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完整版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土地复垦40续建41项目可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469336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38KB
精编完整版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土地复垦40续建41项目可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精编完整版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土地复垦40续建41项目可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完整版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土地复垦40续建41项目可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潘集区人地的逆向发展,导致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复垦塌陷地,增加有效耕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已提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田集街道和泥河镇领导班子勇于开拓进取,复垦治理的思路清晰,群众要求搞好塌陷地复垦的积极性高涨,自愿筹资出劳。
1.1.2.2优越的地理位置
项目区地处田集街道潘一矿北侧,南靠潘一矿至潘二矿铁路专用线,泥河镇潘东公司西侧,交通便利。
项目区通讯网络基础良好,村里通有程控电话,项目区乡镇、街道设有农技、种子、林业、水产等技术人员,并配备了各种必要的检测仪器。
项目区紧靠泥河及其支流瓦沟可直接从泥河中提水。
经该项目实施和配套,道路通畅,完全能够满足复垦后耕地灌溉用水及排水需要。
1.1.2.3强有力的复垦技术力量
塌陷区土地资源的综合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需要提高科技含量。
近年来,潘集区不断加大塌陷地治理力度,通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土资源部批准的淮南市2004年度、2005年度、200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和国土资源厅批准的田集街道一号井采煤塌陷地复垦项目的组织实施,已积累了一定的复垦经验。
同时与农业、林业、水利、矿业集团等部门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使项目区广大干群基本掌握了复垦整治的施工程序、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塌陷地治理经验,能确保项目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工。
1.2项目类型、性质、范围和规模
项目分两个片区,分别位于潘集区田集街道和泥河镇境内,田集街道项目片东邻潘泥路(225省道),西至王庄生产路,南靠潘一矿,北临瓦沟。
泥河镇项目片在泥河镇境内,隶属于泥河镇后湖和大圩二个村的农村集体土地,东邻大圩振兴生产路,西至西湖旧村庄西侧生产路,南靠陶潘路,北至西湖旧村庄门前路。
项目区总面积75.3333公顷(1130.00亩),项目实施后可新造耕地45.5588公顷(683.38亩),农田防护林防护面积61.333公顷(920亩),总投资额417.41万元,计划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土资源部列为淮南市2007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潘集区土地复垦(续建)项目立项。
该项目的实施,将对积极探索土地复垦新政策、新机制和我市淮河以北大面积塌陷区复垦、生态环境重建提供宝贵的经验。
1.3项目治理总体目标
通过复垦,治理塌陷区75.3333公顷(1130.00亩),新增耕地45.5755公顷(683.63亩),养殖水面6.8140公顷(102.21亩),土地复垦坚持以农用地为主,节约用地和集约经济相结合,开发利用与综合整治相结合,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将项目区建设成环境优美,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生态园区。
1.4项目生态和景观再塑措施分析
①以大力发展农业为主体。
农作物以粮食生产为主,兼发展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形成良性农业生产态势。
通过多层次种养,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农田质量,发展生态农业和景观农业。
②加大土地复垦力度,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对土地进行综合整治。
按照田、水、路、林、村为一体的标准,开发利用浅层塌陷土地,积极进行内部挖潜,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土地平整和配套设施建设,使整个项目区形成四个特色产业区,即:
粮食种植区、水产养殖区,经济作物种植区和经济林再造区。
在硬件建设上达到“农田成方、绿化成行、排灌畅通、路渠配套”的标准。
③积极进行景观再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充分利用项目区内交通便利和靠近煤矿居民点的优势,积极进行景观再塑,发展休闲观光高效农业。
项目区复垦后发展经济作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片,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将整个项目区发展成为一个科技农业示范区,提高经济效益。
2报告编制依据和过程
2.1报告编制依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③《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
