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探讨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550577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0.18KB
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探讨Word文档格式.docx
《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探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探讨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顺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使加工贸易在地区分布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形成有利于地区协调的梯级发展态势,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加工贸易总量逐年上升,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75051亿美元,增长了约34517倍。
相应于此,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44%提高到2006年的472%,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并成为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我国的加工贸易基本集中在沿海区域,2005年加工贸易出口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多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这些区域的加工贸易量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量的978%,其中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的加工贸易出口均超过50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2%、197%、125%。
由此可见,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得对外开放之先,抓住了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跨国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依靠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些特殊措施,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
中、西部地区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都与东部存在较大差距。
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国际市场交往便利,既是我国内陆地区与国际市场的结合部,又是我国的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等与世界市场双向流动的通道。
因此,我国东部沿海沿边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具有广大中、西部地区无法比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头阵地、加工贸易发展的先行地区,东部沿海沿边地区也已经积累了人才、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
然而,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是基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际比较优势。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也逐步提高,这意味着东部沿海地区在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失去。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不仅在加工贸易上,而且在经济总体上存在很大的梯度差。
结合区域经济学中梯度推移理论,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存在升级和转移的双重压力。
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最好途径是循经济梯度推移,先将加工贸易转移到中部地区,并培育该区域的产业增长极,扩大转移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效应,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转到西部地区。
这样,加工贸易步步深入,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形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产业转移浪潮,既延长了产业寿命,又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
二、中部地区开展加工贸易比较优势
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再加之地理位置的局限,中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在加工贸易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上,中部地区较之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不小的差距。
尽管如此,人们也必须看到,伴随着东、中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中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也存在许多比较优势,这无疑为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
(一)经济区位优势
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的黄河中游经济圈和以武汉城市群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二者分别位于国家一级重点开发轴线(长江)和二级重点开发轴线(京广线、黄河)处,是我国经济地理的核心地带。
位处中部地区核心的长江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经济区北傍京津环渤海地区,南临以深、港、穗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西连以成、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日益成为实现资源要素西进、东出、北上、南下的理想通道和枢纽。
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处于东南沿海资金、技术优势和西北内地资源优势两个反向梯度的交汇处,东、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异质性和经济落差需要中部地区的梯度性过渡和对接,经济区位优势非常突出。
(二)交通条件优势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在全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部地区公路星罗棋布,京深、连霍及几十条省际高速公路,与10纵14横的24条国道,以及成千上万条省县乡公路组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铁路纵横交错,京广、京九铁路纵穿南北,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几十条干线和几百条支线铁路与主干线融会贯通;
水运以内河航道为主,长江、黄河两大主航道横贯东西,上百条河流与之紧密相连;
民航以武汉、郑州、长沙、太原、南昌、合肥为中心的民用机场开通国内上百条航线,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及港、澳、台地区,部分机场还开通新加坡、韩国等国际航线。
中部地区辐射全国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为承接加工贸易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三)劳动力资源优势
中部六省总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在绝对数量上说来,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人们仔细分析三个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可以发现中部人口密度大、农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2005年,中部农业耕地面积为305665千公顷,只占全国的2351%,低于西部1461个百分点;
中部农业劳动力为96221万人,约占全国2833%,占中部人口的5047%;
剩余劳动力达4500万人。
目前,中部地区投资密度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劳动力数量巨大,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也使中部地区面临了更大的就业压力。
因此,发展一些技术要求不太高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对中部地区来说,不仅有利于带动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中部地区廉价的劳动力,减轻中部地区的就业压力。
(四)文化、科教基础优势
中部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腹地,文化厚重,历史悠久;
中部地处文化交汇地带,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主要的科教中心和智力密集区。
中部六省科教人才方面在全国的份额是:
高校数占247%,学生数占252%;
中专学校数占244%,学生数占305%;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229%,专业技术人数占231%;
拥有44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3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6家中央及省级科研院所。
中游地区,仅武汉就拥有35所普通高校、736家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专业科技人才,拥有发展加工贸易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
(五)后发优势
