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594712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3.08KB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1:
小说有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中篇、长篇和小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人物描写必须具有典型性。
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看来大家对小说这种体裁并不陌生。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请几个同学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的复述是否完整,是否有疏漏。
生: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
教育局要到校听课,程老师为了学校的荣誉,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准备。
她提前安排了几个同学朗读《万卡》这篇课文。
李京京很想读,可程老师却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
最后,在公开课上李京京面对突然发生的变故,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课文。
你认为这个同学对课文主要情节的复述完整吗?
你觉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内容吗?
小说写了李京京班上要上一节公开课,老师预先指定了六个她信任的学生朗读课文。
李京京很想朗读这篇文章,因为李京京和课文《万卡》中的主人公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和感受。
可老师却因为他声音沙哑,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京京的请求。
李京京只好躲进小树林里去读这篇深深打动了他的文章;
他情不自禁地为同学纠正不正确的朗读却遭到同学无端的嘲笑。
公开课上,老师预先指定朗读的同学由于f去场没有站起来,京京却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文章,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比较两个同学的复述,我们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有。
第二个同学的复述更完整,他补充了两个重要情节,一个是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课文,另一个是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很好,大家听得很仔细。
的确,经过第二个同学的补充,故事的主要情节我们就基本上整理出来了。
通常我们学习;
小说,可以将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
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好!
本文的开端是……?
区教育局要在“我们班”组织一次公开教学课,李京京想朗读课文,可是遭到了程老师的拒绝。
故事的发展是……?
李京京躲在小树林里朗读课文;
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往往联系在一起,本文呢?
本文的高潮和结局是:
李京京勇敢地举起手,在公开课上用真情朗读课文,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综观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你找到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冲突了吗?
本文主要的矛盾冲突是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却以李京京嗓子沙哑念不好为由不同意他读。
不错。
一个想读,一个不让读,课文好像正是围绕这一矛盾冲突展开情节的。
果真如此简单吗?
那么,这个看似简单的冲突与课文标题“心声”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究竟要表达什么深刻含义呢?
小组讨论。
由表及里
请大家先思考两个问题:
李京京为什么渴望有机会朗读这篇课文?
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
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将你的依据提供给大家。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纷纷举手)
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这篇文章,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文章中万卡的经历与李京京相似,读《万卡》,李京京可以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我是根据课文第19—24段中的叙述得出这个结论的。
那么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让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呢?
因为李京京声音沙哑,程老师认为他读不好,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荣誉。
在我们看来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
那么大家想到过另外一个问题吗?
课文为什么被命名为“心声”?
(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提供相关的依据。
教师通过巡视,参与讨论,综合了解讨论的进程和倾向性的观点)
现在请各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推荐一个发言人大胆陈述你们的见解。
课文15段中“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
‘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表达了李京京想要在公开课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心声。
课文32—41段写李京京纠正同学错误的朗读遭到同学嘲笑,表达了他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的心声。
课文18—2l段,写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书,表达了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的心声。
李京京与文章中的万卡有着相同的经历,而《万卡》正好道出了李京京渴望得到友谊、亲情的心声。
大家都能从阅读文本出发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观点,很善于阅读。
大家讨论过程中是否还注意了一个问题,你认为程老师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真的就只是因为李京京嗓子沙哑吗?
从程老师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问题?
不是。
那么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呢?
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依据。
(生选读相关叙述和描写后,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一声呵斥”“程老师不满地盯住他”,说明程老师对李京京是“另眼相看”的,持的是不平等的态度。
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他喜欢的课文,却遭到程老师的严词拒绝,“不行,……念不好”,说明程老师在乎的不是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抱的是不信任、不尊重的态度。
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程老师不惜弄虚作假,表现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的还是教师个人的表现、学校的荣誉,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不是直接写程老师,可也看得出程老师教育的结果。
课文38段,“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
”39段:
“对呀,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
要是程老师说不对,那就是真的错了……”,这说明在孩子心中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说明平时的教学就不是民主的教学,学生的思想感情从未得到关注和尊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没有被老师当作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
说得多好啊!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因此,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的焦点。
师生交流。
阅读延伸
请结合课文,发挥想像,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一句精练的话回答:
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
老师,请你离我们近些吧,请弯下身子来倾听我们的心声吧!
老师,我们之间不仅需要知识的传递,更需要感情的交流。
老师,请不要因为我们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否定我们,我们需要的是您无私的帮助!
假如我是程老师,我会客观、公正地对待我的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机会。
生5:
假如我是程老师,我的公开课一定和平时一样,我要让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绝不做秀!
(生鼓掌)
是啊,作为受教育者,我们对教育有着许多切身的体会与感受,请用精练的语言,讲述你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表达你的心声。
讲述故事。
互诉心声
小学的时候,老师总是根据我们的考试成绩编排座位。
于是全班很容易就被分成了两个阵营:
好学生坐前面,后进生坐后面。
有一次,我由于考试失误,也落人了“后进生”的行列。
虽然坐在后面的时间不长,可那一次的经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阵,我始终抬不起头,仿佛满眼是老师鄙夷的眼光,满耳是同学窃窃的私语……老师不是告诉我们说:
胜败乃兵家常事吗?
