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511591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68KB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
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斯蒂芬·
科尔用六个变量将科学分成不同等级。
相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理论的成熟性上,具有高度成熟的理论,其研究更受X式指导、具有更高水平的严密性;
在定量化上,自然科学的思想更习惯于用数学来表达;
在认知共识上,自然科学在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以及个人贡献意义上有更高水平的共识;
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运用理论做出可证实的预言的能力;
自然科学的旧理论的过时具有更高比例,作为目前工作的参考———表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积累;
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新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社会科学更快。
3.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
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
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
后含义多次演变。
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辞海》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日常用语中,对此也很少加以区分。
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作这样的区别还是必要的。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
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的价值、心理、心灵、情感、思维和精神活动,包含的基础学科有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等。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
4.“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之间存在着哪些区别?
实证主义的世界观:
被研究的世界客观存在,独立于人的意志,具有客观规律性和齐一性。
解释主义的世界观:
阐明社会世界有意义的秩序,探究其发生和持续的机理;
社会世界通过行动者的经验与解释,形成了意义的秩序,行动受制于规则;
社会现实具有地方性特点和时间维度,是人为的建构;
研究结果是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实证主义的认识论:
主客二分,研究者独立于客观世界,可以客观的、中立的对客体加以观察、描述和研究。
解释主义的认识论:
认识只可能是部分的、局部的;
理解总是解释性的理解;
移情;
交往的认识论,主客互动。
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收集客体的信息;
提出假设,并采用经验方法进行证实和证伪;
规律与理论具有客观的内容,可通过一套标准化的程序和逻辑的推导得出;
主要使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
解释主义的方法论:
阐释文本;
尽量从行动者的视角界定及解释人类的行动;
本质直观,发掘一般人的自然态度;
常识理性,特定情境,地方性知识;
阐释循环;
主体间性,视域的融合;
主要使用定性研究方法。
5.科学实验具有什么作用?
社会科学可以做实验吗?
科学实验的作用:
1.简化、纯化研究对象,使其本质更为突出、充分的显示。
2.加速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使其本质和规律按照便于观察的方式暴露。
3.揭示事物在极端条件(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超高速、强腐蚀、失重、强磁场……)下的特性和运动规律。
4.模拟或者再现自然界中一次性的或者不易发生的现象或过程。
5.比直接观察更能节省人力、物力,降低原材料的消耗。
6.或会出现“意外”现象,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获得新发明新发现的机会。
7.迅速验证或者否证某些假说,加速研究进程。
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自然科学的上述逻辑过程和理论建构的方式,但二者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一切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因而都是可以实验的。
不过,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社会,因而它所进行的实验是社会实验,社会科学不仅可以实验,并且它在某个领域课题的实验成功,对社会的影响或推动意义,不仅不逊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某一重大发明,甚至还更带有全局性、整体性。
6.概念是思维的细胞,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应如何处理?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准确的界定概念、使用概念或者构建概念,但不要随意生造概念。
概念用语词作为其外壳、外在形式,但概念不等于语词;
要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注意概念的操作化、量化。
切记,不首先界定概念,社会科学研究无法进行,因为别人不知道你所使用的语词之具体所指,结果是各方使用同一个词,但并非讨论同一个东西。
概念分两种,一种是外延单一,所指唯一(依赖于语境)。
比如:
太阳系、王安石;
另一种是外延不单一,所指涉的对象在内容或程度上可以发生变化。
性别(男或女),商品(必需品或奢侈品)、温度(在一定X围内变化)。
前者可以视作“常量”,后者视作“变量”,其不同的指涉对象可以称为变量的“取值”。
变量可以分为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和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
此外,还有中间变量;
干预变量等。
在研究中,重点被研究的变量可以是自变量、因变量,也可以是中间变量和干预变量。
有些概念较为抽象,需要进行“操作化”,方可以更有效的进行自变量—因变量分析。
概念的“操作化”,需要准确界定概念的内涵,把概念“翻译”为与之对应的一个或者多个可以衡量(定量、排序、或者判定有无)的指标。
7.定律和理论有什么区别?
定律是对规律的系统化表述(有时候,定律、规律这个词也可以不作严格的区分)。
规律指的是两种现象之间的可被观察到的较稳定的联系。
定律把这种联系表述出来即可(变量X与Y之间的关系,决定性的或者概率的),不需要解释背后的原因。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理论则不仅要指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而且还要解释其原因。
理论--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理论是一种因果规律(我已确定A导致B)或因果假设(我猜测A导致B),以及对这种因果规律或假设的解释,从而说明A如何导致了B。
理论是指逻辑上相关并与经验相符的一组命题。
一种理论是一种思想工具,用于向一种大量复杂的现实中引入秩序。
8.何谓X式?
