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的果位论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4937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62.03KB
天台智者的果位论Word文件下载.docx
《天台智者的果位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台智者的果位论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篇旨在探讨智者大师在《妙法莲华经玄义》中所论的果位体系,以使其佛学理论能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由此了知大师是如何将浩如烟海的佛教体系化的。
二、智者大师的果位体系
智者将佛教的果位分为六组,谓小药草位、中药草位、上药草位、小树位、大树位和圆教位。
此三草二木的名称是从《法华经》中“药草品”中而来,各用来譬喻不同的修行位次。
其表解如下:
三草二木修行位次
1.小药草位人天乘位
2.中药草位二乘位
3.上药草位三藏菩萨位
4.小树位通教三乘位
5.大树位别教菩萨位
6.圆教位最实位
以下分述智者大师通过此六组所阐明的佛教果位体系。
(一)小药草位所代表的人天乘
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是人天乘,由守五戒十善即可获得人天位。
1.有关人乘的修行,行者只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五戒即可获得人乘位。
人位共有四品,由转轮圣王之金、银、铜、铁四轮代表。
下品指铁轮王,中品指铜轮王,上品指银轮王,上上品则指金轮王。
2.有关天乘的修行,行者若修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十善道,便可获至天乘位。
天乘位共有六品,与欲界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相应。
初品指须弥山四围的四天王天,二品指日行天,三品指清净天(即焰摩天),四品指的是兜率天,五品指涅摩地(即化乐天),六品指婆罗尼蜜(即他化自在天)。
每一品位概述如下:
初品须弥四天王天指的是持
、迦留波陀、常恣意和箜篌,每一层天分别有十个居处:
第一层天持
有十住处。
(1)“白摩尼”处为生前受佛、法、僧三皈依而不杂余心者所生之处。
(2)“峻崖”处为生前造船立桥、自守戒亦令他人守戒、不作罪恶者所生之处。
(3)“果命”处为生前于饥荒时守持净戒、净身、口、意,为行人种植果树者所生之处。
(4)“白功德”处为生前散花
于佛上及塔上、积功累德者所生之处。
(5)“一切喜”处为生前以花供养持戒人、供佛、以己财买花者所生之处。
(6)“行道”处为生前灭火救人者所生之处。
(7)“爱欲”处为生前令他人和睦相处、熄灭争讼者所生之处。
(8)“爱境界”处为生前听闻佛法,并于法会为他人说法者所生之处。
(9)“意动”处为生前以净信心供养众僧、扫塔者所生之处。
(10)“游戏林”处为生前持戒、施僧衣者所生之处。
第二层迦留波陀天有十住处。
(1)“行莲花”处为昔日持戒皈依、称南无佛者所生之处。
(2)“胜蜂欢喜”处为昔日信心持戒、慈悲利益众生、花香伎乐供养佛塔者所生之处。
(3)“妙声”处为昔日持戒施舍、施佛宝盖者所生之处。
(4)“香乐”处为昔日信心持戒、香涂佛塔者所生之处。
(5)“风行”处为昔日信心持戒、施舍僧扇、令得清凉者所生之处。
(6)“散花欢喜”处为昔日施舍净水、令他人尘劳顿消者所生之处。
(7)“普观”处为昔日悲心照顾病人、心不疲厌、不求回报者所生之处。
(8)“常欢喜”处为昔日以财赎救犯法者之命、亦不求回报者所生之处。
(9)“香乐”处为昔日净信三宝、施舍末香、涂香、净心随喜供养者所生之处。
(10)“均头”处为昔日解救刑场罪人者所生之处。
第三层常恣意天有十住处。
(1)“欢喜峰”处为昔日救护树神及夜叉所依树所生之处。
(2)“优钵罗色”处为昔日净信持戒、造莲花池供养三宝者所生之处。
(3)“分陀利”处为昔日净身、口、意、造莲花池供养三宝者所生之处。
(4)“彩地”处为昔日具信及净心、为僧以各色染治袈裟者所生之处。
(5)“质多罗”为昔日具净信、悲心、施人种种食者所生之处。
(6)“山顶”处为昔日为人修造屋、遮风寒者所生之处。
(7)“摩偷”处为昔日持戒、悲心质直、不恼人、施食他人者所生之处。
(8)“欲境”处为昔日持戒、照顾邪见病人、令得安乐者所生之处。
(9)“清凉”处为昔日施舍临终病人冷水者所生之处。
(10)“常游戏”处是昔日为坐禅人作死尸图画,令远离欲乐者所生之处。
第四层箜篌天有十住处。
