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节能评估报告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16484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76.06KB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节能评估报告Word下载.docx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节能评估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节能评估报告Word下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1.1.2单位性质:
民营企业
1.1.3单位地址:
1.1.4法人代表:
1.1.5项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1.2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
(二)建设地点:
本项目拟建地点百善镇工业园,淮六路西,泗许高速出口以
东,高速引路以南。
(三)项目性质、类型:
项目性质为新建项目,类型为工业生产类。
(四)项目投资及建设规模
1.项目投资
(1)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17000万元
(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资金:
17000万元
2.建设规模:
项目竣工后形成年回收分拣加工废旧物资30万吨的生产能力。
1.2.1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显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全面推进改革与发展。
在今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
要研究制定鼓励废物回收和资源再生利用的政策法规;
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总书记和总理的讲话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务必要坚决贯彻落实,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高度,允分认识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的紧迫性和深远意义。
1、再生资源回收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十分匮乏,主要45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铜和铁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
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方面,由于国内资源的保障程度不断下降,我国某些重要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如去年我国铁矿石、氧化铝的约50%、铜资源的约60%、原油的30%以上依靠进口,增大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风险。
另一方面,我国每年约有500万吨的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的废纸及大最的废塑料、废玻璃、废旧电器等废弃物资没有被回收处理,资源严重流失。
在发达国家,废钢铁、废铜、废橡胶的回收利用率都达到了90%,我国的回收利用率仅为40%左右。
据测算,如果我国目前的再生资源能够得到完全回收处理,其再生价值可达:
300—350亿元。
因此,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不但能够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可以大大缓解经济建设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与破坏,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物质保障。
2、再生资源回收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长的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生产单位GDP的资源消耗量是发达国家的十几倍,若继续沿袭传统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资源和环境支撑将难以为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目标就无法实现。
循环经济是当今国际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强调的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表现形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而再生资源是实现这一循环的关键环节。
因此,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实现我国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发展,走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3、再生资源回收是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生态建设措施,但由于历史和主客观等诸多因素,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已达70多亿吨,占用土地5亿平方米,从卫星上看,我国大中城市被成千上万个垃圾埋场包围,对土壤、地下水、大气造成的现实和潜在污染相当严重。
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有效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
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目前,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规模已达60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可达到18000亿美元,而我国再生资源利用总值估计只有10多亿美元,不仅远远落后发达国家,而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县辖1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043平方公里,南北长100余公里,106万人,县内大中型煤矿、化工等企业20余个,每年回收废钢铁、废纸、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市场交易额4亿多元。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一些收购点、无证摊贩、流动收购违法收购赃物,为犯罪分子提供销赃渠道,致使电力通信电缆、窑井盖等城市公用设施被盗现象屡有发生,部分居民的家庭用品被顺手牵羊,给社会治安和居民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将进一步规范回收行业的经营行为,使回收行业中受赃、销赃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缓解我区治安的压力。
1.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是个商业行为,它还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是全国供销总社“十一五”期间实施的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县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有利于促进全县循环经济的发展。
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证明设置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比较适合**的实际,即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交易中心、乡镇(街道)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社区回收站的三级网络。
在这三级网络中,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交易中心规模大、功能全、信息灵,集堆放、分拣、拆解、处理(段割、压块)、交易于一体,集中经营处理各回收市场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工程的中枢;
各乡镇(街道)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规模中等,主要是把各乡镇回收站和工厂投售的再生资源积存、分拣、分批运到回收加工交易中心交易;
社区回收站小规模经营,主要是承担为社区服务、方便居民投售生活性废品、及时把回收的再生资源运到回收市场投售、确保区域环境洁净的职能。
通过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回收和利用工作,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规模经营和一体化进程,既解决市容和二次污染等问题,更能降低整体交易成本,提高社会综合效益。
建立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牵涉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行业和政府的许多部门,需要社会关注、全面参与和政府的重视。
