方体、圆柱的面各是什么形状?
(4)完成书上第119-120页第7、8题,集体订正。
二.认识钟表
1、拨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相互检查。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2、认钟,教师拨钟,学生认;
指名拨钟,学生认。
(1)引导学生观察整时:
时针和分针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稍偏了一点。
告诉学生:
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2)完成书上第120页的第9题。
同座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并说一说为什么?
3、数字表示法
(1)问:
你们认识电子表上的时间吗?
请学生说一说怎么认的?
如果我们要把钟上的时间跟电子表一样表示,你会吗?
(2)看书第117页第6题,学生在书上完成,点四人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
四.游戏:
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第四课时:
统计复习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
(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数学教案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