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对大学思政工作影响及消解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600107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79KB
消费主义对大学思政工作影响及消解Word文档格式.docx
《消费主义对大学思政工作影响及消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费主义对大学思政工作影响及消解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
在消费主义者看来,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性欲望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有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只有拥有财富、及时行乐、尽享天下能享之福,才是人生的真实意义。
“我消费故我在”,消费就是大家“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2]132的根本途径,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找到快乐。
消费主义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大规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特点的一种工业文化,它以鲜明的重物质消费为特征,并通过无度的消费达到心理的满足。
这种消费价值观从根本上否定了资本主义早期新教伦理树立的节俭、勤劳、成就事业、奉献社会、关心他人、赎买原罪的人生观,将人的消费价值凌驾于人和社会的其他价值之上。
2.为消费而消费。
在消费主义者看来,消费不再仅是温饱的基本需要,人们不应只是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消费,而应积极追求消费所蕴涵的象征意义,即作为社会评价的标识,把消费看作显示财富、地位、身份、个性和自我品位的动态载体,由于消费对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人们消费的不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还是其符号和概念价值;
消费者除了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而且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于是,消费成了一种符号形式的消费,实际上等于消费了一种欲望,从而获得一种等级,一种自尊,一种社会承认。
“当我们消费物品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消费符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界定我们自己。
换句话说,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所消费的东西,人们就是以他们所消费的为基础而将自己与其它类型的人相区别。
”[3]110
3.不顾一切地消费。
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个人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不应当受到太多条件限制,有时应当超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自己的支付能力,包括通过借贷、向父母乞要或其他非常规途径来满足自己消费的欲望。
在消费主义者看来,消费不仅仅是消费现在,而且还要消费未来。
即使现在的消费条件不成熟,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精英们会创造出“分期付款”、“透支消费”、”消费套餐”、“信用卡支付”等“创新”方式来“帮助”人们消费。
于是,消费不再受到个人支付能力的束缚,消费者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来满足自己膨胀的消费欲望。
人们便可以超前地、不顾一切地消费。
4.一切为了消费。
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人生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消费而展开,生活的实践过程就是为了不断满足欲求的过程。
人活着就得千方百计满足自己消费的欲望。
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找到快乐。
为了一时之乐,可以不择手段。
消费主义主张一切都是商品,不管是物质资料、文化艺术还是人格、尊严、隐私,都可以成为供人消费的对象。
“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他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
”[4]139随着消费主义的扩大,不仅女性,男性的身体也成为消费的对象。
从女性的迷人曲线到男性健美的肌肉,整容手术的成功更让那些对自己身体不满意的人们大大出手。
二、消费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扩张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的诱惑是强有力的,甚至是难以抗拒的,著名的生态学家H•T•奥德姆形容当前人类社会的消费主义像“传染病一样可怕”。
其消极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巨大冲击。
高校作为我国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传播的主阵地,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高校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包括两个主要的基本要素,一是教育者,即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狭义上讲,主要是直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和专职辅导员;
一是受教育者,即高校学生。
消费主义思潮对高校的影响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
既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影响,又有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高校教育者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较高,比较容易了解和看清西方社会思潮的实质及危害,大多数教育者能够经受住各种有害思潮的消极影响和冲击,能够秉承勤俭节约的美德,能够教书育人,乐于“传道、授业、解惑”。
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教育者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腐蚀下慢慢地蜕变,主要表现在:
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部分教育者贪恋股市和房市,无心教学,更无暇顾及科研。
一些教育者不但在家里炒股,而且在办公室炒,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大谈特谈炒股等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
每天令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股市和房市,似乎炒股、炒房成了这些教育者的主业,而教学和科研成了他们的副业。
还有一些教育者为了多赚钱,在外面从事第二职业,开餐馆,受聘到健身活动中心当教练,在法律事务机构当律师,开办各种培训班等等。
而且,金钱的占有成了他们评判人生是否成功的重要尺码,财富多少成了他们社会交往中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很显然,这些人已经成为金钱的奴隶。
在工作中,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没有好处的,置之不理,视而不见。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个别教育者考虑自己的事情太多,始终把个人实惠作为主要的判断标准和价值目标。
