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514583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0.59KB
辽宁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辽宁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刺激-反应(S-R)行为主义公式-华生坚决认为,传统心理学中的意识,感觉,知觉,意志,表象等为一大堆无用的概念,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
完型主义心理学-韦特默-考夫卡-科勒
9.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多选)
关注技术,倾听技术,沉默技术,宣泄技术,探讨技术,面质技术,自我表露技术,行为矫正技术。
自我表露技术指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行为矫正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学生自我完善的与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
10.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论述)
注意心理健康防卫,要从认知上调控,情绪上调控,行为习惯上调控。
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善于营造良好地工作环境
增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中学生身心特征
11.产前环境影响包括,生育年龄,孕期营养,胎教,母亲的情绪
12.人的神经系统分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心理产生的主要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
13.脑器官的认识,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模块说。
14.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膝跳,眨眼,吮乳,排尿等都属于无条件反射。
15.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学龄前期)3-6.7,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初期(学龄晚期)14.15-17.18,青年中期19-25,成年期25-45,中年期45-65,老年期65以后。
16.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型,可变性的特点。
17.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18.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
遗传因素(遗传,心理成熟),自然环境因素(空气质量,噪声,社会密度,自然灾害),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传统,拷贝世界,学校教育)
19.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多选)
过渡性,社会性,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20.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在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
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思维的片面性和表现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
21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简答)
初中生情绪发展表现:
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初中生情感发展表现:
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
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高中生情绪发展表现:
情绪的延续性,丰富性,特异性。
高中生情感发展表现:
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
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22.中学生人格的发展(简答/多选)
初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为:
意识高涨-因为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得过于突然,使她们在持有一种惶惑感觉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是思想意识在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思的第二次飞跃。
反抗心理。
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
交友范围缩小,重视友谊,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与父母关系的变化,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高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为:
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价值观的确立,自治需求。
中学生的学习
23.广义的学习指人类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的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它包括三层含义:
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
学习表现为行为变化,而引起有机体行为变化的原因是个体经验的习得。
学习所造成的行为变化。
24.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个体经验的过程。
25.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26.学习的种类
依学习水平划分: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语言联系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依学习内容和结果划分:
知识的学习,节能的学习,品德的学习。
27.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28.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29.学习迁移的种类
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根据学习的时间不同,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30.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说,经验概括说(它认为,两种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与前后两种学习。
)
3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心向与定势。
32.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确立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33.理解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属性、联系与关系,纸质解释其本质及规律的思维过程。
34.理解的标志:
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能举例复述,融会贯通。
35.直观教学的三种形式: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36.知识应用的概念,主要是指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的作业题及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成各门科学所规定的练习作业。
37.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知识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审题,相关知识的重现,课题类化的解题判断的形成。
38.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序,问题的特征,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39.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40.技能的种类:
动作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联系。
41.技能的形成阶段:
动作技能的形成:
认知定向阶段,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
智力技能的形成:
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技能形成的标志
42.技能联系:
练习实际能形成的主要途径也是技能形成的前提。
43.练习和练习曲线:
练习曲线也叫学习曲线,是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联系的次数和联系城际之间关系的曲线。
44.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
四种类型的练习曲线,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练习进程中的高原现象。
45.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个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46.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所反映的内容比拼的广阔得多,概括的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而品得是个人需要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人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47.品得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48.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1.前道德阶段(0-3)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已经认识到规律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么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规则不在被视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判断行为是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
能把自己置于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
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的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用到的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定向,阶段2寻求快乐定向。
2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
阶段4权威定向。
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49.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论述)
所谓品德不良,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而又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
青少年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
其中客观因素有: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
其中主观因素有: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
意志力薄弱。
好奇心强、盲目模仿。
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
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加强自身培养,社会多方面关心。
50.学习困难的特征:
智力都是正常的。
存在思想品德比较落后或学业成绩不良,甚至两者兼有之。
上述两方面的问题都不是由于生理缺陷造成的,也不是环境教育剥夺的结果,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及本人主观原因所致。
学习困难学生需要特殊的督促、辅导和帮助。
51.学习困难的类型:
暂时学习困难学生。
能力困难学生。
动力困难学生。
整体困难学生。
52.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
认知因素。
人格因素。
人际关系。
环境因素。
感觉与知觉
53.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4.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
55.感觉过程包括3个主要环节:
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56.根据刺激来源于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57.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58.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59.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60.差别感受性是指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61.差别阈限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也叫最小可觉差。
