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练习册第三单元解答教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56748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13.63KB
三年级下册科学练习册第三单元解答教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年级下册科学练习册第三单元解答教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科学练习册第三单元解答教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以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北方冬天某日的温度为﹣18℃,正确的读法是零下18摄氏度。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我们可以借助它准确地得出物体的冷热程度。
(2)观察玻璃泡里装着的液体。
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使它变热,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是,变热温度计的液柱会上升。
二、思考题。
下面的温度计体温计是如何工作的?
红外线体温计。
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会依据其本身温度的高低发射定比例的红外辐射能量。
辐射能量的大小及其按波长的分布与它的表面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人体温度在(36~37℃)放射的红外波长为9~13чm。
红外线体温计就是依据这个原理来准确测定人体额头的表面温度的。
2.测量水的温度
1、估测四杯冷热程度不同的水的温度,然后用温度计测量。
类别
估测
测量
自来水的温度
12℃
温水的温度
34℃
烫手的热水的温度
56℃
热水瓶里温水的温度
72℃
2、和其它小组测得的水温数据没有差异。
如果有差异的原因是:
a、视线与温各度计液面持平;
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开始读数。
读温度计时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b、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出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c、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不能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3、过几分钟后,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
估计会怎样变化?
放在室内,水在自然降温时,它的温度会越
来越接近室温,且不
会无限下降。
4、每隔2分钟分别再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结果记录:
0分钟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
31℃
29℃
27℃
25℃
24℃
50℃
46℃
43℃
40℃
38℃
62℃
55℃
47℃
44℃
我们的发现:
自来水温度不变,其它几种水的温度都下降了。
热水温度下降得快,温水温度下降得慢。
温度越高的水,一开始下降的速度越快。
3.水结冰了
一、探索题
1、观察冰。
(1)取一些冰块,仔细观察,冰是无色的,隔着冰块能看到其它物体,冰块有固定形状。
(2)比较冰和水,相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特征。
2、水在什么温度结冰。
(1)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用毛巾裹住一个杯子制成保温杯。
在保温杯中装满碎冰。
把试管放入碎冰中。
观察温度值的变化。
(3)在碎冰中加些食盐,继续观察温度计的数值变化。
(4)试管中的水温度下降到水开始结冰停止,记录下温度计上的数值。
实验记录
我们的发现
(1)
10℃
当环
境温度O℃,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
0℃
-16℃
(4)
体积增大
二、思考题
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
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
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4.冰融化了
1.观察冰的融化。
(1)测量教室里的温度。
(2)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3)让冰块自行融化。
在冰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1分钟)测量温度。
(4)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
室温(高于0)℃
时间
1分钟
温度℃
1℃
2℃
我的发现:
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
2.加快冰的融化。
(1)取一块冰块,装入一个透明的塑料袋中,并封好袋口。
(2)想办法加快冰块融化的速度,记录冰块完全融化的时间。
我们的办法
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
冰完全融化的时间
缩短
使冰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因素
吸收周围热量。
二、思考:
1.在一个杯子中的放一块冰块,然后倒满水。
当冰融化后,水会溢出来吗?
多放一几块冰块,情况有变化吗?
不会溢出。
多
放一几块冰块,也不会溢出。
2.小实验。
实验用品:
4块大小相同的冰块,相同大小的红色纸、绿色纸、蓝色纸、黄色纸各一张,4个碟子。
实验步骤:
(1)将4张纸分别铺在碟子中,再将4块冰依次放在碟子中,并将4个碟子放在同一环境中。
(2)观察哪种颜色纸上的冰最先融化,哪种颜色纸上的冰最后融化。
观察到的想象
蓝色纸上的冰最先融化,红色纸上的冰最后融化。
浅色会使冰融化的速度更慢
5.水珠从哪里来
1、分析关于水珠形成原因的猜想是否合理。
猜想
分析结果
水珠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
不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
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溢出来的。
不可能是从杯子里溢出来的。
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不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
(5)
可能是空气中的水汽被冰吸到杯壁上了。
水珠的形成与冰是有关系的。
2、完成实验,探究水珠的形成是否与冰有关系。
实验:
取两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静静地放在桌上。
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观察的现象
我们的结论
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没有形成小水珠。
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
空玻璃杯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
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
新的假设
可能是空气中的水汽被冰吸到杯壁上了.
空气遇到冰变成水了。
应该是水蒸气变的吧。
室温下,下面盖住哪个杯子的玻璃上不会有小水珠?
答:
装室温水的杯子的玻璃上不会有小水珠。
6、水和水蒸气
1、水到哪里去了。
(1)过一段时间放在碟子里的水会慢慢地变少,这些变少了的水都变成空气中水蒸气。
(2)水洼里的水是怎样干的?