我想说,老师,在我失败的时候,请你伸出温暖的手拉我一把吧,因为我不是后进生!
说得多好啊,成绩可以用来检验我们一段时间学习的状态和效果,可它绝不应该成为判断好生、后进生的标准。
从小学到初中,我都是一个胆小的人。
不要说上课举手发言我不敢,就是下课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我也不敢。
所以语文成绩总是在80分左右徘徊。
有一次,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胆怯与逃避,没想到老师不仅没有批评我,反而对我甜甜地笑了。
我觉得我心里的负担一下子没了。
从那以后,我感到总有一双微笑的眼睛在注视着我。
我好像突然开窍了,课堂上思维越来越清晰,回答问题也越来越自信。
我很幸运,我碰到了这样一群好老师,我衷心地感谢他们!
看来,我们今天的这节课远比程老师的公开课精彩,我也远比程老师幸运!
那么多同学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真实的感受,老师谢谢大家!
这些话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是送给老师的最好礼物,老师一定把它们珍藏起来。
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再多一些心与心的沟通,让我们成为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好朋友,好吗?
生(齐答、鼓掌):
教学反思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要内容。
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理清结构层次;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才能真正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明确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通过分析、揣摩程老师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李京京的心理描写,领悟作者表达的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教师、评价教育,才能促进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通过速读、跳读、选读、品读等阅读形式,充分发挥读在现代文教学中的作用。
《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时间:
师:
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
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生:
情感基调。
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
语速,节奏,轻重音。
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忧郁深沉。
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稍慢。
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
朗读指导:
节奏的划分)
生2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
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
(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
(一样)
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
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
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
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
生各自抑扬顿挫地吟读。
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
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
生3:
我读一节行么?
行。
想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我读第二节。
(学生朗读)
读得真不错。
还有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呢?
生4:
我读第一节。
真好,很有感情。
有两位同学为我们带头了,有没有人能为我们读完这首诗呢?
生5读。
她读得好么?
好。
哪儿读得好?
生6:
第三节。
生7:
矮矮的坟墓读得好,读出了哀伤。
哦。
这节要读出哀伤来。
[板书:
坟墓](这个地方缺少变通了,我应该问问她为什么读得好?
读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
)
……(忘了还有些什么对话了)
谁再试读?
生8读。
读得真好,大家说说他哪些地方读的好?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
能体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特点。
我们刚才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了诗人的思念,这种思念的程度怎样啊?
厚重的。
那么,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生9:
不,是对比。
生10:
更衬托出乡愁的厚重。
大家理解得很透彻。
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我们都找到了,并且或轻读或重读给予了处理。
大家在读这首诗时,还有什么困难么?
生11: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头”“那头”出现四次,读起来都一样,不知道怎么读。
这个地方是比较难读的。
我们要先看各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比如第三节,诗人在这节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12:
思念。
生13:
伤心。
仅仅是伤心?
这程度够深么?
生14:
悲痛。
生15:
哀痛。
为什么?
母亲死了,诗人再也看不到母亲了,所以哀痛。
一方矮矮的坟墓相隔,诗人母子两人永无相见的机会了,所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要读出这种距离来。
“母亲在里头”怎么读?
生16:
降调,往下读。
生17:
要沉痛。
那么要突出这种强烈的距离反差,“我在外头”怎么读?
升调。
可以,语气要激烈些。
(老师示范)
[演示文稿:
第三节朗读指导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同学们深情读读这一节。
(音乐:
《二泉映月》)
生深情朗诵。
我们接着看第四节。
第四节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与前三节有何不同?
生18:
这一节写的是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只是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么?
不,是所有台湾人民。
是啊,前三节写的都是家愁,这一节可以说写的是国愁。
余光中的简单经历和写这首诗的背景大家了解么?
生19:
他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人,1949年去了台湾,是台湾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
作品有《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
生19介绍的非常详尽。
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
70年代初创作《乡愁》后,他说: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
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第四节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最能表达他这种赤子之思的是哪个词?
大陆。
对,那么“大陆”要重读。
“大陆在那头”怎么读?
生20:
拖长些,读降调。
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回不到祖国的惆怅,失落。
可以读升调么?
不可以。
生21:
可以。
请生20读一下。
生20读。
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期盼,企盼回到大陆的情感。
老师觉得读升调降调都可以,看你着重表现的是哪种情感。
第四节朗读指导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强调“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越慷慨之感)]
老师还是给大家配上音乐,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一节。
马思聪《思乡曲》)
生纷纷深情朗诵。
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和词语不会读的?
