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595999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9.67KB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文档格式.docx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内外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人很少,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来进行研究的人就更少了,至少公开发表的文献里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这里,笔者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分别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三个方面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给出了一个合理、系统的解释。
一、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
按照马修斯(1986)的定义:
交易费用包括事前准备合同和事后监督及强制合同执行的费用,与生产费用不同毕业论文模板,它是履行一个合同的费用。
[①]这里,我们把交易费用理解为监督和执行一个合约的费用,这样就可以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做出如下的解释。
(一)实行农村改革的执行费用低
实行农村改革的执行费用是指执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一系列费用期刊网。
首先,这一改革的技术执行费用是低廉的。
农村改革的起点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模式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的实施成本是相对较低的,它只是把土地使用权下放到农民手中,而土地所用权并未改变,仍然集体所有。
其次,农村改革的阻力很小。
[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从农村开始,原因之一就是农村改革的阻力较小。
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够顺利而迅速地实施推广,其基本原因就在于在此过程中大多数人都获得了实惠而很少人受到了损失。
在由原来的人民公社制改革为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过程中:
(1)几乎全部农村人口都从这一改革中受益,即使原来的公社干部收入也大大提高;
(2)对于政府官员和城里人来说,农民生活的改善多少让人感到欣慰,况且这在当时也不会危及城里人的优越地位,同时还带来了农副产品(product)的增加,对城里人也是有利的。
所以,总的来说,农村改革对多数人来说有利,没有遇到什么改革的阻力,因而改革的进程也较为顺利,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实现了农村经济体制的顺利过渡。
(二)实行农村改革的监督费用低
实行农村改革的监督费用是指监督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有效落实的相关费用。
按委托-代理理论毕业论文模板,监督费用存在的原因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和利益冲突。
也就是说,履行合约的双方之间的利益越是一致,利益冲突越少,这种执行合约的监督费用就越低。
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大多数乡村集体和农民个人都是能带来巨大潜在利益的,而这又是符合政府的利益和初衷的,因此,政府主张的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会得到自发有效地执行,而且由于一致利益改革的监督费用非常低廉。
二、产权理论的解释
我们把个人使用资源的权利叫做“产权”,产权系统就是“分配权力的方法,该方法涉及如何向特定个体分配从特定物品种种合法用途中进行任意选择的权利”[③]按照埃格特森的观点,通常我们要区分三种类型的产权:
第一是使用一项资产的权利——使用者权力;
第二是从资产中获取收入以及与他人订立契约的权利;
第三是永久转让有关资产所有权的权利,即让渡或出卖一种资产。
[④]
根据科斯定理Ⅱ,在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可交易权利的初始安排将影响到资源的最终配置。
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产权安排,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
根据科斯定理Ⅲ,当交易费用为正时,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效率。
从这一理论思想出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明晰产权。
在此,我们可以从产权理论出发来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给出一些合理的解释期刊网。
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农村通行的是“三级所有毕业论文模板,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生产队作为基本的经济核算单位,是产权的排他性受到严格限制的农业生产组织,它的土地不能出租和买卖,不仅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而且土地的经营使用权也归集体所有。
农村土地的这种产权制度安排在一段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但是到后来却逐渐显示出它的局限性,这种制度安排限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使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这样,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有着改革的必然性了。
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模式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把土地的使用权下放到了农民手中,而土地所用权仍然集体所有。
农村产权制度的这种转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农民收入迅速增长,农村经济也日益繁荣。
而从当时的城市来看,明晰产权(主要是明晰国有企业产权)则困难重重。
因为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利益,而且还涉及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的利益,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博弈,如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一套成熟的改革方案,势必会在改革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甚至社会的动荡不安。
由此可见,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入手毕业论文模板,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在于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产权明晰)相对于城市来说是更加容易进行的。
三、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
(一)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而被打破的方式,结构变迁的参数包括技术、人口、产权和政府对资源的控制等,正是制度变迁构成了一种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
”[⑤]有两种类型的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
