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57646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75KB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______的了。
(2)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______如同月球的表面。
(4)我多么地______呀!
我多么地______呀!
A.震撼粗犷卑贱/平常
B.震撼空旷卑微/平庸
C.震慑平阔低贱/平常
D.震慑广阔卑鄙/平庸
①震撼:
震动,摇撼。
震慑:
震动使害怕。
②粗犷:
粗野,粗鲁,粗豪。
空旷:
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
在这个荒凉如同月球的表面的地方,就该用“空旷”。
③卑微:
地位低下。
平庸:
寻常而不突出、平凡。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句是()
A.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B.在强调环保时却对目前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迫不及待。
C.每天从开市到收市,他的目光就一直盯着这只走势不瘟不火的股票,一遍一遍地推算自己的判断究竟有多少分把握。
D.申花队主教练墨里西被摄像机和话筒包围了,他振振有词:
“这是场很难打的比赛,我们拼到了最后。
”
B项,“迫不及待”意为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多指人的心情,这里指的是环境意识的启蒙,改为“迫在眉睫”较好。
C项,“不瘟不火”指不过分也不欠缺,形容做事情做得恰到好外,这里不能用于股票。
D项,“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显然不妥。
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月1日的发射不仅关系到国际空间站的未来,而且将影响美国航天计划的正常实施。
B.专家表示,南京的城市绿化应该在保持既有特色的同时,走出用单一树种建设林阴大道的思路。
C.由于新加坡是双语教学,为初去他国的学生做好了语言方面的准备,让学生在异国他乡不会有那么强烈的陌生感。
D.世界杯期间电视台往往会播出一些老片应付观众,一来避开世界杯的风头,二来也降低这段“足球月”的播出成本。
A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两个分句的语序应调整;
B项,“走出……思路”搭配不当;
C项,介词“由于”赘余,使全句主语缺失。
D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它讲究字词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是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样式。
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
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可以叙事,也可以
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
C.梭罗,美国著名作家。
1845年7月,28岁的他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下。
此后他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尔登湖》。
D.有人把《瓦尔登湖》的、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
利奥波德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D项中的《瓦尔登湖》应为《沙乡年鉴》。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2分,每小题3分)
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
“毋以是占我花石地。
”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
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
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
“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
奇花石,诫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
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
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
“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
”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国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
“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
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
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
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
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
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
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
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
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
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
吾重有所感矣。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穷其所生之地穷:
探求。
B.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胜:
胜景,美景。
C.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偃蹇:
高傲。
D.凡诸富人所酣嗜酣嗜:
畅饮嗜好。
D项中“酣嗜”应解释为“尽情嗜好”。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②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B.①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D.①甥其为我记之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项,乃:
作副词,竟。
A项,而:
前者连词,表递进,并且;
后者连词,表结果,不译。
C项,于:
前者介词,比;
后者介词,对。
D项,其:
前者语气副词,表祈请;
后者语气副词,表反问。
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恰当的一项是()
A.(京师人)或芟而去焉B.独此取诸(于)土之所有
C.是将不胜笑(之)也D.(竹)不可以谐于俗
提示:
A项,省略的应是“江南人”。
B项,诸,之于,兼词,故不能加“于”。
C项,“是”指代笑不完的“这种情况”,加“之”反而对象不明;
且“笑”是自动词,无需带宾语。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溪记》名为记,实际是一篇议论文。
所记中心事件是舅父任光禄治园植竹一事,但文章并没有记叙事件的始末,却把重点放在了议论上。
B.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对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贱竹的怪现象作了针砭,也赞扬了任光禄孤高独立的人品。
C.第3段,引入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的。
同时,用反诘语,强烈地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D.唐顺之主张文章要有独特的思想见解,好的作品富于本色,且能直抒胸臆,因而他的文章常能不受形式束缚。
别具一格的《竹溪记》体现了他的文风。
简记或不记竹溪景物而非“多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12分,每小题4分)
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而且,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的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
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
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
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
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
我们这一代的和平。
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似乎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11.第一段最后说:
“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这句话意在强调什么意思?
这是用鹿群的恢复能力和草原的恢复能力作比较,通过对比,可得出“在常态下,被鹿破坏的草原的恢复能力要比在狼的威胁下鹿群的恢复能力低得多”的结论。
参考答案:
在常态下,被鹿破坏的草原的恢复能力要比在狼的威胁下鹿群的恢复能力低得多。
12.第二段中说: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
那么,“他”是怎样思考的?
山是怎样思考的?
思考本题要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思考角度,并结合上下文的有关信息和文章的主旨,比如“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等。
他(牧羊人)的思考是,狼被消灭,他的牛群就可以更快的繁殖,他就可以增加更多的收入。
山的思考是:
不能把狼消灭,否则就破坏了大自然生物链的正常循环,造成生态灾难。
13.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注意理解最后一句的关键词,比如“内涵”“理解”“领悟”。
狼嗥叫有何“内涵”?
群山“理解”什么?
人类极少“领悟”什么?
这些问题要结合文章主旨理解。
由于狼的消失导致鹿增加,从而使大山伤痕累累。
维护生态平衡是山的愿望,但人类却为了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这是人类悲哀之所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16分,每小题4分)
湖
王蒙
①我喜爱湖。
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
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
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
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流。
②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
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
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
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
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③那时候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
我每去一次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与自身的渺小。
④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
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禾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⑤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太缺少湖水了。
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
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⑥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
在乌鲁木齐与伊犁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
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
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
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
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
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
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
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亲近它。
⑦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淼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
据说有一个外国的总理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
“新疆不是不靠海吗?
