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施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教学的一点体会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88251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8.31KB
对实施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教学的一点体会Word下载.docx
《对实施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教学的一点体会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实施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教学的一点体会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的拓展,也应该是在读懂课本教材的基础上的拓展与创新,而决不是课堂上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更不是学生对某个问题东拉西扯,牵强附会,风马牛不相及的不着边际的肆意发挥!
二、要正确处理好新教材与旧教材教学上的承接和发展的关系。
新课标教材教学应如何衔接、承接好旧教材的教学传统与优势呢?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时下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在学术界常出现一些异乎寻常的现象:
思想、意识潮流中只要出现个权威性的话题、论题,人们总是趋之若骛,抉微发隐(微,即微言,微言寓大义。
隐,即隐语,以有尽之言,隐寓无尽之意),各抒新见,追赶新潮,以示自己的观念非常的“与时俱进”。
但有时为了“探新”,却不顾现实,甚至超乎现实的教学实际。
一提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似乎过去的教育思想、教学传统统统过时;
信息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手段的广泛运用,似乎过去的教学方法已花黄花边,变得一文不值;
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英语标准化试题出现,语文界也曾应潮生声,对过去侧重于主观测试的试题颇有口诛笔伐之味道,责之为陈旧的落后的考试形式,但近几年发现这种“标准化”测试题型很不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高考试题对主观笔试题型有所强化,于是乎“老掉牙”的东西又变成了新时髦,十几年前曾让一代老师累死累活的题型,如今摇身一回,就享受了“创新题型”、“创新教学”的待遇了。
今天我们使用新的课标教材,就得预防这种偏激的思想,以为新的课标与旧教材的教学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是分割开来的两种教材教学体系。
比如由于新课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于是有许多老师就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认为新课标上课就要突破旧教材、旧方法的框框条条,因而上课就可以无拘无束地任意发挥与展开,只要课堂热烈,学生“喜欢”,因此上课时哪一节课没有拓展开去,似乎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时候一堂课扩展的内容比所上的课文还要多、还要长。
这是一种非常偏激和错误的观点。
但这种漫无边际、没有主次之分、甚至喧宾夺主的高中语文阅读课,有时还得到听课的“行家”的肯定!
更有甚者,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学习,课堂上学生明明理解、分析某个问题错误了,一些老师也很不负责任地随口以予肯定,表扬其发言“有见地”。
上“古诗五首”,一位老师让学生任意选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首来鉴赏,有的学生理解分析得好,老师肯定、表扬,那是应该的;
但有的学生把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解释为“庄生和晓梦二人都迷恋蝴蝶,希望皇帝把春心托付给杜鹃(花)”时,这位老师却随口说“有自己的看法!
”这种随口附和,我就不敢苟同了!
学生明明理解谬误了,老师却给予肯定,这是一种错误的学习导向!
老师为什么不问问这位学生,他为何这么理解,凭据是什么,然后再去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与分析方法,发现他的亮点,纠正他的错误呢?
如果面对的是年龄段较小的学生(诸如初一、初二生),为了鼓励他们学习的勇气和胆量,表扬一下也未尝不可,但面对头脑已比较成熟了的高中生,老师这种廉价的应和与表扬,我认为是很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理解能力的,而且在求知的路上还会是一种误导!
这种着意的所谓“标新立异”的教学法,决不是新课标的教学特点,而是一种倒退。
其实,不管是新课标还是原教材,就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任务而言,其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的理解、感悟能力,正确的分析推理能力,在实施旧教材、原教材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经过几代人的承接与总结,我们已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语文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
例如现在有许多专家都认为,不论是新课标教材还是旧课本,老师上课都应该多回归点课本,多扣紧点课文。
这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正确方法。
所以新的课标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承接、发展、创新。
如果为了“求新”,就否定、割裂已取得的成果,片面求新,求形式,赶时髦,在学生哄哄闹闹的课堂背后,则是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而已。
因此,在实施新课标教学时,我们既要大胆地创新改革,对过去的教学体系中束缚学生思维创造、限制学生死读书的陈旧教学方法,要大胆地改革,同时对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必须做好承接联系,更不能为了所谓的“新”而违背语文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
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认识与尝试
西北大学附中
王毅军
很荣幸,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课的学习体验。
一年来的高中语文课改的实施尝试,我们经历了不少的坎坎坷坷,也跨越了很多坑坑洼洼。
成功与失败同在,甜头与苦头兼有。
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把我在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过程中的一些体验如实地奉献出来,供诸位专家和同仁指点赐教。
我的汇报分为四个部分: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四、谈谈新课改实施中易走入的误区
。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这里,我感触最深的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知识灌输式教育,或者说是一种“去问题教育”,我们经常听到老师问学生“都听懂了吗?