④《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⑤《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若干意见》
⑥《安徽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办法》
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为保证我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我们根据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潘一矿、潘二矿塌陷区作为实现耕地总量不减少和生态环境恢复的重点复垦项目,本报告系在此基础上编制的。
2.2报告编制过程
①立项审查。
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淮南市塌陷区复垦整治工作实际,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②勘测调研。
确定项目的类型、性质、范围、规模。
③规划设计。
本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田、水、路、林的规划布置。
④概算编制。
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和本市材料价格信息,核定工程概算。
⑤建立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工程投资结构,制定工程管理制度和项目竣工后管理与设施维护措施。
⑥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项目区概况
3.1地理位置
项目区田集街道片东部紧邻潘泥公路、225省道,西与王庄生产路接壤,南靠潘二铁路,北与架河东干渠相连,坐标东经116°
49′49″-116°
50′28″,北纬32°
48′24″-32°
50′27″。
泥河镇片项目区位于泥河镇境内,东邻大圩振兴生产路,西至西湖旧村庄西侧生产,南靠陶潘路,北至西湖旧村庄门前路,坐标东经
116°
50′35″---116°
51′34″,北纬32°
49′03″---32°
49′20″之间。
3.2自然条件
项目区属于淮北平原,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4.3℃-16.4℃,极端最高温度为42℃,最低温度-22℃,稳定通过10℃的天数约213天;
85%灌溉保证率年降水量857.1mm,年最大降水量为1428.3mm,最小降水量471.9mm,夏季雨水多以八、九月份降水量最多,占全年的25.7%;
水面年均蒸发量为1613.2毫米,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279.2-2323.1小时,年无霜期平均为223天。
光能充裕,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热同期,有利于各种植物生长。
农业种植方式为一年两熟制,一麦一稻为主。
3.3水土资源
项目区原属平原地貌,自然坡降为1:
3000~4000之间,土层厚度大,土地类型以黄棕壤类黄白土及砂姜黑土为主,经多年种植水稻,现已成为潜育型水稻土,土质较优良。
距项目区东面400米有约4500亩塌陷水面,并且与泥河相连,完全可以满足多种农作物生产需要。
3.4经济条件
潘集区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约0.63亩,但耕地分配不平衡,多则2亩/人,少则0.1亩/人,塌陷区群众可耕地较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
2006年潘集区人均纯收入仅为1980元,收入水平较低。
3.5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原为田集街道潘庄及泥河镇后湖大圩和谢街村所有,后被潘一矿及潘东公司所征用,随着潘一矿及潘东公司的不断开采,塌陷区范围逐年扩大,现已形成塌陷水面761.9公顷,塌陷坡地面积1340公顷,项目区范围内沟、渠、路及水系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严重,该地块涝不能排,旱不能灌,土地利用率很低。
该项目区土地从90年代开始,已处于塌陷稳沉阶段,项目区经过复垦治理后,不会发生地形变化。
通过对塌陷区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可以明显改善种植条件,提高经济效益。
3.6土地利用潜力状况
项目总规模75.3333公顷(1130.00亩),经过开发复垦,可新增耕地45.5755公顷(683.63亩),项目区土层厚度大,土壤肥沃,采用推高垫低的复垦方式,可提高新造耕地质量。
塌陷区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潜力。
3.7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
项目区地处泥河以北,西邻王庄生产路,东与225省道相通,交通便利。
项目区内有瓦沟排涝大沟,西接杨集塌陷大水面,分别与泥河相接,泥河东干渠位于项目区北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
项目区外有袁古高压供电线路,可提供电源,保证各类生产建设的用电需要。
项目区除王庄村种植片林100.9亩外,其它均为零星树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倾斜,起伏不平,平均下沉量为1.5米以上,局部高差较大,生态环境较差。
4项目分析
4.1项目合法性分析
本项目符合《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淮南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潘集区土地复垦专项规划,系淮南市土地开发复垦重点项目,项目已通过市级专家评估论证,其规划方向与市、区级各规划所确定的用途一致,符合法定要求。
4.2土地复垦潜力分析
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积,保护现有耕地并提高耕地质量,该项目共复垦土地75.3333公顷,预计可新增耕地面积45.5755公顷,新增耕地占项目区总土地面积的60.50%,通过复垦改造和水利设施的修建,可使项目区内新增耕地当年建成,当年即可获得良好收成。
