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街道景观人性化设计初探修改定稿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578782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07MB
小城镇街道景观人性化设计初探修改定稿Word格式.docx
《小城镇街道景观人性化设计初探修改定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城镇街道景观人性化设计初探修改定稿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㈠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
我国小城镇分布地域广阔,历史文化环境不同,从而形成了各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
城镇不仅仅是作为人工环境的简单物质存在,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种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物化工程。
城镇是人造的建筑空间,是自然环境条件对人们工作、生活需求的综合体现。
可以说,城镇的社会生活是城市空间最活跃的因素,现代景观设计就是要把小城镇营造成为具有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风光秀丽、有利生活、方便生活、具有浓厚人情味的工作生活空间,变成民众喜爱的且富有浓厚归属感的生活城镇。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每个小城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或者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或者新旧城结合;
但是,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景观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镇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小城镇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小城镇空间布局的特色,小城镇街道景观格局反映了小城镇的特色。
㈡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
1、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空间环境在构成上属于带型空间,是相对狭长的地形利用相关景观因素组织而成的空间景观;
主要构成要素有:
千姿百态的景观树与彩色花叶行道树成为城镇一道亮丽风景、街道平,纵横断面及其垂直绿化透绿生态围墙、节点小品、环卫设施、广告、街灯、人流、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
1)城镇街道景观道路,是交通线,又是流动风景线;
街道本身是小城镇街道景片的景界,又是联系城镇各个区域的“纽带”,是街道景观构成的第一要素,具有组织交通、分划空间界面、构成街道流动空间的框架。
2)节点中的环境艺术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各种地景设施,是具有艺术性、标志性的景观构筑物,如雕塑、路标、座椅、花坛等。
应布置合理、精致美观,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水景是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街道景观的水景常有喷泉、叠水泉、水池、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沟溪等;
水景观设计时应以节水为原则,充分利用水,或借水成景,或依水组景,作为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元素。
4)绿化或种植设计是组织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中,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规划和植物造景往往是很重要的理念,并能产生很好的景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的特性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隶属的带形景观空间,在空间特性上具有在于其空间上的延展性、时间上的流动性与整体景观的协调统一与连续性。
1)空间上的延展性:
指由于形态的狭长而产生的空间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和展开的特性。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应充分运用带型空间的延展性和连续性,运用韵律、节奏、复合以及色块季节、时间、光影等手法来进行创作,进行空间景观的组织,注重整体的把握,在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如带状空间布置若干节点,如图一,并用绿色走廊加以串联,形成绿色的项链。
2)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
即指人们在不同的位置、视角或时间上有不同的景观感受,也就是步移景异的效果。
根据视觉原理,通过空间串联在停留空间中,有一定的间隔规律。
杨·
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社会性视域—0~100m”,芦原义信提出“外部空间模数”,大约25m左右。
因此,距离25m左右对城市市民为视距模数,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以25m为转换。
在小城镇街道大约25m左右距离形成一个较为有序的节点,能使小城镇街道景观有序地出现在视觉范围内,以利于空间景观的塑造。
③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和连续性:
街道景观是动态的景观,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印象亦会步移景异。
好的小城镇街道景观固然需要统一的风貌格调,一个和谐空间,人们在其间或快速而过,或漫步而行;
同时也需要在25m左右的视距设置若干节点形成游憩空间以满足人们习惯和情感的需要,就像一曲完美的乐章需要了几处变调和高潮,变化丰富、趣味盎然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特征,也是景观设计的魅力所在。
如图2。
二、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念
人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主体,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发展围绕的核心,因此,尊重并满足人类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是“人性化设计”的焦点。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是:
1、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都要从小城镇特有的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出发,强调邻里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融合。
2、运用系统、环境、园艺等科学的手段,对小城镇街道景观内部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等景观元素进行改善和调整,达到保护人类健康,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最终促进小城镇带状空间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协调发展。
3、现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该是既协调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浸透着融合地理环境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又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顺应气候候条件、节约能源、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运用手工技艺、当地材料及地域独到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强调人性化设计的具有多义的空间功能,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形式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融合自然的景观空间,使人能够“乐在其中”,又能“过目不忘”,从而形成高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景观形象。
三、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误区
1、建设指导思想模式盲目克隆大城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热衷开大马路,往往造成街道尺度比例失调;
同时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
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
2、肆意破坏当地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地方风格;
我们在小城镇的街道景观建设中应该设法使这些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暴露在城市人群面前,尤其让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
3、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小城镇景观建设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4、忽视节点设计,盲目照搬照抄。
节点是小城镇街道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
游憩广场、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和街道楔形绿地等,这些节点通常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小城镇形象记忆的关键魅力所在。
