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与管理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602583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52.46KB
危险源辨识与管理Word格式.docx
《危险源辨识与管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源辨识与管理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在重大危险源控制方面的研究,都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对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也为今后我国预防和控制重大工业事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工业基础本来就十分薄弱,再加上已经经过了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大量生产设备已经严重老化,不少企业为了取得经济效益,不是想办法投入资金,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而是一味地拼设备、拼人力,造成了我国的生产经营企业中存在大量的事故隐患,随时都有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可能。
例如,重庆市天源化工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厂设备严重老化,又处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却一直拖着不改造、不搬迁,最终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了严重后果。
在企业中存在大量的事故隐患的同时,我国在重大危险源控制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应用)方面,起步较迟,水平较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我们国家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注定我们国家的重特大事故还会不断发生,特别是危险化学品行业,我个人认为:
要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的确有很大的难度。
5、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二、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让我们的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都明白我们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所要控制的对象,起到预先防范的作用,为安全生产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1、危险源产生的原因
危险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是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该理论认为:
人受伤害的原因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事故发生是由于能量(危险有害物质)的存在,正是能量的意外释放(危险有害物质的意外泄漏),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因此,存在能量、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的失控是危险源产生的根本原因。
事 能量、有害物质
故 (前提条件)
发 人的不安全行为
生
的 直接原因
原 失 控 设备
因 (必要条件) 物的不安全状态
间接原因 管理缺陷 环境
2、危险源分类
(1)按《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的规定,综合考虑引起事故的起因物、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
机械伤害;
起重伤害;
触电;
淹溺;
灼烫;
火灾;
高处坠落;
坍塌;
冒顶片帮;
透水;
放炮;
火药爆炸;
瓦斯爆炸;
锅炉爆炸;
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包括化学性爆炸、粉尘爆炸等);
中毒和窒息;
其他伤害。
(2)按照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10大类,104种。
①粉尘类(十三种,如矽尘、煤尘、石墨尘、石棉尘、水泥尘、电焊烟尘等危害因素);
②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③化学物质类(五十六种,如铅、汞、锰、磷、砷等及其化合物、铀、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苯、甲苯、正已烷、汽油、一甲胺、四氯化碳、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丙烯、苯胺、甲醇、酚、二氯乙烷等);
④物理因素(四种,如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
⑤生物因素(三种,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布氏杆菌);
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八种,导致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黑变病、痤疮、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等危害因素);
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三种,如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的危害因素);
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三种,如导致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案的危害因素);
⑨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八种,如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砷、氯乙烯、焦炉烟气、铬酸盐等致癌的危害因素);
