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方面论文15篇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38929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53.27KB
音乐方面论文15篇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音乐方面论文15篇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方面论文15篇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随着中学学科的增加和分化,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出现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富有激情,讲授生动、唱奏优美,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浓厚并得以巩固。
如有位教师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时,将音乐作品与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相联系: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松花江上》;
“一·
二九运动”华北危机——《毕业歌》;
“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太行山上》等,这样将音乐、历史相互融合,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而且理解了音乐的时代风格,这种教学方法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性。
3.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培养音乐学习情感。
与小学年龄段相比,初中学生对音乐认知水平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
在音乐教学中,应当力求达到简单的技术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最大限度地简化技能,注意美感。
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巧妙创设情境,合理激发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爱上音乐,并积极主动地探索音乐。
当然,在教材的安排和使用上,学校和教师应当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灵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安排,在正确处理好艺术与技能关系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因素,譬如可以结合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对音乐教材适当进行增补和替换。
这样,可使学生对地方本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加强对家乡的热爱,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
4.音乐教学方式多元化。
随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化,音乐教学手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更生动多彩。
以歌唱和音乐欣赏两个模块为例。
演唱教学的多元化。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不同性质、风格、特点的歌曲,如歌曲《江河万古流》可以引导学生将声音“竖”起来些,寻找美声演唱的感觉;
《青春舞曲》等民歌就可以要求学生将声音靠前,用偏向民族化的唱法演唱;
《茉莉花》等用自然的、有表情的声音演唱即可。
初中演唱教学提倡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根据歌曲的特点和风格对三种唱法进行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种唱法的共同点以外,也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它们的不同点,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各自特点,对三种唱法因材施教。
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习并掌握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声乐水平和表现力。
同时,在注意三种唱法的基础上,音乐教学也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歌曲风格上的理解和音乐特征的把握能力。
5.运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区分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
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中分析音乐。
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和相关技巧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
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
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
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
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实质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体验美的能力。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率。
我认为,最好利用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
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利用录音、录像的暂停、重放、快放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辩、鉴赏活动,还可以达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
例如,在上《雪绒花》一课时,我运用信息技手段,以欣赏电影片段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
我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过渡到听影片中的一首歌曲《哆来咪》,用图片引出雪绒花,待学生学会《雪绒花》后,再看电影片段,欣赏其中的《孤独的牧羊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三首优美歌曲,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了作品的意境,领略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更好地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在人的道德情感审美及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摘要】优雅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音乐教育对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提高审美力及创造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
道德修养;
高尚情感;
审美能力;
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以音响为表现手段,触动人的情感,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作用于人的心灵,给人以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得好:
人的培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形成了“礼乐并重”的教育观。
音乐教育是对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展。
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也就是说,音乐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欢愉,从而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和教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这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作用的最基本的概括。
一、音乐教育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高尚的情操。
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纯净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人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而且能使人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培养人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例如: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磅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人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同时,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境界中,人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在培养高尚情感方面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时,人就会产生一种高尚的、灵魂升华的情感,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演唱中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在情景中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
音乐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不仅是因感而发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
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
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三、音乐教育在提高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
音乐的形式是美的,“美”是音乐的灵魂。
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观,能迅速影响人类情绪、调节情感,引起听者共鸣。
情绪感官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而发生变化,这种情感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然阶段。
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欣赏,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发现美的东西,便进行审美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美的心灵、美的情趣、审美的能力就在这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发展起来。
正像柏拉图所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贝多芬说:
“音乐尽管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
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
”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弃;
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
良好的音乐教育,自然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理解和认识能力,也一定可以激发人创造美的能力可以说,音乐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四、音乐教育在发展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
优雅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说:
“处处是创作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力是人的天赋,人类智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力。
而音乐教育是创造力发展的一大沃土,心动、多思,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释放心境、畅想空间的思维、迸发灵感。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较高,因而他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而他在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领域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创造性科学成果,经常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获得的。
他的思维活动往往不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而是借助于图形来进行,可以说形象思维是他的创造力的最初源泉。
总之,音乐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所具备的功能是十分重要和多方面的,让我们共同努力投入到音乐教育工作中去,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
从四方面着手,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
摘要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进而提升人的艺术修养。
普通高中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中,是一种美好的心理行为!
