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29445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60
- 大小:83.84KB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朗读、分析)
2、班级交流。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又是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碧绿、光滑、高大、紫红。
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
“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
写的都是动物。
2、品味词语
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
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五、合作探究,蛇的故事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
六、课文小结,巩固延伸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
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
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
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图片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
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感知“三味”
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否满意?
不满意?
(①拘束人的礼节:
拜鹿——拜孔子,拜先生;
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
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三、研读赏析,读书生活
1、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2、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学习三味书屋的生活
1)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2)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
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四、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一)互动释疑:
“似乎”和“确凿”矛盾吗?
(二)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你印象中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
(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
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3、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①方正、质朴、博学;
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
③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
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五、总结存储,作业延伸
1、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第三课时
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
⑴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⑵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⑶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
你怎样认识的?
⑷鲁迅写三味书屋是为了批判封建教育吗?
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作者的意图:
如果我们认为鲁迅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合起来写是为了达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实际上这种评判已经忽视了作家的某些本意。
从根本上说,这篇文章传达的是一种作者感受到的人生况味,是人生不是社会,是况味而不是思想,用“时代感”去硬套,或用“深刻”去度量,都不尽其然。
只有那些能体味到作者人生况味的研究者、读者,才会深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气韵。
而鲁迅正是通过对人生经验通感的把握,找到了一条通往读者心灵的最佳通道道而我们仅仅把它理解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即使不是曲解,也是对作品审美意义的削弱。
2、搜集资料,交流认识,走近鲁迅。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
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1..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拟题技巧;
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
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2.把握文章的主旨。
理清层次;
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感知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插叙手法在记叙中的运用。
1、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线索,体会伏笔在文中的运用;
2、感受父亲的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
1、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2、感知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结构特色。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家作品,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作品有:
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
2、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肿胀叮嘱恐惧骊歌花圃窘迫
从以上词语中任选四个写一段意境优美的话,至少要用上一种修辞。
三、初读课文,理解标题美: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相互讨论标题的含义。
文章题目为\'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
垂落的夹竹桃\'
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
花\'
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四、再读课文,领悟文章的结构美:
1、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文章的结构。
⑴第一部分:
毕业典礼前(1—34段):
由夹竹桃花——(想起)病床叮嘱;
由迟到——(想起)赖床被打;
由钟声响了——(想起)爸爸爱花
⑵第二部分:
毕业典礼时(35—53段):
韩主任讲话、唱骊歌、哭别——(想起)闯练做事
⑶第三部分:
毕业典礼后(54—68段):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子。
2、探讨文章的结构美。
(1)别致生动的插叙。
文章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这样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
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又由礼堂的钟声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
又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
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可见,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有现实又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
(2)、双线并行的结构。
文章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作者想到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
以花来贯穿小说的始末,作为潜在的线索,这样可以做到使事件交错而不凌乱。
)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
(3)文章写得含蓄,处处有伏笔。
文中没有正面写爸爸病危、濒死,但文中多处作了暗示。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
”这是一处伏笔。
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
④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校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3、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探讨心得。
五、默读课文,揣摩人物美:
(一)爸爸
1、我认为这是一个()的爸爸,并说说理由。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对爸爸逼\'
我\'
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对\'
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爸爸对\'
要求很严格,希望\'
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
爸爸的爱使\'
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
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二)、英子
1、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英子的长大主要表现为——学习非常用功,被选做代表为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
从六年前的那一次后从不迟到。
硬着头皮完成了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这件事。
闻说爸爸去世而处乱不惊从容面对……
2、爸爸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
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负责;
历练中培养不怕困难,敢闯敢练的坚强性格、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品质.
六、跳读课文,品味情感美:
1.《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最打动你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本文是作者回忆童年之作,字里行间真情洋溢,这是文章最动人的地方。
2.细细品读,文中写到的感情具体讲有哪几种?
