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559995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50.45KB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点,突破原有的教学定式。
统编教材是汇集了以前的十二个版本教科书的优点和特色汇编而成的,他势必会吸收以前诸多教材的一些课文。
以《跳水》为例,在很多的教材里面,都有这篇课文。
面对这样的课文,我们不能够说:
这是我早就熟悉了的,我上这个课可是很有经验的,该怎么教,教学重难点我都知道的。
进入统编时代,我们要从已经很习惯的,很舒适的教学区域里面跳出来,我们要站在统编教科书的编排意图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些老课文。
因为没有哪一种教材,是站在“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角度来编排《跳水》的,更没有哪本教材把《跳水》的语文要素定位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有它的课后练习题跟统编教材也有着很鲜明的区别。
比如第二题:
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这些语句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所以我们要脱离既有的教学定势。
这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有的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是我们不自觉的,往往就是在潜意识里面可能就会把习惯的一些想法带进来。
相对其他版本的教材,原人教版教材中有更多的课文进入到了统编版教材,从新的编排意图这个角度说,这对使用过人教版教材地区的老师其实是很不利的,这些地区的老师想要从原有的教学思维里跳出来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而使用S版的教师从这个方面看,困难相对小一些。
第四,应对新的教学挑战。
一套新的教科书,必然有他的新的教学理念,比如说语文要素的提出,这对于改变语文教学那种随意的散漫的教学局面,有一个很好的规定性的作用。
目标明确了,是不是就好教了呢,其实教学的难度更大了,面对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我们要教到什么程度?
过和不及都是不正确的,什么才是他适合的边界呢,那就需要细致的打磨。
再比如说双线结构,虽然我们一直都在提双线,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可是我们始终在这种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好像一直都没有找到一个最妥帖的状态,我们还得在统编教材新的理念下面,继续探索双线结构的最适切的一种关系。
还有精读、略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的提出,其实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思考,比如说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是考还是不考,肯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说不能考,有的说为什么不能考,既然已经纳入到教科书体系了,他已经是属于一个有机的成分了。
这就是我们可能要去面对和处理的,如果姑且不去讨论考与不考,如果我们需要往下面去想,考什么?
怎么考?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摆在我们前面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又比如说阅读策略,新教材编排了四个与阅读策略为单元的创新单元,策略怎么教?
怎么体现新的理念又要跟常规的语文教学有机的接轨?
还比如说,习作编排中倡导的过程指导,过程指导怎么落实?
还有在口语交际和习作当中,需要凸显交际功能等等,一系列的概念,会充斥着我们,我们要接受这样的挑战。
接下来,简单的梳理一下五年级的一个大致的结构。
跟三四年级的单元体例是一致的,每一册书都有六个常规单元和两个特殊单元,上册是按照阅读策略这个体系来编排的,所以各年级的策略单元都在上册。
在高年级,出现了新的单元模式,就是编排了以单元整组的形式,进行的综合性学习。
五年级下册编排的是遨游汉字王国。
一上一下,各有一个这样一个特殊的单元。
习作单元,在五上和五下分别是介绍一个事物,还有一个是描写人物,这么来进行分工的。
这是五上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大概的浏览一下。
今天我们最重要的是要从这种表面上,看起来跟中年级没有什么区别的编排的一个大致框架当中,深入到它的内部了解五年级教科书的编排特点。
因为五年级教科书与中年级真正的差别实际上就是在编写特点里面,只有正确把握好教科书的编排特点,才能驾驭好教学。
这里有五个方面的特点,这是目录,下面我们逐一来进行介绍。
第一个方面,关于选文,在选文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编排,教科书有了更深层次的考虑。
首先说一下教材的广度问题,大家会发现。
五年级教材出现了一些新的文章样式。
比如说非连续文本,这是第一次出现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当中的一种比较新鲜的文章样式。
什么是非连续文本呢?
