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春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514587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04.42KB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春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春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春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唐朝
D.宋朝
5.小明同学制作了一张知识总结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
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③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6.如图中的这位民族英雄是
A.岳飞
B.文天祥
C.郑和
D.戚继光
7.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宋朝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丰饶的粮仓。
④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8.(题文)唐太宗时,有位杰出的使者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下列选项中描述的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鉴真东渡
B.赤壁之战
C.玄奘西行
D.开凿大运河
9.京剧《澶渊之盟》中台词唱道:
“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
”戏词中的“寡人”应是()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高祖
10.唐太宗说:
“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做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
“一个统治者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君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这段话中魏征认为统治者要
A.轻徭薄赋
B.重视人才
C.善于纳谏
D.提倡节俭
11.诗人刘禹锡《百花行》: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
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描写的是()
A.隋朝的强盛
B.唐朝前期繁荣景象
C.隋末的衰败
D.唐朝末期藩镇割据
12.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下列对五代十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五代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十国分布在南方长江流域
B.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C.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政权大分裂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统一的趋势始终客观存在
13.隋朝有位商人经常将丝绸等特产通过大运河从涿郡贩运到江都去。
请仔细想想,这位商人不必经过下列哪段运河?
A.邗沟
B.通济渠
C.永济渠
D.江南河
14.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期的影响,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影响的是()
A.隋唐三省六部制
B.北宋杯酒释兵权
C.北宋分化事权
D.唐朝轻徭役薄赋
15.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广州
B.开封
C.泉州
D.景德镇
16.《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中详细介绍了隋朝昙花般短暂的辉煌。
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的创设
C.“贞观之治”
D.大运河的开凿
17.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唐太宗在位时期与吐蕃和亲的公主是()
A.长乐公主
B.太平公主
C.文成公主
D.金城公主
18.下列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①金
②辽
③西夏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19.郭沫若说: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称的是()
A.唐高祖
B.唐高宗
D.武则天
20.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说: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21.这一制度创立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成为历史发展方向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交子
B.会子
C.银票
D.人民币
23.小明梳理了一份宋辽金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知识要点,其中连线正确的一组是
①辽——阿保机
②金——阿骨打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西夏——契丹族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4.下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的《货郎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造船业发达
25.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与下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朝代是
A.东汉、五代十国、南宋、清朝
B.东汉、五代十国、清朝、南宋
C.东汉、南宋、五代十国、清朝
D.五代十国、东汉、南宋、清朝
二、综合题
26.
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机构建设,是巩固统治的有效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1)材料一中的考试制度是指哪种制度?
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唐朝时,唐太宗、武则天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发展了这一制度?
材料二: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
宋太祖向宰相赵普咨询唐末五代战乱原因以及治国之方。
赵普说: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受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2)材料二中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战乱频繁的原因是什么?
为“制其钱谷”,宋朝在地方设置了什么官职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3)依据材料三归纳元朝疆域的特点是什么?
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朝推行了什么新制度?
元代,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比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元)许衡:
《鲁斋遗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的什么政权?
(2)材料二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3)上述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在哪些方面仿效“汉法”?
这些仿效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
南方的经
济情况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如何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得捉襟见肘。
……一位英国棉纺主,从他在伦敦的经理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
“无论你能生产多少平纹布,好的次的我们都要。
”
——纪录片《大国崛起·
工业先声》解说词
从1836年起,英国棉纺织业中的工厂工人数超过手工工人人数,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变成英国的市场。
19世纪40年代,英国生铁产量占到世界的一半,煤炭占三分之二。
英国成为全世界机械设备和各种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国。
——摘自《近代文明史》
材料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状况
项目
英
法
德
美
年份
工业产量位次
1
2
3
4
1860年
1910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候?
发生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促使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哪个部门最先开始?
(3)根据材料三,写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德国经济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源于哪一事件?
(5)综合上述问题探究,你认为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9.(和谐促进繁荣)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在辽阔的疆域里生活着各族人民。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胡琴。
――选自元诗
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
――《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秦朝哪一工程的兴建对我国西南边疆团结稳定起了促进作用?
修建该工程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朕”是谁?
举出他“独爱之如一”的表现一例。
(3)材料三中胡人是指哪一民族?
(4)清朝前期为“中外一家”作出过哪些努力?
(5)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这些朝代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七 年级 下册 初中 学业 水平 检测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