应在政府的支持推动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金融、信息化和资本市场等手段,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化运作。
1、政府应大力支持,推动其产业化发展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战略工程,也是一个弱势产业。
为使其具有生命力和价值,我们不仅要立法进行规范,政府还要制定政策进行引导和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在资金的筹措、网络的建设、项目的运营上,坚持市场化、企业化运作为主,同时考虑到其公益性和战略性,政府在土地、工商、税收、城管、公安、环保和资金上给予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如在建设用土地方面,应指定专门用地或优先落实建设用地指标,优惠土地价格;
在资金方面,政府安排资金予以支持或给予贴息;
在税收方面,对纳入回收利用体系的回收和利用业务,税收上予以优惠;
在管理方面,应设立门槛,对经营资质进行认定等。
2、构建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努力构建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三张网络”,提升再生资源行业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通过建设居民社区回收站,完善、改造各乡镇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整合流动收购,形成全县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二是建立以行政管理部门为监管主体的行政监管网。
严格规范回收行业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促进回收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由社区物业部门及农村居民代表组成的社会监管网。
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部门、居民等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县将建设11个绿色社区回收站点,回收率将达到80%以上。
3、争取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行业管理
再生资源行业社会性强,回收网点多而分散,回收主体复杂多样,市场管理难度很大。
县供销合作社要主动参与再生资源市场建设和管理,积极争取发展改革、商务、财政、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与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协调行动,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坚持自身经营与为行业服务并重,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4、明确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投资主体,努力推进市场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坚持“集中经营、规范管理”的原则,明确市场投资主体及市场产权,推行企业化管理,避免政府成为投资主体,落实管理主体,完善服务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引导经营户纳入市场集中经营,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市场高效、规范运作的程度。
5、切实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从业人员的管理
采取疏导的办法,整合现有回收行业从业人员。
制订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管理办法、落实管理责任,严格对从业人员的管理。
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法律规范、业务知识、服务规范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1.2.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项目总投资17000万元
(2)建设期2年
(3)占地面积120亩。
(4)总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
(5)年均经营收入20550万元
(6)年利润3470万元
(7)年税金200万元
(8)投资利润率16.9%
(9)投资回收期6年(含建设期1年)
1.2.5项目实施进度
1、建设工期
本项目建设工期24个月。
2、进度安排
预计前期准备阶段1个月(不含项目审批、设计、招投标),工程正式施工阶段22个月,工程验收阶段1个月。
资金一旦到位,即抓紧开工建设。
要加强领导,加强监管,全力以赴,抓好工程各阶段的衔接,严把质量关和安全关,坚决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保证项目高质量按计
划完成,以期尽早投入使用,发挥效益。
第二章节能评估的主要依据
2.1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4月1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施行);
(3)《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
(4)《国务院关于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2005]40号);
(5)《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发改委2007年4月);
(6)《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21号);
(7)《“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发改环资[2006]1457号);
(8)《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
(9)《某省节约能源条例》;
(10)《某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
(11)《某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某省“十一五”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12)《关于加强工业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消耗准入管理工作的通知》(皖发改工业发[2006]1197号);
(13)《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本)》(发改委令第40号)
(14)《**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试行)》;
(15)《**市产业导向目录—制造业部分》。
2.2规章和有关规划、产业政策及准入条件
(一)《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
(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
(三)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
(四)《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号);
(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21号);
(六)《国务院关于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2005]40号);
(七)《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第65号);
(八)《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
(九)《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发改委、科技部2006年修订);
(十)《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令第81号);
2.3省、市有关规定
(一)《某省节能监察办法》
(二)《某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与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三)《**市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
(四)《**市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五)《**市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4标准、规范、技术规定和技术导则
(1)《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2589-2008);
(2)《用能设备能量测试导则》(GB6422-2009);
(3)《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GB17167-2006);
(4)《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3484-2009;
(5)《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3484-2009;
(6)《设备热效率计算通则》(GB/T2588-2000);