(1)“乾陀罗”处为昔日以园林、甘蔗等果林施舍僧众者所生之处。
(2)“应声”处为昔日为邪见人说法、令其心净信佛者所生之处。
(3)“喜乐”处为昔日修习善业、以净信施人美饮、清水,令行人无苦恼者所生之处。
(4)“探水”处为昔日修习善业、具信心和悲心、施舍临终病人浆水、使之寿命延长者所生之处。
(5)“白身”处为昔日具净信心涂饰修补佛塔、僧舍、亦教他人修补者所生之处。
(6)“共游戏”处为昔日信心持戒、慷慨施舍者所生之处。
(7)“乐游戏”处系昔日持戒、并度化他人生心净信、欢喜持戒者所生之处。
(8)“共游”处系昔日信心修行持戒施舍、并随喜帮助组织法会者所生之处。
(9)“化生”处系昔日救护没溺饥馑者、并视如己子者所生之处。
(10)“正行”处系昔日将他人救离苦难,净身、口、意、示人正道、令他人得安乐者所生之处。
二品日行天乃是那些守七戒的众生所得之位。
守此七戒的众生可以往生不同的天界。
守不杀戒者可生四天王处。
守不杀、不盗戒者可生三十三天。
守不杀、不盗、不淫戒者可生焰摩天。
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戒者可生兜率天。
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以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的佛七戒者可生化乐、他化自在两天。
三品清净天指的是焰摩天,此天由焰摩天王统领。
守不杀、不盗、不淫者可生此天。
四品是兜率天。
此天之王是删斗率陀。
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者可生此天。
五品涅摩地指的是化乐天(即自在天)。
六品婆罗尼蜜指的是他化自在天。
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以及佛七戒者可生此二天。
兹表解小药草人天乘位如下:
人1.铁轮王
|主||2.铜轮王|
小|位|3.银轮王|
||4.金轮王
药||1.持
天
||1.须弥四天|2.迦留波罗天|
草||天|||3.常恣意天|
||||4.箜篌天
位|乘||2.日行天
|||3.清净天|
位|4.兜率天|
|5.涅摩地|
6.婆罗尼蜜
(二)中药草位所代表的声闻、缘觉二乘
佛教之第二层次的果位是中药草所代表的声闻、缘觉二乘位。
声闻乘位包括七贤位和七圣位。
以下分别述之。
1、声闻之七贤位。
声闻乘修的是苦(苦之果)、集(苦之因)、灭(解脱寂灭)、道(修行证果)四谛,从苦之果(即苦谛)着手来参究所以有苦的原因,从而了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必须藉修行以了生死,求解脱,得寂灭。
故智者将此位的特点定义为:
“此七位人明识四谛”。
因行人“所见真正,无有邪曲,故是贤人相也。
”第一至第三位初贤、别相念、总相念一起称为五停心、四念处。
智者将之称为外凡。
最后四位乃四善根,智者将之称为内凡。
第一是初贤位,其特色是“障破道明,行解相称。
”乃是由行者修习五停心观所得之位。
即是以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来对治贪欲、嗔恚、愚痴、我执、散乱等五障道。
第二是别相念处位。
此是行者修习别相念处所得之位。
除去五障后,行者进而能观四谛,作四念处观以破四颠倒。
此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破除身是净、受是乐、心是常、法有我等凡夫之四颠倒。
第三是总相念处位。
此是行者修习总相念处所得之位。
即是进一步将别相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扩展到诸法,谓诸法不净、诸法是苦、诸法无常以及诸法无我以破除凡夫之四颠倒。
第四是煖法位。
这是在修习了五停心、四念处后所得之位。
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即发相似解),而生起属三界内之人、天果报的有漏善根。
所谓“煖”是一种譬喻之词,喻相似解如春阳暖发,可令“善法熏积,慧解得起”。
即是说,此位由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观慧。
第五是顶法位。
此是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
行者进一步修习四谛十六行相,接近见道无漏慧之相似解增强。
智者解释为:
“在煖顶之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法。
”此位处于不进则退的境界。
第六是忍法位。
此位接近见道无漏慧之相似解更加增长,是已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之位,“于四谛中堪忍欲乐”。
