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522452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3.14KB
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标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第二篇病原生物学,重点介绍了了常见的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感染方式、致病特点及特异性防治措施。
(四)学习策略
本课程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注重学习本课程的知识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逐渐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与日常生活及临床疾病关系密切。
故在学习过程中应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通过教学实验、实习培养在工作中运用微生物免疫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与微生物相关的现象,试着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
多读书、看报或看网络新闻,注意一些地区发生灾难等时候的免疫防御措施,将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巩固所学理论的同时,又加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本课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免疫学部分、微生物部分和寄生虫部分。
故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学习的层次性和条理性。
学习过程中注意经常复习,巩固好基础知识。
同时又要注意新出现的名词、概念和新理论的发现。
每个人的学习特点和方法各不相同,不同时期所适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同学们要自己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在不同的情况下适当更换学习方法。
但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论采用哪一种学习方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努力积累,坚持不懈。
二、课程目标
章次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绪论
1.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
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
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1.能熟练掌握用于测定免疫学指标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能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与医学的密切联系
注意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发展史,注意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同时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信念。
第一章
抗原
1.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
抗原特异性;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意义。
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抗原的分类。
3.了解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
1.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抗原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抗原与免疫系统的作用方式);
2.能理解抗原的概念、基本属性以及抗原特异性的形成基础。
通过认识抗原分子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关注免疫分子变化与解决医学问题的关联。
第二章
免疫系统
1.掌握T细胞、B细胞主要特点及功能;
2.熟悉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T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的特点及功能;
3.了解淋巴细胞的分类。
1.能理解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
2.培养学生的搜集免疫系统相关资料的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感免疫系统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树立热爱医学科学的观念。
第三章
免疫分子
1.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3.了解了解HLA的结构;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1.能理解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特点。
2.学会抗体的医学应用并能理解其意义。
培养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和整体化的能力。
第四章
免疫应答
2.熟悉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及基本过程;
体液免疫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效应;
细胞免疫的概念及生物学效应。
3.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耐受的概念及意义;
免疫应答的调节。
1.能根据免疫应答的机理解释相关的疾病;
2.能理解T、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3.能解释免疫耐受相关的疾病。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就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第五章
超敏反应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2.熟悉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3.了解其他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能解释各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机制。
增强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敢于创新、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第六章
免疫学应用
1.掌握人工自动和人工被动免疫法的概念、特点、用途;
计划免疫的概念、程序、常用生物制品及注意事项。
2.熟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的概念,常用方法及用途;
3.了解细胞免疫检测的原理及方法。
1.能理解生物制品的应用原则与计划免疫;
2.学会应用免疫标记技术的及免疫细胞检测技术。
通过免疫学应用的学习,形成未来自觉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理论解决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七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1.掌握病毒的结构与组成、抵抗力及病毒的致病性。
2.熟悉病毒性感染的防止原则。
3.了解病毒的增值过程及检查病毒性感染的常用方法。
1.根据遗传与变异特点,解释生活中与病毒相关的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治疗方案;
2.理解了解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特点及其意义。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章
常见的病毒
1.掌握常见病毒的感染方式及致病特点。
2.熟悉常见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3.了解其他病毒的致病性。
1.能理解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测及防治防治原则;
2.能解释病毒属的共同生物学特点与传播方式。
关注病毒感染与临床疾病的关联,形成未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自觉应用病毒相关的理论。
第九章
细菌的基本特征
1.掌握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感染方式与途径。
2.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操作、条件致病菌及菌群失调的概念。
3.熟悉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方式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4.了解医院感染的控制及细菌的培养。
1.学会细菌的人工培养并能理解人工培养状态下细菌的生长状态与生长规律
2.能学会应用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方法。
通过组织分工合作、搜集分析资料、讨论组织发言容、幻灯制作及口头报告,养成“团队合作”精神。
第十章
常见的病原菌
1.掌握常见病原菌的感染方式及致病特点。
2.熟悉常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3.了解其他病原菌的致病性。
1.能理解各主要代表菌种的致病性。
2.通过学习常见病原菌的感染方式及致病特点,能解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
3.学会各种消毒的方式方法并能解释其原理。
培养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和整体化。
在面对大量知识时,能够“纲举目”,形成在学习中迅速总结要点和规律的能力。
第十一章
真菌
1.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菌落特征。
2.熟悉真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了解常见致病性真菌的种类及所致疾病。
1.能解释各种真菌引起的疾病的发生机制;
2.能熟知生活中的致病性真菌的种类及所致疾病。
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知识综合运用和交流表达能力。
第十二章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1.掌握人体寄生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的概念。
2.熟悉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作用和宿主的免疫作用。
3.了解寄生虫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及人体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学会寄生虫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及人体寄生虫病的防治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和交流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三章
常见人体寄生虫
1.掌握线虫与吸虫虫卵形态特点、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掌握猪肉绦虫与牛肉绦虫的区别;
掌握阴道毛滴虫、疟原虫形态特点及致病性。
2.熟悉线虫、吸虫的生活史,熟悉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及致病性。