这种非连续只是针对于连续而言的,它并不代表某种具体的文学体裁,他可以是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它可以是抒情的,它可以是说明的,它也可以是叙事的,但它一定是不连续的,它是片段式的。
五年级下册第20课《金字塔》,包括两篇文章,一篇是《金字塔夕照》,另一篇是《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这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就是非连续性文本,它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面,可以看到一种多元的文本形式。
它既有文字的描述,同时,他有数据,还有图标和示意图,左右两边还有批注。
这是一种非连续文本的呈现,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样式,它一定是一种多元的文本形式。
而且,它的文字表述一定是片段的。
第二,还有社会科学类方面的科普文,这是五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中的两篇阅读材料《有趣的形声字》和《甲骨文的发现》。
我们以前接触比较多的,是关于自然科学类的科普文,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的科普文,其实在阅读的时候审视的角度是有差异的。
当我们在阅读社科类的文章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去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有的时候作者的观点是很直接的,但有的时候,有的作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所以它跟读自然科学的获取信息的那种文本的会有一定的差异,我们要去努力地去寻找作者观点,又要去看他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包括论据是不是站得住脚。
第三就是古典小说,教材从古典名著里面,选取了三篇文章《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让学生去感受近代白话文的一些语言特色,去读长篇的叙事类的故事。
第四,还有一些就是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有序地进行安排文言文。
一开始的文言文,都是一些流传度很广泛的,而且内容比较短小的故事,比如司马光的故事,还有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都是在的中年级学到的。
到了高年级,文言文跟以前的文言文不同了,《少年中国说》《古人谈读书》,这里的文言文,偏重说理,偏抒情,而且,它的篇幅变长了,从它的形式方面,我们都能感受到它的一些变化,
下面说一下关于选文的深度。
在中年级和低年级,文章情感的表达,都是很浓烈的,很鲜明的,很直接的。
到了高年级,在情感的表达上面,在思想内涵的表达方面,选文都变得更加的细腻和丰富了,高年级的选文,比如五上的第一单元和第六单元,我们会明显地感受到选文的情感变得含蓄了,情感的抒发要借助于其他的事物来表达,还要借助于场景和细节。
所以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就是从表面走向内在。
高年级选文,情感不仅细腻和丰富,情感还变得更加的宏阔,如果说刚才那两个单元的选文比较多的是一种儿女情长似的情感,那么在五下的第四单元,我们又能看到,一个人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胸襟和气度以及他的追求。
比如《军神》,还有《青山处处埋忠骨》,还有《清贫》这些文章,它反映都是老一辈革命家在他们的理想主义精神的号召下的崇高追求。
所以,理想主义的教育,是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
另外一个方面,从比较乐观,比较灿烂的,比较美好的教育,走向一种更加带有忧患意识的一种维度。
从五年级上册编排的《圆明园的毁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所经受的苦难,从《少年中国说》,还有新入选的《无名岛》这样的一些课文里面,又能感受到责任和担当。
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是应该从感受生活的美好,到感受生活的另外一个面向的过程,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的必然。
因为生活本来就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要让孩子们认识到他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从表达的方式方面,以一个语文要素的梯度发展来说明,那就是在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上面,走向更加含蓄的这个方向,比如说从动作语言和神态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关于这个语文要素的训练点,在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下册,都有有机的安排。
在四年级上册,体会心情,四年级下册,是体会品质,五年级下册,是体会内心。
心情、品质,比较多的是从语言文字表面所获取的,而只有人物的内心,文章没有直接表达的,是需要学生用心地去揣摩。
就是说人物动作,表情,语言,他的内在意味什么?
