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案例的撰写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505775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9.62KB
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案例的撰写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案例的撰写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案例的撰写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有用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案例事件参与者的想法。
案例中很少需要列举相关人物以往的职业,正规的教育程一度和其他档案材料。
案例作者必须决定需要多少背景材料来说清环境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但与此同时又不至于因资料太多而妨碍学生深入地把握当前事件所提出的问题。
3、感兴趣的特殊领域
交代了一般的背景之后,对于学校或教师的某些方面要作更为详细的描述。
所以,如果案例的事件发生在一所学校的一位语文教师身上,可能就要在该校的语文教师的教研活动、教研组或年级组等方面花费更多的笔墨,为读者提供更详尽的信息。
在这部分内容中,也会在教师或学校管理者的位置、在课堂上的权威性及担负的责任,甚至是一些个人资料上提供更多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这部分内容仍属背景信息。
4.特定问题以及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
在所有这些背景材料之后,一般会进一步提供在开始段落所提到的论题。
你在写作这些内容时,要仔细品味,由于对于你要处理的问题来说,它们是最为重要的,并且相关水准也最高。
“有时案例作者可能会在案例中披露案例问题的解决办法或相关单位实际所作的决策。
对于这样做是否为一个好方法,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大部分案例作者把案例终止在临要作出决策之前,而把分析和决策的任务留给学生。
”如果案例中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备择方法,它们也往往放在后面,这部分内容也需要仔细地斟酌。
5.结束语
在案例的最后,常常有一或两段结束语,它可能强调一下案例中人物完成某项活动的时间限制,或者再次申明要完成的任务。
从本质上来讲,案例的结尾部分是使读者重新回到在篇首所提到的内容中去,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典型的结束语是这样的:
“张老师知道他的下次课是在周五上午,他必须要在此之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社区领导为学校的搬迁设定了两个月的期限。
“教师的课程计划一般要在学校正式开学前完成。
“孩子的家长说,他一个小时后再来找教师。
如此等等。
这样的结束语对于你确定哪个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具有一定的影响。
6、评论
一般地说,评论可进一步深化对案例事件的理解,它来自于围绕案例事件所实行的讨论。
评论作为案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至少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评论能够为同一论题提供多种不同的视野。
同样是一个论题,每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和经历出发,可能提出的是多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同样是分析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的说法不一定等同于学校管理者的说法,师范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决策部门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又可能别有一番高论。
每种理解都促使大家对案例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不一定要给出“准确的”答案。
其二,评论能够把案例与研究连结起来。
评论者一般既会对事件中的问题情形等作出分析,同时也会进一步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为日后的研究又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其三,评论也可以提出可供选择的不同的实施策略。
案例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受作者的局限而囿于于一定范围,而集思广益的讨论,可以反映出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当事人提供其他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实录式案例的撰写
实录式案例是以事件展开的实际情况为核心的,其内容实际上也涉及到“背景”、“问题”、“解决方法”或评论。
只不过其表现形式不同于条列式,脉络不象条列式那样清晰。
在案例的后面提出一些供阅读者思考的问题,是案例撰写中的重要一环。
那么,这些问题从哪儿得来的?
可以根据案例内容,把下列问题具体化:
★案例中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哪一个问题最为迫切?
哪一个问题又最为关键?
★案例中的当事人应该去做些什么?
什么时候做?
如何做?
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案例的当事人实际上做了些什么?
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有什么影响和后果?
★学校里的其他有关人员,如学生、家长、社区领导和群众等,如何看待这个事情?
为什么你认为他们会这样看待?
★案例中的情形是如何形成的?
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个情形?
