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商业经济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96004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64
- 大小:59.84KB
中级经济师商业经济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级经济师商业经济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商业经济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流和物流的区别:
商流是商品社会实体的流转,物流是商品物质实体的流转;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其物质实体的使用价值运动是物流,社会实体的价值运动是商流;
物流和商流互相独立,各自可以独立运动,流动次序没有固定模式,流动的具体途径也可能不一致。
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关系:
信息流产生于商流和物流活动中,并为商流和物流活动效劳。
商流信息流在商流活动中产生,为商流活动效劳;
物流信息流在物流活动中产生,为物流活动效劳。
信息流反映商流和物流的运动过程。
信息流对商流和物流的活动起指导和控制作用。
商品流通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所经过的通道。
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或用户,中间环节包括各种批发商、零售商、商业效劳机构〔交易所、经纪人等〕。
流通渠道具有双重性。
中间商的作用:
1、中间商可以提高流通的效率。
2、中间商可以消除商品品种的差异性并进行商品归类。
商品归类包括:
商品分类、商品归集、商品分散、品种配备。
3、中间商可以促使交易标准化。
影响流通渠道选择的一般因素:
1、商品的自然属性。
——物理化学性能
2、商品的经济属性。
——经济寿命周期
3、商品消费需求的多样性。
——消费水平等
4、信息的传递状况。
——网络技术等
5、交易批量。
影响商品流通渠道选择的具体因素:
1、商品方面的因素:
商品的单位价格;
商品的体积和重量;
商品的样式和款式;
商品的易腐性和易毁性;
商品的技术与效劳的要求;
商品的标准性与专业性;
商品的季节性;
新商品。
2、市场方面的因素:
用户数量、市场的地区性、消费者的购置习惯、市场竞争情况。
3、企业自身的因素:
企业模式与信誉;
企业的管理能力;
控制渠道的愿望;
企业可能提供的效劳。
4、国家政策方面的因素。
包括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因素。
零级渠道,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
一级渠道,零售商、代理商或经销商。
二级渠道,批发商-零售商或代理商。
三级渠道,批发商-中间商-零售商或代理商。
商品流通渠道系统:
1、垂直渠道系统:
是由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按照纵向一体化的原那么组成的一个统一联合体。
1公司式系统。
2管理式系统。
3合同式系统:
特许经营组织、批发商组织的自愿连锁、零售商合作社。
2、水平渠道系统,是指营销渠道内同一个层次的假设干企业采取横向联合的方式,合作或合作开辟新的市场时机,组成新的渠道系统。
3、混合渠道系统,即多渠道系统,是指一个公司建立两条或更多渠道以到达一个或更多顾客细分市场时的做法。
商品流通渠道行为:
1、商品流通渠道依赖:
1渠道双方依赖紧密度:
松散依赖、紧密依赖。
2渠道双方依赖的时间维度:
短期依赖、长期依赖。
3权利运用对称与否:
单边依赖、双边依赖。
2、商品流通渠道权力:
高度权力均衡、低度权力均衡、权力倾斜。
3、商品流通渠道冲突,源于渠道成员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目标差异。
2价格取向。
3大客户的存在。
4付款方式。
5技术咨询与效劳。
商品流通运行机制的构成: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价格机制,指的是价格作为一种市场信号来调节资源配置的机制;
供求机制,指供给与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衡机制,其最终目标是使价格趋于均衡;
竞争机制,指各种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和扩大自身经济利益的方式。
价格机制的作用:
1、商品价格的变动调节资源配置。
2、要素价格的变动调节收入分配。
调节供求关系的两种方式:
1、数量调节,即供给调节。
2、价风格节,即需求调节。
竞争机制分为三种类型:
1、同质竞争。
2、异质竞争。
3、并购竞争。
商品流通监管体系的构成:
1、监管主体,政府在商品流通监管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2、监管客体,即监管对象。
主体行为监管和市场运行监管。
3、行为标准——法律和信用。
商品流通监管体系的运行机制:
1、市场运行监管体系的运行机制。
其职能是监管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在数量、结构、质量、价格、时间等方面的状况。
2、主体行为监管体系的运行机制。
其职能是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居民和传播媒体等监管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管。
第二章流通产业组织
流通产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经济组织或部门的集合,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
