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看我看我教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7235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74KB
绘本看我看我教案Word下载.docx
《绘本看我看我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绘本看我看我教案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你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2、背景资料
《我看》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丰润(rù
n)红晕(yù
n)揉过(ró
u)翅翼(yì
)忧戚(qì
)枉然(wǎng)勃发(bó
)谐奏(xié
)飘逸(yì
)挽(wǎn)摇曳(yè
)
(2)词语释义
丰润:
本文指指丰茂滋润。
忧戚:
忧伤烦恼。
戚,悲伤。
枉然:
白白地。
飘逸:
漂浮、飘散。
流盼:
转动目光观看。
盼,看视。
摇曳:
摇荡,晃动。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第一节):
描绘了一幅春风荡漾图。
第二部分(第二节):
描绘了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图景。
第三部分(第三、四节):
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四部分(第五、六节):
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理解诗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这是大跨度的隐喻:
阳光照耀,填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
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
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2)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
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3)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我看》中诗人通过自然风景表达出了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融合“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河流!
”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早已有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情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逍遥自在恰恰与穆旦的生命与自然的合流不谋而合。
2.主题理解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歌,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达出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1)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
让生命与自然融合。
(2)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这首诗虽然是写实,但由于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在“春风”与“青草”间用“揉”的动作来衔接,大概不是多数人能想到的。
“我看流云慢慢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似是神来之笔——流云通常不会红晕,而且流云“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隐喻似乎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殊不知,这几乎就是对红土高原春之风景的写实:
阳光照耀,天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绘本看我看我教案第2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
2、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与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学习重点
1、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
学习难点
学法指导
朗读法;
合作交流法。
环节一
爱,是大自然的赐予;
最终,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
这就是人类爱情的价值实现,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
诗人穆旦在《我看》一诗中写到:
“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将人的喜怒哀乐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怎样的认识?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诗人穆旦,去读一读这首诗吧!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著名诗人和翻译家。
中学时即开始写诗著文。
1949年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
主要译著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金》《雪莱抒情诗选》《拜伦诗选》等。
他的译诗韵律和谐,忠实传达了原著风格。
主要著作有:
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红晕(yù
n)凝望(ní
ng)忧戚(qī)
枉然(wǎng)飘逸(yì
)摇曳(yè
2.理解词语。
指丰茂滋润。
漂浮,飘散。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把握节奏、重音、情感。
2.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环节三
一、朗读诗歌,感悟诗境。
1.诗歌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请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
我所看:
大自然的美
我所思:
人生的意义
2.前两节诗以“我看”领起,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的怎样的图景?
意象:
春风、青草、水、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
作者写风,写鸟,写云,写大地,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勃勃生机。
3.第三、四节诗情出现了怎样的转折?
有什么作用?
眼前美好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忧思,不由心生感叹:
大自然的美好枉然在眼前掠过,鲜活、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如何不叫人悲哀?
作用:
即景生情,是作者诗情的缓冲,也为下文浪漫、潇洒的抒情蓄势。
4.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
生命既有“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又有“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忧戚。
二、再读诗歌,赏析语言。
1.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揉”字得妙,写出了风的力度和温柔,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2.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吸入”写出平展翅翼的静鸟与天空融为一体的景象。
3.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欢笑是生命的永恒旋律,如同大自然的美好。
4.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
三、归纳写作特点。
这是一首优美、流畅又略带伤感的生命之歌。
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体现无遗。
1.意象大气而深远。
诗人的目光是充满激情的,第一节写风、草地,从面前的草地想到了更远方的广阔大地。
第二节与天空、晚霞、飞鸟,由天空到大地,用词典雅高明。
2.抒情明快而酣畅。
在美好自然面前,诗人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抒情明快,不见一丝悲伤。
激情与理性的融合,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而且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体验。
环节四
文章主旨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美好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由衷的咏赞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思索。
板书我看:
自然之美
我看欢乐与哀愁是永恒的旋律
穆旦我思:
人生意义
环节五
阅读穆旦的《春》《诗八首》《青春》,感受其诗的特点。
绘本看我看我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并欣赏诗歌,从整体上多方面地感受诗歌,并且能自主批注不同种类的旁批:
问题式旁批、蓝色字旁批、评点式旁批。
2.自由朗读诗歌,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以“1+X”的思路,完成本单元诗歌的自由朗读。
3.引导学生掌握独立阅读一首诗歌的阅读策略:
初读感受(不参考任何资料)—再读感受(参考助读资料)——细读感受(批注赏析文字)教学重点:
1.自主欣赏诗歌:
初读感受——再读感受——批注旁批(问题式旁批、蓝色
字旁批,评点式旁批)
2.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教学难点:
朗读诗歌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朗读技巧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本首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金庸笔名由来,导入穆旦笔名由来,进而导入本诗。
预设:
最近《倚天屠龙记》正在热播,《天龙八部》也在翻拍。
这两部武侠小说,谁写的呢?