画一画。
一是蒸发,二是渗漏,导致积水消失.
2、加热是否加快水的蒸发?
(1)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等量的水。
(2)其中一勺里的水不加热;
另一只则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
(3)观察水的变化:
哪只勺里的水蒸发得快?
(4)水在加热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新发现?
勺中水的变化
加热的水
不加热的水
蒸发快
蒸发慢
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我发现的现象
水被烧开了,沸腾了。
加热时,水里不断地冒出气泡。
水上方空气中有许多白汽。
3、空气中的水
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
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从水里蒸发出来的热蒸汽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
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知道了。
我的解释
由于盛冰的玻璃杯使它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下来,因而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
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根据今天探究的内容,解释下面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1、戴眼镜的同学看不清锅内的食物。
由于水蒸气在镜片上发生了液化现象
如果不去擦它,经过一段时间,这层雾自动消失,这是由于汽化。
2、金属块在冰箱中冷冻后取出表面有小水滴,擦干后又形成。
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金属块表面上发生了液化现象。
7.水的三态变化
1.水的各种状态。
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填写下表。
水的形态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条件
霜
水蒸气在物体上凝固的冰晶。
温度降到0℃以下。
雪
高空水蒸气变成的冰晶
冰
水变成冰。
露
水蒸气遇冷在物体上凝结成小水珠。
温度下降(0℃以上)
云
水蒸气受冷凝结成漂浮在高空中的小水珠。
雾
水蒸气受冷凝结成漂浮在低空的小水珠。
雨
液态的水
0℃以上
2.水的三态变化。
(1)根据水的三态循环,我们可以知道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会升华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华成;
固态的冰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2)用图示的方法表示水的三态之间的转化。
电冰箱里的雾是怎样形的?
要是电冰箱少结霜,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因为冰箱里温度很低,相对冰箱外界的温度要高得多,当打开冰箱门里面的冷空气飘出来,周围的空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小液滴,很多的小液滴飘在空中就形成了“白雾”!
特别在夏天,室内的气温高,湿度大,室温与冰箱内的温度差大。
当打开冰箱时,一股凉气从里向外流,而室内空气往冰箱里钻。
少许时间,冰箱面壁上就出现一层白霜。
人们还发现,即使冰箱里不放任何东西,经常打开的冰箱里面也会结起厚厚一层霜,可见冰箱中的水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空气中的水汽。
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的最高温度
B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在液体中
C把热水放在房间里用足够长的时间,它最终会结冰
2.露水形成的条件是(A)
A.温度下降(0℃以上)B.温度下降(0℃以下)
C.温度上升(0℃以上)
3.在下列水的各种变化中,属于融化现象的是(B)。
A、杯子里装满水放进冰箱之后,水慢慢结冰
B、春天来了,河里的冰开始慢慢消失
C、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过之后很快变干
4.夏天,把饮料放在桌子上,过一会儿,饮料瓶外面会变湿,这是因为(C)。
A.冰饮料瓶周围的水蒸气B.冰饮料的水分变成的水蒸气
C.冰饮料瓶周围的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珠
5.下列情况下加热不能加快水的蒸发的是(B)。
A.给水加热
B.使空气湿润C.用风吹
二、填空。
1.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2.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3.大约在195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4.把水的三态变化的条件和过程名称填在相应的空格。
三、判断题。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我们可以用触角来准确、可靠地感知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
(×
)
2.水蒸气是一种白色气体。
3.冰必须变成液态的水后才能变成水蒸气。
(√)
4.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
5.把固态的冰块放到水中时,将看到冰快慢慢沉入水中。
)
四、写出温度计所显示的度数。
五、写出下面各图中使用温度计的错误之处和改正方法。
六、实验操作探索题。
1、一位同学在实验室连续测量了一杯热水的温度,得到以下数据:
开始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温度
78℃
76℃
74℃
70℃
68℃
66℃
64℃
(1)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热水温度不断下降。
(2)水温的变化说明热水温度匀速下降。
(3)如果这位同学在实验室的温度是20℃,那么1小时后这杯水的温度是20℃。
2、小明同学在研究加热是否可以加快水的蒸发的实验。
实验过程:
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5毫升水。
把其中一只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
另一只勺子,用书本垫起勺柄到蜡烛火焰的高度,不加热。
通过观察钢勺中水的变化,了解哪只勺中的水蒸发得较快。
(1)小明在哪些方面保证了实验公平性?
用“”线标出。
(2)小明应该观察水的温度来判断实验的结果。
(3)给你一块冰,你有什么办法加快冰融化的速度?
(至少写出4种方法)
1.加温。
2.捣碎。
3.加盐。
4.涂抹污泥。
5.加快空气流通。
6.摩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下册 科学 练习 第三 单元 解答 教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