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参考资料十大事件.docx
- 文档编号:1656781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5.69KB
抗日参考资料十大事件.docx
《抗日参考资料十大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日参考资料十大事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日参考资料十大事件
“抗日十大事件”之———“九一八”事变
事件回放: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借口“中村事件”,于该夜10时30分突袭沈阳城外交官屯南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并炮击北大营营房,随即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命关东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时,北大营作为打响中国局部抗战第一枪的地方,再度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李景云,今年89岁,自出生之日起便一直住在距北大营不远处的大东区二台子地区。
“那天刚刚睡到半夜,就被一阵阵猛烈的机关枪声惊醒,紧接着就是炮弹落地的轰轰声,随即就把天映红了。
”在位于大东区二台子地区的一座老房子里,记者见到了李景云老人———这是目前我们唯一能找得到的距北大营最近的见证人。
尽管老人前一阵子患上了脑血栓,说话并不是很清楚,但是谈起当年曾经发生的那个惊天动地的事件,李景云老人的思维却异常清晰.“我打小就在北大营附近住,‘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候刚刚15岁。
”回想起往事,老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当年我们家一个月靠几块大洋,用来养活9口人,时常吃不上饭。
”由于身体原因,老人不能经常去离家并不太远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可老人对当年所发生的一切却时刻不能忘记。
“我总跟我那大孙子讲起‘九一八’。
”尽管已经大学毕业的大孙子对当年爷爷所经历的一切还比较陌生,但只要孩子来,老人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述当年的故事。
“抗日十大事件”之———“一二·九”运动
事件回放:
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6000余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抗日十大事件”之———西安事变
事件回放: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24日,会谈达成6项协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6日,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
在西安事变研究专家李云峰看来,西安事变是许多偶然因素造成的一个必然事件。
从当时的形势看,抗日的大潮是无法抗拒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都主张抗日,而蒋介石又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他们观点的不同注定要产生分歧。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杨虎城就号召抗日救国。
加之,陕北“剿共”损失很大。
另外,1936年的四五月间,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会谈时,曾达成口头协议,就是以兰州为中心建立西北国防中心。
还有就是“一二·九”西安学生请愿游行运动的促进.这一切都可以说是事变爆发的必然因素。
从偶然因素来讲,首先,张学良这个人比较单纯,敢作敢为,与蒋介石私交颇深,敢于和蒋介石发生面对面的冲突;其次,蒋介石在12月9日学生请愿游行后,就考虑通过《大公报》发布撤换张学良、由蒋鼎文来代替张学良的消息。
12月12日《大公报》发表了这条消息,张、蒋发生争吵,蒋介石很生气大骂张学良是“两面派”,所以说西安事变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对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毛泽东在接受史沫特莱采访时说“并不在意外,实是在意中”,“因为只有国内和平,才能对日作战”,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则“兵连祸结,不知要弄到何种地步。
必然给日本一个最好的侵略机会,中国也许因此亡国,至少也要受到极大损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内战基本结束,给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
“抗日十大事件”之———淞沪会战
事件回放:
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共约28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大举进犯上海。
中国军队先后调集70余个师,舰艇约40艘,飞机250架,投入战斗。
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达3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幻想。
“八一三”淞沪抗战失利后,日寇攻占上海,复旦大学校舍被毁,800多名师生被逼上庐山。
当时,复旦已与大夏大学组成临时联合大学,分两部迁往江西和贵州。
10月,联大第一部借庐山普仁医院为校址,租借一些旅舍为宿舍,师生800余人开始上课。
11月12日,上海沦陷,江西战事吃紧,江西联大一部决定内迁贵阳与二部合并。
次年2月,复旦师生继续内迁。
此时,学校已弹尽粮绝,恰巧国家教育文化救助组陈立夫组长路过庐山,该校领导连夜在雪中提着灯笼,边跌边走,终于见到了陈立夫,在借得一万元后继续西迁.而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复旦大学终于在北碚对岸的夏坝觅得校址。
就这样,复旦大学的师生们辗转5000里到达重庆,并于1938年2月开始上课,而后又陆续增设了农学院,开办了银行专修科,并新增了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统计系,建造了寒冰馆与新闻馆等,还在国统区第一个刊登《毛泽东传》.