4.3灌溉用水分析
项目区内可利用的水资源有流经项目区的泥河过境水,有降雨形成的径流水及塌陷地区储蓄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现分析如下:
4.3.1供水量分析
4.3.1.1过境水
泥河是项目区主要灌溉水源,该河东连淮河,西接凤台,全长30.5公里,贯穿潘集全境,它是潘集区最大内河,它的功能排涝兼灌溉。
按照灌溉保证率为85%的排频分析计算年引过境水量达1.5亿立方米。
项目区计划从200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新建的二座电灌站取水,二座电灌站装机4台,容量为4×
30KW,设计流量1.08m3/s,效率85%,灌溉保证率为85%年均开机22天,每天机组正常运行22小时,年取水量160万立方米,可用于项目区的水量约为50.88万立方米。
4.3.1.2地表水
①径流量:
径流量计算采用等值线图插补法,查《安徽省水资源评价》中可知项目区年均径流系数为0.27,据田家庵站1951年2001年50年的降雨资料统计,设计水平年P=85%年降水量857.1毫米,径流系数取0.27,径流深253mm,年地面径流量13.45万立方米。
②塌陷区蓄水:
项目区外围塌陷区水面500公顷,正常蓄水深2.5米,年蓄水量为619.5万立方米,项目区可利用水量61.95万立方米。
4.3.1.3地下水
地下水量是指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浅水层地下水,计算的方法采用水均衡法,求得项目区内地下水多年平均的各项补给量与各项排泄量,从而求得评价区内的地下水资源量,经分析计算,项目区内多年平均降雨入渗补给量为0.21万立方米,灌溉回归补给量7.58万立方米,项目区内地下水量为7.79万立方米。
4.3.2需水量分析
4.3.2.1农业用水
①农业灌溉:
治理后项目区可耕地46.5452公顷,农业作物种植结构为一麦一稻,水稻生育期概化为:
泡田、返麦、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期和黄熟期。
小麦生育期概化为插种、出苗、分蘖迫麦、拔节孕穗、抽穗杨花、灌浆成熟,经淮南地区试验水稻、小麦各阶段净用水量见下表1。
项目区85%灌溉保证率需水量为49.91万立方米,其中:
水稻需水量36.02万立方米,小麦需水量13.89万立方米。
表1水稻、小麦灌溉定额计算结果表
农作物
保证率
用水定额
水稻
小麦
综合用水定额
50%
85%
95%
净灌溉定额
257
387
447
123
149
156
190
268
301
渠系水利用系数
0.75
毛灌溉定额
324
516
595
164
199
208
253
358
462
②鱼塘养殖用水:
项目区规划鱼塘102.21亩,每亩年用水量按700方计算。
年用水量为7.15万方。
4.3.2.2生活用水
①居民用水:
按照《淮南市水资源评价》,城镇人口生活用水定额为130升/人·
天,项目区总人口258人,年总用水量为1.22万立方米。
②牲畜用水:
按照《淮南市水资源评价》,大小牲畜用水标准为30升/头·
天,项目区牲畜存栏0.516万头,年用水量为5.65万立方米。
4.3.2.3水面蒸发量
水面蒸发量的计算采用鲁台子站1955~1990年35年的实测蒸发资料,项目区年均水面蒸发量为1613.2毫米,治理后项目区水面达102.21亩,项目区年蒸发量为10.99万立方米。
表一项目区水资源供需情况表
单位:
万立方米
名称
类型
数量
备注
可供
水量
过境水
50.88
需
水
量
农业
用水
农业灌溉
49.91
地表水
径流量
13.45
渔业用水
7.15
塌陷区蓄水
61.95
生活
居民用水量
1.22
地下水
7.79
大小牲畜用水量
5.65
蒸发量
10.99
合计
134.07
74.92
从以上分析可知,项目区年可供水量可达到134.07万立方米,而需水量为74.92万立方米,因此,可满足项目区用水要求。
4.4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建成后,可以改变塌陷地起伏不平,污染严重的现状,营造防护林、绿化带,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项目区水系四通八达,与泥河及瓦沟排涝大沟相连,可改善排涝条件。
随着田间绿化及塌陷水面的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的环境优雅美观,美化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项目的实施,对本区域和周边环境的治理起着良性循环作用。
4.5街道、村基层组织及公众意见
项目的实施,得到街道、镇、村基层组织一致拥护,他们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后对提高农业产业化、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自愿筹资出劳,保证项目的顺利完工。
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5.1项目规划原则:
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科学安排农、林、副、渔、交通等用地,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先易后难,多造耕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5.2项目规划的依据
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程》
②《淮南市潘集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③《淮南市潘集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④《淮南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⑤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5.3项目区平面布置说明
本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原则。
项目区总面积为75.3333公顷(1130.00亩)。
项目区计划在王庄村建成6.72公顷的护林网,其次是养殖水面,总面积6.814公顷,其余复垦的土地全部种植水稻和小麦。
