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生猪养殖规模化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649239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017.50KB
丹麦生猪养殖规模化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丹麦生猪养殖规模化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丹麦生猪养殖规模化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扩张步伐渐行渐缓,产业结构趋于稳定8
二、多位一体打造生猪养殖规模化明星9
1、合作社体制下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各环节和谐共生9
2、“高科技”撑起丹麦养猪业的宏伟蓝图11
(1)坐拥四大优良种猪核心群:
技术改良,品种创新11
(2)科学的饲养体系:
饲料配方定制化,喂养全程智能化13
3、欣欣向荣的出口市场驱动:
品质保障,稳定扩容14
三、规模化变革一路向前:
丹麦走出猪周期16
1、规模化初期:
猪价周期性演绎17
2、规模化高峰:
猪周期愈演愈烈17
3、规模化尾声:
成功走出猪周期19
快速推进,成效显著
丹麦是世界公认的“养猪王国”,其猪肉贸易额约占全球的23%,是世界第三大猪肉出口国。
过去三十年丹麦生猪养殖规模化处于持续扩张、快速推进的状态,近年来总体生产规模已接近天花板,规模化变革进入尾声。
该期间丹麦的生猪养殖场总量由66000家降至3700家,减少了将近95%;
而生猪年出栏量由1980年1440多万头上升到近2900万头,增长2倍多。
丹麦的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起步: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存栏量200头以下的小型猪场快速退出,丹麦生猪养殖场总量开始迅速下滑。
高潮:
20世纪90年代至2004年前后,存栏5000头以上的大型和超大型养殖场开始涌现,存出栏结构逐渐转变,生猪养殖效率大幅提高,养殖规模快速上升。
尾声:
2004年至今,养殖规模增速逐渐放缓,各规模养殖场数量趋于稳定,规模化进程进入尾声。
小散农户渐次退出,猪场数量持续减少
规模化起步阶段,各规模生猪养殖场数量增减不一,总量呈快速下滑趋势。
存栏量在200头及以下的小型农场退出是推动全国养猪场数量减少的主力因素。
该阶段,存栏量在200头以下的小规模养猪场数量下滑迅速,由1981年的48000多家减少到1993年的16000多家,降幅达到66.6%,数量占比也由73.69%下降到48%左右。
出栏规模在201-500头的养猪场数量也处于不断下降中,由9635家减少到5000家,降幅为48%。
养殖规模快速扩张,大型猪场占据鳌头
1994-2004年间,丹麦生猪养殖规模化高速推进,随着存栏量在500头以下的小型养殖农场逐渐退出或被合并,出栏量在5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发展为生产主力,不管是数量上还是生猪出栏规模上都占据产业鳌头。
该阶段,丹麦生猪总出栏量增长了50%,从1990年1600多万头增长到2003年的2400多万头;
能繁母猪存栏由99.5万头左右提高到115万头,增长率约为15.68%,但伴随着母猪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丹麦生猪产能的提高幅度远远超过该水平。
生猪出栏结构中,5000头规模以上出栏量快速攀升,由1990年的120万头上升到2004年的1000万头左右,占比由8%提高到46%,成为丹麦生猪供应的主力军。
(1)存出栏结构优化升级
从存栏结构上看:
丹麦生猪养殖的存栏结构由以存栏规模500头以下的小型养殖场为主的金字塔结构转换为以存栏规模1000头以上的中大型养殖场为主的橄榄球形结构。
存栏规模在1000头以下的生猪存栏量占比在1995-2010年间处于下滑状态,尤以500头以下存栏规模的存栏量占比下滑为甚。
规模在1-99头的养猪场存栏量占总存栏比重由34.1%下降到13.2%;
规模在100-499头的养猪场存栏占比由29.9%下降到12%。
以此同时,规模在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量占比不断上升,以5000头以上的最为显著,由0.7%上升到14%。
从出栏结构看:
丹麦生猪出栏结构由以存栏量在500-5000头的大中型养殖场为主的橄榄球结构演变为以存栏在5000头以上的超大型养殖场为主的倒金字塔结构。
