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5058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3.56KB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
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使“天下之民归心”,“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尧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
”(《孟子&离娄上》)《管子》说: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心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管子&牧民》)。
西汉贾谊说: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国家的安危存亡兴坏,定之于民;
君之威侮、昏明,强弱,系之于民;
吏之贵贱,贤不肖,能不能,辨之于民;
战争的胜败,亦以能否得民之力以为准。
”(《新书&大政上》)这些思想历代都有,逐步成为管理国家的准则。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
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叫做“德以合人”,“人以德使”(《管子&五辅、枢言篇》)。
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
能否得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得贤人,国无不安广…&失贤人,国无不危”(《吕氏春秋&求人》)。
诸葛亮总结汉的历史经验说: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晏子春秋》则把对人才“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视为国家的“三不祥”,其害无穷。
在治生学方面,我国也有重视人才的传统。
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
“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史记&货殖列传》)。
唐代陆贽说:
“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工而能勤则丰富,拙而兼隋则篓空”(《陆宣公集&均节财税恤百姓》第一条)。
西晋的傅玄说:
“夫裁径尺之帛,形方寸之木,不任左右,必求良工”。
(《傅子&授职篇》)凡能工巧匠,或对生产建设有重大贡献者,如春秋时发明木作工具的鲁班,战国时修建都江堰的李冰,修建郑国渠的郑国,汉代发明二牛耦耕法和三脚条播器(三脚耧)的赵过,发明和改进炼铁鼓风器(水排)的后汉的杜诗和韩暨,对发展纺织工业有重大贡献的元代黄道婆等人,都传颂千古,流芳百世,为人典范。
《管子》一篇国情普查提纲(《问》)中列专项调查国内的生产能手,树立“人率”,进行表彰。
司马迁《货殖列传》记载,齐国的“奴虏”,即下等人,人皆贱之,唯刀间独具慧眼,赏识这些人的才能,收取重用,“尽其力”,“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发了大财。
3.人和
“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
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孔子说: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管子》说:
“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形势》)。
“上下和同”,“和睦协辑”(《管子&五辅》),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战国时赵国的将相和故事,妇孺皆知,被传颂为从大局出发讲团结的典范。
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只有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
《管子》提出“无私者容众”,要求君主切不可有“独举”、“约束”、“结纽”这些宗派行为,不可“以爵禄私有爱”,要严禁“党而成群者”(《管子》五辅、法法等篇)。
李觏说国家的统治者必须“无偏无党”,“循公而灭私”,“天子无私人”,从国家机构中清除那些嫉贤妒能,钻营利禄,大搞宗派,戕害民生的“恶吏”,以改善官民关系。
唐太宗是个讲团结的君主,他不仅重用拥护自己的人,而且重用反对过自己的人,他救下了曾反对其父李渊的李靖,委以重任。
魏征曾力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唐太宗就位后不计前隙,照样重用,且平时能“从谏如流”,“爱谏诤”,思己短,知己过,使群臣乐于献策,齐心治国。
正因为唐太宗广泛团结人才,形成一个效能很高的人才群体结构,贞观之治才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属下,“管人不严,以德服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他说用人“必先正心诚意,实事求是&,庶几有成。
若一味唯利是图,小人在位厂…&不自勤俭,奢侈无度,用人不当,则有业等于无业也”。
(荣德生:
《乐农先生自订行年纪事续编》)刘国钧办大成纺织染公司,以“忠信笃敬”为厂训。
宋菜卿在公司悬挂孔子名言“己所勿欲,勿施于人”作厂训,他说“你愿人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人”。
这些皆反映从自我管理入手实现人和,从而达到系统管理以协力推进事业的管理思想。
4.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守信。
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
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尧曰》)。
他对弟子注重“四教:
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治理国家,言而无信,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是大忌。
故《管子》十分强调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一条重要原则:
“不行不可复”。
人们只能被欺骗一次,第二次就不信你了,“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
“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
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
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管子&形势》)。
、&治生亦然。
商品质量、价格、交货期,以至借贷往来,都要讲究一个“信”字。
我国从来有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不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
明代徽商唐祁,其父曾借某人钱,对方借据丢失,唐祁照付父债,后来有人拣得借据,向唐祁讨债,他又照付。
别人嘲笑他傻,他说,“前者实有是事,而后卷则真也”(《安徽通志》196卷)。
徽蚶另有一商人翁生,经商“巧而不贼”,取得社会的信任,“人莫不以为诚而任之”,“虽不矜于利,而贾大进,家用益富”(《王遵岩文集&黄梅原传》),可见守信是进财之道。