这种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不但使个别教育者身心疲惫地拼命去挣钱,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在精神状态上,部分教育者不再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人民的利益克服困难、奋发向上,而是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
在价值取向上,把个人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事情多做一点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满腹牢骚,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享乐安逸才更“现实”;
在工作态度上,怕苦怕累,逃避责任,得过且过,遇到困难和矛盾绕着走,不愿意教学和科研,也不想申请课题和搞项目了,更不用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公务活动中,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不重实效;
在生活方式上,追求“贵族化”,吃喝玩乐,沉湎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
事实表明,享乐主义不符合人的本性,正如弗洛姆所说的那样,享乐主义使“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都是不幸的人:
孤独、恐惧、抑郁,具有依附性和破坏性。
”
消费主义造成部分教育者的精神颓废,尽情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使其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
”[5]1908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日常生活消费(衣、食、住、行)、学习用品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电脑消费等)、休闲和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娱乐等)、人际交往消费(人情,恋爱)等几个方面。
从大学生消费的总体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吃饭和学习,在消费上基本能够合理安排,实现理性消费[6]。
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又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具体的消费实践中,又具有一定盲目性,存在一些消费误区,主要表现在:
高标准消费严重。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少部分大学生日益高涨的额外支出令家长们不堪重负。
除去学费、生活费外,笔记本电脑、新款手机、CD、MP5、数码相机等物品样样俱全。
其中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的消费甚至超过了大部分教师的消费。
一些女生要购买高档的化妆品和时尚新潮的衣服;
男孩子抽烟和名牌衣服等的花费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
另外,交友应酬、恋爱费用、名目繁多的培训费也占到了一定比例。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才算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个流行于大学校园的顺口溜,是很多大学生奢侈消费观的真实写照。
新生入学,有的学生把价值2万元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拿出来炫耀,有的骄傲地宣称只穿名牌,更有不少学生为自己拥有信用卡可以透支而兴奋。
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宁认为,大学校园中一部分大学生高消费与另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低消费对比鲜明,形成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分化,某种程度上容易导致相互攀比,对贫困生形成刺激,并容易导致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
并且大学生过早享受富有和过度奢侈的生活,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也有不利的影响,还会给部分低收入家庭背上沉重的负担。
“在消费主义的大潮下,对金钱和物质的过分看重与生活中的高消费攀比,是把青年拉向深渊的黑手。
”[7]超前消费严重。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消费不但要消费现在,而且还要消费未来”的观念被大学生普遍接受,“提前享受生活”、“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成为时尚。
一项针对中国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表明,有57%的人表示“愿意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
部分学生倾向“像西方人那样消费”,包括负债消费。
在大学校园里,银行系统提供的信用卡消费便利了高校学生的超前消费行为。
据了解,本科生持信用卡一般可透支3000元,研究生一般是5000元,有些银行为了开拓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不断扩大透支金额,在大学校园长期驻点,安排办卡联络员。
信用卡非现金交易性质激发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于是校园出现了持卡一族,但超前的消费、刷卡的潇洒也使部分高校学生背上了沉重的负债包袱,部分高校出现学生恶意透支信用卡倾向,“追求cool感的刷卡族”越来越多地成为‘卡奴’,‘先透支再还款’的消费方式使部分大学生手持四到五张信用卡,利用‘拆东墙补西墙’循环法则勉强度日的大学生们得到的是‘负翁一族’的绰号和‘债台高筑’的账单”[8]。
消费主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它潜移默化地腐蚀着现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念尚未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效仿能力相对较强,自觉抵制不健康现象的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消费主义的传播,对正处于价值观念完善时期的大学生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
时尚消费严重。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学生开始对商品的时尚价值过分青睐,在他们看来,时尚不但能带给人们卓尔不凡的感受,体现出精致、超人一等的生活品味,而且时尚能体现现代人的社会地位、声望、价值等。
在这种价值观的笼罩下,部分高校学生的诸多消费领域都打上了追逐时尚的烙印。
表现在:
在形象消费方面,追求品牌服饰、品牌化妆品,追逐流行发式;
在饮食消费方面,选择那些装饰高雅、价格昂贵、声名显赫的高档餐厅成为他们的交际场所,在他们看来,用餐环境优雅是品味的选择;
在休闲娱乐消费方面,健身、泡吧、登山、滑雪、旅游等成了高校学生的新潮;
在电子产品消费方面,追逐产品频繁的更新换代上,“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手机从绿屏到蓝屏,从蓝屏到彩屏,从彩屏到触摸屏、摄像头,现在又到了3G时代;
电脑从台式到手提;
MP3演变成MP4、MP5……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青年,追求时尚、彰显个性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如果处处追求时尚和前沿,跟着潮流走,就容易引发高消费和负债消费。
而这些不良消费行为不仅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尤其可能造成大学生迷失生活的方向,蜕化他们的意志品质,腐蚀他们的进取精神,这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严重影响。
三、消费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消极影响的消解
