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综合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584477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94.01KB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综合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综合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综合训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列宁言论的主旨是( B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其实施的必然性
B.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集体农庄是苏俄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之路
D.新经济政策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代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俄国比较落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未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宁抛弃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因此才会出现在文中“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从而肯定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C项中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时代的产物,排除;
D项发生斯大林时代,排除。
5.(2018·
肇庆三模)“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
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
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B )
A.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C.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解析】 斯大林时期利用外国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相符,B项正确;
A项中严重依赖说法错误;
C项中全面开放不符合斯大林模式特点;
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
6.(2018·
高考模拟历史调研卷一)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
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
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
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
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
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
这表明( D )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解析】 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这一时期并未确立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故B项错误;
材料中斯大林认为农业发展落后不利于经济发展,而布哈林并不认同,故C项错误;
材料中斯大林和布哈林的不同的观点说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分歧,故D项正确。
7.(2018·
株洲二模)赫鲁晓夫退休后,曾订购水管和营养液混合剂,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
赫鲁晓夫之所以对此事缄默,是因为他( A )
A.对盲目开荒政策有所反思B.认为对农业投资很不够
C.对国营农场改革耿耿于怀D.知道经济体制弊端重重
【解析】 “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
”说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失败,A项正确;
投资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
C项和D项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
8.(2018·
高考押题卷二)据统计,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仅在由国家计委编制下达的工农业生产计划中,就包括了约4000个产品品种,约占工农业产值的80%~90%。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D )
A.国企承担全部物资供应B.不存在市场交易的现象
C.计划经济体制很完善D.企业可支配权力太小
【解析】 由材料“约占工农业产值的80%~90%,企业利润的83%左右由国家直接或间接支配”可知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计划经济的程度是很高的,因此留给企业的自主性就很低,故答案为D项;
A项中的“全部”,B项中的“不存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两项;
C项“很完善”明显表述不当,排除。
9. (2018·
海南·
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这一调整( B )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解析】 据材料信息“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农民的支持,故选B项;
土地政策的变化发生在苏维埃政权成立后,排除A项;
二次革命已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C项;
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不是农民阶级,排除D项。
10. (2017·
江苏·
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解析】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由材料“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革命的任务和方式逐步明确,故C项正确;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与材料信息“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不符。
11. (2017·
全国卷Ⅰ·
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D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苏联的经济建设令西方国家瞠目结舌,D项正确;
A项错在“苏俄”,排除;
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B项错误,排除;
C项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12. (2016·
浙江·
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C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题干信息可知,个体农户所占比例急剧下降,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资产阶级和地主已不存在。
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故C项符合题意。
13. (2018·
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C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解析】 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
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故B项错误;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4. (2018·
全国卷Ⅲ·
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 A项对:
根据材料中苏共二十一大的决议,可知仍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尤其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且仍是通过行政命令发展经济,说明七年计划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
B项错:
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提出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应对举措是1949年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C项错:
新经济政策是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与题干中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不符;
D项错:
材料仅提到了七年计划的内容,不能反映出这种计划的结果,所以据材料不能判断出是否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15.(2018·
乌鲁木齐)列宁提出:
“现在俄国社会主义政府面临着一个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
是立即接受这个割地和约呢,还是马上进行革命战争。
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不可能作任何中间路线的决定。
”这里的“和约”指的是( A )
A.《布列斯特和约》
B.《告俄国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C.《和平法令》
D.《土地法令》
【解析】 十月革命后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与德奥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这一和约规定苏俄向德国割地、赔款,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故答案为A项;
《告俄国工人、土兵和农民书》宣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排除B项;
《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排除C项;
《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排除D项。
16..(2018·
绵阳三模)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D )
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B.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
C.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
D.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已经萌芽,苏俄经济政策有所调整。
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带来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的状况下所进行的政策调整,其目的仍然是发展社会主义,故答案为D项;
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全面实施,排除A项;
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斯大林模式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排除C项。
17..(2018·
汕头二模)下表反映了俄国各工业部门工人平均工作时长(小时)的变化
纺织业
造纸和印刷业
木材加工
机器制造
化学部门
1913
9.4
9.2
10
9.5
9.7
1926
7.4
7.3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俄国( B )
A.调整了工业国有化政策
B.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工业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D.国民经济比例逐步失调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26年工人的平均工作时长与1913年相比有所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和时间信息可知,1913年仍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1926年是在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建立,B项符合题意;
