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521735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68.24KB
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
《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计
198
4
227
6
342
15
767
会计专业现有从事专业教学的专业教师共有46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外聘兼职教师有19人,专职教师6人,双师结构总比例占有50%以上。
现已形成了一支师资力量较强、教学水平较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的师资队伍。
全教研室教师也十分注重教学科研的结合,取得了较多的教学、科研成果,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参与各级各类课题(包括国家级)共计44项。
现正在全体动员,全力进行院级专业试点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
二、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意义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建设会计学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
会计教研室的全体教师项充分认识建设特色专业的重要意义,按照两部有关加强“质量工程”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江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型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特色专业是指高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是高校建立专业品牌的有效途径。
三、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为了将会计专业建设成有特色专业,我们设定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1.通过三年时间的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以工作导向的特色办学体系,建立起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以志愿投身教育,胜任“双师”型教学的高学历教师为核心的,吸收从业注册会计师与会计岗位优秀人才,建设适合高职会计教学的优秀教学团队;
3.建立起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技术进步的要求,并与会计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建设以精品课程为主体的教学资源体系;
4.建立以课堂艺术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体系;
5.建立起高质量的“内外三层双轨三能力”专业实训体系与监督评价体系;
6.形成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学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
四、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1.转变专业办学导向,突出专业特色。
在改革中确立工作体系导向,着重突出高职会计教育特色,形成高职会计教学与企业需求、与社会考核、与经济发展进程“三接轨”的办学体系。
2.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教学理念,创新会计专业人才的科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按照这种理念,本专业将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强实训教学,形成课程实训、专项社会调查、专业实习、顶岗操作等组合的实训体系。
重点突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继续学习能力培养等难题。
3.全面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我们在已经完成实训体系建设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济争取学校支持,用三年时间,完整建设高职会计专业实训体系,建设重点有两个:
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校外与会计师事务所共建教学实训基地,形成“同心圆”型实训基地网络。
4.加强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一要按照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要求,推动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优化。
二要着手每门课程教学创新,形成课程内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科学配置,建设精品课程体系。
三要重构适应高职的、科学的教材(课本与实训讲义)体系;
四要改革考核体系,要让能力考核占据较大的比重。
5.加强专业教育文化建设。
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形成优秀的专业改革文化,特别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主要旗帜上是“趋同”。
明显出现了会计改革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非协调性,这种差异也必须在专业特色建设中寻找到创新之路。
6.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现在本专业“双师型”教师率达到了80%,还有一定的空间,努力实现90%以上双师型的目标。
5.加强科研建设,提高学术水平。
充分发挥现有科研优势,提高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本专业社会知名度,加大专业改革的前瞻性研究。
至2011年底,完成至少1项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科研课题,至少发表20篇科研论文(含提交的研究成果)。
五、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过程设计
整个特色专业建设分为4个阶段,全程历时3年:
第一阶段:
课题调查,约半年。
主要任务“收集资料,摸清情况,分析比较,理清思路”,通过夯实基础,尽量吸收他人智慧结晶,为形成特色专业建设思路提供原始资料保障。
第二阶段:
课题务虚研究,约半年。
主要任务“专题研究,深入剖析,综合整理,科学设计”,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若干个可供选择的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第三阶段,特色专业建设方案试验,约1年。
主要任务“优选方案,择点实验,微调修正,成熟运用”,通过实验,凝固出一个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第四阶段,特色专业建设实施,约1年。
主要任务“把握重点,由点到面,逐步推展,全面施行”,真正把本专业建设成为“高质量、有特色、永久性的稀缺教育资源”。
贯穿于整个过程,课题组高度关注4项重要内容:
1.资源积聚:
实训基地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因此,资源积聚成为本特色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
希望得到学院大力支持。
2.科学规划:
本特色专业建设应该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预先的充分研究与方案设计成为本特色专业建设的科学规划组成部分,使得本特色专业建设从开始就立于必胜之地。
3.团队优化:
人才是本特色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
本特色专业建设应该是相关专业教师的责任,通过组织动员,确定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角色,相关专业教师才能形成优秀团队。
4.制度设计:
通过制度系统化设计,将本特色专业建设成果凝固下来,形成科学运行的管理机制。
5.教材精品:
通过规划,分两个方向实施:
一是文字教材的编写规划;
二是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六、会计学特色专业成果预测
本特色专业通过3年建设,在以下7个方面取得明显的改变:
1.优化教师队伍。