62.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是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其主要包括:
后像,感觉适应(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货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不同感受之间的相互影响。
联觉:
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
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之后,其他感觉就由予以代偿。
63.光有3个物理特性:
波长,振幅,纯度。
波长决定了色调,振幅表示强度,纯度表示光波成分的复杂程度。
视角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做视敏度。
6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65.感觉和知觉的紧密联系表现在:
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直接则是对物体整体的反映。
因此,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
66.感觉和直接的区别主要有:
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征,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的解释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而知觉则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67.论述感知觉的关系:
先答感觉和知觉的感念,再答感知觉的联系,最后感知觉的区别。
68知觉作为一种活动和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
观察,分辨,确认。
69.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是指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主要包括:
形状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反映)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它能使人们对距离进行估计)
2时间知觉:
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3运动知觉:
是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主要包括2种:
真动知觉,似动知觉
4.错觉:
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0.为人们提供知觉物体深度与距离的线索主要包括
单眼线索(相对大小、插入或遮挡、线条透视、纹理梯度、相对高度、光线和阴影、空气透视、相对运动或运动视差)
双眼线索:
其主要包括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
71.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其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闭合、连续等因素。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4知识与经验的影响。
),理解性,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
72.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73.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视觉能力。
74.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及培养
发展:
目的性强,准确迅速,长期坚持,正确理解。
培养: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观察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个学生观察方法。
记忆
75.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它是通过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定)、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再认或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叫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叫再认)这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这三个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76.记忆的种类(选择)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
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77.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教工系统,是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8.简述感觉记忆及其特征
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每一种感觉记忆都会将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的精确表征保持几秒或更短的时间,又称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的特征如下:
1感觉记忆的瞬间能储存大量的信息。
进入感受器的信息几乎都被储存。
2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3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原样直接加以编码和储存的
4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们意义
79.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可以用组块作单位来测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
2个组块。
组块是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它将项目基于相似性或者其他组织原则进行组织,或者给予存储在尝试记忆的信息将它们组成一些更大的模块。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80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复述以巩固记忆的心理过程,在复述的作用下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移,复述分:
维持性复述(简单复述或机械复述),精致性复述。
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有:
类别集群,联想集群(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主管组织。
长时记忆的提取有:
回忆和再认。
81.长时记忆的储存:
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82.保持量的测量:
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重构法。
83.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的再认与重现。
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84.遗忘的主要规律
艾宾浩斯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而艾宾浩斯也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艾宾浩斯以自己为实验的测试对象,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著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曲线:
L型曲线。
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说明了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最快,后来逐渐减慢。
85.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
(简答)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的最少(近因效应),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首因效应),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
这种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做系列位置效应。
),学习的程度(50%过度学习效率最佳),情绪体验。
86.如何合理利用遗忘规律进行有效的学习
首先进行遗忘曲线和遗忘规律的描述,然后阐述影响遗忘的因素,最后说明办法和策略(1.及时经常复习。
2.多用联想使用故事法记忆。
3.提高学习动机。
)。
87.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88.表象的种类分为:
视听动嗅味触觉等,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遗觉象(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明显的表象,称为遗觉象)。
其特征为:
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其作用为,感性认识过得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正确识别外界的事物的参照物,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89.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简答)
1.自觉地运用有意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具体表现为:
形象记忆量随年龄而增加,在初中阶段为最高;
抽象记忆量在初中阶段记忆总量中达到高百分比;
抽象记忆的发展量远高于形象记忆。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90.有效的记忆策略:
复述,背诵,结果反馈,记忆线索
91.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
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调节情绪状态,集中注意力,保证充足的睡眠。
92.记忆术:
其基本原则是使新信息同熟悉的已编码的信息相联系。
也就是说,记忆术的基础或者是利用视觉表象,或者是寻找语义之间的联系。
常见的记忆术有:
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法,视觉表象法,首字母缩略词法
思维
93.简述思维及其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
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些事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94.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分为: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的思维活动)、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具有三种水平:
第一种的形象思维是幼儿的思维;
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成人对表向加工的思维;
第三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划分,可分为:
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问题的思维。
),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分析、判断的思维)。
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分为: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其主要特点为:
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根据思维重新成分的多少,可分为:
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95.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概念是用词来标识的。
96.概念和表象在性质和概括程度上是有区别的。
表象是关于事物的形象的反映,而概念则是关于事物本质属性或内部关系的反映。
没一个具体概念几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感性形象,称为概念的表象原型,没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
97.概念的种类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的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是指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析取概念(指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形成的概念),关系概念(指不是根据食物的特征和属性,而是根据实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
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
根据概念的外延特征,可分为:
单独概念,普通概念,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的人为性,可分为:
自然概念,人工概念。
98.概念结构的理论:
特征表说,原型说(是指最能说明概念的典型实例)。
99.概念形成的过程:
概念不是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教育 心理学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