试举社会科学的例子说明。
托马斯·
库恩(ThomasSamuelKuhn,1968)提出,无公认定义。
大致上,X式代表一个特定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X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等构成的整体。
X式支配了研究者,决定了研究者的研究X围、理论、方法、工具、手段、信念等。
研究者是在一定X式的支配下从事“解题”活动的,不同的X式不可通约。
库恩所讲的X式,主要不是强调对世界的“客观”认识,而是强调X式的社会心理因素,它是一个学科共同体的共同的心理信念,受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
社会科学的基础X式有物质主义、观念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人性、生物进化决定论、社会化、反社会化、冲突X式、和谐X式等。
如物质主义是指全心沉迷于追求物质的需求与欲望,导致忽视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对物质的兴趣完全表现在生活方式、意见及行为上。
9.什么是归纳方法,试举例说明。
归纳就是通过观察大量的经验事实,然后通过深入分析找出其间的共性,最后经过抽象思维得出理论解释。
常见的归纳方法即穆勒五法,包括契合法、差异法、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契合法指考察几个出现某一被研究现象的不同场合,如果各个不同场合除一个条件相同外,其他条件都不同,那么,这个相同条件就是某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例如美国、欧盟、日本都是发达国家,它们都采取了保护农业的政策,因而所有发达国家都实行保护农业的政策。
日本、韩国、XX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政策上都由剥夺农业转变为扶持农业,因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农业政策的取向。
差异法指比较某现象出现的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如果这两个场合除一点不同外,其他情况都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点就是这个现象的原因。
因这种方法是同中求异,所以又称之为求异法。
并用法指如果某被考究现象出现的各个场合(正事例组)只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而这个被考察现象不出现的各个场合(负事例组)都没有这个共同因素,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被考察现象的原因。
共变法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发生变化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那么,前一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
剩余法的内容是:
如果某一复合现象已确定是由某种复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已确认有因果联系的部分减去,那么,剩余部分也必有因果联系。
10.什么是演绎方法,试举例说明。
演绎则是从一个前提条件(公理,公认的事实或者假设)出发,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
典型的演绎法有一个三段式的推理过程,如大前提是“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小前提是“苏格拉底是个人”,结论是“苏格拉底是个理性的动物”。
演绎法有两种表述形式:
其一,确定性表述,即大前提是“如果A发生,则B也发生”,小前提是“A发生了”,结论是“B一定发生”。
其二,可能性表述,即大前提是“如果A发生,则B可能发生”,小前提是“A发生了”,结论是“B可能发生”。
例如:
大前提是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的得罪人民;
小前提是利比亚卡扎菲政府不受欢迎;
结论是卡扎菲政府的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得罪利比亚人民。
这是演绎法的确定性表述。
11.什么叫“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试举例说明。
历史这一X畴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人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逻辑这一X畴则是指逻辑X畴之间的次序、层次、关系等。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也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逻辑的发展与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相一致;
第二,逻辑的发展与客观实在发展的历史相一致。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不是机械的一致。
逻辑是“修正过”了的历史,它是在抛弃偶然的细节之后仅仅抓住必然的和主要的线索而形成的概念体系。
如Engles的名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
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把研究战争史和解决中国革命战争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战争指导方针和作战原则,其中便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提供了运用这一方法于军事领域的X例。
12.应如何把握论文选题的原则。
首先需要把握的是需要性原则。
它体现了选题的目的,包括社会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需要两个方面。
要选择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课题以及学科发展过程中矛盾尖锐焦点突出领域中的课题。
这就需要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来看,选题应看是否有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学术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选择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较大的课题会得到社会的公认和支持,选择了较大学术价值的课题,获得成果就能为多个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导。
第二,创造性原则,它体现了选题的价值。
指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并可以获得预期成果的课题,既包括在基础学科领域获得新发现新见解新理论,也包括在应用学科领域获得新方法新程序新对策等。
这就需要研究者①到学科前沿阵地选择课题,以保证研究工作的高起点高水平,一旦获得成功就可实现超越。
②到矛盾尖锐、焦点突出的领域选择课题,此类课题学术价值突出,一旦获得成果就可为多个学科领域巩固基础、提供指导,应用广泛。
③到学科交叉区域或被人忽视的无人区域选择课题,此类课题难度较大,涉及学科广泛,获得成果能有效推进科技整体发展。
第三,科学性原则,体现了选题的根据。
指选题要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或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这需要研究者①
基础理论研究必须以丰富可靠的事实为依据以提高理论成果的可信程度。
②技术、应用类选题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加速研究进程。
第四,可能性原则,它体现的是选题的条件。
指选题应从已经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或经过努力可得的条件出发。
、
这需要研究者考虑①
主观条件:
选题必须从已经具备的主观条件出发,包括:
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语知识等)、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创造/新能力、表达能力等)、个人特长、兴趣及其对所涉及的学科发展状况与趋势的把握等。
②客观条件:
应从已具备的客观条件出发,包括资料(文献资料、实物等)、设备、人力、资金、时间、相关学科进展,前期研究成果等。
③发挥优势,扬长克短,弥补不足,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13.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方法。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我们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
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
在采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公共政策分析中,必须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将同一性与斗争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
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的原因。
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同的,不能相提并论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内因决定的。
正因为这样,就是要坚持内因分析法。
内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
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
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第四、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法之所以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这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矛盾分析方法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同时,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的两点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
它要求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并把它贯穿于矛盾的分析之中,不能主次不分、轻重不分,采取折衷的、中庸的态度。
重点论与两点论是相统一的。
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
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
14.马克思的系统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系统分析方法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
系统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
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
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
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第一,系统分析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提炼的产物。
系统科学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的四大科学发现。
第二,系统分析方法是辩证思维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系统研究方法的兴起虽然与现代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三,系统分析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方法论。
系统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复杂系统,复杂系统的特点是因素众多,结构复杂,整体性强,而且具有随机性、非线性、不稳定性、非平衡性和多种发展可能等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科学 方法论 思考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