所以高年级的语文学习,真是开始走向语言文字内在的更加深刻的那一面了。
在高年级,语言表达方面,有越来越多的文学化的表达,以五年级下册《金字塔》这一课为例,在这一段里面,作家不厌其烦的,反复地渲染金色: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古老的金字塔,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三座金山、金色的光源等等。
作者用这样文学的方式来塑造一种特别瑰丽的,宏阔的画卷。
在这个单元的《语文园地》里面我们也会发现其它类似这样的表达,园地里节选了季羡林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在写泰姬陵的时候他反复用白色,渲染泰姬陵的美,中途再写西湖的时候反复用绿字,所以我们会感受到作家的独特的文学化的表达手法。
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还会越来越多的看到一些陌生化的表达,比如《慈母情深》,无论是标点符号的运用,还是句式,跟我们常见的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了,我们要去驾驭他,我们要去理解他,我们要去品味它,这对教师和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还有,在审美的独特性方面,会有越来越多的发现,中年级的学习,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大众化的审美,像《海滨小城》《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我们都会感觉到这是一种很朴实性的,大众都有这样的一种共同的一种情感。
到了高年级,越来越多的是要去体会文人的雅趣,他们的雅趣可能跟我们不一样,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喜欢明亮的月夜,可是五上《四季之美》的作者清少纳言,他说,明亮的月夜固然美,但是,漆黑漆黑的暗夜,还有蒙蒙细雨的夜晚,着实迷人。
他更喜欢的是这样的夜晚。
还有我们可能不喜欢的一些动物,比如说乌鸦,但是作者他说,点点归鸦,他特别的喜欢,冬天下雪的时候,看到雪花我们就很激动,我们喜欢下雪的冬天,可是作者喜欢无雪无霜的冬天。
这些审美的独特特性,我们要去感受,要去体会。
还有像郭沫若写的《白鹭》,开头一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种两者之间的关联,那这种审美上的距离感,是有隔膜的,学生很难去体会诗歌和白鹭有什么关系。
另外,高年级还会越来越多地出现高超的修辞手法。
比如,衬托,用其他事物烘托想要表达的另一个事物的特点,从比较熟悉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走向一些更加不常见的修辞手法。
对于这些文学化的表达,我们比较多的是要去感受它的效果,体会这样表达产生了怎样的感觉,而不要去陷入到对它进行专业化的,术语的判断。
因为这里面其实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就像衬托有很多种情况,有正衬也有反衬。
所以我们不是做修辞手法的一个判别,而要着重去体会效果。
接下来再来看一下选文的经典性,在这个方面,只要看一下入选的篇目,就能感受到。
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萧红、巴金、郭沫若、贾平凹。
还有,国外具有奠基性意义的,知名的作家马克吐温,清少纳言,布封,列夫托尔斯泰等等。
这显示了选文的经典。
五年级教科书的选文编排很具有创新性,比如五上的《牛郎织女》
(一)和
(二),属于同一文本,但却有不同的教学定位。
再比如,五下第二单元,从现代文改写的《草船借箭》到古典小说《景阳冈》《红楼春趣》的有机过渡。
(二)
接下来谈一下第二点,在强化整体性的同时,凸显学生的阶段性发展。
五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下册是一个联系很紧密的一个有机整体,
比如在情感的体会上面,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中年级到高年级,教材的安排是从体会直接抒发的情感到体会寄托在人事景物中的情感,这是一个大致的脉络。
我们从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单元导语页的语文要素里面就能感受到这点。
在四下的第一单元里面我们就有这样的一个要求,要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单元里面的课文有,乡下人家,还有天窗。
四年级下册还有一个单元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课文有,老舍的猫,有母亲,还有丰子恺的白鹅,等等。
这些课文,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比较直接的,作家用它的笔已经把他的情思,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那么到了五上,这里有三个单元,都在抓情感的体会,他们有各自的角度,一个是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一个是要结合查找的资料,还有一个是要通过细节和场景。
五年级下册,承接五上做了一个总结,就是关于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五下,画上了一个句号,把学生在前面几年来所学到的关于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方面面的做了一个梳理。
我们来看一下五年级上册各种体会情感方式。
如说,桂花雨,这个单元,是典型的要借事物来抒发情感。
里面有一个很最经典的一句话,那就是妈妈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我们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会抓住这句话,但是我们有没有发现,这句话其实是一点儿道理都没有的。
因为不可能杭州的桂花都没有他家院子里的桂花香。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文学欣赏里面叫做无理而妙,就是越是不讲道理的话越具有真挚的打动人的力量,越没有道理越感人。
因为这里面说桂花的香里面所寄托的是浓浓的乡愁,所以他要说的是乡愁,而不是真正的桂花的香。
还可以从其他课文里面,比如《慈母情深》,要从细节和场景体会蕴含的情感,像这样的课文,通过题目就能感受到文本的情感。
母亲的情感一定是含蓄的,不是那种直接、张扬在外的,她的深情隐藏在哪里,是需要学生去寻找的。