⑩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五种,如氧化锌、二异氰酸甲苯酯、嗜热性放线菌、棉尘、压迫及摩擦等不良作业条件);
(3)按《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16-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①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防护缺陷、电危害、粉尘与气溶胶等);
②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等);
③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等);
④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负荷超限、心理异常等);
⑤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指挥错误、操作错误、监护错误等);
⑥其他危险、危害因素(搬举重物、作业空间、标识不清等)。
3、危险源辨识
一般危险源辨识可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
(1)设备或装置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①工艺设备、装置;
②专业设备(化工、机械加工);
③电气设备;
④特种设备;
⑤锅炉及压力容器;
⑥登高装置;
⑦危险化学品包装物。
(2)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①危险物品(易燃易爆物质、有害物质、刺激性物质、腐蚀性物质、有毒物质、致癌、致突变及致畸物质、造成缺氧的物质、氧化剂、生产性粉尘);
②工业噪声与振动;
③温度与湿度;
④辐射。
(3)与手工操作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①远离身体躯干拿取或操作重物;
②超负荷的推、拉重物;
③不良的身体运动或工作姿势(尤其是躯干扭转、弯曲、伸展取东西);
④超负荷的负重运动(尤其是举、搬重物);
⑤负荷有突然运动的风险;
⑥工作时间与频率不合理;
⑦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和恢复体力时间;
⑧工作节奏或工作安排不合理。
(4)运输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①爆炸品贮运过程;
②易燃液体贮运过程;
③易燃物品贮运过程;
④毒害品贮运过程。
(5)建筑和拆除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①四大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伤害);
②职业病伤害(尘肺病、因寒冷、潮湿的工作环境导致的早衰或短寿、因过热气候、长期户外工作导致的皮肤癌等);
③拆除过程(建构筑物过早倒塌、高处坠落、高空坠物等)。
(6)矿山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①材料搬运;
②人员滑跌或坠落;
③机械伤害;
④拖曳伤害;
⑤岩层坍塌;
⑥瓦斯或粉尘爆炸;
⑦矿井火灾;
⑧爆破事故;
⑨透水;
⑩其他。
(7)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①厂址;
②总平面布置;
③道路及运输;
④建(构)筑物;
⑤工艺过程。
4、重大危险源分类
重大危险源分类按照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别》(GB18218-2000),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这是按照重大危险源所处的场所来分的。
另外还有一种是进行重大危险源普查时所用的分类方法。
这种方法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的。
一般是先从可操作性出发,以重大危险源所处的场所或设备、设施来进行分类;
然后按相似相容性原则,依据各大类重大危险源各自的特性,再进行有层次的展开。
最终将重大危险源是分为7大类:
(1)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罐区(贮罐);
(2)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库区(库);
(3)具有火灾、爆炸、中毒危险的生产场所;
(4)企业危险建(构)筑物;
(5)压力管道;
(6)锅炉;
(7)压力容器。
5、重大危险源辨识
按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别》(GB18218-2000)进行,即只要你的企业或场所的某一个单元里,有该标准上所载明的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就可将此单元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三、日常安全管理如何做好危险源辨识
1、收集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进行危险源辨识的重要依据。
要进行危险源辨识,我们首先应收集与本组织的活动、人员、设施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炼钢安全规程》、《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3787-93)举例说明:
举例1、
序号
标准规定
危险源
1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架空煤气管道与厂区铁路轨顶面距离不小于5.5米
有不足5.5米处
2
《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厂区架空氧气管道与熔化金属地点之间的最小净距大于10米
铁水线与氧气管廊水平距离不足10米
举例2、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中明确规定了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使用要求。
相应的,如果没有按《规程》做好的,就都是危险源。
《规程》中的条款和危险源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活动:
电动工具的使用
“在潮湿作业场所或金属构架上等导电性能良好的作业场所,应用Ⅱ类或Ⅲ类工具。
”
在潮湿作业场所或金属构架上等导电性能良好的作业场所,未使用Ⅱ类或Ⅲ类工具
“在狭窄作业场所应有人在外监护。
在狭窄作业场所使用电动工具无人在外监护
3
“工具在发出或收回时,保管人员必须进行一次日常检查;