20世纪90年代丹麦生猪出栏主要由存栏量在500-5000头之间的养殖场提供,出栏量占比为70%,而存栏规模在500头以下及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出栏量占比分别为11%和19%,出栏结构呈现橄榄球状。
到2004年,丹麦生猪的主要供应者为存栏量在5000头以上的超大型养殖场,出栏数量在1000万头左右,出栏量占比由19%上升到46%。
同时,存栏量在2001-5000头之间的养殖场仍是市场的主力军之一,其出栏量由676万头微升至760万头,占比由36%微降到35%。
然而,存栏量在500头以下的养殖场出栏总量占比由11%下降到3%,出栏结构逐渐转变为倒金字塔形状。
(3)更为专业的养殖场,更加高效的产业链
随规模化推进,丹麦生猪养殖场类型也逐渐由育繁一体化的综合性农场为主演变为以繁、育、养互相独立的专业化农场为主。
1987-2007年间,育繁一体化的综合养猪场数量由近18000家减至3000家左右,占比由50%下降到42%;
专业育肥场数量由9400家减至2200家,占比由26%提升到48.41%;
专业繁育场由8700多家整合至550家左右,占比由24%降至9.6%。
扩张步伐渐行渐缓,产业结构趋于稳定
进入21世纪,在欧盟限产政策及丹麦国内环保政策的限制下,丹麦生猪产能趋于回落并逐渐稳定在100-105万头。
但受益于国内极高的生猪繁育能力及养殖效率,丹麦总体生猪出栏量仍处于缓慢上升状态。
二、多位一体打造生猪养殖规模化明星
1、合作社体制下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各环节和谐共生
合作社运行模式在丹麦已有百余年历史,生猪屠宰合作社发展已相当成熟,集中度高,运作规范,是实现丹麦生猪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快速推进养殖规模化的重要功臣之一。
随着屠宰加工合作社不断整合,行业集中度大大提高,进而对上游养殖者在交易规模、产品标准化及品质保证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合作社企业由农户自己建立并拥有,会员以可提供的交易合同为入社资格,根据合同交易的产品数量换算股数并获得利润分红。
这一方面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农场扩张规模、提高合同交易量的动力。
对内合作制运行:
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作为全国性合作社性质的农民自助组织,所有的养猪农场、屠宰场及所属企业以入会方式接受其领导。
该行会主要功能在于:
代表该行业与相关机构对话;
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研究开发新产品,为农场主提供各项技术服务;
开展产业内部合作,协调产业内各环节的合作等。
对外公司制运营:
丹麦屠宰合作社在组织形式上实行代表大会和董事会制度,经营管理层由董事会聘任;
在运行机制上按有限责任实行公司制。
屠宰合作社有义务收购社员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销售。
但屠宰合作社生猪收购坚持市场定价,不为社员承担风险。
丹麦的生猪屠宰合作社经历了由几个家庭之间的简单联合向全国性的专业合作组织转变的兼并历程,如今仅剩丹麦皇冠和蒂坎两家,而其中超过90%的生猪屠宰加工都由丹麦皇冠来完成。
2、“高科技”撑起丹麦养猪业的宏伟蓝图
技术改良,品种创新
丹麦拥有丹育大白、兰德瑞斯(Landrace)、汉普夏(Hampshire)和杜洛克(Duroc)等四个优良种猪品种,并以高生产性能、高疫病防疫能力、高瘦肉率等指标闻名于世。
优良的核心繁育群是丹麦生猪业蓬勃发展最可靠的保障。
丹麦种猪育种计划(DanishPigBreedingProgram)是丹麦国家猪生产委员会NCPP与国内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育种计划,并联合了42家种猪场,共约有72个种猪群致力于丹麦改良并创新种猪体系,以保持其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丹麦采用无特定病原菌法(SPF)繁育种猪,养猪场实行隔离封闭式管理,彻底杜绝了如猪痢疾、支原体肺炎、萎缩性鼻炎等疫病。
丹育计划下,丹麦生猪各性能指标都持续得到提升。
30kg以下仔猪日增重以平均1g的速度改进,而30-100kg育肥猪的日增重提升速度最高达到18.8g,平均提升速度为13.5g。
生猪每千克增重所消耗的饲料量也处于不断减少的状态,速度大概在0.03FUs/kg。
从1984年到2010年随着种猪体系的不断改良,丹麦的PSY提高了近50%,由最初的18头左右提升到28头以上,是同时期美国PSY的1.5倍。
高效的繁育能力是丹麦生猪产业日益壮大的可靠保障。
同时,四大品种的瘦肉率也以0.1%的速度持续提升,目前平均水平在以达到62%左右。
饲料配方定制化,喂养全程智能化