A、C两项均不能导致工人工作时长的减少;
D项与材料无关。
18..(2018·
开封一模)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
“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
”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 B )
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
B.强调不均衡发展工业、农业的正确性
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D.说明苏联加快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紧迫性
【解析】 据材料“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斯大林强调暂时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迫切性,体现了不均衡发展的特点,故B项正确;
当时苏联没有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问题,故C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故D项排除。
19..(2018·
聊城二模)苏联工业化初期,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的三个拖拉机厂和高尔基、莫斯科两个汽车制造厂都是用外国技术和设备建立起来的;
十六个黑色冶金企业在“一五”计划的四年内进口的设备达一亿五千四百万金卢布。
这一做法( D )
A.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与创新
B.影响了苏联经济的独立发展
C.承认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D.有利于工业化的起步与推进
【解析】 材料信息是苏联工业化初期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建立了大量工业企业,这有利于工业化的起步,故D项正确;
苏联工业化否定了苏俄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
这一做法有利于苏联经济的独立发展,故B项错误;
苏联一直没有承认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故C项错误。
20..(2018·
青州三模)1929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成投产,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
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
这表明当时( D )
A.苏联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凸显
B.美、苏逐渐抛开意识形态分歧
C.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D.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
【解析】 1929~1933年正是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危机造成美国工厂停业,生产下降,大量工人失业,“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表明苏联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D项正确;
材料表明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并非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凸显,A项排除;
B项中“抛开意识形态分歧”表述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危机特定条件下,工程师和各国专家不属于过剩产能,排除C项。
21..(2018·
上饶六校联考)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
这反映了苏联( A )
A.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成果
B.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
C.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
D.缓和了与西方资本主义政府的对立关系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苏联大力引进西方生产技术及机器设备,推动了苏联工业化发展,A项正确;
西方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10月24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工业化建设,而是强调苏联大力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排除C项;
D项“缓和了”说法与史实不符。
22..(2018·
梅州5月模拟)苏联在实施斯大林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没有居民证及相关的证明文件,苏联公民就不能异地流动;
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
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 )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以镇压反革命
C.加大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力度
D.杜绝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
【解析】 材料“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反映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禁止农民流动的政策,故A项正确;
农民并不是反革命,故B项错误;
居民证制度在城乡的差异主要是为工业化服务,不是加大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力度,故C项错误;
“杜绝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并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故选A项。
23..(2018·
呼和浩特二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
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 D )
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
C.决策权利向个人集中
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僭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但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僭化”,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
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而是强调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僭化,故C项错误。
24..(2018·
烟台4月模拟)1955年3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
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 D )
A.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
B.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
C.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
D.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
【解析】 从材料“1955年3月”“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经济的活力,故D项正确,A项错误;
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原有体制上的修补,故B项错误;
C项说法错误,错在“摆脱”。
25..(2018·
商丘三模)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
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 A )
A.对斯大林模式有所冲击
B.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
C.完善巩固了斯大林模式
D.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解析】 材料“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反映了当时苏联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体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A项正确;
当时苏联的市场主导作用并不充分,故B项错误;
当时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当时苏联仍然存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故D项错误。
26..(2018·
历史4月预测押题)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
“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
”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C )
A.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
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
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解析】 苏联解体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和平演变,故A项错误;
“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其原因不是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而是戈尔巴乔夫对“冷战”的政策背离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俄罗斯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导向,故C项正确;
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D项错误,故选C项。
27..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
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
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年份
项目年份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
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
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
粮食13.2%,土豆7.5%,牛肉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
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答案】
(1)有利因素: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圈地法令的颁布;
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
工业革命的进行。
(2)特点:
建立集体农庄,发展公有制;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提供资金原料等)。
【解析】
(1)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圈地运动是漫长的,但是在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注意只是考查19世纪中期的圈地运动,从材料一中很容易就总结出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包括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结合所学知识又可以总结出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等等,本题关键在于把有利因素总结完整。
(2)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史料并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此题问特点,材料二“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体现了建立集体农庄,发展公有制的特点,“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二轮 专题 综合 训练 俄国 十月革命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