教材还入选了一篇新的课文,是吴冠中的《父爱之舟》,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的平实、浅易,很简单。
正因为他的语言文字这样浅易,所以,每一个人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心灵和情感,就特别容易跟作者靠近,而他所选用的事例,又是特别的常见。
比如说,父亲对他的爱表现在逛庙会的时候给他买豆腐脑,还有回家的以后给他折那个万花筒,他去读书的时候,给他缝补衣服。
当我们读到这,就自然想到了缝补衣服的画面,过去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可能都有这样的一些场景,都会有这样的动作,但是孩子呢,转身就去忙别的了,他没有注意到,没有及时地把它写下来,所以当后来看到这些很熟悉的生活场景的时候就会非常感动。
这样的文本对于改变当前的一些追求那种华丽的文风就是一个很好的一个例子。
文章贵在以诚动人,这篇文章在语言文字方面,真的是简单的,但是,确实非常的打动人心,所以我们要从这样的文本里面去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朴实文风的体现。
还有就是体会寄托在人事景物中的情感,这个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在《祖父的园子》这一课,在这个文本里面作者洋溢着的那种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他全都寄托在这个园子里的每一个事物,每一个的花朵,每一个动物身上。
教材还精心的设计了阅读链接。
这就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提升点,如果这篇文章放到中年级的时候,可能不会放阅读链接了,但是我们的教学,是从以前文本而教的状态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当我们从一个整本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认知上的冲击。
从祖父的园子里面感受到的是一种神奇瑰丽的,一个童话般的园子,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灿烂的,快乐的儿童生活。
但是当阅读了阅读链接以后我们会发现,为什么作者说,在这里并没有优美的故事,她为什么认为这一切都不优美?
在这样的冲突下面,你会重新地去审视文本,你会有顿悟,你会意识到,这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园子。
但是这是她童年最温暖的记忆,所以在她的心灵世界里面,这一切就带有了童话般的最瑰丽的色彩。
在这样的一种前后冲击下面,学生体会的思想感情会有一个提升,他会从一种感觉到另外一种层次,这样,语文教学的层次性和丰富性就会得到体现。
以上是从思想和情感,情思这方面谈“在强化整体性的同时凸显学生的阶段性发展”。
再来从内容理解谈一下。
高年级在语文学习方面从单纯的理解,走向在理解基础上的提高速度。
在五年级上册专门编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叫做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为什么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呢,这里面有现实的需要,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也有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在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之间的这种关系问题上有研究发现,他们之间并不仅仅只是理解速度的提高,才能带动阅读速度的提高。
研究发现,阅读速度的提高也能够促进理解的正确率的提高,这是有相关的数据研究支撑的。
另外,还有一个很硬性的要求,课程标准中要求在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要至少达到每分钟三百字。
至少要达到这样的一个基本要求。
当然这里面有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提高了速度,那是不是以后,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要有一定的速度,都进入到快阅读的阶段呢?
其实不是这样的。
让学生关注阅读的速度,而且给她一些速读的方法,其实是希望给他增强一些本领。
阅读教学,要培养孩子在阅读时能快则快,能慢则慢,就是根据阅读需要,想快的时候能快起来,想慢的时候慢下去。
第二点,提高阅读的速度是不是就是快速阅读呢?
这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我们厘清的一个概念。
课堂教学里面所进行的这个提高阅读的速度,他不是快速阅读,比快速阅读的要求低一些,简单的说是不刻意追求更高,但求保底。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指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速度,是一个相对的比较,就是说学生的阅读的速度,要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他跟以前,要有所不同,要有提高,至于提高多少呢,没有明确的,量化的一个指标,没有要求必须要达到每分钟几百几千甚至上万,没有这样的一个硬性高标准,但他至少要达到,每分钟三百。
可能有人会说,学生早就做到这一步了,那就在每分钟300字的基础上,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再让他得到提升,他一定是跟自己比,不是跟一个标准比。
教材是怎么来进行编排的呢,第一篇课文是《搭石》,这单元课文的呈现方式,跟普通单元课文有所区别,就是在课题的下面,有一个学习提示,我们千万不要误会了,一看到学习提示就以为是略读课文。
因为略读课文,前面有这么一个内容的,而在这一类课文里面,除了在前面有阅读提示,在后面还有课后练习题,所以他既跟精读不同,也跟略读不同。
每一次的阅读提示,都暗示了一种提高速度的方法。
在第一篇课文里面,提到的方法是集中注意力和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回读。
总结起来就是两点,一点是专注,一点是不回读,这两点是提高速度方面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一个是关于学习品质方面的,集中注意力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的品质;