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的蔓延使高校部分师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师生对消费主义思潮有较高的认同,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起到了冲淡和消解作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高校应针对消费主义思潮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的教育对策。
1.客观认识和评价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思潮作为当今一种广为流行的道德现象和价值观念,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事实材料和逻辑前提。
对待消费主义,要客观、辩证地看待,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在分析消费主义的来源和本质时,既要认识其合理性,又要认识其危害性;
对其带来的危害和面临的伦理困境,要坚持揭露和批判。
“高校教师应善于从社会思潮理论基础的偏向性、事实材料的局限性和逻辑推理的悖论性等角度和方面发掘和分析社会思潮的问题和根本缺陷。
”[9]一种社会思想和观念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加以流行,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客观现实要求和人们利益的需求,从本质上看,消费主义的滋长和蔓延是资本追逐本性的内在要求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它要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疯狂地购买、消费,资本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这势必就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提高对消费主义批判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在本质上,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消费的最高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和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消费的当下需要的合理性,并在消费中兼顾人的长远发展,谋求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赢。
在马克思的消费视野中,人是终极目的,一切消费行为都应凸显对人的终极关怀,维护、发展、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凸显人存在的意义,促进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完善。
而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实践。
它的核心价值观是消费至上,除了把物质商品看成是“物质”以外,更多的是把商品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代表身份或地位的象征,即消费主义把物质消费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科学、理性的消费要求一切消费要从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出发,要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自觉提倡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
引导学生科学消费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也是面对消费主义挑战下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深刻的影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思潮之间,是主导与被主导、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
当前,面对消费主义的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内容融入其中,并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
当然,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10]也就是说,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打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大力弘扬我国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抵制消费主义的消极和腐朽的影响,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建设。
2010年11月16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
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中心,以机构建设和学科建设为依托……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11]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自身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学术威信和理论说服能力,掌握着高校的课堂与学术的话语权,是社会思潮在高校校园的重要传播者,教师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因此,要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建设,自觉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使其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对消费主义思潮进行认真剖析,倡导大学生应具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使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认清本质,辨明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江泽民同志指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
5.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
据学者调查研究,高校学生获取社会思潮的渠道比较丰富,其中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校园网络、报刊书籍、影视渠道、家长老师、同学朋友、文化娱乐等途径。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积极拓展教育渠道,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如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营造积极健康的网上舆论环境,在高校校园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形成强有力的主流声音、正面导向和舆论强势。
针对消费主义而言,就是要拓展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消极腐朽的观点,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高校校园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以“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师生形成积极、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费 主义 大学 政工 影响 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