我们做些什么才能改变这个情形,使面临的困境得到克服?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学到些什么?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撰写案例问题时的参照。
案例虽然都是以记事、叙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其结构又有一定区别,例如,有的案例的结尾是开放的,案例中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问题如何解决留待学习者去讨论;
而有的案例可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完全可以再商议,读者也完全可以提供其他一些方法。
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案例的撰写
一个班主任是感性的实践者还是理性的研究者,其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
教育反思作为班主任的基本研究行为,其范围包括教育日记、教育叙事、德育案例等,其中德育案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宜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广泛应用。
一、德育案例的含义
所谓案例,又被译为个案,实例等,是对某一实际情境的描述而引起分析、讨论、演绎,最终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而德育案例是案例与德育两个概念的综合,是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对工作中所碰到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所做的反思与总结,以此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一种手段。
二、德育案例的特征
1.情境性。
德育案例是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叙述的是一个由时间、地点、具体人物(一般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的情境,它使班主任或学生在看了之后都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或似曾相识的感觉。
2.问题性。
在德育案例过程中往往包含班主任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或疑难情境,这些问题是很多班主任会时常碰到但又觉得比较难以解决,而且这些问题中可能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不注意挖掘与思考比较难发现而已。
3.典型性。
每个班主任在每天的班级管理实践中会碰到太多的问题,但不可能事事都去记载,这就要求在工作反思中所撰写的德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不是信手拈来的,但能够在该问题的解决中给班主任带来深刻的启示与普遍的指导意义。
4.真实性。
德育案例展示的是师生间充斥矛盾或有趣味的故事,但德育案例与一般的故事存在的本质区别是故事可以杜撰,但德育案例中所涉及的情境是在处于自然状态下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源自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撰写德育案例的作用
1.分清工作重点与难点。
班主任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加强自己的工作反思,对自己日常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梳理,从而找到印象深刻的却是感到困惑的那些工作情境或事件。
通过这样的梳理,使班主任在统筹兼顾的同时,将自己的思维集中在那些难点与重点上,力求通过解决这些事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经验沟通与共享。
由于现行的学校管理大多实行行政班管理,所以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更多的是处于个体化管理的状态。
而通过撰写德育案例,则利于班主任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
每个人都能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并且在提炼中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态度,通过反思性批判实现共享。
3.引领德育工作专业化。
班主任是行动研究的积极实践者,他们在实践中研究,为实践而研究,班主任不应再是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生产者”。
案例撰写为班主任提供了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机会,发展了班主任研究德育工作的问题意识与能力。
班主任将理论作为一种参照,采用分析、比较、判断等手段,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得失,逐步建构生本德育、情感教育等理念,不断拓宽德育“田野”,在此过程中,引领德育工作走向专业化。
四、德育案例的构成要素
德育案例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但从构成要素而言,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1.标题:
德育案例总要有一个合适的标题。
一般来说,确定德育案例的标题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
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提炼出来作为标题。
2.背景:
背景能够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背景必须向读者交代该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以及这些时间、地点、人物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背景的介绍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3.问题:
在案例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产生,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而且问题中必须要阐明主题,在德育案例撰写的初期可以较为鲜明地提出问题,随着案例撰写的深入,则逐渐要将问题与其他材料交织在一起,读者通过分析问题才能确定主题之所在。
同时,要注意德育案例的内容必须要充分渗透德育管理过程中“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以及潜能的开发。
4.过程与结果:
问题发现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成为重要的一环。
这部分内容要详尽地描述,既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要交代某种德育措施实施的即时结果,包括教师的感受与学生的反应。
在这一要素中,切忌把问题解决简单化、表面化,德育案例之所以与其他文体不同,就在于对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过程、认知冲突详细的记叙,对问题解决过程细致的描述。
5.反思与讨论:
撰写案例的过程是德育工作者对自己解决德育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相关的经验和教训的过程。
反思与讨论涉及到的问题有:
我的教育理念对头吗?
问题解决中还存在哪些新的问题?
我是否真正在关注学生的需要?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生命发展?
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了我的教育帮助?
反思与讨论也不见得要面面俱到,选择重要的方面或印象深刻的方面加以思考也就可以了。
五、班主任撰写德育案例的基本要求
1.多投入,积累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撰写德育案例的基本前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中学生在认知、心理等方面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班主任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治管理;
同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到学生中间,运用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捕捉学生中的一系列信息,特别要关注学生自主管理中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与思想问题,并及时记录相应的素材,力争占有更多丰富的感性材料。
2.多反思,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撰写德育案例的关键。
班主任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材料,有些是不真实的,有些是外在的,更多的是仅停留在现象上,对此,撰写德育案例就要求班主任认真思考教育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反思,使之在充满条理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揭示隐藏在表面情形背后的更深层的问题,找到德育的规律,为以后进行德育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
一次,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进了教室,上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忽然外面有个学生喊:
报告!
我立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潘兆宇同学,这下我可生气了,就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
你干什么去了?
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
你还上课迟到?
还是准备考二三十分吗?
平时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眼泪分明在眼圈里打转。
“你冤枉,我不是迟到,我是给语文老师交作业本去了,这才来晚的。
”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我和语文老师商量了的,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让他当语文科代表的嘛,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给他道歉,他却气乎乎地走了,几天都不理我。
分析: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学生,这是深刻的教训,因孩子的心是稚嫩的,一旦你伤害了他,就不容易愈合,我们作为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好好想想,事情弄明白了吗?