在使用前,使用者必须进行日常检查。
电动工具在发出和收回时保管人员没有进行日常检查在使用前,使用者未进行日常检查
4
“长期搁置不用的工具,在使用前必须测量绝缘电阻。
长期搁置不用的工具,在使用前未测量绝缘电阻
5
“绝缘电阻应不小于规定的数值。
绝缘电阻小于规定的数值
6
“工具如有绝缘损坏,电源线护套破裂、保护线脱落、插头插座裂开或有损于安全的机械损伤等故障时,应立即进行修理,在未修复前,不得继续使用。
绝缘损坏保护线脱落电源线护套破裂插头插座裂开或有损于安全的机械损伤等故障
7
“在维修时,工具内的绝缘衬垫、套管不得任意拆除或漏装。
在维修时,工具内的绝缘衬垫、套管被拆除或漏装
2、全员、全系统参与
要做好危险源的辨识,还应广泛发动全员、全系统积极参与,如安全、机动、工艺、技术等专业。
这样,识别时可以尽量将各专业中存在的危险源识别完全。
比如,为了防止电气事故,应当定期测试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指标。
如各种电气设备和绝缘物的绝缘电阻试验周期如下表所示:
设备名称
规格(KV)
试验周期
电动机
2、3、6
1年
变压器
0.5以下、2、3、6、10、35、66、110、220
1年
电压互感器
2、3、6、10、35、66、110、220
1—2年
断路器、电流到感器
母线、瓷套管、隔离开关、支持绝缘子
电力电缆
2、3、6、10
如果没有按上述试验周期进行绝缘电阻测试,则不能保证电气设备和绝缘物的绝缘性能,是危险源。
对于这类危险源,假如不是电气专业人员,则很难将其识别出来。
3、正确选用辨识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如现场访谈/观察、头脑风暴、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SCL)、事故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组织在辨识危险源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我认为,现场访谈/观察、安全检查表是两种较好的方法。
现场访谈/观察依赖于实践经验,而安全检查表则是系统的理论总结,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将危险源辨识得既快又全。
这里指的安全检查表可以是《安全性评价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等。
4、要注意辨识的充分性
危险源辨识范围应覆盖组织设计、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要根据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生理等多方面信息来加以识别考查。
应考虑到作业场所中的所有人员、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的设施。
为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可以借鉴本单位和同行业以往发生的事故、行业的规定、一些作业文件的安全注意事项、较为成熟的安全检查表或安全评价表的内容。
为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还应及时识别或更新危险源。
比如,企业在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使用新设备、生产新产品(“四新”)时,应及时对涉及“四新”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对施工企业,在新项目部成立时,应及时对该项目部各施工阶段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四、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程序
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资料收集:
明确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收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了解同类设备、设施或工艺的生产和事故情况,评价对象的地理、气象条件和社会环境状况等。
(2)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根据评价对象的地理、气象条件、工程建设方案、工艺流程、装置布置、主要设备和仪表、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产成品的理化特性等辨识和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3)评价过程:
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然后进行危险分级,以确定管理的重点。
(4)提出降低或控制危险的安全对策:
如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组织管理措施、建立监测措施等。
2、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1)定性评价方法:
①安全检查表法;
②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
③因素图分析法;
④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
⑤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D=L可能性E频繁程度C损失后果);
⑥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⑦预先危险性分析。
(2)定量评价方法:
①概率风险评价法;
②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③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3、重大危险源快速评价分级方法
重大危险源快速评价分级方法主要依据重大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后果进行评价,以预测事故发生的死亡半径为主要评价指标,以死亡半径的大小进行重大源的分级。
这种快速评价方法遵循两项原则:
(1)最大危险原则:
如果重大危险源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其事故后果相差悬殊,则必须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来进行预测;
(2)概率求和原则:
如果重大危险源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但其事故后果相差不大,则按统计平均原理来进行预测;
重大危险源快速评价方法主要考虑3种形式的危险:
爆炸危险、火灾危险、毒物泄漏扩散危险。
主要是通过选用一定的模型来计算危险程度,如爆炸伤害模型(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伤害模型、蒸气云爆炸伤害模型)、火灾伤害模型(热辐射对人员的影响、池火灾伤害模型、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爆炸伤害模型、固体火灾伤害模型)、泄漏扩散模型及伤害模型(气体释放量、液体释放量、死亡半径)等。
通过计算,得出重大危险源发生事故的死亡半径(R),然后根据死亡半径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级标准是:
一级重大危险源:
R≥200m
二级重大危险源:
100m≤R<200m
三级重大危险源:
50m≤R<100m
四级重大危险源:
R<50m
4、风险评价报告
A、风险评价报告的目的是:
(1)鉴别及确定设施内的危险物质的特性和数量;
(2)识别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类型、可能性和事故后果;
(3)阐明设施安全操作安排,以及必须控制的那些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严重偏离正常操作的情况,并提出现场应急措施建议;
(4)说明已辨识出来的重大事故隐患,以及应该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B、风险评价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
对设施和生产过程的描述、对危险物质的描述、危险辨识、安全系统相关部分的描述、风险评价、重大事故后果评价、安全管理与应急计划措施。
(1)对设施的描述包括:
①现场(现场平面图、周围环境);
②结构设计(材料、设计数据、基础);
③防护区(爆炸防护、隔离距离);
④工厂的可接近性(疏散路线、紧急情况的路线)等等。
(2)对生产过程的描述包括:
①设施的技术目的;
②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主要工序、物理和化学反应、操作存贮、出料、贮留、循环或废料处理、废气的排出或处理);
③生产过程的条件(压力、温度);
④生产过程的描述(过程所用组分、具有特点的操作条件、含危险物质的容器和管路、压力控制系统);
⑤公用动力系统。
(3)对危险物质的描述包括:
①物质被引入或可能被引入的过程阶段;
②物质的数量;
③物质的理化数据,特别是与安全有关的数据(爆炸极限、闪点、热稳定性等);
④毒理数据(毒性、毒效、气味);
⑤阈限值(致死浓度);
⑥物质存在形式。
(4)安全系统相关部分的描述包括:
①安全系统的作用;
②负荷类型和限量;
③安全的重要性;
④特殊设计准则;
⑤控制与报警;
⑥压力释放系统;
⑦紧急关闭阀门;
⑧收集容器;
⑨喷洒器系统;
⑩防水。
(5)风险评价内容包括:
①风险评价方法的选用;
②应考虑的危险因素;
③重大危险控制手段。
(6)组织与管理包括:
①维护和检查进度表;
②人员培训大纲;
③工厂安全责任的分配与委派;
④安全措施的实施。
(7)重大事故后果评价包括:
①对可能泄漏的危险物质或动力的评价;
②泄漏物质可能扩散的情况;
③对泄漏后果的评价(影响地区的规模、对人员的危害、对财产的破坏)。
(8)安全管理与应急计划包括:
①报警系统;
②紧急计划;
③紧急措施。
5、风险评价报告的评审
一般情况下,风险评价报告应每隔3~5年进行评审和修改。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需要修改风险评价报告:
(1)工厂或生产过程发生重大改变;
(2)对危险物质出现新的信息;
(3)安全技术发生重要改进。
五、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的控制
1、选择控制措施所遵循的原则
消除 预防 减弱 隔离 连锁 警告
2、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1)厂址及厂区平面布局对策措施
(2)防火防爆对策措施
(3)电气安全对策措施
(4)机械伤害对策措施
(5)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
(6)其他伤害对策措施
3、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
(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4)安全生产投入
(5)安全生产监督和检查
(6)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六、我国重大危险源普查
我国在1997年,由原劳动部开展过一次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当时是选择了北京、上海、天津、青岛、深圳和成都等六个城市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工作,当时是采取了填写重大危险源表的形式进行的普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我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1、重大危险源普查范围
重大危险源普查的范围包括7大类重大危险源:
(1)贮罐区(贮罐);
(2)库区(库);
(3)生产场所;
(4)企业危险建(构)筑物;
(6)锅炉;
2、重大危险源普查内容
重大危险源普查的内容分为五个方面:
(1)单位基本情况;
(2)重大危险源所在地的基本情况;
(3)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
(4)重大危险源周围环境的基本情况;
(5)其他信息。
(例一)单位基本情况包括:
法人单位名称、单位名称、经济类型、行业代码、主管机关(行业主管部门)、职工总数、主要产品、年总收入、年利润。
(例二)贮罐区(贮罐)基本情况包括:
所处的环境功能区(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居民区、行政办公区、交通枢纽区、科技文化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两罐间最小距离、贮罐形状(立、卧、球)、安装形式(地上、地下、半地下)、物质状态(气、液、液气共存)、进/出料方式(管道、铁路槽车、槽车)。
(例三)库区(库)基本情况包括:
所处的环境功能区、库房形式(单层、多层)、库房结构(混凝土、砖木、木质、其他)、物品名称、物品状态(固、液、气)、包装方式(专用钢瓶、压缩容器、铁桶、木箱、纸袋、塑料袋、其他)、库房间距表。
(例四)企业危险建(构)筑物基本情况包括:
用途(厂房、仓库、办公、住宅、学校、其他)、设计是否满足现行规范、施工是否符合要求、曾受何种灾害(火灾、水灾、地震、台风、其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危险源 辨识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