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484804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57.68KB
一年级上册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年级上册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它不喝水,不睡觉,更不知饭菜的味道”,这句点明了生命体的特征之一——生命体需要从外界摄入滋养生命物质;
“它不会喊痛,更不会被谁吓一跳”,这句表述的生命体的特征之二——生命体对周围环境有刺激反应;
“它永远都那么小,不会像我天天长高”,这句表达了生命体的特征之三——生命体会生长。
活动二:
说说有生命的事物与没有生命的事物有什么差别,讨论一下这首诗歌的插图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生命的。
活动三:
学唱歌曲《泥娃娃》。
◆生命小秘密
引导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活动,感受“活着”的生命状态,体会生命现象的奇妙。
感知自身的存在。
让学生触摸感受自己的骨骼和肌肉,在手腕上找到脉搏跳动。
通过讨论或讲解,让学生了解脉搏跳动的原因是心脏将血液从动脉血管中泵出,携带养料,输送到全身。
当动脉血管处于比较浅表的位置时,就可以触摸到脉搏。
让学生尝试使用听诊器,听听同学的心跳。
在两个纸杯的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将一根棉线的两端分别从下向上穿进纸杯底部的两个小孔,线的两头打结,就做好一个简易听诊器。
将一个纸杯紧贴自己的耳朵,另一个纸杯紧贴同伴心脏的部位,可以听到心跳的声音。
看图说话。
看教材第3页下面的图,说说小猫和小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这是一个答案开放的问题,其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学生对这两种事物的观察和描述,异同的比较,梳理出生命的共同特征。
即小猫小草会生长(图片上有大猫和小猫,不同大小的草,都暗示出这两种生物的生长过程);
小猫小草都会繁殖(大猫繁育小猫,小草开花结籽);
小猫小草都需要其他物质的滋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小猫进食、排便,小草需要泥土)。
从总结其不同到归纳其相同,把小猫和小草两种相去甚远的动、植物,从生命特点的角度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感知生命的概念。
◆生命小智慧
通过辨识自然界的有生命与无生命的事物,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宽视野,感知生命世界,并通过培植、饲养、观察等活动形式,近距离观察身边的生物,感受生命的玄妙与生机。
涂色游戏。
看图,让学生给有生命的事物涂上颜色,包括大树、蘑菇、花草、两只小兔和一只绵羊。
和我一起成长的伙伴。
让学生2~4人一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些彩色笔,让同学讨论,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大家发现的身边有生命的事物。
这些都是与我们共生共存的,也许有些是我们的好朋友,有些是我们不喜欢的(例如,苍蝇、蚊子,有难闻气味的花草等)。
我们与这些共同生存的生命体共同分享着这个世界。
看看图片中的豆芽和蜗牛,说一说自己生活经历中种植过什么,或者养殖过什么,与小伙伴一起分享有趣的生命感受。
三、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辅助赏源
生命体区别于非生命体的特征
(1)化学成分的同一性。
生命主要的化学组成是相同或类似的,一般有六大类——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核酸、无机物。
(2)生命体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3)生命体会新陈代谢,会生长发育。
(4)生命体有应激性与运动能力。
(5)生命体具有稳态,相对于外界,生命体的内在的环境呈现出稳定性。
(6)生命体具有适应性,体现在结构适应功能,结构和功能适应生存的环境。
(7)生命体具有繁殖和遗传、变异以及进化的能力。
发豆芽
(1)选豆:
清水洗净,洗时注意将全部漂浮的豆子(绿豆、黄豆、豌豆)全部去除,这些是未成熟或者已经变坏的豆子,它们的发芽率均极低。
(2)在大塑料盒或其他容器(材料无所谓,干净即可,底部可排水),铺一层约5厘米厚的干净沙子,将洗净并已泡至膨胀开裂的豆子均匀铺一层在沙子上,不能过多,否则容易坏。
豆子上再均匀覆盖一层干净沙子,厚度约为1厘米即可。
(3)每天浇水数次,保持湿度,但又不能让水分滞留。
(4)数天后豆芽就会拱出来。
在清水中将沙子洗去即可。
2.砖头与房子
在第一课,我们从生命体的一些现象和特征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生命,以及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区别。
这一课,将从生命的构成说起。
对生命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胞的认识,是进一步认识生命体和生命现象的基础。
因此,尽管细胞是个复杂的,甚至包含着许多未解之谜的话题,但编者还是选择以此作为生命教育的开端,这也为回答“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鉴于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基础,本课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由细胞构成,细胞里包含着生命的重要信息。
(1)通过观察实证,意识到细胞的存在,激起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
(2)通过砖头的比喻,接受“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这一命题。
(3)知道细胞基本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三部分组成,知道生命体的不同是因为细胞里藏着的秘密不同。
(1)细胞个体是肉眼不可分辨的,需要教师以合理的方式呈现事实,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对于教学素材的取合和表达尤其需要恰如其分。
(1)教师准备显微镜、动植物细胞切片供学生课堂观察。
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准备细胞图片或投影片、相关视频等资料。
(2)学生准备绘画用的纸张、墨水或印泥、彩色笔。
2~3课时。
一、活动导入——生物总动员
请同学们简要讲述几个自己知道的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或者由教师讲述诸如女娲造人的故事等。
鼓励学生一起来创造自己的生命世界。
规则是说出你所知道的生物的名称,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可以把学生分成2~4组,在黑板上分割出相应的板块。
已经出现过的名称就不能再次出现了,几个组轮流,看谁的板块里物种最丰富。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复习辨别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感知生物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索:
生命体为什么会千差万别,它们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是学生积蓄已久的疑虑。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大多数生物差异的背后其惊人的一致性说起,这就是:
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主题活动
用砖头和房子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用实物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认知细胞。
教师提问:
有谁看见过细胞?