千万不能草率去判断、处理。
如果学生和你产生了对立情绪,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更难进行了。
1.从学生的角度看:
这是个顽皮的孩子,而且他的调皮捣蛋是班级中学生和老师所公认的。
他在这个班级体中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已经定型了——顽皮。
因此,一旦出现什么不好的事情,大家的目光首先会集中他身上。
这就是由于平时学生本身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所造成的。
2.从教师角度看:
教师看待事情的时候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在老师眼里,顽皮的男同学迟到就是因为贪玩,这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仿佛不需要任何根据就可以判断的。
因此班主任在没有调查清楚事情就主观武断的下结论,是造成了这起本可以避免的“冤案”的原因之二。
3.从批评艺术角度看:
班主任选择在全班面前严厉地批评学生,显然有驳于班主任的处事原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尊。
因此,学生会觉得更加委屈,以至于班主任道歉之后他都觉得无法接受而不理班主任。
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件,我想这样处理会更好:
(在我已经判下“冤案”的前提下)首先,我会真诚地向男孩子道歉。
然后可以利用晨会时间就这件事情做自我反省,并由此推广开来,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
一是在没有弄明白事情发生的缘由时不要武断下结论,以免给别人造成伤害;
二是不要总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善于向别人学习。
其次,如果男孩子还是不理我,我会给他送一张精致的卡片,写上我最真诚的祝福,表达我的歉意,同时还可以写上鼓励的话语,相信此举可以感动男孩子,也可以激励他向好的方向发展。
后来,这个男孩子和我冰释前嫌,我和他进行两人面对面的谈话,把整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做个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他知道自己以前的形象已经给同学和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他明白要想老师同学彻底改变对他的看法,他首先应该改变自己,我鼓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大家的认可,一个月后,他那些小错误已经改掉了不少,同时我深深明白作为一名负责任的班主任,用关怀来教育并感染了解学生,使学生明白道理,让学生感受我们的关爱,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的道路还很长,教育的模式也不能总是一样毫无变通,我和我的班级会一直努力地走下去。
一、案例内容
06学年初,我任教的初三(10)班转入一名男生小A,这名学生虽是男孩,却很腼腆,性格也比较孤僻、懦弱,很少与人交谈、交往,上课也闭口不言,对于教师的主动接近,他也总显得比较紧张。
为此,我专门抽时间进行了家访,其母亲反映情况主要有三点:
1、小A在11岁时其父亲由于赌博输了巨款,离家出走,结果逐渐形成了怯懦、自闭,不愿与外界交流的性格;
2、小A成绩原本不错,但在其父出走之后,他经常无故发呆,神情恍惚,作业质量大幅下降,成绩也逐渐下滑;
3、由于只靠母亲一人支撑家庭,生活比较拮据,小A的生活无法与同龄孩子相比,也可能导致他的离群。
二、案例分析
针对小A的种种表现,我多次与其深入的交谈,并和其他课任老师一起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导致小A孤僻、懦弱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1、家庭变迁
小A原先家境较好,但自父亲离家之后,生活质量一落千丈,一些基本的要求也无法得到满足,使得他产生了自卑心理,加上部分同学到处宣扬其父之事,使得他更害怕与同学交往,从而选择了逃避的方式,性格越来越孤僻。
2、母亲暗示
从小A及其母亲的表述来看,自其父离家之后,母亲经常以泪洗面,常常哭着要求儿子好好读书,为自己争气,不要给自己丢脸,但与小A的直接沟通却比较缺乏,使得小A越来越害怕母亲的哭诉,怕成绩考不好,怕母亲责怪,这些都使他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产生了某种恐惧感,给他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
3、心理承受能力弱
因为家庭的变迁、母亲的态度以及由于成绩下滑导致部分老师的责骂,使得他不自觉的形成了我不行、我不会乃至我不敢的心理,采用了逃避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竞争,时间一长,这种怯懦、畏缩的性格也就自然形成了。
三、案例诊断
经过原因分析并请教部分班主任、心理辅导员之后,我初步设定了一个方案,打算从三方面入手帮助小A抛却怯懦、挥洒自信。
1、家庭
从小A家庭入手,我主要采取了三个手段。
(一)与其母亲保持经常联系;
由于小A缺少归属感,心理状态也不易把握,为了更好的了解小A心理动向,我每隔一周至少与其母亲交流一次,把握他的最新情况,并以这些情况作为方案事实的依据。
如9月22日,在交流中知道了小A对前两天我当众表扬他的事感到极其兴奋,我就有意识的在日常学习中给予他表现的机会,并予以及时的表扬,也从他母亲的口中知道了他一丝一点的变化。
(二)对其母亲进行教育;
由于其母生活态度比较悲观,不利于小A性格的转变,因此我特意对其母进行了教育,指出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进行,而不是悲观失望。
其母也认同了我的说法,在教育中有意识的回避了不愉快的事情,尽量给小A营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家庭氛围,并经常利用周末与小A出门游玩、散心,大大转变了小A的生活态度,与其母的交流也逐渐增加。
(三)帮助修补家庭关系;
