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477725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54.77KB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即:
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3.近代教育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即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
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而知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先秦时期以墨翟(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是主张“道法自然”的哲学。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弃圣绝智、弃人绝义)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室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
《学记》提出: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
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
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
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6.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得出结论)。
柏拉图把人分成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所有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他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著作是《政治学》。
7.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
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
其次是说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三是说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卢梭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代表作《爱弥儿》。
他的自然主义思想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影响很大。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深受卢梭和康德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另一方面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年)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8.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特别是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社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该书系统的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
它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
教育的概念、中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宗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2.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他也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
②人力资本论。
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人力资本论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演讲”,被称为是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相对于物资资本而言的,它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其重要作用。
3.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科学是活跃的、革命性的,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冲击教育的习惯领域,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4.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2)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教育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学校的总体结构和布局等;
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等。
学校的组织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3)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基本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其代表人物。
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知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应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包括群体差异(如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如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心理特征)。
这种差异不仅是由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好因材施教。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的意义: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有儿童成长为发育为成人。
其主要标志是: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教育能发掘人的潜力
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3)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
(4)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
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5.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
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六七岁至二十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①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有些心理学家称其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②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①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②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难点: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第四章教育目的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以及我国的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
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激励作用。
他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评价作用。
它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
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指定培养目标要考虑学生的特点。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②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以下几点:
①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⑤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4.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要求: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建立民主与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用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教育学 考点 要点 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