”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的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的慰安。
⑧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
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⑨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
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
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
它是那样亲切随和,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
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
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
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
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
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平安。
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
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
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
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1994年4月
14.第1段中,说:
“湖是大地的眼睛”,对于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找文中对湖的特点进行概括的词句,注意它们和大地的关系以及对人情感的作用。
湖,清澈、敞露、温柔,活泼、深情、美丽……为大地增添了神采和朝气。
它能引发人的各种情感。
15.第4段中,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可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考虑这一问题。
从形式上,这五个“为了”构成排比句;
从内容上,“为了”是表目的的词语,从湖存在的几个目的上可看出湖对人类的作用和深情。
用排比句式从不同角度突出强调了湖对人类的作用和深情。
16.最后一段,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
找到本段中总结出的和生活有关的观点句便可,可注意“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一句。
只要好好地做,只要更近人情一些,发展和生活就不那么困难。
17.大自然除能给人类提供维持生命的物质资料外,还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心灵,它给予人的实在是太多了。
请以文中的“太液池”和“赛里木湖”为例,说说它们给了“我”什么。
先找到和问题有关的信息,然后提取主要信息并加以整合便可。
关于“太液池”,可注意“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流”一句;
关于“赛里木湖”,可注意“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
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等信息。
太液池给了幼年的“我”一个奇异的温柔,天山深处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给了中年的“我”一种“庄严”和“庆幸”。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6分)
18.(2007辽宁开原联考,24)下面是一则新闻,其中有四处文字欠妥,请找出三处并改正。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①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今天就日本海上保安厅在东海海域击沉、追逐一可疑船只事件回答了记者提问。
②章启月说,中方一直密切跟踪事态发展。
③据向有关部门证实,该船不是中国船只,④沉没地点在中国领海约260公里处。
⑤中方对日方在东海海域使用武力表示关切,⑥对这起船只沉没和人员伤亡事件表示遗憾。
⑦中方正在责令日方进一步通报有关情况。
答:
处改为:
处改为:
可根据辨析病句有关知识并结合新闻稿的特点辨别和修改句子。
①处改法:
"
击沉"
和"
追逐"
换位;
③处改法:
证实"
改为"
核实"
;
④处改法:
中国领海"
后加"
外"
字;
⑦处改法:
责令"
要求"
19.五·
一就要到了,假如你在异地求学不能回家,请你从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四种修辞手法中任选两种,拟一条60字以内的手机短信,祝福你的父母亲人。
要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出60字,力求简明得体、感情真挚、富有文采、有创意。
答案实例:
最合身的衣是姐姐缝的布衣;
最甜美的饭是母亲做的糙米饭;
最舒服的床是父亲坚忍的背。
叮叮一声祝福:
父母亲人猪年好!
四、作文部分(50分)
20.阅读下边的文字,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
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
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
写作提示:
“感悟自然”这一话题是相当宽泛的。
材料提供的意境,令我们驰骋遐想的空间十分广阔。
我们要从以下两点来思考:
一是“化抽象为万象”。
要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我们的眼底。
二是“万象之中取一象”。
“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
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
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
当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蕴。
参考例文:
感悟大自然
陈锐
大自然是需要感悟的,大自然是需要用心欣赏的,大自然是需要用生命去倾听的……
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白色垃圾、虚拟社区、速溶咖啡和一次性餐具的时代,我们已经远离了自然。
虽然报纸上是连篇累牍的旅游广告,可事实上,我们已经缺少了一份感悟大自然的情怀和心境。
心已经不再静如止水时,自然也便离我们而去,哪怕站在南山跟前,许多人也只能看见金钱与权利,没有了心远,何来地偏?
其实自然是美好的,用心去感悟自然,你便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
自然是哲学的。
没有繁杂的论证,没有激烈的争辩,自然本身便演绎着那永恒的哲学命题——什么是生命,自然从不奢言唯物、唯心,自然也决不归属于某一个流派,自然只是静默地卧在那里,任你去发现。
有人看见了昙花的一瞬即逝,于是感慨生命的短暂;
有人看见了群星的闪耀,于是高唱生命的永恒;
有人看见了鱼儿在池中的快乐,有人看见了风吹帆动的思辨,有人……迦叶看见了佛祖拈花,于是得道。
我想他一定是感悟了自然的哲学。
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朱熹、王阳明,其实都是从自然怀中拿走了极少的哲理,便像孩子般快活地跑开,继而成了传世的宗师。
可自然还在那里,用心地思考,用心地演绎。
自然是文学的。
没有激昂的文字,没有冗长的章节,自然本身便有着诗一般的韵律,散文一般的气质,甚至是小说一般的故事。
自然不是现实、浪漫,自然也决不参与某一个“社团”,自然总是站在那里,静静的、任你去采摘。
苏轼路过时,摘取了大江东去的豪迈;
李白路过时,取走了长江奔流的浪漫;
柳永路过时,摘取幽怨的柳;
鲁迅路过时,拿去了深沉的夜。
其实自然还在那里,还在抒写,还在记叙。
自然是有声的。
没有流泻的音符,没有动人的节拍,自然本身便有着一种天籁之音,他没有乐曲的雄浑或是悠扬,但却可以给与音乐家们以最深的感动,《月光曲》诞生了、《二泉映月》诞生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大自然欣慰,可仍在那里,孤独地演奏,孤独地欣赏。
自然是人文的。
自然是自然的!
感悟自然的结果其实很简单,你也许感觉不到生命流动,也许看不到春风拂柳,也许听不见天籁之音,但你仍可以为伟大的自然而流泪,因为你用心感悟,便得了自然的精髓——自然。
也许有一天,你又回到了那嘈杂的人声间,繁冗的公文中,但你已有了一颗自然而宁远的心,于是你发现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第四 专题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