“抗日十大事件”之———卢沟桥事变
事件回放: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郊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随后,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七七”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从六里桥开车到卢沟桥,用不了半个小时。
距离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如此近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有300多年历史的石桥———卢沟桥,300多年历史的古镇———宛平城。
卢沟桥和宛平城之所以如此“著名”,不仅仅因为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宛平城是通往北京的交通要道,还因为1937年7月7日那天,让所有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七七”事变从这里爆发。
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李世勤老人。
在一位热心的老奶奶的带领下,记者顺利地来到了李老先生家。
虽然李老先生已经85岁高龄,岁月的痕迹也深深地印在了脸上,但他身体还十分健康。
攀谈下来,这几年来老先生接受过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以及广东和浙江的几家媒体采访,也是个“新闻人物”了。
1937年,我17岁,是卢沟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孩子们上学也是一年上一年不上的,所以17岁了才上六年级。
“七七”事变以前,宛平守军第19军就一直住在城里。
宛平县有东、西两个城门。
打1937年年初,日军就不断到宛平城东门来挑衅,他们想进来,29军就没让他们进来。
当时大家就分析,日军一而再地要攻打宛平城,就是因为要占领卢沟桥旁边的铁路,那是南方通往北京唯一的铁路通道,是军事要道、咽喉要道,如果它丢了,北京就彻底孤立了。
1937年7月初,学校刚放暑假,但我没有回家。
7月7日凌晨,我们还没起床,一声特别响的枪声把大家都惊醒了。
后来知道那时东门关上了。
日军是从丰台来的。
丰台有个西仓库,是日军仓库。
日军以那个仓库囤积兵马粮草,在这以前,尽管日军也和宛平守军接触过几次,但没打起来,老百姓的生活还算正常。
可是东门站岗的兵就从两个慢慢增加到1个班了。
打起来以后,老百姓都很怕。
宛平城里的年轻人全走了,都找地方避难去了,因为日本人首先要抓的就是年轻人。
我带着两个弟弟:
李世勋和李世合,当时一个15岁,一个13岁,到大兴的亲戚家避难去了。
我父母留在家里。
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会打多久,谁也没想到,这一打就打了8年。
[那时候,整天提心吊胆的,日本军队可以随便抓人;卢沟桥附近的田地也不多,挖点儿野菜都不容易,吃点儿野菜加棒子面儿就算好的了。
]我们出城的那天,老街坊一大堆,前前后后都出城了。
青壮年都走了,年轻的妇女也都走了。
东门关了,大家都是从西门走的,出了城门就各奔他乡了。
后来听说,宛平城大概是一个月以后失守的,失守时,日军是从西门进来的。
我带着两个弟弟在亲戚家住了两个月,老在外头呆着也不行。
我就带着两个弟弟回来。
当时最怕的就是在路上的时候。
我那时年龄也不大,才17岁,两个弟弟年龄也小,又都是年轻人,要是在路上碰到日本人,让日本人抓走就完了。
走在路上,心里真害怕。
回到宛平城里,父母也不在家了。
听没走的街坊说,他们上北平市里了,我也联络不上。
我就又带着两个弟弟去找父母。
我大哥李世昌,在北平市里做买卖,住广安门。
我找到我大哥家,我父母也在那儿。
后来,我大哥那儿也住不了了。
我父母加上我们几个就在难民收容所住了两个月,也在广安门。
那时候,整天提心吊胆的,日本军队可以随便抓人,百姓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没命。
另外生活也不好,连窝窝头都吃不上。
卢沟桥附近的田地也不多,挖点儿野菜都不容易,吃点儿野菜加棒子面儿就算好的了。
后来,我们一家子回到宛平城来种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时候,我们看了报纸,都很高兴,早盼着这一天了。
老百姓可以不受外国人的欺压了。
“抗日十大事件”之———南京大屠杀
事件回放: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并开始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30多万人。
68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漫长到足够使一个不经世事的孩童变成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漫长到可以让岁月中许多不愿回忆的往事渐渐变得模糊,以至最终遗忘。
然而,对于所有南京人,乃至中国人而言,1937年12月,是一段永远无法忘却的岁月,就像一道伤疤永远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不时隐隐作痛。
在那个寒冷的冬季,20万侵华日军兵分南北两路进攻南京,中国军队以10万之众浴血奋战,英勇反击侵略者。
然而终因实力悬殊,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
随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日军对手无寸铁的无辜中国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
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
在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两万以上的妇女被x、轮奸。
此外,日军还对南京进行了大规模洗劫,全市约有1/3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
一时间,南京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仅经慈善团体掩埋尸骸就达15万以上。
六朝古都顷刻间变成了一座人间炼狱,一片满目疮痍的废墟。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即便是在68年后的今天,当站在这片曾经饱受蹂躏的土地上,面对一处处侵华日军实施暴行的遗址时,回眸那场屠杀中一个个惨不忍睹的瞬间,不能控制的疼痛在记忆中燃烧。
在深沉地回望中,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让历史告诉未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是在当年的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上建造起来的,每天,这里都有数以千计的国内外参观者凭吊参观。
高耸的标志碑把时间定格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提醒着人们永远铭记那段血雨腥风的悲惨岁月;“哭墙”前遇难者的名字无声地控诉着侵华日军惨无人道的杀戮暴行;残垣断壁的城墙被炮火轰开的断面隐隐透出暗红色,据说,那是被遇难者血液浸染后的结果;城墙下,一颗遇难者的“头颅”愤怒地睁大双眼,张着含冤的嘴巴,脸颊因为被刀砍开一条深深的缺口而痛苦地抽搐着。
1998年4月,新挖掘的“万人坑”遗址出土了200多具遗骨,经过法学、医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等多方专家考证,这些遗骨已在地下埋了60多年,其中男女老幼均有。
年龄最小的只有3岁,年龄最大的有60多岁。
一位60多岁的老妇,她的两眉间留有一个弹孔,是被开枪击中头部身亡的;一位18岁的少女,右侧胯骨被日军的单刃刀刺步枪刺穿;还有许多尸骸中残留着硕大的铁钉。
历史重现:
1937年12月16日,日军将被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和平民万余人,囚禁于原陆军监狱院内,傍晚押至江东门,借放火焚烧民房照明,以轻重机枪向人群猛烈扫射,受害者众声哀号,相继倒卧于血泊之中。
遗尸枕藉,盈衢塞道,直至蔽满江东河面,且抛露风日之下,久无人收,情至惨烈。
第二年春天,天暖雪化时,江东门一代血水满地。
这些尸骸后经南京慈善团体收尸掩埋于两个大坑内。
幸存者回忆:
南京失陷后,当时只有16岁的刘修荣和父亲、哥哥、弟弟4人因无法渡江而躲在江东门水关桥附近。
一天,天还未亮,几个日本兵突然闯进他和哥哥住的屋里,用刺刀往被窝里乱戳。
刘修荣小肚子上中了两刀,因隔着被子,伤口较浅,但伤痕至今犹在。
哥哥见状前来救他,立即被日本兵抓住,拖到门口用刺刀乱戳,又向他太阳穴打了一枪,当场被打死。
两天后,刘修荣看到日本兵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日 参考资料 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