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面细胞的切片。
教材第5页提供了青蛙和枫叶两种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图片,可以看到细胞紧密排列。
在第6页青蛙细胞切片上,用红线勾画了单个细胞的外形轮廓,帮助学生认识单个细胞的样子,但要告诉学生,红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绘画,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让学生根据课文提示,描画细胞的结构:
首先把圆圈内部涂成红色,再按照数字顺序连线,构成一个封闭的圆圈,告诉学生这个圆圈代表细胞剖面的细胞膜;
然后把圆圈以内,红色圆形以外的部分涂成黄色,这是细胞质,剩下的中间部分是细胞核。
这是细胞的剖面图,好像一枚煮熟的鸡蛋被切成两半后切面的样子。
细胞和鸡蛋一样,细胞核被细胞质包裹着,犹如蛋黄被蛋白包裹着;
这一切又被细胞膜包裹住,犹如蛋白被蛋壳包裹着。
要告诉学生,红色、黄色并不是细胞本来的颜色。
比指纹。
让学生把拇指涂上墨水或印泥,在纸上留下自己的指纹,并签上名字。
鼓励学生在这张纸上搜集更多人的指纹,试一试并讨论:
能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指纹吗?
告诉学生:
每个人的指纹都是唯一的,人体身上还有很多唯一的特征。
引导学生体味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画树叶。
采集不同的树叶,用彩色笔在纸上描出树叶的轮廓。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能找到两片完全重合的叶子吗?
师帮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内容,告诉学生:
生命个体(每一个人、每一棵树)的不同,秘密在细胞核里。
这个秘密就是细胞核里藏着的东西不同。
◆生活小智慧
拼图游戏。
让学生观察六个拼板上的六种不同的海洋生物,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在下面的大图中找到它们。
大图是显微镜下一滴海水被放大25倍的图片。
这六种动物依次是:
硅藻、海洋蠕虫
螃蟹
蓝藻
桡足动物
鱼卵
了解地球上的物种。
鼓励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物种的分类和数量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讨论或制作简单的墙报来分享信息。
教学辅助资源
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年英国人胡克(R。
bert
Hooke)~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
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
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
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这一学说即tc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核的秘密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组成。
其中染色质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上深色的物质,其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分子,是细胞分裂问期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在细胞分裂期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物质,称作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关于个体识别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个人身份识别和鉴定的技术。
常用的生物特征包括:
指纹、掌纹、虹膜、脸相、声音、笔迹等。
近年来,随着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和信息传感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识别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人类的基因组在个体上显示出极大的多样性,因此,对每个个体的DNA进行鉴定可以达到对个体的直接确认。
这段文字可以让学生从生命构成的原理来理解生命个体的唯一性和标记方式。
关于地球物种的知识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生命之树“项目的统计,目前可能有500万~1亿种生物生存在地球上,但科学家们能够确定的却只有200万种左右。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学院的昆虫
学家布莱恩.费希尔认为,仅仅精确地计算地球生物的数量并非是最艰难的任务,难的是对这些生物进行分类。
我们对动物生命的了解还十分肤浅,仅仅只发现了地球上现存10%
的生物种类。
无法准确进行物种计算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发现并描述的大量生物属于很小的几个领域:
昆虫、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另外,在人类眼中看似一样的物种其实拥有不同的基因,因此难以对其进行归类。
科学家根本不知道到底还有多少隐存种,要知道确切的答案,除非对至少一个分类单元里的物种进行遗传信息分析。
过去20年,得益于日益成熟的DNA测序技术,人类获得的其他物种的基因组图谱越来越多,科学家发现的隐存种的数量也在急剧增长。
费希尔说:
“‘通过不断的努力,我想我们能够发现地球上生存着的另外90%的生物物种。
”
3.我从哪里来
低年级的学生普遍对于自己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充满兴趣和好奇。
孩子们的小脑袋常思考着这样一些他们认为是很“深奥”、很“伟大”的问题:
自己是捡来的吗?