[⑥]我们可以用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首先从农村开始。
从我国改革的历史发展来看,早在1978年前,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和天长县的农民为摆脱贫困的状况,就首先打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探索出了包产到组和小宗作物田间管理负责人的办法,开始打破“人民公社制”的坚冰。
之后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又首创了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形式期刊网。
与此同时,四川部分地区也在当地领导人的推动下开始了类似的制度创新。
这些由农民受利益的诱惑而自发地建立的“包产到户责任制”,在当时还是完全非法的。
为什么这些农民们敢于冒着政策危险自发地去推动这个非法的制度创新呢?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一种经济制度在它包含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或者说当一种经济制度的潜在收益丧失殆尽时,其内在就会形成一种要求变迁的动力。
但是,有了变迁的动力不等于制度就开始实施变迁。
这种变迁的要求能否成为现实,决定于变迁所涉及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在当时的中国农村,一方面,因为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经济毕业论文模板,旧体制对农民而言没有什么既得利益,从就业到住房再到医疗、子女教育等等,农民从来就是依靠自己来解决的,因此对旧体制的依赖程度很低,相应地对旧体制创新的成本较低,制度变迁也就容易实行;
另一方面,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农民在旧体制中是受压抑最重的利益主体,不但受到农业经营机制本身的束缚,也受到诸如工农业剪刀差之类的其他制度安排和整个制度环境对其的剥削,因而新的体制对农民而言利益是巨大的。
在这样的成本—收益对比之下,农民作为农业经营的利益主体寻求体制变更的冲动也就最强烈,他们一旦发现通过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来进行的组织制度创新可以以较少的代价(成本)带来传统体制下无法取得的巨大收益时,就会甘冒风险,从而导致了农民们自发地进行“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
[⑦]
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这样,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首先自发地从农村开始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人民公社制改革的基本形式就被推广到全国。
(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的解释
路径依赖是一个物理学和数学的概念,与混沌理论有关。
对于经济学而言,路径依赖是指“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⑧]也就是说,路径依赖理论强调历史是重要的,我们今天的选择实际上要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
一般简单意义上所说的路径依赖意味着“无效率”。
一旦我们选择了某种路径毕业论文模板,就意味着我们将会被长久锁定在这一路径上,即使除此之外,还存在更加有效的路径,因为存在转换成本,我们只好锁定在这种已经被历史上的“小概率事件”或者是“无关紧要的事件”所引导的路径上。
一方面,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近代特别是建国以来,虽然现代工业得到了飞快迅速的发展,但仍然未改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事实。
改革开放之前,在经济结构中,农业仍是产出最大的部分,而且就业人口也是最多的;
在社会结构中,农民仍是我国阶级构成中最主要的成份,大多数的人口仍然居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和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人都把农业视为立国之本期刊网。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上曾创造性地成功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这一革命经验对我党在处理农村和城市的顺序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于是,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时,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自然就会将目光首先聚集在农村。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现代工业和城市化有了较大发展毕业论文模板,工业占产出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也有所增加,而且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也势必是工业化和城市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从城市开始也是合乎道理和经济发展方向的。
但是,改革先从城市开始,把经济社会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的转换成本太大,因为走这一改革道路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现代工业所需要的丰富的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也没有基本的物质生产要素。
农业和农村的薄弱使得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哪有农产品(product)和原材料的丰富供给给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呢?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就被锁定在了农业和农村上。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践证明,我国改革从农村着手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由此可见,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不一定意味着低效率。
四、结语
对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这一问题,前文已经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了一个合理、系统的解释。
这对我们加深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是有重要意义的。
因为“历史是重要的”,所以,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分析对当前及今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冰]思拉恩·
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2]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美]道格拉斯·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1.
[4]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志成、史学军.制度变迁与中国改革[J].经济研究,1998(5):
13~1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经济 体制改革 为什么 农村 开始 制度 经济学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