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中部地区完全可以吸收和借鉴这些经验,不断改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和条件,积极吸引国内外客商来中部地区开展互利互惠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此外,东部地区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完全可以带动中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加快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从而为中部扩大开放,发展经济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对策建议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这意味着,一方面,东部加工贸易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又具有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现实可能性。
然而,这种可能性并不能自动实现。
从国际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来看,加工贸易的发展起初都源于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因此,应当从下列方面着手,促进中部地区更好地承接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
(一)促进中、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合作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比较好,交通便利,信息灵通,但劳动力成本在逐渐上升;
中部地区则地域辽阔,且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因此,东南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上应当分工明确,充分体现比较优势差异。
(1)东南沿海地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
借鉴国外科学工业园的经验,将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办成规范的出口加工区,有利于我国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国外转移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规范监管的条件下,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从而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突破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
(2)积极推进我国东部地区加工贸易技术升级的同时,应当认清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我国还有相当长生命周期的事实,加快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中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廉价劳动力,为迎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转移做好充分准备。
东南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上不仅仅要分工,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合作。
根据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资源禀赋特点,东部地区应当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势必会产生中间产品的采购问题。
如果仅仅依靠进口中间产品,那么中国永远只能是一个简单的加工场所,无法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中间产品的“本国采购”,相应建立生产这些中间产品的配套企业,弥补国内产业链较短、不能很好的带动国内产业升级的不足。
我国应当促进一些比较优势正逐渐减弱的加工产业或制造工序转移到中部地区,从而在加工贸易地域分工上形成东部带动中部、中部配合东部的局面。
(二)建设出口加工区,改善投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在基础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发展,国家在交通、通讯、能源及其它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倾斜投资建设,使中部地区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然而,与东部地区相比,投资环境仍然是制约中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与加工贸易密切相关的出口加工区建设上,中、东部地区差距显着。
2000年4月至2007年底,全国已封关运行的出口加工区有34个,分布在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有24个,占全国出口加工区总数的706%;
中部地区有3个,仅占88%。
从各个出口加工区的进出口总值来看,2007年全年,上海松江和江苏昆山两个地方的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出口加工区的572%;
而中部六省仅占全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值的024%,与东部地区出口加工区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由于出口加工区对一个地区的加工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中部地区要承接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转移,就必须建设好出口加工区,改变出口加工区发展落后的现状。
通过设立出口加工区,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出口加工区转移;
并对在出口加工区内经营的企业进出口产品予以保税,放开加工贸易的产品范围,简化手续。
这不但有利于加大海关监管力度,防范和打击走私,还可以吸引大量外资,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提高加工贸易质量,为中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调整相关政策,加大中部地区加工贸易的政策扶持力度
从加工贸易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初期,相关的加工贸易鼓励政策具有一种“顺势利导”的加速作用。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禀赋优势差异很大,全国统一的加工贸易政策不免会“顾此失彼”,难以保证各地区加工贸易的协调发展。
因此,应当调整现有政策,制订中、东部有差别的政策措施,促进中部地区加工贸易相关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发展适合区域禀赋优势的加工贸易,吸引国外和东部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
从当前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现实需要出发,相应的政策调整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税收政策。
改变当前加工贸易中对进口产品实行免税,而国内购件实行先征后退的税收政策,代之以“区内企业对国内原材料的采购实行退税”的政策,促进国内中间品的采购。
(2)理顺深加工结转制度。
通过理顺深加工结转制度,促进加工贸易半成品在东、中部地区的出口加工区之间“转关”调配,加强中、东部加工贸易合作。
(3)调整“原产地”规则。
提高原产地规则中“本国成分含量”标准,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更多使用本国原材料和本国加工贸易中间品,并且推动外商投资中部加工贸易产业。
四、结语
通过对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可行性的分析,可以看出:
加工贸易产业从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时机已经成熟,中部也已经具备了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比较优势。
因而,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工贸易向中部转移具备可行性。
要解决东部加工贸易所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解放思想,把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或将要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更有优势的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则要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推动加工贸易产业的顺利和平稳转移;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具有长期性和梯次性的特点,注意和妥善处理因产业转移而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在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东部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国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的研究[J].经济管理,2007(8).
杨志芳,闫奕荣.对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2008
(2).
谢丽芬,谭晶.新出口退税机制对加工贸易的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05(4).
朱钟棣,李璇.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因素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07(5).
于倩.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因素分析[J].时代金融,2007(12).
王立成.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7(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部 地区 承接 加工 贸易 梯度 转移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