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4课逍遥游节选讲义苏教版必修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4650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147.74KB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4课逍遥游节选讲义苏教版必修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4课逍遥游节选讲义苏教版必修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4课逍遥游节选讲义苏教版必修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
另外《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Ⅱ.文化常识
1.不过数仞而下。
仞:
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
这里应从周制。
2.蟪蛄不知春秋。
春秋:
在古代是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一年中春秋是重要的两个季节,春种秋收,以春秋做为一年最重要的交替,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
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历史。
也泛指岁月和光阴。
一说在古代怀疑最初没有四季而只有春秋,故在古书中“一春秋”指一年。
[
]
[]
1.理解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体会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一、研读课文第1、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其名为鲲。
鲲之大
为:
动词,是,叫作
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化而为鸟
而:
连词,表顺承关系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
奋起的样子 而:
连词,表修饰关系
垂:
通假字,同“陲”,译为“边际”
(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
代词,这
海运:
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大海的波浪汹涌,一说指大海运行;
今义,用船在海洋上运输。
徙:
迁徙
(5)《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
动词,记载 怪:
形容词作名词,诙谐怪异之事
(6)水击三千里
击:
拍打
(7)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回旋而上 扶摇:
一种旋风 上:
名词作动词,往上飞
(8)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
离开 以:
介词,凭借 息: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9)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
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游气,山野的雾气。
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
(10)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以:
介词,用 吹:
吹拂
(11)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
抑,或许 邪:
通假字,同“耶”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12)其视下也
代词,指大鹏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
那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
(2)《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3)去以六月息者也。
(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六月息”本应放在动词“去”前面)
(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5)其正色邪?
(固定句式,“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还是……”)
是它真正的颜色呢?
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环节二:
分析文理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鹏之大”的一项是( )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击三千里 ③去以六月息者也 ④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⑥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⑤D.③④⑥
解析:
选C ③⑥都是说鹏借助外部力量迁徙。
④是说所有生物都依靠风力而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大笔挥洒,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B.第二段,作者引述《齐谐》中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
C.作者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方,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一样。
D.本文极写鲲鹏之大,想象奇特,意境开阔,意在突出作者擅长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选D D项,“意在突出作者擅长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错,意在指出鲲鹏虽大,仍“有所待”,有所依靠的事实。
二、研读课文第3~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负:
负载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覆:
动词,倾倒 之:
结构助词,的
(3)置杯焉则胶
焉:
兼词,于此 胶:
粘住不动
(4)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斯:
连词,乃,就 培:
动词,凭借
(5)而莫之夭阏者
莫:
没有什么 夭:
挫折 阏:
遏制,阻止
(6)我決起而飞,抢榆枋
決:
疾速的样子 而:
连词,表修饰关系 抢:
集,着落
(7)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时则:
时或 而:
连词,表顺承关系 控:
投,落下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
疑问代词,什么 以:
介词,因为 之:
动词,到,往 南:
名词作动词,南行 为:
语气词,表疑问,译为“呢”
(9)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
去,往 莽苍:
形容词作名词,近郊
连词,表顺承关系 反:
同“返”,返回
果然:
古今异义词,古义,吃饱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10)之二虫又何知
代词,这 何:
代词,什么
(1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知:
通假字,同“智”,智慧,聪明 年:
寿命
(12)朝菌不知晦朔
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
农历每月第一天
(1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乃今:
而今 以:
介词,因为 特:
特别 闻:
为人所知
(14)众人匹之
众人:
古今异义词,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匹:
比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坳堂之上”本应放在动词“覆”的前面)
在堂上低凹处倒一杯水。
(2)而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句,宾语“之”放在动词“夭阏”的前面)
没有什么能阻碍它。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宾语前置句,宾语“奚”放在介词“以”的前面。
固定句式,“奚以……为”,表反问,即“为何要……呢?