在我国,主体是批发业和零售业。
产业的分类:
三次产业
三次产业的划分主要依据产业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进行。
1、第一次产业:
农业。
第一产业的生产过程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
2、第二次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二产业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3、第三次产业:
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他各业。
分为两大局部和四个层次,两大局部指流通部门和效劳部门;
四个层次:
流通业、为生产和生活效劳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效劳的各个行业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效劳的行业部门。
流通产业结构
流通产业结构是指流通产业内部按照各种经营方式、经营范围等标志划分出来的各个专业领域之间的配置关系。
它取决于生产结构,效劳于消费结构。
它首先是由生产结构决定的,还受到消费结构的影响。
商品流通网络的构成:
1、以中心城市为枢纽,形成大小不等向外辐射的网络系统,维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2、构成一种多层次互相交叉的立体网络结构。
3、不同地区的商品流通网络有较大的差异:
多中心平行型结构;
同心圆外推型结构;
远程集散型结构;
远程对流型结构。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
1、市场集中度,衡量的主要指标有:
行业集中度、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有:
企业规模、市场容量、行业进入条件、市场需求增长率。
2、商品差异化。
3、进入和退出壁垒。
进入壁垒主要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行为性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还涉及到政府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形成的制度性障碍。
结构性进入壁垒:
绝对本钱优势、规模经济、商品差异。
行为性进入壁垒:
进入遏制、进入封锁行为和驱逐竞争对手行为等。
退出壁垒的成因:
资产专用性和漂浮本钱;
解雇费用;
政策法律的限制。
市场行为:
合谋、价格歧视、纵向关系、策略性行为、研究与开发。
合作定价,就是企业间关于价风格整的协定和共同行为。
最根本的合作定价形式是卡特尔〔“串谋〞或“共谋〞〕和价格领导制。
价格领导制的三种模式:
1、主导企业领导定价模式。
2、串谋领导定价模式。
3、晴雨表式领导定价模式。
三种价格歧视:
1、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
企业把商品的价格定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水平。
2、二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根据不同购置量确定不同价格。
3、三级价格歧视,将消费者分成几种阶层,每一阶层不同价格。
价格歧视实现的三个必要条件:
1、企业必须有定价能力。
2、各个市场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
3、有效地把各个市场之间分开,封锁和限制各局部之间的贸易自由。
纵向一体化的原因:
1、降低交易费用。
2、纵向一体化可以防止政府干预。
3、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加垄断利润。
4、可以消除市场其他垄断力量。
5、保证投入品的供给,维护生产稳定。
纵向限制的原因:
限制垄断价格、限制分销商间的搭便车。
多样化经营的原因:
转移技术、分散经营风险、资本配置。
策略性行为分为非合作策略行为和合作策略行为。
非合作策略性行为最著名的是掠夺性定价和限制性定价。
掠夺性定价的特征:
掠夺性定价又称驱逐对手定价。
1、价格下降的暂时性。
2、目的是缩减供给量。
3、发起企业实力雄厚。
限制性定价包括短期限制性定价和动态限制性定价。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本钱、利润、产品产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市场绩效通常用利润率、勒纳指数、贝恩指数和托宾q值来衡量。
勒纳指数的数值在0和1之间变动。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等于边际本钱,勒纳指数等于0;
在垄断情况下,勒纳指数会大一些,但不会超过1。
勒纳指数越大,市场的竞争程度就越低。
贝恩指数实际上代表的是行业的超额利润率。
托宾q值根据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化来衡量市场绩效。
当q>1时说明企业能获得垄断利润。
q值越大,垄断利润越大,社会福利损失越大,市场绩效越低。
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
1、资源配置效率是衡量市场绩效的重要指标。
1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是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直接指标。