还有问题吗?
”学生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
而美国、日本现在提倡的是“问题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们问孩子的第一句差不多是一样的:
“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
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
“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
”
如果孩子得意地说:
“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
”家长会像孩子一样得意喜形于色。
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
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落实,我以为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具体了解由纵向和横向两条线索构建的课程目标框架:
课改前高中语文同传统教学中的其他科目一样,其课程目标框架是奠基于“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论之上。
课改后,我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就课程设计的思路而言,语文课程目标分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两大部分。
就课程设计的框架而言,纵向线索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
横向是
“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口语交际”、“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线索。
两条线索纵横交错,贯穿于整个目标体系中,使语文课程目标体系显得严谨、完整。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达到五个方面的提高:
积累·
整合、感受·
鉴赏、思考·
领悟、应用·
拓展、发现·
创新。
由目标而悟: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体验生活的过程,要在该过程中悟出方法。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课堂就有了很多新的变化,一些新想法、新思路就开始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设想和设计中。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意:
①语文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
②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一定要具体、清晰、明确。
③“三维”目标的表述要有机结合。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同一篇课文《声声慢》,我在课改前后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
课改前:
教学目标:
1.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3.
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4.
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从教学目标陈述的角度来看,首先这个案例主要的问题是行为的主体含混不清,既有教师又有学生;
其次分类不准确,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分类有问题;
第三,目标不太具体,无法检测也容易落空。
课改后:
素质教育目标:
<
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搜集整理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李清照创作《声声慢》的时代背景。
2、通过想像口头再现画面并能通过书面表达谈自己的体会。
二>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品读、研读、悟读体味诗歌。
2、反复阅读课文后,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读出词的意境,鉴赏词中凄美的意象。
2、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本案例教学目标设计行为主体明确——学生;
要求具体明确,分类清楚。
过程方法融入其中,如表述中的“搜集整理”
“反复阅读课文后”实际上就是一种方法和过程。
更新观念、转化角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自主学习探索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新课程在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上更关注学生的学,“教”要以教会学生学为目的。
我们最大的体验和启示是:
认真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标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前提,用于教学实践与反思是新课程成功实施的必由之路,而把握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之花。
下面我侧重从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方面谈谈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一些经验和启示:
1.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做学习型的教师
开学伊始,我校语文组在组长申振贤老师的组织下集体备课,我们先掌握教材的编排意图,确定下来学习每个必修模块所用的课时数;
再确定每个模块中每个单元所用的课时数;
然后确定每个单元中的每篇课文的教法和学法;
然后根据单元重点确定作文的话题和篇数;
然后根据模块内容确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最后确定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
以必修四为例,我们的做法如下:
必
修
四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内容
剧本
宋词
随笔杂文
古代人物传记
目标
介绍关于戏剧的一般知识;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
重视学生的文学欣赏活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认识
介绍有关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一般知识;
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宋词;
指导学生诵读;
介绍一些关于随笔、杂文的文体知识;
引导学生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提炼和概括文章的观点;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介绍传记的基本知识;
介绍传记的读法;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多样的叙事写人的手法;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阅读鉴赏
1、窦娥冤(3课时)
2、雷雨(3课时)
3、哈姆雷特(1课时)
4、柳永词两首(2课时)
5、苏轼词两首(2课时)
6、辛弃疾词两首(2课时)
7、李清照词两首(2课时)
8、拿来主义(3课时)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1课时)
10、短文三篇(1课时)
11、廉颇蔺相如列传(3课时)
12、苏武传(2课时)
13、张衡传(2课时)
表达
交流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1课时)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1课时)
学习反驳(1课时)
学习辩证分析(1课时)
梳理
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1课时)
走进文学大师(1课时)
影视文化(1课时)
名著
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1课时)
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我们在集体备课时讨论了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课本的编写意图、体例和特点,掌握并熟悉教材中各个专题及各篇课文的内容,为顺利地完成高中语文必修教学任务,稳步迈进新的课程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还讨论了教法、学法以及文本的课件制作,已达到共同提高、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
譬如在第一单元:
《窦娥冤》《雷雨》为讲读课,《哈姆雷特》为概括故事梗概课。
像这样,为了使参与新课改教师更快的成长,我校语文组多次组织进行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并多次听每位参与新课改教师的教学观摩课。
在多位教师的参与下,我不断反思、完善,执教的课在碑林区、西安市、以至全国都取得了好成绩。
我校还经常请省、市、区教研部门的领导来学校听课、指导。
先后听我课的专家有:
陕西省中语会理事长、陕西省教科所原所长高培权、省教科所杨逢轩、王来平主任;
西安市中语会理事长赵明、西安市教科所教研部主任贾玲、碑林区原语文教研员王毅、铁一中王满利老师等,他们对我的课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对我的帮助可以说受益终生。
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做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在新课改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途径。
