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准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5797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4.33KB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准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准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倡导“泛智教育”,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
5)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3、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教育目的既有统一性,也有多样性
2)在管理理论上,他认为管理是教学和教育的首要条件
3)在教学论上,他首先强调教学和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4、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生长③学校即教育④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我国古籍最早出现(“教育”)一词的是在(《孟子●尽心上》)记载: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3、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5、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7、教育具有(永恒性)即只要有人类社会,旧有教育,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教育具有不用的性质、目的、内容及不同的具体表现形态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8、教育的三种基本要素:
(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和(教育影响)
9、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
观点: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观点: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10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结实了教育的起源,但它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11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他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是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唯一正确)的观点。
12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13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14古代社会的和、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的教育。
15夏、商、西周“学在官府”体现在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1、教育质的规定性是什么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2、为什么说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在受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的前提下,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②育要手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③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和性
3、简述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包括三种基本的要素:
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和教育影响
①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见的中介
②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③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3、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性质特点
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4)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书、强迫体罚、棒棍纪律
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4、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生产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5、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产生2)教育与社会生产联系日益增强
3)义务教育开始出现4)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形成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部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2、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3、教育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教育可以传播和普及文化)、(教育可以发展的创新文化)
4、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在学校环境中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5、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6、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7、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要求教育为它服务。
但教育并不是消极地适应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相反,教育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使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得以维持、巩固和加强
1)教育能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2、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不能脱离一定的时空、物质和内容而进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要素都不能构成教育活动。
而这些条件的先进程度则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网络教育的特点
1)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3)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4)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论述
1、当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一)当代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着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实现教育创新
2)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革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发展科学研究和推广科学研究成果的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主要是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
2、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3、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教育)
4、历史上的三种人的发展观
(一)外铄论(塑造说)
强调人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反对人的生而知之和天赋观念的说法,认为人的思想、。
观念与性格的形成都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
代表人物及观点:
英国思想家(洛克)的“白板说”。
他在《教育漫画》中指出:
“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边式由于教育之故。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他指出“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
他强调“人是环境的产物”。
(二)内发论(自然展开说)
人的发展随着个体自身生长的规律和胜利机能的自然发展变化而发展的,这种观点强调人的发展应顺其自然天性。
代表人物及观点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
法国思想家(卢梭)他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他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人的发展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
6、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内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违反了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7、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他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展,遵循了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
8(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少年起所具有的一个总体特征
1、人的发展规律有那些?
教育应如何促进个体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
案例分析
1、“方仲永年幼多才,其父到处炫耀,教育不当,最终平庸一生”(根据以下论述联系实际作答)
从这个案例当中可以发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方仲永年幼多才,如果加以正当的引导,可能会成为有用之才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通过一定的环境或教育及时间活动等方面的作用或训练,先天的遗传素质是可以改变的,其他素质也可以后天获得(这就是为什么酿酒工人、纺织工人和盲人的能力比常人多)
(二)环境因素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荀子曾说过: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比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墨子也以染丝为例: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所以“染不可不慎也”。
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环境在人身心发展中的影响)
(三)教育因素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作简答题)
教育,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人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和持久
3)学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导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教育并不是万能的,那种忽视人的先天调剂,忽视社会环境及片面夸大教育作用的“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其最高层次表现为(创造性)
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决定性因素
从以上发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存在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
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只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3、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
4、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5、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6、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7、教育史上关于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上的不同主张有(“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孔德)和德国的(涂尔干)
8、(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9、(人的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内在准则)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过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1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受(社会分工)的制约,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13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1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5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的
1、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方针
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级各类人才
2)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简述我国智育的任务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①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②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③发展学生的智力
3、简述我国体育的任务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根据青少年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
2)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卫生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身体和技能技巧,养成锻炼和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
3)通过体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体育的任务主要通过体育课、早(或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及运动竞赛等途径来完成
4、简述我国美育的任务
“美育”是美学家席勒提出的,美育是形成学生呢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①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②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1、如何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联系实际)
(一)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1)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
2)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
3)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作简答)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挥真纳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表现在(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2、“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的示范性
3、教师的职业角色有(教学与行政角色)(心理定向角色)(自我表现角色)
4、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专业能力熟练程度由一般化到专业化持续发展过程。
这一方面指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专业化提高的过程
5、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角色适应阶段)(主动发展阶段)(最佳创造阶段)
6、教师的专业素质即(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7、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体现在教师(崇高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的个性)
8、教师应具备的广博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
9、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职前培养)(入职指导)(在职培训)三个途径
10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
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1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从(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三个层面进行的
12师生关系是指师生间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
13师生关系的特点(对象的限定性)(关系的规范性)(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能动性)
14师生关系的类型(师生之间是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是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师生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1、如何理解教师的职业性质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简述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2)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3)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4)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5)教师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3、教师的基本角色包括那些
1)传道者2)知识的传授者3)领导者管理者4)学生的父母与朋友
5)心理保健者6)示范者7)研究者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师生间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1)教师自身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2)学生也从多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建立
3)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与态度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辅助因素
4)社会评价影响师生关系的建立
案例分析/论述
1、树上有十只鸟,猎人打死了一只鸟,问还剩几只鸟?
学生1:
没有了
学生2:
还剩两只,因为那两只是聋鸟
老师当众批批评了学生2!
(联系实际分析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2)由课程的接受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
3)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
4)由单一的管理者转化为全面的引导者
2、同学们说小明偷东西,教师私自翻书包,造成学生痛苦流涕
(联系实际分析理想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
1)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2)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
3)教师要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
4)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
5)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
第六章课程
1、课程是广义的,即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3、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一定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和教学工作的指定性文件
4、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教学科目、学科开设的顺序、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学年编制的学周的安排
5、(课程标准)原称(教学大纲)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6、教材和教科书之间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分学科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书面印刷;
教材(含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学参考书、各类指导书、习题集、补充读物等)和视听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等
7、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8、(社会)(学生)是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9、课程编制是指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其中(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合称课程设计
10课程目标的四个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11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基础性)(社会性)(适应性)
12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课程类型)和(课程结构)
13综合课程有(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法制教育课)(社交技能课)(闲暇与生活方式课)等
14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属(一级课程)未经批准,地方不得随意变动
15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极课程)这类课程的编订权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县、校不经批准无权变动
16课程接偶实质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课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
1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8课程评价的方法,从总体上来讲可分为(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
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
21(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教育学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