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病虫害防治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9993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658.11KB
棉花病虫害防治Word下载.docx
《棉花病虫害防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棉花病虫害防治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亚洲棉一般为一年生草本,生长期短,成熟早,色泽呆白。
由于亚洲棉植株较适应亚洲土壤气候,生长期短,抗逆性强等,对棉花育种有一定价值,至今在亚洲还保留少量的种植,其产量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4%左右,中国自19世纪末开始种植陆地棉,亚洲棉已陆续被陆地棉代替,种植面积已不到2%。
草棉也叫非洲棉或小棉。
在我国为一年生草本。
株型矮小,叶掌状。
蒴果(棉铃)较小,其纤维短而细,可用来纺纱、絮衣服被褥等。
六世纪经中亚细亚传入我国新疆、甘肃一带,所以又称阿拉伯棉。
1我国棉花的种植区域
我国棉区广大,南起岛(约北纬18°
),北至新疆的玛纳斯河流域(约北纬45°
),南北纬度相距27°
;
东起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带及辽河流域,(约东经124°
),西至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西缘(约东经76°
),东西经度相距48°
。
我国80%的棉田在海拔200m一下,15%的棉田在海拔200~500m之间,只有5%左右的棉田在海拔1000m左右。
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的1200多个县种植棉花,其中主要产区是:
苏、浙、沪、皖、赣、鄂、湘、川、鲁、冀、豫、晋、陕、辽、新15个省、市、自治区,又以冀、鲁、豫、苏、鄂、新6省、自治区为主,其棉田面积和产量接近全国的80%。
由于我国棉田分布广,自然条件复杂,耕作栽培制度多样,生产水平也不尽相同,各棉区棉花品种、主要性状要求都不一样,所以,不同棉区的棉田生态环境、土壤状况、耕作栽培制度、生产水平差异很大,因此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为害程度、发生规律都不尽相同,故防治技术上已有较大的差异。
根据地理位置,我国的棉区主要划分为三个区域:
1.1黄河流域棉区棉田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3.7%和41.8%。
是我国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1.1.1黄淮平原地区热量条件较好,含有山东的菏泽、济宁地区,无霜期为210~220天,年降水量800㎜左右,年日照2400~2610小时,有利于棉花生长。
种植制度一般为麦、棉两熟制,品种多为春播套种的中熟品种,以及部分的夏播早熟品种,
1.1.2鲁西北、豫北和冀中南地区热量条件适中、水浇条件较好:
鲁西北(聊城、德州、惠民地区);
豫北(安阳、新乡);
冀中南(石家庄、邢台、邯郸)。
品种多为春播套种的中早熟品种,搭配的有早熟品种。
1.1.3黑龙港地区热量条件较差,土质旱薄,或盐碱地:
河北黑龙港地区(沧州、衡水、保定、廊坊地区的部分);
路北和胶东地区。
多为一熟春播制,品种生育期短,以中、早熟品种为主。
1.1.4京、津、唐地区生育期短,品种以早熟或中、早熟为主。
1.2长江流域棉区棉田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9.3%和28.6%。
是我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基地。
种植制度两熟套种,发展方向向麦(油)后移栽的两熟制过度发展。
品种以中熟为主,其次为中早熟或早熟品种。
1.3西北内陆棉区即新疆地区为主。
新疆是灌溉农业区,故一般无旱涝灾害的威胁,有日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质疏松等生态条件,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
是我国的优质陆地棉生产基地,也是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
棉田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4.7%和29.3%。
发展潜力最大的棉区。
由于无霜期短,品种以早熟品种为主,生育期110天以内,
第二部分:
棉花的病虫害防治
1棉花的病害及其防治
棉花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
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所引起的病害,病原生物有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
非侵染性病害又叫生理性病害,是由不良的环境条件或缺乏某种营养元素所造成的,在棉花上常出现的生理性病害有低温冷(冻)害、盐碱害、缺素症(如缺乏氮、磷、钾、镁、硼等)。
生理性病害是不会传播扩散的,而侵染性病害能够传播扩散或重复侵染,造成的损失就大,所以,药物防治的重点也是侵染性病害。
在生产上,按病害发生时棉花所处的生长阶段,将病害分为苗期病害(如:
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等),成株期病害(如:
枯萎病、黄萎病、叶斑病等),龄期病害(如:
棉铃疫病、红腐病等)三大类,
1.1棉花苗期病害及其防治
1.1.1苗期病害的种类:
苗期病害有10余种,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是最普遍常发性病害,其次有猝倒病、根腐病、白腐病,这几种病害主要引起烂种、烂芽、茎基腐和根腐;
茎枯病、疫病、黑斑病、角斑病等危害子叶、真叶、及茎部为主。
对生产影响最大的是前一类,因为它们能造成早期大量死苗,长江流域棉区因春季苗期多雨,病苗率严重时达50%以上,只有毁种重播;
黄河流域棉区严重发生时病苗率也可达50%,死苗率达5%~10%,造成缺苗断垅,对产量影响严重。
1.1.2苗期病害的发病条件
劣质的种子、低温高湿、播种粗放是棉苗病害发生的因素。
1.1.2.1气候条件引起苗期的各种病原,高湿利用繁殖,而低温又不利于棉花幼根的生长发育,利于病害的侵染。
1.1.2.2种子质量
1.1.2.3耕作栽培措施
病原基数:
连作棉田病菌累积,
棉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湿度大,低温低
棉田整地或播种粗放,或覆土过厚,均影响棉苗出土,播种过早,地温偏低,延迟出苗,延长棉苗感染期。
1.1.3苗期病害的病原及症状
1.1.3.1棉苗立枯病
病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该菌寄主范围广,能侵染200多种植物,引起根腐、立枯和纹枯病,如棉花立枯病、水稻纹枯病,病菌有5个菌丝融合体,(AG1-AG5)每个都有一个群,棉花立枯病主要是AG4,水稻纹枯病菌主要是AG1-1A群,玉米纹枯病菌主要为立枯丝核菌AG1-1A群,等等。
有性态为担子菌亚门的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为害症状鉴别:
棉花立枯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受害棉苗基部病斑黄褐色,环绕整个茎基,病部缢缩,呈湿腐状,病苗猝倒枯死,子叶上病斑不规则形,黄褐色,多发生在子叶中间部分,常形成穿孔,病苗及周围土壤可见到病菌的菌丝体.
发病特点:
棉苗立枯菌主要营寄生生活,也可腐生。
在土壤中形成的菌核存活可数月至几年。
带菌土壤和土壤中的病残组织是本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种子也可传染。
在16~25℃时,侵染发病严重。
耐酸、碱性强,在pH2.4~9.2均可生长,因此分布很广。
在低温多雨年份,常造成严重为害。
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土壤,病菌在土壤中以菌丝、菌核腐生越冬,次年侵染棉苗,并可当年在田间再侵染。
1.1.3.2棉花炭疽病
棉苗炭疽病也就是棉花炭疽病,病原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炭疽病属棉炭疽病,ColletotrichumgossypiiSouthw.【原称棉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gossypiiSoutllw.),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球壳目的小丛壳属棉小丛壳Glomerellagossypii(Southw.)Edgerton,在自然情况下很少发生。
通常以无性态棉炭疽病(即无性态)侵染为害棉苗、棉铃及茎叶,引起苗枯、烂铃及叶斑。
子叶受害,边缘产生红褐色半圆形病斑,幼茎受害,产生褐色椭圆形病斑,或在茎基部形成红褐色条斑,裂成纵痕,使幼苗枯死。
棉铃受害,暗红色小点,以后愈合或不规则的大斑,略凹陷,其上产生粉红色粘质物。
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是重要的初侵染源。
第二年棉籽从开始发芽直到棉铃成熟均可被害,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及灌溉水传播。
棉铃染病病菌侵入棉籽。
发病的叶、茎、叶落入土中,造成土壤带菌,引起苗期发病、又可经雨水冲溅侵染棉铃,引起发病就,形成再次侵染。
发病条件: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原因。
若苗期低温多雨、铃期高温多雨,炭疽病就容易流行。
整地质量差、播种过早或过深、栽培管理粗放、田间通风透光差或连作多年等,都能加重炭疽病的发生。
1.1.3.3棉苗红腐病
棉苗红腐病在我国各棉区均有发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区受害重,辽河流域也有发生。
苗期、铃期均可染病。
由镰刀菌属的串珠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菌系(变种)为主,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球壳目赤霉属藤仓赤霉
Gibberellafujikuroi,不常见。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和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生长刺激性物质赤霉属。
另外还有部分由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引起,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串珠镰刀菌为弱寄生菌,主要腐生,兼寄生。