2从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市场竞争越充分,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市场垄断程度越高,资源配置效率越低。
3X非效率=超额本钱/最低本钱。
2、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反映产业经济规模和规模效益的实现程度。
1企业规模经济和行业规模经济。
2规模结构效率的衡量。
3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三种状态:
低效率状态、过度集中状态和理想状态。
4影响规模结构效率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产业内企业规模结构和市场结构。
3、产业技术进步:
指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含量的大幅度提高。
第三章商品流通企业战略管理
商品流通企业战略
是商品流通企业面对剧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开展而进行的总体规划。
商品流通企业战略的特点:
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纲领性、动态性。
商品流通企业战略管理
是商品流通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商品流通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商品流通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全过程管理;
动态管理过程。
商品流通企业的战略层次:
1、公司战略:
商品流通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
一是从商品流通企业全局出发;
二是在确定所从事的事物后,要在各个事业部门之间进行资源分配。
2、经营〔事业部战略〕:
也称竞争战略,考虑的是在选定的业务范围或商品区域内的竞争战略。
3、职能战略:
是在市场开发、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制定的短期目标和规划。
商品流通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1、确定企业使命。
一个好的企业使命的标准:
1应该明确企业生存的目的。
2应该既宽泛,能允许企业创造性的开展,同时又对企业的一些冒险行动所有限制。
3应该使本企业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
4应该作为评价企业现在和未来活动的框架。
5应该清楚明白,易于整个企业所理解。
2、战略分析:
商品流通企业的宏观环境分析、企业所处的行业中的竞争状况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3、战略选择及评价应当解决两个根本战略问题:
1明确企业的经营范围或战略经营领域。
2确定企业在某一特定经营领域的竞争优势。
4、战略实施及控制:
战略实施,一般可以在三个方面来推进一个战略的实现:
1制定职能战略。
如人力资源战略、市场营销战略、财务策略、采购供给战略等。
2构建适应的组织结构。
3挑选适宜的企业高层管理者。
战略控制,当战略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有明显偏差时,应采取措施校正战略方案。
1产生偏差的原因:
战略环境多变;
原来选择的战略方案存在严重偏差;
战略实施过程的明显失误;
战略实施情况太好导致战略修订的要求。
2战略校正:
局部校正、职能战略校正、总体战略校正。
商品流通企业战略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外部环境):
1政治法律环境:
国家和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局稳定状况;
执政党所要推行的根本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以及这些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
微观经济状况〔所在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
3技术环境:
从两方面影响企业战略的选择,一方面技术革新为企业创造机遇;
另一方面科技进步给商品流通企业带来挑战。
4社会环境:
社会文化、社会习俗、社会道德观念、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人口统计特征等。
2、行业竞争环境分析——迈克尔波特五种竞争力量分析〔外部环境〕:
1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使竞争变得更剧烈的情况:
有众多势均力敌的竞争者;
行业增长缓慢;
行业具有非常高的库存本钱;
行业的商品没有差异或没有行业转换本钱;
行业中的总体经营规模和能力大幅度提高;
竞争者在战略、目标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千差万别。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决定进入障碍大小的主要因素:
规模经济、商品差异化优势、资金需求、转换本钱、与规模经济无关的本钱优势。
3替代品的威胁。
商品流通行业主要是经营商品,所以总体来讲,替代商品的威胁不大。
4供给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讨价还价能力强的情况:
集中化程度高、无需与替代商品竞争、下游企业多、商品差异化、向前一体化。
5买房讨价还价的能力。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强的情况:
买方相对集中并且大量购置;
购置的商品占买方全部费用和全部购置量中很大的比重;