结合精彩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文中表现的感情具体涉及这几种:
父女情、师生情、同学情、手足情、主仆情。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读后确能引发切身之感,心有所动。
学生谈感要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曾经的学校、老师、同学,能谈出真情实感。
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如此丰富、真挚的感情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
比如:
爸爸先打英子后送夹袄一事表现出爸爸对女儿那份独特的爱:
既严厉又慈祥。
借助“花儿”来表现。
如:
毕业典礼上英子胸前的夹竹桃花儿无声地诉说着爸爸的爱和期待。
通过人物对话、人物动作来表现。
比如写妈妈的眼睛红肿着,暗示爸爸病情严重,生命垂危,妈妈为此深切悲痛。
通过抒情语段来表现。
正因为借助上述种种手段来表现感情,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真情,感情表露含蓄深沉,分外动人。
七、回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风格特色,探讨后明确:
语言质朴淡雅,蕴含真情;
再让学生找出文中包含深情或含义深刻的语句。
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
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
但读者却能从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
作者正是用这种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八、拓展延伸,表述看法:
1、“严师出高徒”“子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这与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一致,对文中父亲“打我”这些从严的教育方法,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看法。
2、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题,对文中的爸爸或对自己的爸爸说几句话。
3.丑小鸭
1、了解安徒生的生平,进而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丑小鸭这一形象,进行深层鉴赏,领悟丑小鸭的现实意义。
通过复述课文了解丑小鸭的不幸遭遇,理解丑小鸭面对坎坷所采取的态度以及他所做的努力,深刻的领悟丑小鸭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朗读法讨论法
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故事里有一只苯苯的鸭子我们应该都很熟悉,谁能知道老师说的是哪个有名的故事呢?
是的,就是丑小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丑小鸭》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利用圈点法复述课文大意。
信息交流:
同学和老师互相交流我们对安徒生的了解。
学生互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丑小鸭的形象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余同学做补充,老师做指导。
教师引导:
同学们,丑小鸭是一篇童话,他的思想内容我们似乎一目了然很容易就掌握了,可是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这一点,俗话说,学习贵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因此对这样一篇看似易懂的童话,老师想同同学门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看我们从中还会得到那些启发和认识。
教师设计问题供同学们讨论并适时的进行指导。
1、丑小鸭是靠自己的努力而变成白天鹅的吗?
{是,他克服了种种困难,顽强的坚持到最后}{不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天鹅蛋,不努力到时候仍然会变成天鹅}
2、你认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吗?
{不会,鸭子就是鸭子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为白天鹅}{会,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多被一般人认为是“丑小鸭”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变成了“百天鹅”邓亚萍,海伦,爱迪生}
3、你觉得只要是天鹅蛋就一定能变成白天鹅吗?
{是的,只要是天鹅蛋就可以变成天鹅的}{不一定,仲永小时后才华出众,可最后却泯然众人本来是一个天鹅却成了普通的鸭子,成功还来源与自己的努力}
4、如果丑小鸭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也没有变成白天鹅,那他还值得我们学习么?
{只要为自己的理想尽了最大的力,我们也就无怨无悔}
5、鸭子和天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么?
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做什么?
{重要的是做好自己}
鸭子,天鹅,可能更多的时候他们也只是一个代码,也许人的外在有鸭子还是天鹅之分但内在的精神气质是不能以它而论的}
只要你本来就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意志,那些庸人的讪笑和奚落又怎能阻止你前进的脚步?
怎能阻止你攀上你所向往的高峰?
可以失败,可以孤单,但谁也不能阻止你前进的心。
课堂结语: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就要结束了,在课堂上我们认识了丑小鸭,探讨了丑小鸭,更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和认识,希望这些都能成为我们今后学习生活的宝贵精神财富。
老师还希望通过我们这次的学习同学们能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多角度看问题的学习方法,看似简单的问题只要我们思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后请同学们办一期《我和丑小鸭》的手抄报。
请同学们各展风采,尽显才华。
4.诗两首
1、了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
诗歌四步教学法:
读诗—说诗—悟诗—品诗。
1课时
一、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
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也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
2、写作背景
三、文本学习
(一)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读诗采用的方式:
范读或听读,抽读,齐读。
教学时注重读诗的节奏和重音。
2、说诗①诗的主题是什么?
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②从诗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过去、现在、未来吗?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挽回,只是怀念;
现在只是暂时的,一切都将过去;
将来才是永久,
③假如把这首诗分成两部分,请各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容。
劝告希望
3、悟诗
①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②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
为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4、品诗你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通的感觉。
诗人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
从另一个角度说,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二)学习《未选择的路》
方法步骤同上,学生自主学习。
1.作者为何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写作重点不是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点对未来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2.本诗主要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象征
3.诗中流露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
对已选择的路的不满,对未来选择之路的向往。
4.本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自己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四、课文小结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
也希望同学们的人生之路上走出精彩,走出成就。
五、作业练习
5.伤仲永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
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
揣摩精当的语言。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合作讨论探究解析相结合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简介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
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以下5点可由老师们灵活进行,不一定太详细。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
它,指书具,代词。
于
借旁近与之:
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
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
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
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
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
比,介词。
卒之为众人:
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
从,介词。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
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
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
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日扳仲永: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