近年来小城镇的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节点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石铺地、几何形规则图案,欧式游园……,与小城镇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很不协调,丧失了小城镇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5、街道绿地实施“一哄而上”,违反科学规律,绿地景观中“绿楔”、“绿廊”与道路廊道带状空间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消除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集中、噪声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小城镇外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入和内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出,影响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循环;
植物配置未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一味追求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四、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要素的人性化设计思路
1、小城镇街道景观路面的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街道除了承担着重要的交通任务外,还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城市精神与形象。
小城镇街道景观根据道路的景观特性分为生态景观型、建筑景观型、非物质型。
传统小城镇大多具有以人为本的、亲切宜人的尺度,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着意塑造街道两侧的凹凸角空间,形成“弹性空间”或者打造“边缘效应”,可以缓和人流与车流冲突,丰富街道空间层次。
所谓“路从景出,景从路生”,街道空间及各个细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的区域和范围)尽可能的变化和丰富,如图3。
而目前的小城镇建设,热衷于开大马路的风气盛行,规划设计人不去研究道路两侧的建筑与道路断面的比例关系,凡事以“大”,“宽”为先,往往造成城镇街道尺度失调。
大中城市有大中城市的尺度,小城镇有小城镇的尺度,小城镇如果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尺度,按照大中城市的“体量”建设,显然是不合适的。
即使要在小城镇产生“大”的效果,也应小中见大才为上策。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设计中,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注重突出小城镇的空间环境特色和宜人的比例尺度,要与“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综合处理来进行设计创造。
街道路面材料选择方面,主要分为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人工烧制材料。
沥青类、混凝土类适合于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的交通性街道,目前较为先进的是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
其主要作用、性能、施工工艺都与沥青相当,具有抗高低温、耐摩擦、使用寿命长等特性,不易产生剥离、开裂等路面破坏现象。
色彩鲜艳、持久,同时具有很好的透水性,提高了雨水循环利用率,符
合环保、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而生活性道路(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游览步道等)则多采用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性能多样,易营造欢快、华丽的气氛的人工烧制砖材、陶瓷材料或者观感自然亲切、质感舒适宜人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
如图4。
按路面材料及其做法还分为透水性和非透水性。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如有条件采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使其作为水景创作的主要资源。
对硬质路面,如主要道路或水泥铺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
对半硬质路面要尽量采用可渗透性的材料,以形成渗透性路面,最大限度地让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形成良好的地表水系统循环,以保护当地的地下水资源。
2、新型街道景观生态横断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街道绿化的种植横断面一般沿街道侧石至街道红线依次遵循:
缀花草坪、灌木丛、中层林、背景林的从低、中到高次序,林冠线也依次从低至高过渡。
这几个层面的绿化往往较密,视线阻塞,且整条街道种植采用一种模式,缺乏节奏与变化,景观单调又乏味。
新型街道景观横断面拟将人行道融入街道绿化之中,在绿化中穿插蜿蜒,舒展前进,直至街道交叉口处才从绿化丛中穿出,与过街斑马线相接通过。
同时在街道之纵断面绿化配合路段起伏变化。
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空间,如图5:
图5b新型街道景观横断面(适用于大多数的小城镇)
3、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
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人性化设计理念更应显示出小品时尚魅力的风格,让人赏心悦目,情景雕塑化能体现城镇文化底蕴与亘古历史积淀。
它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
如图6。
小城镇的魅力系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小城镇的个性特征,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之所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设计应以区域差异为立足点。
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为各地小城镇特色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设计工作者应善于从区域大背景中去挖掘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独特内涵和品位,把一些潜在的、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在设计中表现出来。
欧美各国,从历史上就对市镇广场和街道的节点环境小品十分重视,各色街道景观小品“街具”与街道景观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形成了丰富的城市空间和多彩的人文环境,这也与其人文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①注重艺术造型。
街道两旁散立的历史名人、神圣动物等艺术雕塑极尽精美华贵,呈现着欧洲文艺复兴后浓厚的人文精神遗风;
城市街道两旁的物件设施,如护栏、树围、路
出独具匠心的不同艺术特色,各臻奇妙。
②造景色彩、造型宜人。
城市大多泛现出灰白、淡黄、赭红、青绿等主色调,杂以其它各类奇花异卉,在艳阳、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令人赏心悦目;
点缀其间的各类小景和留植的各种古木花卉,修剪成型,极富图形化的艺术表现力和人性化的亲和力,别有佳致。
③国外的许多小品设施,独具人体工学和人类聚居学特性,如花坛、台阶、水池等,大多与坐凳、靠椅相结合,既清洁美观,又方便大众,是多功能座椅,在一些社区里,有的摆些石礅、石板。
如图,
图7,图8。
有的搞点“断壁残垣”,孩子们在其中可以尽兴玩耍;
同时细部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应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4、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的人性化设计
由于人类有亲水的心理要求,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水”都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加以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
但是,纵观大多数的街道景观水景,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水景,诸如喷泉、叠水、瀑布、水池等,缺乏小城镇典型性,多是强调改造自然,即以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中自然要素的宝贵,因而寻求城市与自然、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呼应,在人与社会关系更加密切,人类空间活动尺度更为亲切,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设计中更加注重利用自然的因素,运用水景旱做、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进行人性化水景设计。
如图9、图10。
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是根据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与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配置而形成的景观水生态景观。
由于水位的涨落,处于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区域,形成湿地景观。
生态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具有良好的作用。
首先,生态湿地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
其次,生态湿地可产生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特别是有害气体,从而净化空气;
另外,生态湿地堆积物具有很大
的吸附能力,有助于净化水体;
最后,生态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类型的环境。
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中的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就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景空间;
是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
它是人类亲水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
生态溪沟就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新型的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地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环境。