从该行业购置的商品属标准化或无差异的商品;
买方的行业转换本钱低;
买方的利润很低;
向后一体化;
供给商的商品对买方的商品质量或效劳无关紧要;
买方掌握供给商的充分信息。
3、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1企业资源分析。
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
资金、设备、财务资源、实物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等;
无形资源可以归为技术资源〔创新能力、商业机密等〕和声誉资源。
企业资源的分析过程:
分析现有资源——分析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资源的应变力——分析资源的平衡情况。
2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经长期形成并融入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性生存与开展的核心能力。
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根底。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用户价值〔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
独特性〔异质性〕;
延展性〔衍生新商品和新效劳〕;
动态性;
局部优势性;
不可别离性;
不易模仿性。
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人力资源、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信息系统、价值观。
公司层战略选择:
1、扩张型战略〔增长战略或成长战略〕。
1特点:
投入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强化竞争实力、开拓更多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2原因:
外部时机吸引;
竞争的压力;
企业家和员工们的心愿;
规模扩大、产销量增加带来更多的盈利;
扩大商品品种或实施多种经营可以分散风险;
保持企业持续开展等。
3种类:
按经营范围不同,分为单一经营开展战略、一体化战略、多样化战略;
按照扩张途径不同,分为自我扩张战略、合并战略和合资战略。
2、收缩型战略:
1原因:
国际或国内经济衰退、银根收紧、存在潜在危机、商品需求下降、市场竞争过度等。
2种类:
抽资转向战略、调整战略、放弃战略。
3、稳定型战略:
稳定型战略不是不开展、不增长,而是稳定地、非快速地开展。
4、组合型战略——同时实施两种或两种以上战略的形式称之为组合型战略。
经营〔事业部〕层战略选择:
1、本钱领先战略:
指商品流通企业通过加强本钱控制,在开发市场、销售、效劳、促销等方面将本钱降到最低限度,成为行业中的本钱领先者的战略。
形成进入障碍;
增强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
降低替代品的威胁;
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
2途径:
改变流程,减少或简化多余的环节;
经营过程的局部环节实现自动化;
更大范围地寻找廉价的进货渠道;
规模化采购;
采用有效的广告、促销方式;
产地销,以减少运输费用;
把不擅长的业务活动外包;
向前或向后一体化;
技术优势,以特殊专利或技术节省本钱等。
3应注意的问题:
降低本钱应从企业活动各个环节入手;
降低本钱不可抹杀了商品或效劳别具一格的特性;
应成为唯一的本钱领先者;
降低本钱应持之以恒。
2、差异化战略:
提供不同的商品与效劳,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
降低顾客敏感程度;
有效防止竞争者迅速模仿。
独具特色的商品;
快捷的商品送达效劳;
快捷的商品维修效劳;
别具一格的渠道方式。
本钱问题;
商品或效劳问题。
3、专一经营战略:
把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为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购置群体提供某种特定的商品和效劳的战略。
在较窄的特定目标市场上,为特定顾客提供更为有效、效率更高的商品和效劳。
2主要适用于:
1、市场上有显著不同的顾客群。
2、在多个细分市场经营的竞争者想要满足某特定市场需求,所花代价太大。
3、没有其他竞争者试图专注于这一相同的目标市场。
4、企业现有资源不允许追求较宽的市场面。
5、从各种环境、行业及企业自身的分析看,企业的状况更适宜某些市场。
第四章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指在市场调查的根底上,利用各种信息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或运用数学方法,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市场上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及其开展变化趋势的预见和测算。
市场预测的原理:
可知性原理、系统性原理、连续性原理、因果性原理、类推性原理、可控性。
市场预测的种类:
1、范围不同的预测:
宏观预测、微观预测。
2、期限不同的预测:
短期预测〔1年或1年以下〕;
中期预测〔1年-5年〕;
长期预测〔五年以上〕。
3、性质不同的预测:
定性预测、定量预测〔点值预测、区间值预测〕。
4、程度不同的预测:
单项商品销售量预测、大类商品销售量预测、总体商品销售量预测。
市场预测的一般过程:
1、确定预测目标。
2、收集数据和资料。
3、选择预测方法。
选择预测方法的因素:
1预测目标。
〔移动平均数法、指数平滑法、算术平均数法等〕
2预测结果精确度的要求和预测费用支付的多少。
〔平均绝对误差、平均平方误差〕