其父虽已离家,且3年未归,但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打电话给小A,了解其生活、学习情况。
在偶然的情形下,我了解到其父并非故意不回家,而是觉得实在没有脸面见家人,我抓住这一契机,对其进行诱导,并且做通其母工作,使得其父在三年后首次回家,虽然仅仅两天时间,但从他母亲口中得知,小A从未有过那么开心。
更可喜的是,从他的周记中,我看到了他的欣喜、他的誓言,也明了他的心扉已被打开。
2、同学
我们班有些同学比较热心,平时的课余活动以及班队活动都比较丰富。
为次,我特意找了三位比较热心的同学,隐晦的对他们交代了小A的境况,并在征得他们的同意之下,要求他们在平时的活动中能多给小A参与的机会,给他在初三(10)班的归属感。
虽然我没有具体交代该如何行事,但三位同学都非常热心,他们真正的通过自己的行为给予小A帮助。
如小B,他住在清莲小区,与小A家住比较近,于是他每天都和小A一起回家,说说笑笑,以自己的人生态度去影响着小A。
又如小C,她负责班级班队活动,从刚开始让小A搞一些后勤工作,逐渐的让小A转向前台,虽然没能主持活动,但我已能在小A脸上看到开朗的笑容。
又如小D,作为副班长,他主动的负责起了小A的学习指导工作,在他的帮助下,小A成绩一日千里,让班级同学刮目相看。
经过半年时间的调整,我已经常能看到小A在球场上的身影,听到他开朗的笑声,以及在课堂上响亮的回答声。
3、教师
在请求课任教师帮助时,我提出三个建议:
适当的多对小A进行提问;
尽量多对小A进行表扬;
多对小A的作业进行面批。
由于各位课任老师都了解小A的家庭状况,所以对我的几个建议也表示了认可,而从小A母亲及其周记来看,他刚开始并不很适应这种转变,但当他熟悉了老师的这一态度时,在学习上他迸发了无穷的潜力。
如刚转入时进行测试,他的成绩仅仅能在班级48名同学中位居下游,但在中考中,他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了632的高分,顺利的被衢高所录取,也让其父母高兴不已。
当然,对小A的转变工作也少不了我的疏导,我通过当面沟通、周记指导、同学了解等方式及时的把握住他的每一丝动态,并给予他相应的指导,让他感觉到我完完全全是为他的发展着想,是他难得一见的真心朋友,与我在一起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能够把他的任何想法都向我倾诉。
终于,他不再怯懦,不再孤僻,而是与其他同学一般的自信、开朗,也与他们一样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
为此,我也欣慰不已,虽然付出颇多,但看着一个怯懦的小男孩在你的帮助下成长起来,这份成绩还是颇值得我自豪的。
四、案例反思
如今,这届学生已基本都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但当我回过头,细细琢磨时,却又有了一些反思。
1、初中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地存在于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群体中,如父母离异、单亲、收养家庭、三代同堂家庭(容易出现隔代溺爱),有巨大变故的家庭以及家长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家庭。
作为班主任,这一群体应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对象,应给予特别的关爱。
2、在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一样,有被人尊重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这种需要比成年人更强烈。
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自尊心均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伤害。
因此,我们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必须时刻防止伤害他们自尊心的情况发生。
只有充分尊重其人格,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克服其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发展。
第二,平等地对待。
我们只有把自己置身于与接受辅导者完全平等的位置上,与他们做知心朋友,注意倾听他们的倾诉,以朋友的身份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充分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渡过心理危险期。
空洞说教是徒劳的,居高临下是可怕的。
第三,心理疏导要有耐心。
要允许学生心理上出现偏差,同时要给予纠正偏差的时间,要耐心等待。
这期间还应允许有一次、两次甚至多次的反复,因此作为班主任,本身必须有较高的素养。
3、提高教师与家长的心理教育水平
新课程虽已实施多年,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家长,在心理问题的处理上仍未能触及根本,而仅仅是简单的以成绩论成败。
由于人们忽视了初中生最渴求的情感温暖,青少年在成长期遇到的种种困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解,从而使得他们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的触及年轻的心灵。
在这里,谁有细致的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
”因此我想:
新课程的德育工作者,更应该提升自己的心理教育水平,以提供给学生成长和前进的不竭动力!
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之一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学生,这是深刻的教训,因孩子的心是稚嫩的,一旦你伤害了他,就不容易愈合,我们作为教师在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班主任工作 德育 案例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