没有了。
好,那么,我们按照分好的四个小组准备朗读竞赛,同学们商量一下,看看你们小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朗读,三分钟准备,然后我们就开始。
学生有的下位子和别人商量,有的在试读,相当热闹。
好了,时间到。
我们从一组开始。
老师放的配音是小组同学自己选定的,大家听的时候要注意,一方面听听朗读是不是能表现诗人的情感,一方面听听他们选定的音乐是不是能配合音乐的情境。
我们要评出最佳配乐和最佳朗读。
生四组轮读,有单人读的,也有多人读的。
我们先评音乐还是先评朗读?
先评朗读。
那么,哪一组的朗读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
生热情:
我们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二组!
第一组!
……
都说自己的组读得最好,老师都茫然了,能不能说说理由?
第一组读的不好,他们配合的不好,曾和赵配合得还不错,但是马同学自己读的第三节语速太快了。
这一节是抒发母子之间再也不能见面的哀痛的,读得太快就不能表达这种情感了。
而且第四节的齐读,马同学也是抢先读的,三节和四节间应该停顿的时间长些。
三个人的配合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的配合不够默契。
生22:
我觉得我们组读得好。
(该学生是第三组的)
那你说说。
她读的时候语调低沉,很好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深沉的思念。
她哪一节读得最好?
“矮矮”“这头/那头”都读出了那种悲痛。
我们请刚才读的同学再读一遍第三节,大家再体会体会。
生读。
生23:
我觉得第四组的同学读得也特别好。
他的“小小”“窄窄”……一组词的轻读处理特别好,能和那种厚重的思念形成强烈的反差,我觉得很受益。
生24:
我也觉得第四组读的好。
他第四节“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读了降调,特别能表达诗人的无限惋惜和惆怅。
我们也请第四组的同学读读第四节,再让我们体会一次。
那么,最佳朗读我们就评第三组和第四组。
四个组的音乐配得怎样呢?
都挺好的。
都挺好?
评不出那组更好些么?
那么我们说说哪组的不太好吧。
生25:
第三组的音乐不太好。
我觉得前面还可以,后面音乐节奏快了,显得很轻快,和这种厚重的感情不太合适。
三组钱同学说他的这音乐是万能的,什么文章都可以配着朗读。
(生笑)看来这种看法是错的,没有任何一种音乐是万能的,能配合各种情绪的表达。
还有哪组的音乐不太好?
第四组的音乐也不太好,节奏快慢还可以,但是很柔美,听着觉得挺舒服的。
和这首诗的情绪也不太适合。
那么是一组和二组的音乐配的好,是么?
生26:
一组的比较好,曲调也是挺忧郁的,和他们的朗读配在一起,有助于他们的情感表达。
生27:
第二组的音乐不太好,他们没读之前那音乐我觉得还挺合适的,他们一读就不合适了。
那是因为音乐的节奏不好,还是他们的朗读有问题?
还是朗读不太好,音乐好像还可以。
生28:
我觉得第二组的音乐挺好的,跟诗歌抒发的情感很合拍。
那么我们就评选三组和四组的朗读为最佳朗读,一组二组的音乐为最佳配乐,好么?
同学们刚才的朗读把老师深深打动了,老师也久久地沉浸在诗歌传递的忧伤氛围中,仿佛看到了海峡那面深情凝望久久伫立的身影。
现在我们欣赏flash朗读,再一齐来感受,好么?
师生共同欣赏。
(黑色真实作的flash配乐朗读)
师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将个人的悲欢和巨大的祖国之爱交织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
就让我们满含感情,再次齐读余光中的《乡愁》诗,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敬仰。
学生齐读。
我看到同学的表情,大家也沉浸在浓浓的乡愁中去了,是啊,台湾人民远离祖国,有家难回,有亲难续,绵绵忧思难以述说。
我们就在看一首乡愁诗,请你自己按照我们刚才指导的读诗方法,深情朗读席慕容的《乡愁》。
同学读。
谁能为我们读读这首诗呢?
生27读。
生鼓掌。
读得真好。
谁能说说他什么地方读得最好?
“没有年轮”重读得好,强调了乡愁永远新鲜、永不磨灭。
生29:
“永不老去”读的也好,理由刚才同学说过了。
生30读。
生31:
“清远”轻读了,读出了笛声悠扬、若有若无的感觉。
“模糊的怅惘”轻读出了惆怅的感觉。
老师:
同学的体会真不错,读的也这么好。
老师也想读读了,行么?
学生笑:
老师配乐读。
学生热情鼓掌。
我这里也有一个席慕容《乡愁》诗的flash朗诵,我们一齐来欣赏。
这首诗同样是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却写得委婉深情,我们齐读一遍,再次体会这难以割舍的乡愁。
师生齐读。
今天的作业,同学们读李广田的《乡愁》,画节奏,表轻重读音,自配音乐,深情朗诵。
下课。
: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中展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图画,可谓笔力纵横,想像飞扬。
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
读中品,品中读。
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式
①做好相关链接。
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位“雨巷诗人”及其诗作有一定了解。
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②反复诵读诗歌。
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强烈的对比。
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③开展合作交流。
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
“读”时可以轮流读,可以分工读。
由于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品”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做好课堂盘点。
本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要及时回溯检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愚公移山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