关键词音乐;
心理行为;
艺术
托尔斯泰“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更将音乐推到崇高地位:
“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
一、情感体验,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前提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
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我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从艺术价值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
在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抒发,进而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
目前,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时少、内容多,情感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和思考的范围广阔,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
音乐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
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
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二、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的途径
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作品,让他们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
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通过音乐要素进行情感的体验。
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音乐的变化。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情感世界。
在中学生们青春期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
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情感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也可体现在通俗和流行音乐之中。
学生平日所接触的大多是通俗音乐。
如在课堂上禁止,会在抵触中事倍功半,如果在课上找一点时间,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三、课内外相结合,提升素养
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
课外,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资料,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相关音乐专题片断。
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内,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
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
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可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
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
还可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
接下来,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其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
再下一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
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
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四、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是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
这种欣赏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要,却往往让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明显地处于“技不如人”的窘境。
久之,一部分学生将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兴趣,丧失信心。
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
表演、绘画、歌唱、朗诵等方式,这其中也包括语文表达。
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教师肩负着培育心灵在使命,音乐教师的音乐欣赏课,应该是一块任由翱翔的一片蓝天!
论中国传统音乐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开发利用
摘要:
传统音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音乐教育最宝贵的课程资源。
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使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与学校音乐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是学校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让传统音乐通过民间系统的自发式传承与专业院校的灌输式传承,双向并重,双管齐下,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与发展。
关键词:
传统音乐;
教育;
发展;
开发利用
中国传统音乐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把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中的课程资源,纳入到我国大、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体系中去。
这既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补充,又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教育部2004年12月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基本思路是:
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
全国各高校可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特长开设相应类别的选修课,以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和地域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
与此同时,按照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自主管理的体制。
除国家课程以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的比例。
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15%-20%。
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曲艺音乐课程资源。
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策略上,各级学校应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将当地的民间音乐资源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聘请传统音乐乐师来学校讲课,传授民间音乐的演奏、演唱技法,通过学校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来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这一绚丽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包括了民间歌曲资源、戏曲音乐资源、曲艺音乐资源、民间器乐资源、民间舞蹈音乐资源等。
它的开发与利用是音乐课程建设的新课题,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补充,是弘扬、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一个有效措施,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应将之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建立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社会实践基地,加强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意识的培养。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音乐教育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发挥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作用,使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与学校音乐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是学校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民间音乐的传承分两类:
一是民间自发性的世代传承,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
二是在学府借助外力的传承。
对濒危的民间音乐品种后者尤为必要。
以前人们总把音乐院校与传统音乐的传承对立起来,现在这种认识有了极大的改观。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院校是传统音乐传承的主渠道之一。
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同时也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又陆续聘请民间艺人进校演出、讲座,恢复了20世纪50年代的优良传统。
这让民族音乐文化跳出课本,活生生地走到学生面前,树立了年轻一代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蒙古族原生态艺术长调、马头琴、呼麦、四胡、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安代舞等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长调和马头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在蒙古族原生态艺术中,最先走进学校的是长调。
目前,马头琴、四胡、呼麦等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相继登上了内蒙古各大专院校的讲堂。
有的地区不但把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艺人请进了大学课堂,还把原生态音乐纳入了高校音乐课程体系,进而办起了原生态音乐专业。
如,200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长调演唱与理论研究”、“马头琴演奏与理论研究”硕士点,在中国首次招收长调和马头琴专业硕士生,呼麦、四胡专业的硕士点建设工作也在筹备当中。
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系前几年就把南音办成了一个本科专业,使得南音这一古老的音乐艺术受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台湾南音社团“汉唐乐府”每年都要到泉州挑选优秀毕业生来充实他们的音乐社团。
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这几年在开发利用传统音乐作为课程资源方面也采取了一些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与廊坊市文化局一道举办《古乐新声》音乐会,举办廊坊市传统音乐研讨会,相继把廊坊境内的屈家营音乐会、军芦村音乐会、南响口音乐会等的老艺人请到大学讲堂讲授、演奏,让学生亲耳聆听这古老而优美的音乐,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下一步计划把屈家营音乐会等传统音乐纳入到高师音乐课程体系中来,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
有人可能会担心,走进高校的原生态艺术是否会失去它的原生态?
随着时代变迁和各民族生活环境的变化,原生态艺术包括原生态音乐自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但我们认为,学院里传授的传统音乐艺术都来自于民间,只要定期到民间去采风,经历了千年传承的原生态音乐艺术的基本元素是不会改变的,反而会发展得更好。
传统音乐通过民间系统的自发式传承与专业院校的灌输式传承,双向并重,双管齐下,一定会发扬光大。
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建议
1.充分挖掘民间音乐、戏曲、曲艺音乐资源
民间音乐资源是我国无形的宝贵财富和艺术遗产,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当代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戏曲、曲艺是音乐资源的一部分。
一直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与戏曲、曲艺是相分离的,戏曲、曲艺这一资源在音乐教育领域里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目前,我国戏曲和曲艺的一些品种和表演形式面临危机,如果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这一文化遗产就会被人们遗忘、消失。
为了能使我国的戏曲、曲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戏曲、曲艺音乐资源时,思想意识要转变,要充分重视戏曲、曲艺资源的开发,把地方剧种纳入音乐教育体系,真正体现音乐教育的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音乐 方面 论文 15 多方面 入手 激发 学生 学习 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