使师资队伍的结构进一步合理化,整体实力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形成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另行规划,将申报省级教学团队),打造高级别教学团队。
坚持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通过岗前培训、教学观摩、导师制等有计划、有组织的针对性培训,使青年教师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尽快熟悉教学基本环节和掌握基本教学技能,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2.确定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侧重确立符合专业特点与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南昌注册会计师协会(进一步与江西省注册会计师)合作,培养注册会计师方向的人才;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有明显特色,就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合理设计培养体系结构表,建设科学合理的、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创新性和科学性,能体现“专业特色化、人才能力化、课程精品化、教学艺术化”的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3.过程设计规范。
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模块、个性化培养模块、配套激励机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学硬件资源的整合与深度挖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设计;
形成实训体系网建设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等专题规划,确保本特色专业高质量、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4.实训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校内实验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践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现已经与南昌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最终形成“同心圆”型实训基地网络。
在教学中,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时间,要求在三年中,每个学生在实验室仿真实训的时间不少于200课时;
参加单位会计专业调查不少于3个;
在校外实训基地有不少于六个月的现场实习与顶岗实践时间。
5.教学改革出硕果。
特色专业建设要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建立完备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建立健全专业教学督导制,坚持专业负责人与教研室听课评教制度、同行教师听课评教制度以及学生评教制度。
采取听课评教、研讨式评教、公开评教结果等多种形式,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反馈与监控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6.教材建设有特色。
重点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有所突破,重点建设一批适合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精品课程或特色课程,使50%以上的专业课程成为各级精品课程,形成特色精品课程系列。
7.科研的前瞻、探索作用得到极大的发挥。
加大对教师参与科研的鼓励力度,通过3年的努力,经济学研究与特色专业建设理论研究要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预计发表论文10篇,提交研究报告20篇、调查报告6篇,科研成果总量要超过48万字。
七、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基础分析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的前身是江西电大的财务会计专业,有着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
从2005年起,财务会计专业改设为高职会计专业。
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结构、教材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办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1.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会计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基础雄厚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兼职教师33人,其中专职教师6人。
谢力军教授是全国优秀教师、省级高校名师、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师德标兵;
教师中,教授2人,高级会计师3人;
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3人;
注册会计师1人,会计师4人;
已取得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6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有3人。
教师分别毕业于全国各地10余所院校,职称、学历结构合理。
会计专业常年聘请企事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目前长期聘用来自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兼职教师有7位,其中高级职称4人,企业财务总监2人,注册会计师4人,会计师3人,他们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效地增强了会计专业教学工作和技能训练工作。
会计专业为培养一支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先后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校企合作单位参加一线实践活动,并要求所有青年教师每年暑期必须顶岗实践一个月,鼓励教师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担任社会兼职。
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践等方式强化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其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以上学位。
定期举行优质课评比、职业教育论文评比、教学课件大赛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经济师等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专业资格证书。
理论水平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基本形成,现在专职教师的“双师型”比例超过80%。
多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学术研究,完成大量的科研工作,成果数量和质量在全校名列前茅,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参与省部级、省厅级以上各级各类课题(包括国家级)共计44项,出版著作、教材7部,许多科研成果被国家级、省级政府采纳。
大量的研究成果被以学术讲座的等形式灌输给学生,提振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验实训设备与条件
本专业现有的实训基础设施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校内实训室包括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设在本省企业,现有6个;
加上与南昌注册会计师协会、江西电大财务系统联合,打造南昌区域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实训网络,以及江西区域内的行业实训网络。