科学的饲料配方及智能化的定量喂养在提高生猪生长速度、提升养殖效率、增强猪肉品质方面意义重大,是规模化养殖的重要支撑。
丹麦生猪养殖在饲料配方上具有严格的要求,饲料配方以谷物为主,配置科学,严禁使用催长剂、抗生素等药物。
饲料输送全程自动化,由电脑控制每天的进食量,根据不同生长期定时、定量喂养。
丹麦生猪日增重从1996的760g持续上升到2009年974g,生长速度提升了27.8%,四大品种的饲料转换效率也不断改进,目前料肉比平均水平在2.3一下(美国2.4,中国在3.2-3之间),养殖效率大大提高。
由于丹麦法律严禁牲畜饲料配方中的药物使用,丹麦生猪生产以安全、放心闻名于世。
根据欧洲药品管理局发布的报告,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数据记录,丹麦每千克猪肉生产中抗生素的使用量是非常低的,在0.05g左右,仅高于挪威、瑞典和芬兰。
同时,由于饲养过程的自动化及智能化,丹麦生猪养殖在人工效率方面快速提升,养猪从业人员从1975年的8万人左右减少到大约6000人,与此同时养殖规模却成倍扩张。
目前丹麦生猪饲养1千头生猪,仅需0.3个劳动力。
品质保障,稳定扩容
丹麦生猪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欣欣向荣的出口市场所驱动,而出口市场的繁荣建立在丹麦生猪生产的优良品质及高效率基础之上。
丹麦的活猪出口及猪肉出口量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状态;
2008年以后,出口增速逐渐放缓并保持在较高水平。
而国内猪肉消费总量一直保持零增长的状态,近年来甚至出现下滑,出口市场为国内生猪规模化养殖主要驱动因素。
丹麦活猪出口以30公斤以下断奶仔猪、母猪、种猪为主,这主要受益于丹麦的良种培育计划。
丹麦年活猪出口量从1995年46万头增长到2013年的986万头,增长了21倍,复合增长率达到18.55%。
丹麦猪肉出口量占全国猪肉产量的比重持续提升,由1980年的44%上升至2011的64%,表明国内养殖规模的扩张很大程度上由出口拉动。
从猪肉出口总量上来看,1970年为60万吨,2011年增长至207万吨,增长了3.45倍。
从猪肉出口结构看,对欧盟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出口量都有明显增长。
1992年丹麦对欧盟地区的猪肉出口量为773千吨左右,2012年为1337千吨,增长1.7倍;
1992年丹麦对第三世界猪肉出口量为294千吨,2012年升至594千吨,增长2倍多。
欧盟市场一直是丹麦生猪出口的主导市场,出口容量稳步扩张,出口占比维持在70%左右。
丹麦走出猪周期
丹麦的生猪历史价格经历了早期周期性波动,规模化推进过程中周期性加强、波动加剧,规模化后期周期性逐渐消弭、价格趋于平稳的阶段性特点。
与美国、加拿大的生猪养殖业呈现出相似的历史剧情。
猪价周期性演绎
该阶段的生猪价格有较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周期在3年左右。
该阶段小型独立的家庭农场是丹麦生猪养殖业的主力军,存栏量200头以下的农场虽然数量占比持续下降,但仍占据半壁江山,生产作业独立分散导致生猪出栏量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点,这是价格出现周期性的主要原因。
猪周期愈演愈烈
该阶段生猪价格周期性显著拉长至五年,价格波动幅度加大。
该阶段处于规模化进程中期,大型及超大型养殖场正在快速产生,产能扩张迅速且具有黏性导致行业内供给调整敏感度降低,价格周期因此拉长。
此期间,丹麦猪肉总消费量及人均消费量都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该阶段能繁母猪存栏由990万头上升至1150万头,增长16.2%。
期间连续两次小幅下跌,累计1.5%,但并没有改变产能持续扩张的趋势。
在此期间存栏5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快速形成,复合增长速度达到12.62%。
成功走出猪周期
该阶段生猪价格波动大周期已明显消除,取而代之是季节性小幅波动。
随着养殖规模化变革尘埃落定,丹麦国内生猪产业养殖规模趋于稳定,在三位一体的行业格局下,市场信息更为透明化,生产指导更为专业有效。
进入2004年,丹麦能繁母猪存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由120万头降至103万头并维持在该水平。
产能减少主要受国内环保政策及欧盟限产政策抑制产业规模扩张的影响。
但受益于国内高效的母猪繁育能力及饲养技术,总体生猪出栏量仍持续缓慢上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丹麦 生猪 养殖 规模化 分析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