另一个,不回读就是不要在那里停留,你要一直向前。
在这样的要求下面,课后练习题实际是在呼应前面的阅读提示,在第一道题里面的第一个问题是记录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
我们要注意,这里的记录是第一次阅读的时间,所以这样的课文不要让学生先去读,最好这些课文是她第一次接触,第一次读,然后把时间记录下来。
这个单元的每个课后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希望通过这样系统化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看见在提高阅读速度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两个学习伙伴在继续阐释什么是不回读,一个说,我读到汛期这个词的时候我不懂,但他没有影响我,我继续往下读;
另一个说,遇到不明白的句子的时候我也没有回读。
这就提示我们,提高速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产生的障碍,有些是在过程中产生的。
比如紧走搭石慢过桥,一开始读的时候不理解这个俗语的内涵,接着往下读,其实文本后面是有介绍的,所以读着读着这个障碍就迎刃而解了了。
再看第二道题,是关于散文类文本学习的常规化的要求,像搭石这篇课文,如果它不作为提高阅读速度的材料,我们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你读了以后,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你从哪能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我们都会提这样的要求,从这样的设计里面,其实是在提示我们,提高阅读速度的单元,对学习要求,和普通单元的课文学习要求是一样的,不能把这些课文简单地处理成阅读材料,快速读了以后就放到一边,因为在快速阅读里面都是读完就做题,做完题,就完了。
所以说提高阅读速度不是快速阅读训练。
在提高阅读速度单元里面的这些练习,有的也是指向文本的细致阅读,所以那也就是说我们有的是要快,有的是慢。
我们再来看,第二篇课文叫将相和,这篇课文在提高速度方面提出了第二个要求,那就是要尽量的,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的。
概括起来就是连读,连读其实就是扩大视域,视野的范围。
当然我们不能把概念出现在教材里面,我们只能说你尽量连词成句的读。
通过两个泡泡的对话,也在阐述怎么叫扩大视域。
有的学生有时一眼看到的范围只能达到一个词的范围,有的学生能做到一个句子的范围,通过课后的这个选做题,可以看到扩大视域的练习其实是比较简单易操作的。
用一个卡片,就可以训练学生,拿着这个卡片,一闪而过,卡片上面所写的内容,可以从三字四字五字六字,逐步的扩大,然后看学生是否能够迅速地提取看到的内容或者用课件也很容易操作。
扩大视域,是非常基础的工作,要提高速度,必须要让眼睛所看到的内容,要尽量的多,同样的在这个课文的后面也设计了其他类型的练习。
比如说,蔺相如和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所以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提示老师,这一类的学习不仅仅只是提高速度,还有其它方面的学习要求,该体会情感的,该体会人物形象的,该体会思想内涵的,该做的都要做到,不是为提高速度而关注速度,是融合来操作。
第三篇课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个文本那提示的学习方法是借助关键词句,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它是带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就是在我们接触到的文本里面,有一类文本有鲜明的结构化的特点。
就像这篇课文,第二段写的是人的速度跟鸵鸟差远了,当学生在读了第一段以后,他就会有一种感觉,这篇文章的下一段,可能就是在写谁比这个事物更快,读了第三自然段就印证了第二自然段读后的预测,第三段写的是比鸵鸟跑得更快的动物要数猎豹,由此,他就可以更加大胆地预测,后面的段落,可能都是遵循这样相似的行文顺序,所以他就会根据这样的预测去寻找到关键语句的位置,从而迅速地把握住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我们可以据此,安排学生读了课文以后,做一下第二题,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按照运动速度的快慢,给下面的事物排序,照样子填序号。
这可以检测是不是迅速地把握了内容,学生做的不对,就可以再来快速的读一次课文,再来做这个题。
所以在速度和理解方面,我们要牢牢地坚持一点,速度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了正确的理解,单纯地追求速度,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至于最后一道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不懂的问题,这个练习是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式的。
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冀中的地道战》,在这篇课文里面提示的方法是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来默读课文,这种读叫做寻读。
寻读就是阅读时有明确的目标,根据目标来筛选阅读内容。
地道和地道战都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以后会生发出疑问,地道是什么,地道战怎么打。
这些问题呢,其实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这是介绍性的一个文本,所以根据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问题,去寻找答案,就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获取相关信息。
在课后题的最后,有一道题叫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这道题,是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小学语文 年级 教科书 编排 思路 教学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