此位共分下、中、上忍。
下忍修四谛十六行相。
中忍渐次省略所观之行相。
最后仅留欲界苦谛的一行相。
上忍则能于一刹那间经由观欲界之苦谛行相而解四谛。
第七是世第一法位,即上忍一刹那,是于凡夫所得之最胜善根。
行者观修苦谛之一行相,可于一刹那入见道位而称为圣者,为进入七圣位之转戾点。
2.声闻之七圣位。
此七圣位或是见道名,或是修道名,或是无学道名,其特点是“苦忍明发,舍凡性,入圣性,真智见理,故名圣人。
”
第一是随信行位。
智者曰,此位是钝根人入见道之名。
所谓钝,指由信而入,是行者从他人处听闻佛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生解见道,故称随信行。
第二是随法行位。
此位是利根人入见道之名。
所谓利,指靠自力观四真谛法而见道。
第三是信解位。
此是钝根人由见道入修道之位,由信而发起无漏之真谛慧,并可证得声闻之四种果位。
其具体描述如下:
(i)证初果者即须陀洹。
须陀洹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始是“向”,乃行中须陀洹,尚未证果,属入见道位。
其次是住果,乃正是须陀洹,属证果之修道,三结尽,断见惑八十八使尽。
再其次是胜进须陀洹。
乃是二果之“斯陀含向”。
(ii)证二果者即斯陀含,亦可分为三个层次。
初级层次之“斯陀含向”断欲界一品至五品之思惑。
其次是“斯陀含果,断尽欲界六品思惑。
最高层次之胜进斯陀含则是三果之“阿那含向”。
(iii)证三果者即阿那含,亦分为三个层次。
初级之“阿那含向”断欲界七品,乃至八品思惑。
其次之“阿那含果”断九品思惑尽,证第九解脱,从此解脱欲界之轮迴。
第三层次之胜进阿那含即是阿罗汉向。
(iv)证四果者即阿罗汉,有二个层次。
“阿罗汉向”断五上分结。
其次是声闻修行之最高果位“阿罗汉果”,乃小乘最高果位,断尽一切烦恼,不再受三界生死轮迴,证入涅槃,无所可学,故亦称无学。
兹表解声闻四果如下:
行中须陀洹向
初果正是须陀洹住果:
三结尽、八十八使尽
胜进须陀洹
斯陀含向:
断欲界一品烦恼,乃至断五品
二果斯陀含果:
断六品尽
胜进斯陀含
阿那含向:
断欲界七品,乃至八品
三果阿那含果:
九无碍断欲界,证第九解脱
胜进阿那含:
断五上分结
阿罗汉向
四果
阿罗汉果
第四位是见得位。
此乃利根人凭借一己之智,见法得理,可次第证三果,超越二果。
第五位是身证位,是信行声闻人所得之位,入灭尽定(烦恼灭以及心、心数法灭)者所证。
因其“安置身内,息三界一切劳务。
身证想受灭,”而可身证三果之阿那含。
第六位是时解脱罗汉。
时解脱罗汉亦属信行钝根人,包括六种罗汉中的前五种:
退法、思法、护法、住法、进法。
此六种罗汉必须等待时机成熟,方得解脱。
其解脱有二种:
不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
得灭尽定者名俱解脱。
第七位是不时解脱罗汉。
不时解脱罗汉是六种罗汉中的最后一种,属于法行利根人,不为烦恼所动,名不动(即不退)法阿罗汉,可随时解脱。
其解脱亦有二种:
一是不得灭尽定之慧解脱,一是得灭尽定之俱解脱。
3.辟支佛位。
除了以上声闻七贤位、七圣位外,智者大师还列了辟支佛位,即是缘觉乘。
缘觉乘所修的是十二因缘法(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
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即是从因悟果(从致苦之因“集谛”着手而悟出人生是苦的道理)。
故智者称辟支佛“宿世福厚,神根猛利,能观集谛,以为初门。
”辟支佛有二种:
无佛在世而悟道,称为独觉;
值佛在世,闻十二因缘法而得道,称为缘觉。
兹表解中药草二乘位如下:
1.五停心
|2.别相念处|外凡
中|3.总相念处
|七|4.煖法
||贤||5.顶法|内凡
药||位|6.忍法|
||7.世第一法
||1.随信行位入见道(初果)
草||七|2.随法行位道(初果)
||圣||3.信解位信行人入修道初果、二果、三果
|位|4.见得位法行人入修道(三果)
位辟支佛位|5.身证位信解位修道(三果)
|6.时解脱罗汉位信行钝根无学道(四果)
7.不时解脱罗汉位法行利根无学道(四果)
(三)上药草位所代表的三藏菩萨
智者大师所论佛教第三层次的果位是上药草所代表的三藏菩萨位,指的是佛陀成佛前所经历的三大阿僧祗劫。
共有三个果位。
第一个三藏菩萨的果位是菩萨在第一阿僧祗劫的修行所得。
智者总结说,在此阶段,菩萨发菩提心,起慈悲誓愿,以灭除苦因之道谛为修行的初门,行六波罗蜜,然并不知道自己将作佛。
此位相当于七贤位中的前三位:
五停心、总相、别相念处位。
第二个三藏菩萨的果位是菩萨在第二阿僧祗劫的修行所得。
智者云,菩萨在此阶段继续修行六度,自知将成佛,但心未分明,故口不向他人说。