5.利器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吕氏春秋&任地》篇说,使用利器可达到“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的效果。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如西汉出现的新式粮食加工机械——水碓,“役水而舂,其利百倍”。
东汉和三国时出现的新式炼铁鼓风器——水排,大大提高了铁的质量,从而提高工具和兵器的质量,这些都是在当时政府官员的主持下发明和推广的。
明清时代在长江下游乃至全国先后推广松江地区先进纺车,和纺技,也多是由地方官员出面相邀和主持,说明利器思想已引起当时国家管理机构的重视。
及至近代,一再出现机器兴邦说。
如郑观应主张维护民族独立要靠“商战”,商战必赖机器,机器生产,“工省价廉”,“精巧绝伦”,可与外货竞争,因此必须自制各种机器。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孙中山实业救国的核心是技术革命,实现现代化,“用机器去制造货物,……把国家变成富庶”,争取驾乎英美日之上。
可见,“利器说”贯乎古今,成为兴邦立业的重要思想。
6.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
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
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
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指挥作战,要知道自己兵力,装备的承受能力,“量力而知攻”,“不知任,不知器,不可”。
切不可不顾主观条件的“妄行”,“强进”,“妄行则群卒困,强进则锐士挫”。
(《管子》牧民、霸言、形势解等篇)用人也应注意因材施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不可求全责备,“毋与不可,毋强不能”。
“时控”原则就是办事要注意时间(时机)和地点等客观条件。
“事以时举”,“动静”、“开阖”、“取予”“必因于时也,时而动,不时而静”(《管子&宙合》)。
治国和治生,不顾时间的变化,用老一套的办法,不注意“视时而立仪”(《管子&国准》),“审时以举事”(《管子&五辅》),必然招致失败。
空间不同,政策措施也应有异,不可将一套办法到处运用,治家、治乡(农村)、治国(城市)各有特殊性,“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
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
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管子&牧民》)。
韩非说: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事异则备变”。
他以守株待兔的故事,告戒治理国家者不可是“守株之类也”。
这是一切管理者都应引以为戒的。
7.对策
我国有一句名言: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
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有备无患,预则成,不预则废。
《孙子》认为: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管子》主张“以备待时”,“事无备则废”(《管子&霸言》)。
治国必须有预见性,备患于无形,“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无形也”(《管子&牧民》)。
范蠡认为经商要有预见性,经商和打仗一样,“知斗则修备”,要善于“时断”和“智断”,比如要预测年景变化的规律,推知粮食供求变化趋势,及时决断收购和发售。
他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待乏”原则。
要观察市场物价变动,按“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规律,采取“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购销决策。
(《史记&货殖列传》)
中国古代有许多系统运筹成功的实例。
战国时期,田忌和齐王赛马屡败,后来他按照谋士的筹划,按马力的强弱,以己之下马对彼之上马,己之上马对彼之中马,己之中马对彼之下马,结果二胜一负,转败为胜。
宋朝丁谓奉命修复焚毁的皇宫,需从远处运土和建材,他挖开大路取土,引水成河,船运各种建材,宫室修好后又以建筑垃圾填河恢复道路。
一项正确决策使取土、运料、处理垃圾结合起来,“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贯以亿万计”(4》L笔》卷二)。
在军事上通过运筹对策,以计谋取胜者更是不胜枚举。
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如三国时代孙权、刘备对曹操的赤壁之战,诸葛亮的空城计,孙膑的“减灶骄敌”,都是运用战略策略以弱胜强的典范。
8.节俭
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节用思想源于孔子和墨子,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述而》)。
墨子说:
“其财用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墨子&节用上》)苟子说:
“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苟子&成相》)“强本(生产)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苟子&天论》)陆贽说:
“桀用天下而不足,汤用七十里而有余,是乃用之盈虚,在节与不节耳。
不节则虽盈乃竭,能节则虽虚必盈。
”(《陆宣公文集》卷二二)纵观看史,凡国用有度,为政清廉,不伤财害民,则会国泰民安。
反之,凡国用无度,荒淫奢费,横征暴敛,必滋生贪官污吏,戕害民生,招致天下大乱。
这是中国国家管理历史提供的一条真理。
在治生方面,节俭则是企业家致富的要素。
司马迁说:
“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
”(《史记&货殖列传》)汉初有个经营农业的任氏,一反当时“富人争奢侈”之风气,力行“家约”,“折节为俭”,以致“富者数世”,成为阊里的表率,受人赞颂。
(《史记&货殖列传》)近代中国的企业家也多有勤俭治厂的经验,创办南通大生纱厂的张謇在办厂时去上海联系业务,曾在街头卖字以解决盘缠所需,节约经费。
在他的带动下,全厂上下力求节俭。
张謇说:
“通厂之利,人皆知为地势使然,然开办之初始竭蹶艰维,而上下同心力求撙节,其开办之省亦中外各厂所无。
”(《实业文钞》卷一)
9.法治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市场法制等等。
韩非在论证法治优于人治时,举传说中舜的例子,舜事必躬亲,亲自解决民间的田界纠纷和捕鱼纠纷,花了三年时间纠正三个错误。
韩非说这个办法不可取,“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
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如果制定法规公之于众,违者以法纠正,治理国家就方便了。
他还主张法应有公开性和平等性,即实行“明法”、“一法”原则。
“明法”,就是“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使全国皆知。
“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各级政府官员不能游离法外,“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
”(《韩非子。
有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 管理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