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财务软件是最新版的,已成为会计电算化上岗证书的培训基地。
(1)校内实训室情况
①会计手工实训室:
一般要求任课教师经常使用,按照手工会计要求处理教学问题。
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
建成于2005年12月,投资60万余元,建筑面积100m2,拥有计算机80台、桌椅80套、服务器一台、用友会计电算化软件一套,配备了成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实训室开出率为100%,保证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校外实训基地情况
本专业于2001年成立了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部分委员为本专业兼职教师,并以此为依托,与南昌注册会计师协会、平海投资、江西电大系统等单位签署协议共建了6个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2个网络化实训基地体系。
目前,各实训基地运行正常,已建立了较为科学的管理制度、安全保护制度和日常的评估考核制度,配备了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较强管理能力的实训教师,每年均可安排本专业部分学生顶岗实践。
3.会计专业课程开设上具有特色
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专业课设置上遵循由“基础会计→中级财务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的规律。
会计电算化课程所用教材、讲授内容及课时设置都有别于其他职业院校。
我们的课程体系结构主要有以下特色:
(1)课程体系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基础理论科目的设置以够用为原则;
专业课程的设置按岗位的要求设置;
与职业资格相关的课程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要求进行。
课程开设分八大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选修课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模块、顶岗实习模块。
对应课程,我们在教材的选用上,一是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获奖教材、考证教材;
二是选用近期出版的教材;
三是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会计仿真实训操作等实训讲义化。
(2)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加大了实践课程比例,在2008年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的比例大于50%。
经过一段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包括随课分散实训、分课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项企业会计活动考查、岗位实习等多种形式、系统化的实训教学体系。
①随课分散实训:
随课分散实训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
本专业开设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统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等课程都要安排随课分散实训。
随课分散实训要求前后连贯,密切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和进度全面系统地安排。
通过随课分散实训使学生熟悉和巩固课程理论知识,提高专项实用技能。
②分课综合实训:
分课综合实训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专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要单独开设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进行课程综合实训,使学生体会真正的会计工作。
实训时间安排在各自理论课程结束后,基础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各为期1周,财务会计实务为期2周。
③专业仿真实训:
专业综合实训是在会计专业毕业生全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次专业综合实训,时间两周,安排在第五学期学生实习离校前。
该实训所用教材是我们会计试点专业的改革成果,其内容包括手工和电算二部分。
学生首先进行手工操作,然后再用同一套资料进行电算化操作。
④专项企业会计活动考查:
专项企业会计活动考查是利用假期,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就近到企业进行为期1周左右的考察。
学生带着教师设计的课题,深入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看、问、谈”等方式,做好调查记录,回校时,交出考察报告。
⑤岗位实习:
岗位实习是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岗位实习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习结束时,学生要根据学校要求,结合岗位实习的体会以及收集的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合格的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的选择采取学校推荐和学生自选相结合的原则确定。
学校选派经验丰富的同志作为实习指导教师,以保证实习计划的落实。
本专业的岗位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的下学期。
(3)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将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证书相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2007年的(以及以后年度)教学计划中,对应课程我们专门开设了一个栏次,列明需要考证,并可以用社会考试成绩替代的课程。
4.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评价
多年来,会计专业一直都非常注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坚持“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双证率”达95%以上,一次性就业率达均超过80%。
自2005年以来,该专业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均超过90%,专业对口率达65%。
八、会计学特色专业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
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到对学生的毕业要求,我们已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创新,并从2006年9月份开始在本专业实践。
我们计划对已改革的培养方案作进一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
我们已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培养目标的确定
会计专业侧重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信息处理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使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既能熟练掌握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熟练操作各种会计软件,懂得会计软件的选择、维护、评析及开发、设计原理;
又能熟练运用经济法、税法及成本计算、财务管理以、审计技巧。
(2)通过会计岗位能力分析开设对应课程
会计专业学生岗位能力分析表如下:
能力细分
开设学期
支持课程
会计专业能力
会计核算能力
第1、2、3学期
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
成本计算、核算能力
第4学期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能力
第4、5学期
财务管理能力
第5学期
审计能力
审计
会计综合操作能力
会计仿真实训
会计预(决)策能力
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
其他相关能力
计算机操作能力
第2、3、5学期