此位相当于七贤位中的第四位煖法位。
第三个三藏菩萨的果位是菩萨在第三阿僧祗劫的修行所得。
智者曰,菩萨在此阶段修行六度,四谛解明,不但自知作佛,亦口自宣说。
此位相当于七贤位中的第五位顶法位。
三藏菩萨位的表解如下:
上第一阿僧祗劫==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
药第二阿僧祗劫==煖法
草第三阿僧祗劫==顶法
位
(四)小树位所代表的通教三乘
智者大师所论佛教第四层次的果位是小树所代表的通教三乘位。
首先,智者论述了通教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有的十种阶位。
1.三乘所共有的第一位是乾慧地。
此位有慧而无定,未得真谛法性理水,是通教三乘初修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等三观之位。
此三乘观现象世界如幻如化,由此而破爱见八倒(凡夫之常、乐、我、净的四倒以及声闻、缘觉二乘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的四倒)。
智者说,三乘住此三观中,修习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未得煖法相似理水,但深解四谛之总相。
2.三乘所共有的第二位是性地。
此位相当于七贤位的最后四位,即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
智者曰,三乘之解慧善巧,胜于前一位,得相似无漏法性水(即接近见道无漏慧)。
也即是说,此位之三乘已得真谛法性理水,并已伏见惑。
3.三乘所共有的第三位是八人地。
此是三乘信行人、法行人之位,相当于声闻之初果须陀洹。
智者说,信行、法行二种人不但体法入空,并得见诸法假有的一面,由此而见道断惑,八忍具足,但还少了一分解脱之八智。
4.三乘所共有的第四位是见地。
此是三乘人之见道位,三乘同见无生四谛之理,同断见惑八十八使尽。
此位相当于初果须陀洹。
5.三乘所共有的第五位是薄地。
三乘人体解爱欲之如幻化,当体即空为真谛,并同断欲界六品思惑。
因其只剩三品思惑未断,欲界烦恼薄,故称薄地。
此位相当于二果斯陀含。
6.三乘所共有的第六位是离欲地。
三乘人体解爱欲有如幻化,当体即空为真谛,并同断欲界贪、嗔、身见、戒取、疑之五下分结尽(即断尽欲界之九品思惑烦恼)。
此位相当于三果阿那含。
7.三乘所共有的第七位是已办地。
三乘人体解色界、无色界的贪爱有如幻化,当体即空为真谛,由此而得真谛无漏慧,断尽色、无色爱、掉、慢、无明等五上分结(即是断尽色、无色界之七十二品思惑烦恼)。
智者称,此位既然已经断尽三界见、思惑(即事惑),故言已办地位。
此位相当于四果阿罗汉,故对声闻人及钝根菩萨来说,这已经是修行的最后阶段,因其已灰身灭智(即将身心悉归于空寂无为之涅槃境界了)。
然而,对于缘觉来说,仍不究竟。
因七十二品烦恼虽是主要的烦恼,但仍有余留下来的习气有待克服。
8.通教三乘十位中的第八位是辟支佛地。
智者言,在此阶段,辟支佛得真谛无漏慧,功德力大,故能侵除习气。
9.通教三乘十位中的第九位是菩萨地。
此位及第十位无有实在之佛菩萨,因声闻及钝根菩萨于第七地、缘觉于第八地就已入无余涅槃了。
而利根菩萨中的上根者于第四地、中根者于第五地或第六地、下根者于第七或第八地被接到通教之后的别、圆二教去了。
智者称,在第九位,菩萨从空谛更进一步入假谛,即诸法虽然本性是空,但同时又有其假有的一面。
由深观空、假二谛而得以断习气将近,得法眼、道种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并学佛十力和四无所畏。
10.通教三乘十位中的最后一位是佛地。
智者解释说,佛地指菩萨观真谛究竟,亦彻底断除了习气。
智者更进一步总结说,在此阶段,菩萨和佛虽名异而实通,因菩萨、佛通俱观无生体法,同是无学,得无余、有余二涅槃,共归灰断。
兹表解小树所代表的通教十种阶位如下:
1.乾慧地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外凡)破见爱八倒
2.性地四善根(内凡)伏见思惑
3.八人地三乘信行人、法行人八忍具足(须陀洹)
4.见地三乘同见无生四谛之理(见道)断见惑八十八使尽(须陀洹)
5.薄地三乘欲界烦恼薄断思惑(烦恼)发六品无碍,断欲界六品,证第六解脱(二果)
6.离欲地三乘断欲界烦恼断欲界五下分结(欲界九品思惑尽)(三果)
7.已办地三乘断三界见思惑,发真无漏断色、无色界五上分结(七十二品思惑尽)(阿罗汉)
8.辟支佛地缘觉菩萨发真无漏,侵除习气习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台 智者 果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