【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寄主范围很广,可为害锦葵科、禾本科、旋花科、苋科、豆科、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百合科等多种植物。
主要引起水稻恶苗病(白秆病)、小麦及薏苡赤霉病、玉米及高粱粉腐病、玉米苗枯病、甘蔗梢腐病、甘薯表腐病、棉花红腐病】
【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为害多种禾本科植物,引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水稻及薏苡赤霉病,以及水稻烂秧、禾草枯萎病和棉红腐病等。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zeae极易发生。
】
棉花红腐病主要还是以棉铃受害为主,幼苗亦受害,近年来苗期受害有加重趋势。
受害幼芽及茎基变褐腐烂,子叶产生黑褐色病斑,上生粉红色霉层,棉铃受害,变褐腐烂,表面产生粉红色或粉白色霉层。
侵染循环:
病菌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腐生越冬,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苗期初侵染源还可以是附着在种子短绒上的分生孢子和潜伏于种子内部的菌丝体,播种后即侵入为害幼芽或幼苗。
该菌在棉花生长季节营腐生生活。
铃期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借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到棉铃上,从伤口侵入造成烂铃,病铃使种子内外部均带菌,形成新的侵染循环。
红腐病菌在3~37℃温度范围内生长活动,最适20~24℃。
高温对侵染有利。
潜育期3~10天,其长短因环境条件而异。
日照少、雨量大、雨日多可造成大流行。
苗期低温、高湿发病较重。
铃期多雨低温、湿度大也易发病。
棉株贪青徒长或棉铃受病虫为害、机械伤口多,病菌容易侵入发病重。
棉铃开裂期气候干燥,发病轻。
1.1.3.4棉苗猝倒病
棉苗猝倒病是一种常见的棉苗根病,我国南、北棉区均有发生,潮湿多雨的条件下发生尤其严重,常造成棉苗成片青枯倒伏以至死亡,对棉苗生长影响极大。
全国各棉区均有发生,特别在潮湿多雨地区发生严重,主要由腐霉属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引起,该病菌除浸染棉花外,还为害如瓜类、、豆类、茄科、烟草、玉米、甜菜、胡萝卜等多种植物的幼苗及果实,引起幼苗猝倒,根茎和果实腐烂。
国内已记载的寄主有:
冬瓜、西瓜、甜瓜、哈密瓜、黄瓜、笋瓜、倭瓜、南瓜、西葫芦、葫芦、瓠(hu)瓜、苦瓜、小油菜、卷心菜、辣椒、草棉、陆地棉、番茄、羽扁豆、锦葵、烟草、菜豆、萝卜、黑麦、茄等。
主要为害幼苗茎基,病斑水渍状,病势发展迅速,有时症状尚未明显表现时即突然死亡,后病部长出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
菌丝无格多核,孢子囊生在菌丝顶端或中间,长筒型而有裂瓣或如姜瓣状不规则的分支,在水中极易产生,条件适宜后即可萌发长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泡囊中释放出来,游动30分钟后变为休止孢子。
从病菌在病株残余组织上及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4年,为苗床的重要病害。
1.1.3.5棉苗疫病
棉苗疫病为苎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引起的病害。
苎麻疫霉隶属于霜霉目腐霉科(Pythiaceae)疫霉属(Phytophthora),故称疫病。
与棉花猝倒病一样,同属卵菌纲病害。
棉苗发病,常见于茎基部,病茎腐烂,变褐,干缩,病苗倒伏或全株枯萎;
子叶病斑水渍状,深绿色,真叶不发病或偶有发病,通常仅见于苗期的第一、二片真叶上。
侵染棉铃引起烂铃,病斑墨绿色,水渍状,扩展迅速,内部纤维变黑,腐烂;
潮湿条件下病斑表现白色霉层。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亦可随病棉铃残体在田间越冬,成为次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
环境条件适合时,卵孢子可产生各类孢子,以孢子囊为多。
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染棉苗,造成疫病。
在棉苗长出真叶后至结铃前,病菌主要以卵孢子的状态存活,处于越夏状态。
棉花结铃后,土壤中的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并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经雨水击溅到棉铃上造成侵染。
发病的棉铃表面产生大量孢子囊并释放游动孢子,进一步传播,使病害迅速蔓延。
1.1.3.6棉苗褐斑病
半知菌亚门叶点霉属棉小叶点霉(PhyllostictagossypinaEll.etMart.)和马尔科夫叶点霉(P.malkoffiiBubak.)。
病害症状识别:
棉花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