(7)《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GB/T13234-2009);
(8)《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15587-2008);
(9)《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3485-1998);
(10)《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3486-1993);
(11)《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GB/T7119-2006);
(1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1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01
(1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T50054-1995
(1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T50052-1995
(16)《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
(17)《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18)《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0)《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1994
(21)《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60-1992
(2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2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2.5其他相关技术资料
<
某省**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
第三章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3.1建设方案选择原则
3.1.1场址地点、占地面积及地理位置
本项目建设选址地点,位于**县百善镇工业园,淮六路西,泗许
高速出口以东,高速引路以南,占地面积120亩,交通便利。
3.1.2土地利用现状
场址为规划建设用地,整个基地地势较平坦。
3.1.3场址建设条件
1、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场址已由**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勘察队完成施工段岩土工程详勘。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土以粘性为主,场区内地下水埋深1.3米,属上层潜水,水位受季节性雨水影响,变化明显,变化幅度约1.5米。
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场地和地基稳定,无采空、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适宜本项目工程建设。
按国家地震局有关文件,本场地土的基本地震裂为6度。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中风化灰岩埋深80米,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为186米/秒,场地土不为软场地土,场地类别为III类。
属抗震有利地段。
2、气候、气象
本地区属于北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寒暖适中,年平均气温14.5℃,全年主导风向平均风速2.2m/s,年平均风速1.9m/s。
年平均降雨量863mm,年最大降雨量1441.4mm、年最小降雨量502.4mm,年平均湿度70%,年最大降雪深度20cm,霜期平均80天。
3、地表水系及地下水
**市东、西有寒武、奥陶系地质构成。
山丘平行延伸两侧,其余均为平原,海拔一般为23.5-32.5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为万分之一。
北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地基承载力山前地带可达18吨/平方米。
地下水层多为石灰岩层隙间水,含水较丰富。
项目区最大冻土深度20厘米,地震烈度6度。
建设用地的综合自然条件较好;
**区域大地构造属中淮地台鲁西隆起区南极,区境范围内除寒武系、奥陶系有部分裸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掩盖,低山残匠占全部总面积的4.7%。
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孔隙水储存于第四系砂层之中,主要大气降水为主补给水源。
浅层地下水流向与地形坡降及河流方向一致,由西北向东南。
地下水位升降随季节(降水量)变化,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
4、土壤条件
(1)层耕土,层厚0.3-0.5米,黄褐色,可塑、销湿,结构销密,以粉质粘土为主,为新近沉积土。
(2)层粉质粘土,层厚0.6-0.9米,灰褐色,可塑,含钙质结构核及铁猛质结核,粒径多为5-60毫米,土面光滑无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硬,中压缩性,结构较致密。
(3)层粉质粘土,层厚10.0-10.3米,地层描述同
(2)层粉质粘土。
(4)层粉土,层厚7.0-7.3米,浅黄色,中密,含钙质结核,粘径2-15毫米。
中夹0.2-0.4米粉质粘土薄层,局部成互层,粉质粘土呈黄褐色,可一硬塑状。
(5)层粉质粘土,未揭穿,棕红色,坚硬,中缩性,土面光滑无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硬,中压缩性,结构较致密。
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成果分析,结合地区经验,天然地基方案,地基承载力特征fak及压缩模理Es值建议采用下表:
地层编号
岩土名称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压缩模(MPa)量值
备注
(1)
耕土
80
开挖
(2)
粉持粘土
160
5.74
(3)
粉质粘土
190
6.48
(4)
粉土
180
9.26
(5)
280
8.84
若采用桩基方案,桩基设计参数,见下表:
层号
极限侧阻标准值Qsik(KPa)
极限端标准值Qsik(KPa)
87
3100
82
980
85
2800
990
3000
78
1000
70
2500
60
900
2600
98
1400
本工程记久性基础墙压力计算参数,见下表:
土层号
2
3
湿重度
19.9
20.0
内聚力c(Kpa)
52.4
41.6
内摩擦角¢(度)
17.9
15.3
挡墙基底土磨擦系数
0.35
5、交通运输条件
**环境优越,交通便捷。
符夹、青阜、青芦三条铁路穿境而过,北接陇海线,东连京沪线,西入大京九。
公路交通国道、省道四通八达,连霍高速、合徐高速呈“十”字型在此交叉,驱车南下合肥、东进港口城市连云港只需2小时左右。
距徐州观音机场仅有50公里。
内河航运入淮河、通长江,直达上海港。
本项目位于**县经济开发区内,202省道从区内经过,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交通便利,有利于产品、设备和原材料运输。
6、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
项目所需的燃料及动力方向的柴油、电、水都有非常有利的使用条件。
3.2建筑方案节能评估
3.2.1建筑维护节能规定性指标
按照建筑物能耗情况和围护结构能耗占全年能耗的比例特征,某省的公共建筑应按下列两类进行节能设计:
①甲类建筑——设有空气调节系统且单幢建筑面积大于等于20000㎡,或建筑高度超过50.0m的公共建筑;
②乙类建筑——设有空气调节系统且单幢建筑面积小于20000㎡,或建筑高度低于50.0m的公共建筑。
本项目公共建筑为乙类建筑。
建筑的围护结构是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分界线,室内外的热量交换主要是通过围护结构进行的,因此其热工性能的优劣,是直接影响建筑使用能耗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某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表3-3、3-4的规定。
表3-3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夏季遮阳系数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K[W/(m2·
K)]
重质结构
轻质结构
屋面
≤0.50
0.40
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
≤0.70
0.50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和外挑楼板
外门窗(包括透明幕墙)
遮阳系数SW(西向/东、南向/北)
单一朝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窗墙面积比≤0.20
≤3.6
-
0.20<窗墙面积比≤0.30
≤3.2
≤0.40/≤0.50/-
0.30<窗墙面积比≤0.40
≤2.7
≤0.35/≤0.45/0.55
0.40<窗墙面积比≤0.50
≤2.4
≤0.32/≤0.40/0.50
0.50<窗墙面积比≤0.70
≤2.1
≤0.28/≤0.35/0.45
屋顶透明部分
≤2.5
≤0.30
表3-4乙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夏季遮阳系数限值
0.70
1.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再生资源 回收 体系 项目 节能 评估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