计算机文化基础、办公自动化
统计能力
第3学期
统计
纳税申报能力
税法
实用英语应用能力
第1、2学期
高职高专英语
(3)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创新
我院会计专业首次将会计实践教学环节设定为随课分散实训、分课综合实训、专业仿真实训、专项企业会计活动考查、岗位实习等五种方式。
从2008年6月开始严格遵照执行。
为配合新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我们编写了“会计仿真实训”讲义,为专业综合实训所用。
在以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计划增加或改进以下内容:
(1)提倡教学艺术。
我们要求课任教师增加每门课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艺术发挥,吸引学生学习。
并计划组织相关教师研讨教学方法,将经过研讨的各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写入人才培养方案。
(2)改革考试模式。
目前以教室考试为主的模式有许多弊端,不利于引导学生学习。
改革考试模式,增加对动手能力考核是改革的方向,尤其是实践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
(3)实现校社接轨。
继续根据社会发展和实践需要优化课程设置。
允许用社会考试成绩替代指定课程成绩。
2.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我院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全面、全过程、全员的控制与管理。
会计专业教学管理包括课程管理、教材管理、实验室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教风管理、学风管理等。
在未来2—4年中,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将全面创新性建立,并在以下方面突出特色:
(1)建立学校、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课程评价制度体系
课程评价是整个高职高专教育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按照课程评价理论,评价体系应由校内、校外(即教育系统内部与教育系统外部)两部分构成,但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则较多地针对教育内部进行。
会计专业多元课程评价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评价主体多元化。
课程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用人单位、行业组织、专家委员会等。
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
在设计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不但应反映学校的评价要求,还应体现学生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需要。
②评价方法多元化。
采用符合能力本位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
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形成以口头与书面问答、技能测试、课程实践作业、社会实践、实习报告、向学生问卷调查、向企业问卷调查、访谈等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课程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③评价标准多元化。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表现在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
评价者不能以一元的认知标准来对课程状况进行分析,而是将课程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评价体系的基本指标。
课程评价体系标准的多元化有一个基本核心,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身即是多元化的发展,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不同学生,都能按照其个性倾向性得到发展。
评价标准就是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校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标准和用人单位评价标准。
(2)完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
在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实际,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细化学院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尽量做到定性少,定量多,建立一套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以企业评价学生实习、实训为主导的校企双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该机制与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相配套,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保证本专业所有的学生有半年以上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并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水平,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的基础上,力争使绝大多数学生为合作企业接受。
(3)建立共享教学资源库制度体系
结合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专业中的每门专业课都要有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项目案例库、理论习题库、技能训练库、模拟试题库等专业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在校园网上可以浏览下载,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同时开设网上答疑区。
3.课程与教材建设
按照“理论必需,够用为度,实践为重”的原则,在现有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重组,通过有效的课程整合,使课程内容体系更加科学、高效。
(1)补充会计职业急需的内容
根据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增加有助于就业、综合能力提高的课程,把收银技术、出纳实务增加到《会计基础与实务》课程当中。
(2)打破原有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构建会计专业特有的课程体系
按照“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强化技能,突出特色”的课程设置原则,将原来的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加强会计实务与企业经营业务的融合,模拟纳税申报操作,增强学生会计核算、纳税申报与纳税筹划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在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精品课程系列化
与企业联合成立课程建设小组,负责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材编写、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方法研讨等工作,并根据岗位技能需求进行课程建设。
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教材使用与建设、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等。
至2010年,建成《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学》等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形成系列化核心精品课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会计学 特色 专业 建设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