子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紫红色斑点,后扩大成褐色、边缘紫色、稍隆起的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形居的大病斑,中间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斑中心易破碎脱落穿孔,严重的叶片脱落。
真叶染病病斑圆形,黄褐色,边缘紫红色。
两病原菌均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春从分生孢子器中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湿度大的条件下孢子萌发。
1.1.4苗期病害的防治
苗期病害防治主要有种子处理、栽培防病和喷药防治三个方面。
苗期病害发生早,发现病状时再喷药防治往往为时已晚,因此种子处理是控制苗期病害的重要措施。
1.1.4.1种子处理
a/播种前浸种三开一凉水配成约70℃的温水下种,此时约60℃左右,搅拌,水温下降后即可捞出闷种。
原理:
棉花种子能忍受的温度较病菌致死温度高10℃。
该法只能杀死种子上的病菌,防治炭疽病、红腐病效果较好,防治立枯病等土传病害还要用药剂拌种。
b/药剂拌种:
棉花常用的拌种剂有:
甲基立枯磷、稻脚青、五氯硝基苯、萎锈灵、多菌灵、拌种灵等。
五氯硝基苯属有机氮保护性杀菌剂。
防治棉苗立枯病,每100公斤干棉籽用300~400克有效成分拌种。
棉苗根病常为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和猝倒病等多种病害复合发生,当用五氯硝基苯多效果不好,可以加多菌灵混合拌种。
也有这两种药的混剂。
多菌灵拌种:
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立枯病,炭疽病,每100公斤种子用多菌灵有效成分500克拌种。
c/种衣剂处理:
在种子表面包上一层含有农药、生长调节剂、微肥等的“包衣”,用来防治作物病虫害、促进作物生长的这种包衣被称为“种衣剂”。
目前种衣剂有病虫单防,病虫兼防以及药肥复配多种类型。
种衣剂的选用主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危害程度来选用,另外要注意不同品种对药剂的选择性(敏感性),防治药害的产生。
目前生产上常用种衣剂有:
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2%戊唑醇湿拌种剂;
(主要用在小麦、玉米病害的防治)
15%多·
福悬浮种衣剂(病害:
棉花、小麦、花生、瓜类、水稻等)
20%甲·
克悬浮种衣剂、25%甲·
克悬浮种衣剂(虫害:
地下害虫及苗期早期地上害虫,适合多种作物)
17%克·
酮·
多菌灵悬浮种衣剂(病虫兼治:
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
20%福·
克悬浮种衣剂(病虫兼治:
玉米、麦类、棉花等)
1.1.4.2栽培防治
1.1.4.3喷药防治:
主要防治苗期叶斑类病害,不再赘述。
1.2棉花成株期病害的防治
棉花成株期的病害种类很多,如叶斑类的病害有轮纹斑病、角斑病、炭疽病等,系统性全株发病的有枯萎病、黄萎病等,成株后期发病的有红叶茎枯病等。
其中枯萎病和黄萎病是当前危害最重的病害,两者有相似性,都称为萎蔫型病害,其他病害在个别地区或个别年份发生较重。
1.2.1棉花枯萎病
症状识别:
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病,可呈现黄色网纹、黄化、紫红、靑枯、矮缩及萎蔫等类型症状,破坏维管束。
一般病株矮缩,顶叶常突然枯萎,叶脉先变黄,叶形常变小,易焦枯和早期脱落,病株有时半边枯萎;
茎部维管束组织变色较深,常呈褐色、黑褐色至黑色。
叶柄基部木质部也有变褐的现象。
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vesinfectum(Atk.)SnyderetHansen),该病菌的生理小种国外报道有6个,中国除第3号小种外新定7号、8号二个新小种,其中7号小种在中国分布广,致病强,是优势小种。
枯萎病菌主要在带菌种子、病残体或病田土壤、棉籽饼及粪肥中越冬。
带菌种子及带菌种肥的调运成为新病区主要初侵染源,其中棉花种子内部和外部均可携带枯萎病菌,主要是短绒带菌,硫酸脱绒后,带菌率迅速下降,一般不到0.1%,但对病区扩展仍起重要作用。
田间病株的枝叶残屑遇有湿度大的条件长出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侵染四周的健株。
该菌可在种子内外存活5~8个月,病株残体内存活0.5~3年,无残体时可在棉田土壤中腐生6~10年。
病菌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及微菌核遇有适宜的条件即萌发,产生菌丝,从棉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的表皮或根毛侵入,在棉株内扩展,进入维管束组织后,在导管中产生分生孢子,向上扩展到茎、枝、叶柄、棉铃的柄及种子上,造成叶片或叶脉变色、组织坏死、棉株萎蔫。
发病条件:
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地温20℃左右开始出现症状,地温上升到25~28℃出现发病高峰,地温高于33℃时,病菌的生长发育受抑或出现暂时隐症,进入秋季,地温降至25℃左右时,又会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夏季大雨或暴雨后,地温下降易发病。
地势低洼、土壤粘重、偏碱、排水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或施用了未充分腐熟带菌的有机肥或根结线虫多的棉田发病重。
1.2.2棉花黄萎病
症状:
植株不矮缩,叶形大小不变,叶片从下而上变色,呈掌状黄色斑驳,如“西瓜皮”状。
叶肉增厚,叶缘向下弯曲,茎部维管束组织木质部变黄褐色。
致病力强的落叶型菌株可引起落叶症状。
秋季多雨时,病叶斑驳上产生白色粉霉层(菌丝体及分生孢子)。
在棉花枯萎、黄萎病混合发生地区,两病常在同一棉田或同一棉株上发生,呈并发症。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大丽花轮枝孢,【另有黑白轮枝孢(V.albo-atrum)中国未分离到这个菌种】
1.大丽轮枝菌培养基上形成大量黑色微菌核。
微菌核近球形。
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
分生孢子无色,单孢,长卵圆形。
2.棉花黄萎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不同地区的菌种致病力有显著差异。
3.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寄主植物达250种以上。
我国分为3个生理型,生理型1号致病力最强,以陕西泾阳菌系为代表;
生理型2号致病力弱,以新疆和田菌系为代表;
生理型3号在江苏发现与美国T菌系相似。
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及混有病残体的堆肥中击种子内外越冬。
病叶作为病残体存在于土壤中是该病传播重要菌源。
棉籽带菌率很低,却是远距离传播重要途径。
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病菌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堵塞导管,此外病菌产生的轮枝毒素也是致病重要因子,毒素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具有很强的致萎作用。
此外,流水和农业操作也会造成病害蔓延。
发病因素
1.气候发病最适温度为25-28摄氏度,低于2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发病缓慢。
夏季多雨水,而温度略低时,有利于发病。
2.耕作栽培棉田连作时间越长,发生越重。
棉田积水,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有利于发病。
3.棉花的种与品种未发现有免疫的品种和品系,海岛棉抗、耐病能力较强,陆地棉次之,中棉偏向感病。
偏施氮肥或施用带菌粪肥杂肥,加重发病。
4.棉花生育期棉株现蕾期前抗病、现蕾后感病。
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区别
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病原不同,但都作用于植株的维管束,侵染过程类似。
在棉区不但有单一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病田,还有许多两病混生病田,有时一株棉花还同时感染两种病害。
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主要区别是:
(1)发病时间枯萎病较黄萎病发病时间早,一般在子叶期就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
而黄萎病在3—4片真叶时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7—8月份的花铃期。
(2)苗期症状枯萎病病株的子叶和真叶出现黄色网纹,局部枯焦,严重的造成死苗,在不正常气候条件下出现紫红型和青枯型症状;
黄萎病病株叶片叶肉褪色呈灰色或浅黄色,叶片看上去像西瓜皮的颜色和斑纹,叶缘向上翻,落叶型菌系可造成大面积落叶。
(3)中后期症状枯萎病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小,顶端枯死或局部侧枝枯死,叶片出现黄色网纹和局部枯焦,雨季病部出现红色霉层;
黄萎病一般不矮化,叶脉不变色,叶肉褪色使整叶呈西瓜皮状,叶缘枯焦,落叶型菌系可造成落叶光秆,一般下部先出现症状,向上发展,雨季病部出现白色霉层。
(4)导管颜色剖秆检查,染枯萎病导管变色较深,呈黑褐色;
染黄萎病变色较浅,呈褐色。
枯萎病与黄萎病的防治: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特点:
两病害都能以棉籽、棉籽饼、棉籽壳、病残体和土壤及肥料带菌,作为初次侵染来源,但棉籽外部带菌率较内部为高。
枯萎病病菌在病残体内的菌丝及厚垣孢子和黄萎病菌的微菌核都可以在土壤中越冬,并能进行腐生生活。
春天时,病原菌从棉珠根部侵入,进入导管,并向上发展,叶部出现症状。
早期出现症状的病叶,遇阴雨天,也能产生分生孢子,但这些分生孢子的再侵染率很低,发病轻重主要取定于土壤中带菌量及初次侵染的几率。
所以,病菌在土中能营腐生生活及从根部侵入造成系统发病是这两种病害侵染循环的要点。
a/种子处理:
种衣剂包种,对枯萎病和黄萎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棉种及棉饼消毒。
棉种经硫酸脱绒后用0.2%抗菌剂402药液,加温至55~60℃温汤浸种30分钟或用0.3%的50%多菌灵胶悬剂在常温下浸种14小时,晾干后播种。
用棉饼作肥料时,棉籽经60℃热炒4分钟或100℃气蒸1~1.5分钟制成的棉饼无菌。
b/生长期防治:
棉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棉花 病虫害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