”)
为什么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4)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宾语“何”放在动词“知”的前面)
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
(5)奚以知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宾语“奚”放在介词“以”的前面)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6)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省略句,省略主语“众人”)
一般人与他相比,(他们)岂不可悲可叹吗!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 )
①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④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⑤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⑥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D.①③⑥
选B ③⑤都未体现事物“有所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中,作者连用浅水不能漂浮大舟、杯水只能负载芥草而不能承载水杯等比喻,说明形体巨大的鹏鸟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方能南行。
B.第三段,从反面设喻强调鹏鸟“所待”的条件。
C.第四段,通过蜩与学鸠的对话,说明正因为这两种动物没有远大的目标,因而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D.第五段,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对比,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对比,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选C C项,“能真正做到‘逍遥游’”错,实际上,蜩与学鸠仍“有所待”,也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这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反驳了蜩与学鸠的嘲笑。
B.蜩与学鸠自鸣得意的本身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下文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C.“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小大之分,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不能做到“逍遥游”。
D.庄子对他塑造的大鹏形象,原则上是肯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选D D项,庄子对他塑造的大鹏形象,原则上是否定的。
在庄子看来,大鹏展翅翱翔,还不算是真正的逍遥和绝对的自由,因为它还要凭借海运风起。
三、研读课文第6、7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汤之问棘也是已
这 已:
通假字,同“矣”
(2)穷发之北
穷:
形容词作动词,无,没有 发:
指草木植被
(3)有鱼焉
兼词,于此
(4)未有知其修者
修:
长
(5)绝云气
绝:
直上,穿过
(6)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然后:
古今异义词,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且:
副词,将要
(7)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上:
名词作动词,向上飞 下:
名词作动词,落下
(8)此小大之辩也
辩:
通假字,同“辨”,解释为分辨,分别
(9)故夫知效一官
通假字,同“智”,才智 效:
效力,尽力
(10)行比一乡
行:
行为 比:
合,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投合
(11)而征一国者
征:
信,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信服
(1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犹:
通假字,同“繇”,喜
(1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
全,全部 劝:
勉励
(1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沮:
沮丧
(15)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
古今异义词,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还 树:
树立
(16)旬有五日而后反
反:
通假字,同“返”,返回。
(17)而御六气之辩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御:
驾御,把握
通假字,同“变”,变化
(18)彼且恶乎待哉
恶:
何 待:
凭借
11.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翱翔蓬蒿之间。
(省略句,“翱翔”后省略介词“于”)
在蓬蒿丛中盘旋。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省略句,“不加劝”前省略主语“他”)
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
(3)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宾语“奚”放在动词“适”的前面)
它将要飞到何处呢?
(4)此小大之辩也。
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了。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达到真正“逍遥游”的条件的一项是( )
①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②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乘天地之正 ④御六气之辩 ⑤神人无功 ⑥圣人无名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①④⑥D.③④⑥
选D ①是宋荣子的处世态度,②是列子“有所待”而不能“逍遥游”的表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六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B.通过第六段与第一段的呼应与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
C.第七段中将那些“效”“比”“合”“征”的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但都达到了庄子理想中的“逍遥游”境界。
D.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没有自由可言。
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消除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选C C项,“都达到了”错误,其实这些人都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还未达到庄子理想中的“逍遥游”境界。
一、积累妙用素材·
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入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与浑浊的仕途格格不入。
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不接受楚国相位,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
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自看守月亮的大树,守护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
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风霁月。
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秋水一样清澈、洁净。
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的这种心态,成就了他逍遥自由的一生。
2.从历史中积累
齐国高士拒绝齐宣王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chù