目前比较流行的为常年充水性地面渗透溪(沟),溪(沟)中常年有水流动,水声潺潺,可种植水生、半水生植物,构成人造天然湿地植物群落;
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等)的投入,符合环保要求,又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昆虫(蝴蝶、蜻蜓、萤火虫)等和两栖动物青蛙、龟、蟹等的绿色源头,造就人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街道水景景观。
5、小城镇街道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生态学要求景观要素如斑块、基质、廊道等合理规划,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以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类聚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包括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
由于街道绿地景观是带状空间,其主要表现为廊道(绿色走廊)结合斑块(楔形绿地),表现形式为绿色走廊与街道廊道链接起来,在街道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
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改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以利于各嵌块体中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
同时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镇内部,改善空气质量。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涵盖植物群落学、环境园艺学、修复生态学等多学科,是经典植物造景(用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各种生态因子作用来创造景观,发挥植物本生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自然美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表达一定意境和功能的艺术空间)与景观生态学的融合。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小城镇地域人文特色,加强合理植物群落设计,提高生态效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应该尽量保护小城镇街道两侧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绿色廊道和生物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配置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包括富于季相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和人工诱引的复合植物群落,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荣。
2)景观特色上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如树形、花色、叶色、枝、果等,配合小城镇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
同时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如图11。
3)植物品种选用上,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植物造景,这有利于乡土特色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更是小城镇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体现;
为丰富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可有计划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但必须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4)引入绿量概念,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提高立体三维绿量能大规模提高植物群落与外界物质流、能量流的交换效率,提高生态效益。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三维绿量高的植物,增加绿地的叶面积指数,促进群落的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小城镇居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改善生活质量。
如图12。
5)加强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复的能力,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指出“人类应该用尽量少的自然能而足以对自然界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和过程”,小城镇街道绿地人性化配置,要努力把握小城镇所在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改变植物配置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运用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来调整和构建改善种植结构,提高植物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如尽量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植物群落中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
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
利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小城镇自然景观等。
三、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评价体系
1、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评价原则: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中,我们要注重突出小城镇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可持续性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具体评价原则如下:
1)充分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
城市的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认真研究小城镇的发展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小城镇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并融入当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形成新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文化和城风貌。
2)以整体观念有序组织创造景观序列的原则。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要以城市设计的理念来做指导,从城市总体出发,从规划一开始,就对道路、节点小品、水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小城镇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与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街道景观空间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体化的设计,并利用当地材料、传统建筑符号,并融合社会、文化、展现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来达到景观空间设计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充分展示小城镇的整体形象与个性,体现人性化。
3)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之恶化,环境的恶化要求我们尽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另一方面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节水、节能,提高物质的循环使用率,维护生物本土性和多样性,保持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畅通,维护自然界本生的缓冲和调节功能,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三者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4)强调可适应性的原则。
可适应性主要是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
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建设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根据人们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进行空间选择,提供最佳的服务。
如午间休息、等公共汽车座椅、电话亭、小卖点、夜间照明、香氛植物等。
2、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评价体系:
在分析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基础上,提出初步评价体系指标,探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标准化和可评估模式。
本体系评价等级为:
优、良、中、差。
优:
代表道路景观环境人性化程度超过目前的行业水平,其实现技术在现有适宜技术基础上稍有超前。
良:
代表比行业基准有很大提高,但仍然在目前的适宜性技术可以实现的水平内。
中:
代表比目前行业水平有一定提高。
差:
表示道路景观环境人性化水平不高于目前行业水平。
但本文只给出了指标体系的一级评价因子,评价的准确性及客观性尚待提高,二级、三级指标因子量化评价有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城镇 街道 景观 人性化 设计 初探 修改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