金庸,只是个笔名,他原名查良镛。
镛字左右拆分为金和庸。
他有一个同族的堂哥——查良铮,此人把“查”字上下拆分,得木旦二字,又取了木的谐音“穆”,得穆旦的笔名。
(板书:
穆旦),这节课,我们学习穆旦的一首现代诗《我看》.
任务一:
自主欣赏
(一)速读至少3遍,写下初读感受(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学生的可能性回答:
学生一: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描绘了春天景色。
(内容方面)学生二:
语言优美。
(语言风格方面)学生三:
好像有些感悟和思考。
(情感主题方面)学生四:
感觉诗人状态放松。
(情感主题方面)
……
教师不做任何评价,给出助读资料,指导学生继续往下读
(二)根据老师给的助读资料,自由读3遍,写下再读感受(30字左右的一段话)
1.助读资料一:
作者及背景介绍
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事变”。
七月,向天津开炮,南开大学被毁。
同年,诗人发表《哀国难》,并考入清华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师生长途跋涉随学校迁至长沙,长沙又遭日机轰炸。
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开始迁徙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由于战时交通困难,诗人徒步穿越湘黔滇三省,行程3200多里,历时68天,到达昆明。
1938年5月4号,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开课,此诗写于1938年6月,是穆旦来到云南后创作的第一首诗,当时诗人20岁。
2.助读资料二:
陌生化的语言(穆旦诗歌语言的特色)如:
(1)“揉过丰润的青草”揉:
“揉”比“拂”多了一层“反复,来回的抚摸”的感觉。
春风与春草之间有了互动。
(2)“流云慢慢地红晕”:
这是云南红土高原春天风景的真实写照,天边的夕阳,地上的红土,好像让流云染上了像小姑娘害羞一般的“红晕”。
(3)“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形象地写出花朵的自然荣枯,生命的不断变化。
3.写下再读感受(30字左右的一段话)学生的可能性回答:
学生一:
写了诗人在春日的某一天,看到了夕阳下春风拂过春草,鸟儿展翅飞翔,晚霞映照大地的景色。
(教师:
他把内容细化了,具体到景象了)
学生二:
诗的1、2节写景,3、4、5节写感悟。
5节是情感高潮。
诗人赞美和讴歌了大自然。
诗人希望与自然共呼吸!
她把诗的层次总结出来了,而且有了对主题的感受)
学生三:
我读出了希望、感受到了青年诗人在民族灾难面前不退缩,像春天一样心生美好、心生希望!
联系了助读资料)
学生四:
我读出了无奈。
人的再多的欢乐和忧伤都会逝去,只有大自然是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一丝无奈。
联系了诗句)
学生五:
我读出了自由。
诗人想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
联系了诗句)学生六:
我读出了平静。
“深远的晴空”是宁静的,平展着翅翼飞翔的鸟儿更是闲适安静享受的。
学生七:
我感受到了诗人心中坚定的信念。
生命在飞奔,诗人一路追随,就像徒步穿行也要追随学校,追随理想一样,心中有大境界、大胸怀(教师:
联系了诗句和助读资料)
4.多种类型的旁批写作
本诗旁批问题——问题式旁批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第3节:
这里的“你”指什么?