3数据和资料的占有情况。
〔时间序列分析、因果关系分析〕
4预测人员的水平和计算机运用情况。
4、进行预测和输出预测结果。
5、预测结果的分析和调整。
市场预测方法的选择的依据:
1、根据预测的目标来选择:
1长期预测:
专家预测法、百分比率递增法、回归分析法等。
2短期预测:
经验判断法、平均数法、移动平均数法、一次指数平滑法等。
2、根据预测的范围选择:
1宏观预测:
德尔菲法、相关因素分析法、相互影响分析法等。
2微观预测:
大致预测法、展销调查法、市场因子推演法、直线回归法、经验判断法。
3、根据数据资料状况选择:
资料充分、数据准确可靠,可采用定量预测方法;
反之,采用定性预测方法。
4、根据预测期限和费用来选择。
另外还应注意连贯性、可比性和相关性。
市场供求形态与预测方法的选择:
1、稳定形态:
平均数法、平均递增率或递减率法、类推法、市场因子推演法等。
2、趋势形态:
移动平均数法、指数平滑法、回归分析法。
3、季节性形态:
季节性较弱的商品可选用平均比重法;
季节性较强的可采用季节指数分析法、季节平均系数分析预测法、移动平均数季节指数法。
4、随机形态: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预测方法,专家预测法、主观概率测算法、类推法等。
德尔菲法是以匿名的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一种经验意见综合法。
德尔菲法的特点:
匿名性、反响性、集思广益、趋同性。
德尔菲法的预测步骤:
1、准备阶段:
拟定意见征询表和选定征询对象。
专家的选择应注意自愿性、广泛性和人数适度。
2、轮番征询阶段。
3、作出预测结论阶段:
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对专家意见作出统计归纳处理〔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法、算术平均统计处理法、主观概率统计处理法等〕。
类推法:
1、相关类推法。
根据时间上的先行、后行关系;
可替代商品的关系;
互补性关系来类推。
2、比照类推法,一般是根据同类商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需求情况,加以比照分析,来推断其未来的开展趋势。
用户调查法,又称购置者意向调查法。
直接向用户了解下一时期购置意向。
定量预测方法:
1、时间序列分析法:
上期销售量法;
算术平均数法;
移动平均数法〔一次、二次〕;
指数平滑法〔一次、二次〕。
2、回归分析法。
第五章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
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
是指在商品流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或解决新遇到的重大问题,根据对经营要是,经营方针和经营环境的分析,确定具体决策目标,拟定出多个可以实施的方案,从中选择出一个比拟满意的方案,加以实施,并对方案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的过程。
经营目标、经营要素、经营方针、经营环境
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作用:
1、经营决策水平的上下对商品流通企业生产经营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
2、经营决策是商品流通企业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条件。
3、正确的经营决策能事商品流通企业减少风险。
4、正确的经营决策是商品流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
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原那么:
1、信息性原那么。
前提条件
2、前瞻性原那么。
3、系统性原那么。
4、可行性原那么。
先论证,再决策。
5、效益性原那么。
经营决策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6、民主性原那么。
7、科学性原那么,四个根本要求:
经营决策思想科学化、经营决策方法科学化、经营决策程序科学化、经营决策体制科学化。
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种类:
1、重要程度不同:
经营战略决策〔总体,全局〕、经营战术决策〔具体经营问题〕。
2、产生后果特点不同: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3、问题是否重复出现:
程序化决策〔常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非常规决策〕。
4、管理层次不同:
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
5、方法不同:
定性决策〔经营方针决策〕、定量决策〔盈利目标决策、保本销售量决策等〕。
6、目标数量多寡不同:
单一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
7、期限长短不同:
长期决策〔超过一年〕、短期决策。
8、要求时态不同:
静态决策〔单项决策〕、动态决策〔序贯决策〕。
9、内容不同:
经营目标决策、经营方针决策、经营方式决策、经营业务决策和经营根底决策等。
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一般过程:
1、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分析条件和环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级 经济师 商业 经济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