自己真的是猿猴变来的吗?
自己是妈妈生的,跟爸爸有关吗?
随便两个人住在一起都可以生宝宝吗?
……为了让儿童了解自己生命产生的真相,我们认为从细胞(即受精卵)话题谈起,用“细胞运动会”来讲述精子和卵子受孕的过程,既能给予学生科学简洁的回答,又能启迪学生感悟生命的精彩、神奇与幸福,为学生从小播种下珍爱生命的种子。
考虑到文化与道德等因素,我们没有涉及“精子如何与卵子相遇”以及“胎儿从哪个地方生出”两个话题,如有需要展开此类话题,建议征求家长委员会的意见。
(1)知道“我”的生命开始于细胞。
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在妈妈肚子里孕育成婴儿。
(2)知道父母结婚生育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一方面需要生理的成熟,另一方面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
“我”是父母爱的结晶。
教学重.难点
(1)小男孩、小女孩长大以后,成熟的身体里才有精细胞和卵细胞。
(2)精子是通过竞争和卵子结合。
“我”的生命源自一场竞争中唯一的优胜者。
生命的诞生是精彩的、神奇的。
父母童年照片各l张、父母婚前照片各1张、父母结婚照1张、我和父母全家福照片1张。
2课时。
通过对“我从哪里来”的发问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追问中反思、质疑、修正自己的观点。
激发学生对寻找自己生命是如何产生的科学答案的浓厚兴趣。
主题活动:
谈话导人:
“我从哪里来?
我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可能的观点包括“猿猴变来的,聪明的猿猴变成了人”、“父母从垃圾堆(或街边、大桥下、山上…捡来的、“是圣诞老人送给父母的”、“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或腋窝下、口中…)生出来的”、“与爸爸、妈妈都有关系”、“与妈妈有关,与爸爸没有关系”。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观点,适当归类,如“动物变来的”作为一类,“被父母偶然捡来”,是一类,等等。
针对动物变来的观点,追问“想要宝宝了就去找一支聪明的猴子养在家里?
”捡来的观点,追问“想要宝宝了就去垃圾堆(或街边、大桥下、山上……)转悠?
”’针对妈妈生的观点,追问“妈妈怎样才有了你?
突然就生下你了?
爸爸可以生宝宝吗?
通过对自己父母成长、结婚等生命历程的审视,知道生小宝宝与长大、成熟、结婚有关。
通过对“细胞运动会”的学习讨论,懂得人的生命开始于细胞。
分享照片。
将“我”的全家福照片和父母照片与同桌分享交流。
学生讨论:
“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小男孩和小女孩可以结婚吗?
’’引导学生发现父母也有小的时候;
知道父母要长大了才相爱结婚的,结婚还需要去登记。
细胞运动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细胞运动会”故事,了解生命的秘密。
可详谈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简略谈胎儿在母体内的成长。
让学生谈谈在故事里的发现:
“宝宝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
”生命开始于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是生命的开始。
“精细胞生长在哪里?
小男孩有吗?
”精子生长在长大的男子身体里。
“卵细胞生长在哪里?
小女孩有吗?
”卵子生长在长大的女子身体里。
“精细胞多吗?
卵细胞呢?
”每场比赛中,男子身体里精细胞有很多,女子身体里通常一个月才有一个卵细胞成熟。
“什么样的精细胞与卵细胞结合了?
”只有一个最强壮的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
“受精卵在谁的肚子里长大的?
长成什么?
”受精卵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大,经过十月怀胎后分娩。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阅读“细胞运动会”故事后的感受。
。
最后问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问题:
精子怎样进入妈妈的身体?
我在妈妈肚子里怎样吃东西?
胎儿吃得太胖了就会变成双胞胎吗?
妈妈从哪里生出了我?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将问题留给孩子们,建议学生用询问有学问的人、查阅书籍资料等方法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将这些答案发表在教室板报“生命的话题”专栏内,供学生分享、思考、探究。
对于一些可能引发道德争议的材料,建议教师慎重使用。
贴照片。
将全家福贴在教材上。
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长相、习惯、性格等哪些地方像妈妈,哪些地方像爸爸。
最后用一句美丽的话来形容、描述自己的全家福。
活动四:
考一考。
教师考考学生:
“小男孩和小女孩可以结婚生宝宝吗?
”、“随便两个叔叔阿姨在一起就可以生宝宝吗?