2、只有不断培养自己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才能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首次出现了“语文素养”的新概念、新提法,起初我们总弄不懂,经反复学习领会到:
所谓的“语文素养”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民族的母语情结;
二是较强的语言感受力和领悟力;
三是熟练且规范的语言行为;
四是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
五是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这个新的综合概念一旦弄懂,了然于胸,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关注点就不只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了。
就有了新课程高中语文的时代“韵味”了。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是一个以“学”为中心,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为目标,寓学习、交流、交互于一体的资源型网页。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完成模块的意义建构。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语文教师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
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
如高中语文讲霍金《宇宙的未来》涉及到物理学、天文学,讲白居易的《琵琶行》涉及到音乐等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
特别是选修课的教学更涉及到大量的课外知识,如《语言文字应用》这门选修课就涉及到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语用学、语体学、语义学、民俗学等知识,需要教师不断学习、钻研,这样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3、新的课堂教学要开展多元性的“教学对话”
多年来,我们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总是习惯于教材给什么就教什么,教参怎么解释就怎么讲,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考题的答案是什么就怎么搬。
于是,长期以来,教师匍匐在教材教参的脚下,游弋于高考试题与答案之间,学生听命于教师的传授,受牵制于高考的指挥棒,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文本——教师——学生”的单向流程,陷入了“教什么就考什么或者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怪圈。
而新课程倡导的“对话”理论,则认为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个体和群体阐释文本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文本内涵以及自我追求、自我反思、自我丰富、自我超越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的对话应该是多元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实践等等的对话。
学习高中语文新课标,真正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显示新的课堂阅读教与学的真谛,这样的教学对话过程真正体现教师教为导、学生学为主的语文教学境界。
下面,
我们再看我执教《动物游戏之谜》的一个片断:
小组活动,归纳文章的“四种假说”,明确各种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关键句,筛选出
“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
第一小组:
演习说
根据:
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
结论:
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第二小组:
自娱说
河马玩浮叶
渡鸦滑雪梯
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的紧张生活得到调剂和补偿,使其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第三小组:
学习说
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戏
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第四小组:
锻炼说
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游戏
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师:
你同意或不同意哪种学说呢?
为什么?
你还有自己的观点吗?
生1:
我同意自娱说,因为,游戏本来就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动物也应该有一种自己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
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2:
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动物的思维方式较简单,他们游戏就像吃东西一样纯属一种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说。
这个同学的见解很可贵,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生3:
我认为应该是“锻炼说”和“学习说”的结合,因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所以动物们为了生存当然要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领。
生4:
那也同时是一种演习。
生5:
我认为动物通过游戏能够保持自身的灵活和力量,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同时也是在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中补足能力中不足的方面。
因此,我提出补偿说。
看来,同学们各持己见,很难有统一的结论,所以文章说真是一个谜,既然是研究动物游戏之谜,为什么说仍然是一个谜呢?
生6:
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很复杂的,不同的动物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同时人类对动物的研究还不够,所以仍是一个谜。
生7:
科学就应该注重实事求是,假说永远是假说,不能贸然下结论。
生8:
我觉得,就应该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来引起争鸣,真理总是越辨越明。
同学们的看法都很宝贵,对啊,科学要实事求是同时注重争鸣,希望同学们也参与到争鸣中来,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新课程下的课堂,就应该形成一种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实践等等的多元对话。
4、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勇于上生成问题的质疑型课。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方案,是动态的、多样的、灵活的和粗线条的。
因此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
课堂既需要生成也需要预设,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和谐统一。
只有有效预设,才能精彩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生成,是预设的发展和升华。
例如我执教的获全国赛教一等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课,先通过学生朗诵,感悟课文内容;
再由学生现场质疑,提出问题写在纸条上,由科代表整理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供学生讨论;
现场分若干学习小组讨论,安排组长记录;
然后由各组代表逐题发言,教师以平等对话者的身份参与、引导讨论;
讨论完毕,再次诵读,要求学生用简洁、诗意化语言写出学习后的感受,教师也用自做词《念奴娇·
感怀东坡》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随学生的问题临场组织教学,而不是死搬教案。
过去我们不敢上那些生成问题的质疑型课,因为有几个担心:
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调节?
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如何保证?
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学节奏必是松散拖沓,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觉得首先备课要充分、细致,要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课堂上采用写纸条提问的方式,每个学生将自己最想问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然后集中起来选择有必要讨论的问题。
这样既避免被学生牵着走,以至于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和重点,确保课堂上科学适度的教学效率,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而是把问题当诱饵,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情、意境、思想等。
教学内容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施 高中语文 新课 教材 教学 一点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