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5949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48KB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Word下载.docx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信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源泉,它蕴涵了了解与等待。
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内心是善良的,积极向上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遇到了一个刚从他屋里出来的贼,看着紧张得发抖的贼,老和尚说:
“让你空手而归了,我这里有一件袈裟你拿去吧!
”看着贼离去的背影老和尚念道“希望我能送你一轮明月”。
第二天早上老和尚果然在庙门口发现了他的袈裟。
我想我们的学生是不能和贼相比的,我们要做的是,在学生十次让你失望后,第十一次你仍然相信他——相信他能做好,能改变自己。
4、学生喜欢朋友式的老师,喜欢能主动与他们沟通的老师。
沟通让心与心彼此相近,化对抗为合作,化封闭为开放,化回避为靠近,化冷淡为亲热。
二、精心备好每一课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
“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
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
”那位老师回答说: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
“一辈子”与“15分钟”,这话看似矛盾,但它和咱们中国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蕴涵的道理是一样的,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
我们备课的现状是:
一是迫于学校检查的压力不得不做一些面子上的工作——那就是机械地一遍一遍地抄;
二是教案中不能充分体现备课教师对学生的把握,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而忽视了如果教学中出现其他状态应该怎样去应对,三是对教参的依赖性过强,无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对课程资源的开发;
四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过分注重认知目标,而忽视发展性目标;
五是教案编写得过于模式化,造成教案千篇一律,从而失去了备课的意义
(一)、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
⏹第一学段(1~2年级):
⏹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也就是说识字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开始,学生如果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阅读和作文。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低年级识字任务重,但不能靠加重学生作业负担,死记硬背、机械抄写的做法去识字,而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他们好奇好动的个性,在教学中善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潜在的能力引发出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
1.可利用图画或者直观教具识字
低年级语文课本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有丰富的识字内容。
如在一年级上册《看画识字真有趣》一文中通过借助插图及汉字在古代的字型认识“日、月、水、火、马、虫、鱼”等字。
同时还可以用简笔画展示出来,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些字。
2.编顺口溜
顺口溜简单易记,琅琅上口,经常用顺口溜,可对学生识字、记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目”一扇小窗细又长,两只眼睛明又亮。
“轻”字可记为“左边车子轻轻跑,空中架起立交桥,横撇是跑道,一点轻轻靠,桥下工人睡着了。
”还有“燕”草头下面有一横,口字藏在北里边,下边还有四点底,春天一到飞千里。
“碧”“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
“着”眼睛看着歪尾巴羊。
“前”点撇一横长,月刀下面藏,等等。
3.编小故事
4.添减笔画游戏。
将加减法游戏贯穿运用到语文识字课堂中,使学生学习识字更兴奋。
如木+木=();
小+大=();
会-人=();
本-()=木;
立+木=();
故-攵=();
()+()=动。
这样变识字不再是识记硬背的枯燥过程,而是充满乐趣的智力游戏。
识字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
利用儿歌识字,配对字,找朋友,摘苹果,送字宝宝回家等。
(二)、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备教材最重要的一环,当然是每课时的教材,我们面对的课时教材以阅读课文为主。
备课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认真地读。
阅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基础。
(一)读什么
读单元组“导读”、课例前的“预习”或“阅读提示”、课后的“思考•练习”和单元组小结(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等栏目),“资料袋”和“阅读链接”。
——这里体现着编者意图——编者为什么要编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特别是“思考•练习”,是教学这篇课文的任务、思路、达到的目标、重点难点等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互助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完成课后“思考•练习”,这篇课文就算教完了、学完了。
而这些内容又集中反映在《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教材说明》和每篇课文的说明中。
因此,教师备课,除了要读懂课文(理解深、透、有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对话外,更要读懂编者的意图——与编者对话,因为,老师读课文,主要是为了教学、指导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
当然,不管是与作者对话、还是与编者对话,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把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敬业与乐业)
(二)如何读?
我们要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
一般要朗读四五遍。
对于感情型课文,如《月光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
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
随着自己语感的增强,悟性的提高,个人情感的不断丰富,多数课文我只读一两遍,便可以进入文中。
读第三四遍是为了熟练,尽量不出一点错。
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
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不潸然泪下,我便认为范读失败,因为我没有把文章读活。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不是一半,是一大半!
