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何必舍近求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1733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9.60KB
作文写作何必舍近求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作文写作何必舍近求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写作何必舍近求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远了看,以后影响人生的发展。
新课标对于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做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这个要求似乎很高,似乎从教师的抱怨中很难达到这个目标,但是否就无法企及呢?
显然不是这样。
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不会写作文的同时,不妨反思一下自身,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有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与作文写作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被割裂开来。
对于文本,教师逐一钻研,潜心体味:
从句段到篇章,从大意到中心,从分析到归纳。
备课不可谓不细,讲析不可谓不精,教师感觉良好,学生有所触悟。
只是可惜,缺了一把火:
缺了在“借鉴”上的点拨引导;
缺了用范本之“长”联系对照已文之“短”;
缺了趁热打铁,及时进行“说文”与扩散思维的训练。
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往往也仅就作文论作文,忽略了与课文的联系,忽视了范文指导下的训练。
有人也会辩解:
“讲课便是一种借助课文的一种演示。
久之能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写作要领。
”此话有一定道理,但须得明确一点:
学校教育从全过程来看,固然是一种潜移默化,但从某一学科或某一节课来看,则主要实施强化训练。
这种训练要求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并力求取得良好成绩。
为此,它必须目标明确,要点突出,方法适宜,注重训练。
高考中语文试卷除了字音、字型默写填空紧扣课本外,其他部分似乎与课文无关,课文的处境便有些微妙了。
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一样,因为高考不考,只要做做题目就能考高分了。
当学生考试时作文不好时,就会抱怨自己没有素材,语言不够优美等等,只会手持“优秀作文选”却忘记了经典中的经典的语文课本中“优秀作文选”。
我们不妨少发些牢骚,在课堂教学中探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之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的作用。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其入选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
无论是作家、作品、作品中价值取向及写作特色,都有借鉴之处。
这就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课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
从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情感
当我们在课堂上从句段到篇章,从大意到中心,从分析到归纳,完成对文章的解读后;
当学生在说没有素材的时候,我们不妨带着他们一起从课文中来寻找写作的素材,史铁生、海伦·
凯勒身残志坚,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在文坛上有所成就;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人格;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苏轼、辛弃疾空有理想但却壮志难筹的悲凉;
司马迁身处逆境,仍然写出光照千古“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韩少功、柯灵、曹文轩对家对故乡的独特感悟等等。
我们会发现,课本的中素材是如此之多,如果能把这么多的素材合理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学生就不必在那里抱怨没有时间去看作文书找不到写作素材了。
要想实实在在地让学生从课本中积累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每一个单元后,总结一下本单元中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资料,从作者自身的经历到作品的内容等等;
当然除了事例的积累,还有名言名句的积累。
利用讲课文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二、从课本中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要评价一篇文章有特色,不仅看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看其写作技巧。
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
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如处云里雾中。
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从课文中学习细节描写的技巧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
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葛朗台看到金匣子后的一连串的动作,反映了其的贪婪;
祥林嫂的三次细致入围的肖像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一个农村妇女的迫害之深。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细节,分析其在丰富文章内容和深化主题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进行有意识的写作训练。
这样学生感觉写作训练变得真实而有的放矢。
、从课文中学习借景抒情的技巧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常借助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融情于景,朱自清通过荷塘月色的朦胧、静美传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
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
可由此引导学生对景物和情感之间关系的把握。
中学生作文中常常要写景,但大都是为写景而写景,却忘记了创作中写景的目的——服务于文章主旨。
这样的作品就如只知一味涂脂抹粉实际却又庸俗不堪的女子一样,徒有其表,难掩其质,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尝试一下应用修辞呢?
可就某一处景物进行片段描写,从中表露出感情的倾向。
、从课文中学习修辞应用的技巧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优美,有时就是看文中是否恰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应用会让文章添色不少,古今一些大家无不是修辞手法应用的高手,朱自清在描写月下荷塘的美景时用了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修辞,完美表现了婀娜的荷叶,羞怯的荷花的风姿。
李白梦游天姥时用夸张的手法,呈现给读者一个独特的梦境,把理想寄予其中。
教师可在分析这些写作特色后,不妨再拓展一下,如果学生也能在文中用到修辞无疑会给文章增色。
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让学生能够把修辞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还应该让他们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妙用,例如,比喻: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
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这样的文字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又符合文意,想不得高分也难啊。
三、从课文中学习个性化的语言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大家,各有各的语言特色,有的语言优美,有的语言朴素,有的风格豪迈,有的风格飘逸,也正因为此,他们的文字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学生在些作文时,往往语言不仅没有特色,而且千篇一律,看一千个人的作文和看一个人的作文没有什么区别,比如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语形容人的眼睛,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写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这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
《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写,鲁迅着重从三处肖像描写来刻画祥林嫂的生活状态,第一次时脸色虽青黄,但脸颊还有血色,顺着眼;
第二次来鲁镇时,她脸上已没了血色,还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在她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三次肖像描写,非常符合祥林嫂的身份,贴切地反映了这个悲苦女人一生命运的发展变化。
从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词儿将使人物形象失去个性特征。
课后可让学生就班级中某个同学的肖像进行刻画,下节课可让学生读,来猜猜这个同学是谁,体验一下自己的描写是否成功。
此外,在课文中还可以学到文章刻画人物心理、构思、语法、逻辑等方面的技巧。
实践证明,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语文课本,把语文课本真正重视起来,让语文教学真正为作文写作铺路,使学生不仅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文 写作 何必 舍近求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