200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已经建成的田集街道秦庄村东230米处新建电灌站一座,装机2×
30KW,设计流量0.54立方米/秒,泥河镇项目区南侧新建电灌站一座装机2×
30KW,设计流量0.54立方米/秒,可以保证项目区的农业灌溉。
充分利用原有水利工程,计划新建砼梯形防渗斗渠2条,长1205米,U形防渗农渠9条,总长3385米,并配以毛渠,顺渠,实现自流灌溉。
顺渠规划为以排兼灌;
开挖、疏浚排涝沟8条,向西连接深水塌陷区,向南直通泥河,或经瓦沟排入泥河,排涝能力1.67立方米/秒,雨水量不大时由各级排涝沟自然排入泥河,如项目区形成内涝水,通过项目区新建站、谢街排灌站及潘一矿排灌站同时排入泥河。
为方便农民耕种土地,在项目区内布置田间路7条,全长4653米,并配以生产路。
为实行生态恢复,主干道路,主要沟渠,鱼塘四周全部植树,形成农业生态防护林。
整个项目区建成后,将建成为潘集区高效农业生态园。
(详见项目规划图)。
5.4主要建设内容,计划建设工期及投资估算
5.4.1复垦耕地:
在稳沉塌陷区填土造地46.91公顷,采取推高垫低,浅层塌陷区挖塘取土等方法,其中:
土地平整20公顷,按推填平均厚度0.4米计算,土方工程量为14.3142万立方米,挖塘取土总土方量7.4024万方,南侧土砖窑挖填0.18万立方米,需投资118.77万元。
5.4.2农田防护林:
塘埂、堤坝、道路绿化带,两侧植树1.368万棵,片林植树0.6万棵,购森防机械1台,预计投资6.44万元。
5.4.3水利设施:
水利措施规划相关标准为:
排涝沟及配套建筑物均按五年一遇的标准设计,自排模数为1.05m3/s/平方公里,灌溉模数按2.0立方米/秒/万亩标准,防渍按暴雨后,地下水升临地表,经三天排除,排至埋深0.5米以下。
防洪属泥河流域,按20年一遇标准。
具体工程内容如下:
(1)田集街道片项目区
架设高、低压线路2500米,安装60Kva变压器1台,修建配电房一间,预计电力设施投资17万元。
修建砼U防渗农渠875米(宽1米、深1米),投资14万元;
修建顺渠2250米(宽0.5米,深0.3米),垫土方量0.7万方,投资5.47万元。
建渠合计投资19.47万元。
修建中沟节制闸门1座,投资2.5万元。
修建农渠节制闸5座,投资3万元;
修建渡槽1个,投资1万元;
建桥12座,投资12万元;
涵10个,投资5万元;
斗、农门19个,投资4万元。
配套建设共计投资27.5万元。
疏浚排涝农沟4条,长1225米,上口宽10米,土方量0.5489万立方米,共投资3.77万元。
水利设施共计投资50.74万元。
(2)泥河镇片项目区
建设配套建筑物66座,投资27.7万元。
其中:
农桥19座,投资18.655万元;
节制闸2座,投资3.66万元;
进水闸13座,投资2.041万元;
渡桥1座,投资1.8万元;
斗门13座,投资0.676万元;
退水尾涵18座,投资0.864万元。
修建低压线路1200米,投资1.8万元。
砼防渗渠2590米,投资52.11万元。
梯形防渗斗渠:
底宽1米、深1.3米,总长1205米,土方量14730立方米,混凝土386立方米,投资31.33万元;
D100U形防渗农渠,总长1385米,土方10074立方米,混凝土182立方米,投资21.78万元。
修建土毛渠22条,共3260米,土方量8150立方米,投资3.26万元。
排涝沟疏浚开挖:
总长4700米(含新开排水斗沟2700米,排水农沟2000米),土方量56750立方米,投资22.7万元。
水利设施共计投资107.57万元。
5.4.4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
碎石泥结石路面6条,长2525米,设计路面宽4.0米,路基宽4.5米,高出地面0.5米,土石方6694立方米,投资34.72万元。
生产道路:
5条,长1950米,路面宽2米,路基宽2.5米,,平均抬高0.4米。
石方量1950立方米,投资13.65万元。
道路工程共计投资48.31万元。
5条,长3290米,设计路面宽4.0米,路基宽4.5米,高出地面0.5米,石方14723立方米,投资36.4292万元。
4条,长1960米,路面宽2米,路基宽2.5米,,平均抬高0.4米,石方量4585立方米,投资11.088万元。
田间道与生产道路基利用当地的大量矸石,采用矸石垫层,以节约土方用于造地。
道路工程共计投资47.52万元
5.4.5科技培训7500人次,示范推广新品种二项,购买仪器设备2台,共投资15万元。
5.4.6其他支出费用6万元。
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费预计总投资417.41万元。
5.5项目进度计划安排
整个项目工期为一年,2007年九月开工,2008年六月底前项目全部竣工,详见附表六《项目施工进度计划表》。
6.效益分析
6.1社会效益
项目区治理后,可新造耕地45.5755公顷,可解决一部分少地农民和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缓解就业矛盾,减轻地方政府压力,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繁荣当地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新建成的粮、油生产基地,丰富了城乡农副产品市场,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
项目建成后,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耕地质量得到了提高,增加项目区群众的收入,改善了群众的生活。
6.2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到改善,土地产出率得以提高。
(1)田集街道项目区经济效益
1)农作物类:
农田21.55公顷(323.25亩),一年两季,粮食年产量290.85吨,年总产值40.45万元,年增效益14.5万元;
2)项目区防护林树木10125株,按十年成材,成活率85%计算,则生产活木8606株,每棵树木体积按0.3立方米计算,则10年累计生产活木材0.258万立方米,木材按现行价600元/立方米计算,年产值15.48万元,净效益按60%计算,年净增效益9.29万元。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田集街道项目区年总产值55.93万元,年获利23.79万元。
(2)泥河镇项目区经济效益
1)作物增产
项目原有耕地0.9698公顷,整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编 完整版 农业 综合开发 潘集区 土地 复垦 40 续建 41 项目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