(3)第5节:
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
(三)结合助读资料三,细读诗歌,完成批注写作。
助读资料三: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每一课都有旁批,种类多样。
1.蓝色字的旁批
如:
参照《沁园春·
雪》的“蓝色字的旁批”节奏
不整齐划一,而是富于变化。
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领字
在句首领起下文,读时稍有停顿。
如“望”“惜”二字。
押韵
韵脚依次是:
飘、滔、高、娆、娇、腰骚、雕、朝。
2.评点式旁批:
参照《乡愁》旁批:
本诗句式齐整,有意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
诗人选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使抽象情感具体化。
参照以上,给《我看》加蓝色字的旁批或者评点式旁批。
3.评点式旁批写作指导:
可以从动词、表示颜色的词语、感叹词、形容词、修辞、意象等细处着手,写一段评点式旁批。
整体总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日晚景图,主要通过春风、春草、飞鸟、天空、大地等意象来表现。
由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生发出对人的生命的感悟,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考。
景物、情感、思考融为一体。
三、任务二:
自由朗读
1.选择你最有感觉的一节,有情感地读起来。
注意节奏、重音、停连、语气等。
形式自由,可独诵,也可自由结合。
相同的一节,同学们的朗读处理可能是不一样的,以第二节为例: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这样划分,突出了完整的画面感,鸟儿飞翔在天空中,天空中的云朵在夕阳映照下染上红色,这些,都是诗人看到的画面。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这样划分,突出了景物的典型特点,“平展着翅翼”突出鸟儿飞翔的姿态和“慢慢地红晕”突出了流云变红的动感和时间感。
在部分学生展示朗诵的过程中,老师和剩余同学给出少许建议,把一些朗读技巧渗入进去,预设:
1、3句后面没有标点,停顿应该比2、4句短。
学生二:
“深远的”应该读出空间感。
“慢慢地”读出时间感,时间在走,云在变化的感觉。
我们结合这些意见,再练读第二节,好好体会体会。
2.再读读其他章节,每人分享一处朗读处理。
3.老师分享一处朗读处理,如:
老师发现诗中有一个地方挺有意思,跟大家分享。
(1)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2)哦!
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同样的形容词竟然出现两次,这很少见到,作者是想强调大自然蓬勃、饱满的生命,我们干脆给它加上重音。
“丰润”怎样读才能突出强调出来呢?
第一处丰润读重些?
还是读轻些?
语速快些还是慢些?
(第二处同问)
结论:
第一处:
读轻些,拖长音节,加重气息第二处:
读重,甚至一字一顿,但停中有连
看来重音的朗读方式有很多,不是仅仅把声音放大,重读就是突出强调了2.欣赏老师所教的另外一个班几个同学的朗读。
(录音片段)
教师总结:
每个人的感受点不同,性格不同,表达习惯不同,朗读的处理也是有差别的,都有合理性。
朗读虽然是多样性的,自由的,但基本的朗读技巧还是要注意的。
3.带着这些朗读技巧,选择本单元你最有感觉的一首诗,有感情地朗读,为明天的朗诵比赛做好准备。
4.最后,回到《我看》,我们用一个词语给整首诗歌定一个情感基调吧?
(其他诗歌的情感基调分别批注在课本上)预设:
激情/激昂/前面平静后面昂扬向上。
春风揉过春草,充满激情;
飞鸟吸入天空,充满激情;
大自然丰润的生命永在勃发,充满激情;
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充满激情;
春天里的一切万物,都充满了激情!
诗人的生命也被这激情的春天唤醒,此时此刻,他像一朵花,一颗草,一条溪流,一片云彩一样,在春天的怀抱里,尽情地伸展自我,努力地实现自我,像鸟一样想歌唱就歌唱,像云一样像流盼就流盼,像树一样想摇曳就摇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坦坦荡荡。
欢笑想来就来吧,哀愁想来就来吧,我无畏无惧,无怨无悔,因为,我与自然同在!
这首诗歌显然,在对春的体验上已经突破了古典诗歌的“伤春”情怀,体现出了明显的现代性品质,他们强调感觉,重视内心的发掘,以一种新的态度面对现实,表现个性,寻求自我与世界的平衡。
这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此环节设置的目的:
温习基本的朗读技巧,常用常新,并感受朗读的多样性。
通过细读诗歌,加深再读感受,读出更多情感,深刻感受本诗风格。
四、尝试创作(课下作业)仿写《我看》,时间锁定在洛阳秋季(意象:
秋叶、秋草、秋水、天空、大地)
推荐篇目
绘本看我看我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穆旦的相关情况,诵读全诗,初步领悟诗的意境。
2.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
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
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文学常识
1.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
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穆旦”这一笔名是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同音,得穆旦之名,他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诗作有《赞美》、《诗八首》《哀国难》等。
2.九叶诗派:
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3.诗歌背景
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朗读指导:
(1)停顿要得当;
(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
(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4)注意重读的词语;
(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3.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
5分钟
四、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思考:
“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我”在春天的一个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