)。
有一次,他见到齐宣王,讲了一番为君治国的道理。
齐宣王深为赞赏,请他出来做官,说:
“你来为我做事,我让你每天吃丰盛的菜肴,出门坐华贵的马车,妻子孩子穿鲜艳的衣服。
”他推辞说:
“我想,我还是回到乡下去好。
我每天把饭吃得迟一些,肚子饿了自然就吃得香,也就算是吃肉了(晚食以当肉);
散散步,悠闲自在,也就算是乘车了(安步以当车);
不做官,没有野心和私欲,不会犯罪,也就算是宝贵了(无罪以当贵)。
我还是避开官场名利的干扰,保持纯正,求得自我安乐为好。
”说完,他向齐宣王拜了拜,离开了。
3.从名言中积累
(1)不好名者,斯不好利;
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钱琦
(2)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
——薛宣
(3)如果你的欲求无穷尽,那么你的心事和担忧也会无穷尽。
——富勒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5)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觉得,对于生命持一种无忧无虑的淡泊态度,将抵偿他自身的一切缺点。
——威廉·
詹姆斯
4.从佳作中积累
淡泊名利者,并非没有功名利禄之心,但他们在追求和获取的态度上不是搞急功近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而是讲顺势而为、公平竞争、取之有道、得而无愧。
因此,他们活得坦然、活得真实、活得自在、活得宽朗、活得博识、活得自重、活得自爱。
他们谦恭礼让、仁厚大度、博学睿智、诚实守信,对事业讲忠、对父母讲孝、对家人讲情、对朋友讲义的品德风范和人生态度,是极具人格魅力的。
他们做人做事都严格恪守着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不为,损公肥私、害人害己的功利不取,不学无术、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寡廉鲜耻、自私自利、无情无义的品行不耻。
这种安贫乐道、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纯粹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生态度。
两种名利态度,规定和铸造了两种不同品位和格调的人生,毋庸置疑,淡泊名利者受人青睐、尊重和推崇。
俄罗斯亿万富翁斯特里戈夫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年轻时就将自己的金融帝国扩张到了伦敦与纽约,并一举成为世人瞩目的富翁。
当年的他选择的是创业,是在打拼与追逐中扩大自己的实力。
斯特里戈夫在总统竞选失败后,彻底放下名利,过着幽静的田园生活,活得清闲自在。
在权力与命运的博弈中,斯特里戈夫看淡了名利,以一颗常人之心审视这个世界,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
也许有人说他傻,但傻傻地活着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淡泊名利,做一个快乐的人,有什么不好?
(二)这样运用素材
1.“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淡泊的人生境界。
翻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能达到此种境界的人有很多。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是陶潜向汲汲于富贵利禄、心为形役的人们发出的诘问;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这是李白诗酒人生的洒脱境界;
“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这是陆游大彻大悟之语。
他们在淡泊中坚持,在名利场外自甘于寂寞和清贫,他们是善于把握人生的勇者和智者。
淡泊名利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有了这种境界,不仅站得高看得远,而且能摆脱和战胜眼前的困境,能在物欲横流中,神凝气定,冷眼旁观,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领悟] 文段的中心是“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
作者首先举出庄子的例子,指出“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淡泊的人生境界。
然后列举了陶渊明、李白、陆游等人的事例,说明只有在淡泊中坚持,在名利场外自甘寂寞与清贫才是勇者和智者。
有力地证明并深化了论点。
2.淡泊可以使一个人的素质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净化。
一颗远离扰扰凡尘的心,可以感悟出世间的美好。
庄子拒绝高官厚禄,曳尾涂中,清贫一生,终获人生逍遥;
诸葛亮寄居于南阳,品读诗书,感受自然,终成一代名仕;
刘盛兰寄心于平淡,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终成时代楷模。
假如庄子一生汲汲于名利,一心想获得高官显爵,他又怎能超脱世俗?
假如诸葛亮一心追求权贵,一心想拥有高官厚禄,他又怎么会领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假如刘盛兰想一心为己,放弃行善,他又怎么会成为人人称赞的模范?
[领悟] 文段的中心是“淡泊可以使一个人的素质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净化”,围绕这一中心,作者联想到庄子、诸葛亮、刘盛兰等人淡泊名利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①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②“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
‘愿以境内累矣。
’”
③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
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
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
④这是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
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
他成功了。
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
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
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
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
“庄子持竿不顾。
⑤好一个“不顾”!
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
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
⑥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
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⑦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⑧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
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
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⑨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
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
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⑩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
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
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
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
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
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
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
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第四 专题 14 逍遥 节选 讲义 苏教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