(三)走进文本
1、把自己当成作者走进文本。
阅读是读者和文本间的对话活动。
把自己当成作者,要以接近作者的情感面对文本。
时间、空间、阅历、气质都是横跨作者与读者间的鸿沟。
读者要设法通过,先走近作者再走近作品。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用极其悲凉凄惨的笔调勾画出“小女孩”这个“可怜”的形象。
她在寒冷的大年夜出去卖火柴,又冷又饿,在美妙的幻想中冻死街头。
了解安徒生的生平,细琢文本,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他也想念自己的妈妈。
他妈妈小时候要过饭,有一次要饭时,实在走不动了,竟昏倒在路上。
他还想念在童年时唯一疼他的奶奶。
他爸爸去世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坐在墙角里,蜷着腿缩成一团,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
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
14岁时,他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
亲情长时间缺失,一辈子漂泊远离家庭,对家庭的温暖只能靠幻想和怀念来慰藉。
而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同样出身贫寒、饥寒交迫、孤独无助,可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与安徒生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共同点,也许就是安徒生创作的一个动机吧。
再研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那种对苦难的隐忍,对梦想的渴望真让人叫绝。
正是在这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使小女孩的美好生活在上帝那儿找到了寄托,这也正是作者找不到摆托不幸的道路,只能用宗教的理想来实现他悲天悯人的愿望。
所以文中的小女孩就是文化浸润下的作者的自发体现者。
2、以学生的身份走进文本。
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是他们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
学生的阅读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
他们重直觉把握,重感情体验。
有效的教学建筑在他们的理解之上,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双学生的慧眼。
我记得,当袁老师带领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后,老师话锋一转,问道:
“这篇课文很长,我们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来学习,你们最喜欢哪部分?
”老师随即抽了几名学生回答,他们都说喜欢第二部分。
当时,我觉得袁老师的这一环节设计很好,她一定是以学生的身份走进了小女孩的世界里,虽然现实残酷,但她心中“至少还有梦”。
因为追求幸福和向往美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小女孩渴望,这些孩子们何尝不是如此?
于是他们心中就有了一种探究的欲望:
小女孩心中的幸福究竟是什么?
她能得到吗?
在这个时候来个“顺水推舟”,自然过渡到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既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权,又很好地利用了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
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3、以教师的身份走进文本。
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可以看到教师多种角色的融合。
以作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还不够,还要斟酌,作品隐含的意义是否适于向学生揭示,教师,应该领着学生求解到什么程度?
文本进教材,除原有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它何种担负?
这就是教师的视角。
我觉得,有效的教学实施,应该建立在对文本的三种解读视角的融合之上。
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要讲究准确与深入,更需要考虑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语言发展,文化熏陶。
四、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
课标指出,“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备课中,必须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研究学生的心理、个性、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知识能力水平、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已有的经验等。
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能学会了什么,该解决什么,能解决什么,该培养什么,能培养什么,该形成什么能力,能形成什么能力。
做到心中有学生,目中有学生,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设计出精彩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导语】和【思考•练习】,将问题序列展开,让学生找到提示学习和探究的线索,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好奇心,由一点引领学生更多的发现,引导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
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设计学生主动参与,深层次参与的环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
三、努力上好每一课
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优质课?
我认为应该是扎实、高效的课。
“扎实”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学语言简练生动、幽默风趣、富有文采,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精巧,能高屋建瓴驾驭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高效;
二是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扎实。
真正的优质语文课应上得精实、让学生学得扎实,上出极浓的语文味。
(1)说好第一句话.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
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
(2)提好一个问题“提问”或者“问题”是组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课堂教学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
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度,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短短40分钟的时间,有些老师就设计了6、7个环节,这样课堂上就是就只能为赶环节而匆匆忙碌,每一个环节都是刚刚开始就立马结束,还没等学生进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
有位老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引导学生赏析“这是一位怎样的皇帝”时,刚有两名学生发言,只解读出一位酷爱新装成癖的皇帝,就打住了,进行下一个环节。
每一个都不够深入,下课铃都响了,老师还在为没赶完的环节着急,拖堂5分钟,总认为我得按我的设计完成才行,课堂太满,学生太累。
老师完全不用这样,一节课就只有40分钟,要选取最能展示这节课精华的东西设计2-3个环节,围绕一个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探究就行了。
像安徒生童话、字词常识这些孩子们可能已经知道的、或在预习中就能解决的,课堂上可以大胆舍去,不用设计,省出时间深入对文本的学习.(背影)
(3)用好一块黑板板书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练”艺术,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
它用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节省了教学时间。
语文课的板书设计要从课文的教学目的出发,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对全文作鸟瞰式的综合,应力求结构上简明扼要,语言上精心锤炼,形式上新颖有趣,有审美价值,能寓教于乐,寓智于美,既有"
三秋树"
的简练,又有"
二月花"
的新颖。
教学机智
还有课堂上当老师遇到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时时,我们该怎么办?
是一再的启发,还是顺势点一名同学,或借机组织一次合作学习,都是要灵活处理的。
若只单纯的问还有没有、还有谁要展示、还有谁要说这样弄得学生紧张,显得老师更束手无策。
窗体顶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个 学生 喜欢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