生命起源——受孕实拍图
本课选登了瑞典摄影家奥纳特·
尼尔森和美国摄影家亚历山大·
特西亚拉斯拍摄的有关胎儿受孕过程的杰作,它们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奇特的世界——我们如何被孕育、如何在母亲的体内生长并最终来到这个世界上。
这一切显得如此神奇和美好,让人们感到与自己的身体从未有过的亲近。
(1)在性交过程中,大约有3亿精子可能会进入阴道。
(2)但是只有一个精子可能穿过重重障碍,使卵子受精,最终制造出一个胚胎。
(3)卵子经过大约】5厘米长的狭窄的输卵管向子宫游动。
很快,卵子将与精子相遇并开始受精的过程。
(4)一个精子试图进入卵子。
(5)此时,精子的头已经钻进去了。
(6)受精之后,受精卵开始分裂。
一周以后,这个小圆球将自己附着在子宫壁上。
(7)受精后8天,胚芽完成“着陆”,微微嵌入子宫内膜。
此时,它分裂成为几百个细胞。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相关规定
第二章
结婚
第五条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六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刷岁。
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
(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匣当结婚的疾病。
第八条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
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
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第九条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第二单元
安全生活
4、
上学路上
安全教育,首先应注意安全意识的培养。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对危险的识别也是非常重要的,且是急待建立的安全意识,只有了解危险才能有效地规避危险。
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有几个安全隐患时间和空间段。
教材选择了“上学路上”这个空间段来展开本课,常见的活动参与、认识交流和生活经验分享等方式,希望能初步培养学生对行路中危险的辨别能力与简单的预测能力。
(1)能充分意识到“上学路上”可能引发危险的一些重要因素。
(2)知道上学路上的危险有三类:
危险的地方、危险的行为和危险的东西。
(3)学习一些防范危险发生的简单方法。
(1)行路过程中存在危险的种类辨别。
(2)基本的规避危险的方法。
安全小问号
体会上学路上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初步建立学生防范危险的意识;
通过对上学路上可能面临的危险的分类认识,了解引发危险的因素,加强对行路途中危险的辨别能力。
..
连环画呈现两个小男孩上学路上的情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图画中自主发现两个小男孩上学路上有怎样的危险状况发生。
提示学生观察图画中对环境的描绘,注意理解和评价画中各个角色的语言行为。
第二幅画中有引发危险的事物:
断了的电线、松动的岩石;
也有危险的行为:
一个小男孩准备脱离路队,不听劝告。
第三幅画中有危险的地方:
破损的小桥;
有危险的行为:
在桥上玩耍,并在桥栏杆边探身取物。
第四幅画中有危险的地方:
公路;
危险的行为:
不注意往来车辆,强行过马路。
本故事设计的几名小学生的生活背景在农村,步行至镇中心校,上学路途涵盖了一般农村和城镇的情况。
有红绿灯的路口,孩子一般容易受到提示,红灯停,绿灯行。
本课设计没有红绿灯的情况下该如何观察路途交通情况,选择适当时机过马路,这也比较符合广大农村和乡镇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连环画下方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思考问题、交流讨论。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分享观点、完善认识;
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以丰富其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对诱发危险的因素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由课文中四幅连环画所描述的故事联系到自己的上学经历,反思自己的上学路上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没有类似的行为,或者有没有其他的诱发危险的因素,扩大学生对危险因素的样本积累,激发学生对危险状况的警觉。
◆安全小博士
学习简单的规避危险的方法,并渗透预测危险的意识。
排险智囊团。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这个活动有针对性地了解、认识、学习和初步掌握规避危险的简单方法。
根据连环画中小男孩的经历,教师引发学生讨论“如何排险一,带领学生对照危险的分类,依托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对各种场所和个体行为可能产生的危险进行预测,学习正确的避险方法。
教材上给出了部分正确的行为建议,例如,“有危险的地方,要离得远远的”、“走人行道,别在车道上玩耍”、“有些东西不能碰,比如断了的电线”。
我的上学路。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更多的规避危险的方法和行为。
此环节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学生的逐一汇报来抽取有用的信息;
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比赛中激发学生“排险”的热情;
还可以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或制作安全标志牌。
◆安全小卫士
检验评估学生对行路过程中潜伏危险的预见性和应对策略,运用对危险的认识和避险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火眼金睛”。
教师给学生补充一些关于行路安全的案例,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群体表演,呈现所认识到的危险瞪和应对危险的方法。
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危险的存在.疏理危险的类别,明确避险的方法,并发现学生对认识危险和正确避险学习的不足与错漏,及时加以评价指导。
“说说我的上学路”,是将学牛对行路安全的学习与讨论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与“小小情报员”形成前后呼应。
通过学生对自己上学路上存在的危险和规避危险方法的描述,进一步加强“危险意识”和完善学生的生活行为。
此环节的教学,还可以将学生的家人或学校所在片区的民警对孩子提出的危险警告包含在内,让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上册 生活 生命 安全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