3.了解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的危害。
1.能解释各种常见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的发生机制;
2.能熟知生活中的致病性寄生虫的种类及所致疾病。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以整体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容
章次
主要容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
课时
了解
熟悉
掌握
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
采用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互动式、启发式及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兴趣。
1
2.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容
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与医学的关系
1.抗原的概念、特性;
抗原特异性
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2
2.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意义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1.T细胞、B细胞主要特点及功能
授课过程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以PPT课件为主,图文、动画、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理论讲授。
2.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生物学功能
3.T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4.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的特点及功能
5.淋巴细胞的分类
6.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生物学功能
1.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功能
3.HLA的结构和意义
第四章
免疫应答
1.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4
2.免疫应答基本过程
3.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
4.细胞免疫生物学效应
5.免疫耐受的概念
6.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五章
1.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
结合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以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讲授。
2+2(实验)
2.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3.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1.人工自动和人工被动免疫法的概念
以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和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授课,配以动画、视频及录像等。
2.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的概念
3.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的常用方法
4.细胞免疫检测的原理及方法
5.常用生物制品及注意事项
1.病毒的结构
2.病毒感染的防止原则
3.病毒的增值
4.检查病毒感染的方法
5.病毒的致病性
1.常见病毒的感染方式
在讲述中可适当结合动画、临床病例、相关图片和视频,并通过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2.常见病毒生物学特性
3.其他病毒的致病性
4.常见病毒防治措施
5.常见病毒的致病特点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4+4(实验)
2.医院感染的控制
3.细菌的感染方式
4.消毒、灭菌、防腐
5.条件致病菌的概念
6.细菌的培养
1.常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以课堂讲授为主,以PPT为主要媒介并结合播放相关动画,适当板书,并通过问答的方式讲解。
5+2(实验)
2.常见病原菌防治措施
3.常见病原菌感染方式
4.常见病原菌致病特点
5.其他病原菌
第十一章
1.真菌的形态结构
以课堂讲授为主,以ppt为主要媒介并结合播放相关动画,适当板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2.真菌的培养特性
3.真菌的致病性
4.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5.真菌的防治原则
6.常见致病性真菌
7.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十二章
1.人体寄生虫、宿主、生活史的概念
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问题导入式、对比总结式方法进行讲解。
2.人体寄生虫感染阶段
3.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4.宿主的免疫作用
5.寄生虫的病原学诊断
6.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
1.线虫与吸虫形态特点、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借助图文、动画、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辅以板书进行理论讲授。
2.阴道毛滴虫、疟原虫形态特点及致病性。
3.线虫、吸虫的生活史
4.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及致病性
5.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的危害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总负责。
各位专业教师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
基本流程包括:
1.教学准备。
在教学准备工作中,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特点,及学生情况选用合适且质量较高的教材。
并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制定合适的教学日历。
2.集体备课。
教研室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提供了教师合作、探讨、实践的途径,通过教师间思想火花的碰撞,集体智慧的分享,精华糟粕的取舍,促使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拓展教学的方法与思路,进一步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备课水平,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
根据不同的生源可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发挥不同地区来源、类型学生的优势,并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将课程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
以多媒体讲授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实物标本、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由于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的容(致病性、免疫性、诊断、防治等)均涉及到免疫学基础,有其在的连贯性和衔接性,相互渗透,且有规律可循,故教学讲授顺序可拟定为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
考虑到毕业生知识结构、文化层次、学习能力等条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以利教师教、学生学,在制定学期授课计划的顺序时亦可考虑为医学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免疫学基础或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各论、人体寄生虫。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易懂易学为原则
4.课程考核。
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考核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
建立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成绩评估应针对不同生源,采用多样形式,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练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学习态度、阶段测验及考试情况综合评定。
5.总结反馈。
为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督导组领导听评课检查、教师同行听评课、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监督教学质量。
通过各位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瑕疵和不足,进行修正和改进。
(二)课时安排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授课48学时,包括理论课38学时、实验课10学时。
详见课程容。
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理实一体、知识层面递进式培养,将课程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采用课实验、社会实践健康宣教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五、教材与教参
(一)推荐使用教材
1.肖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高等教育,2010年。
2.许正敏、朝晔主编《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2版,人民卫生,2010年。
(二)参考资料
1.肖纯凌、富玺《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人民卫生,2010年。
2.富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人民卫生,2009年。
3.晓红主编《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指导》,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六、考核评价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护理专业考查课,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该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过程管理与期末测评相结合,平时过程管理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操作(包括实践动手、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实验报告书写情况、作业完成质量等方面,占考核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总成绩的7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免疫学 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