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及其持续性资料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467216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56.13KB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及其持续性资料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及其持续性资料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及其持续性资料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是典型的主流经济学思路,认为货币当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不会为财政赤字融资,因此财政赤字会导致利率升高、外资流入、美元升值,从而产生了经常账户逆差。
麦金农也认为,美国政府财政赤字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重要原因。
当然,财政赤字并不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唯一原因。
不过,也应该看到,在一定条件下(或者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赤字对利率的影响确实会通过美元汇率对经常账户逆差产生影响。
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扭转了前几任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的局面,2000年甚至创造了2546亿美元的财政盈余。
然而,小布什2001年执政以后,对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采取了以减税为核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美国的财政赤字逐步增大,2002年其财政赤字已占GDP的4%,高出同期欧元区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1.4%,并在随后几年中延续了高于欧元区的趋势。
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年一直都面临巨额赤字,其中2004年财政赤字更是创下413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近年支出大幅增长。
美国对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反恐、减税等措施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另一大负担源于社保改革开销巨大,美国“婴儿潮”时期所诞生的大批公民已经进入生命的黄昏期,养老金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必须承担的财政义务。
在2007年10月-12月,美国政府财政赤字比上年同期增加25.6%,为1538亿美元。
受经济增长放缓影响,政府税收增幅在2008年会有所下降,但战争开支仍将继续扩大,因此美国政府2008年的财政赤字可能增加。
美国财政部于3月12日公布,美国政府2月份财政赤字为1755.6亿美元,创下历史单月赤字最高纪录。
至此,在2007年10月1日开始的2008财政年度的头5个月里,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比上财年同期增加62%。
在2008财年前5个月内,美国财政赤字额达2633亿美元。
美国政府的财政开支约为1.23万亿美元,为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但即便社保医疗开支方面有所节省,布什创纪录的政府预算仍将使今明两财年美国财政赤字大幅攀升。
白宫此前预计,2008财年美国政府赤字将达到4100亿美元,2009财年将为4070亿美元。
对于外界就高赤字问题提出的强烈批评,布什政府表示,到2012年可望消除政府财政赤字并恢复盈余。
2.美国储蓄过低。
储蓄不足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宏观经济根源。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经常账户逆差是资本账户顺差的另一种表现。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持续扩大,根源在于美国向消费型社会蜕变的进程加
快,导致国内储蓄日益不足,从而不得不从国外输入巨额资本,以弥补国内储蓄与国内总投资之间的缺口。
美国不仅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拥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这也使得私人更倾向于积极消费,储蓄水平较低。
美国的私人储蓄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东亚国家。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消费率长期稳定在61%-63%的水平,这一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上升,2004年达到70%,2005年达到72%。
与此相对应,美国的储蓄率近年一直急剧下降,可用三个指标来说明:
(1)国民净储蓄率,
这是一个剔除货币贬值因素后反映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总体储蓄状况的指标。
1965年,国民净储蓄率曾达12.4%,但从那以后一直下降,1994年美国国民净储蓄率为14%-15%,2001年后一直徘徊在1.5%,2005年达到了0.8%。
(2)个人储蓄率,
1995年美国个人储蓄率为4%-5%左右,1999年开始大幅下降,2004年下降为0.2%,2005年降至负数,至今仍为负数。
(3)储蓄占GDP的比重,1990年-1999年这一比重的平均值为16.3%,2000年-2002年的平均值为16.2%,2003年为13.5%,2004年为13.7%(仅为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从1990年到2004年美国储蓄占GDP比重的变动率为-2.8%。
储蓄率呈负数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这一问题所引起的直接结果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在最近几年快速增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美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逆差。
3.美元特权。
所谓美元特权,笔者把它界定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长期居于中心货币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而使美国能获得别国无法获得的利益和权利,并使得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形成对美元的依
赖。
美元的这种特权始于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这一体系建立了美元-黄金本位制,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赋予了美元中心货币地位,美元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最主要来源。
美元特权使美国向世界直接发行和供给美元,放任经常账户巨额逆差而不受外汇储备短缺的制约,美元特权使美国在世界拥有极高的信用,推动经常账户逆差和软约束借贷的膨胀而不受金融危机威胁,美元特权使追求美元储备的国家依靠经常账户顺差和过度储蓄来摆脱不利处境,从需求方面拉动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走高。
美元特权在全球的发展支撑着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持续并不断扩大,使美国没有因为巨额经常账户逆差导致外汇储备短缺,从而遭受债务危机或货币危机的威胁,反而利用经常账户逆差获得了国内高消费所需的大量物质产品,弥补了国内巨大的储蓄缺口。
美元特权通过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与别国的经常账户顺差来实现特权收益和扩张美元势力。
美元特权是美国长期持有经常账户逆差的根本原因,而美元特权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美国经济霸权的结果。
4.新兴经济体的汇率选择。
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工具,在考察造成经常账户逆差的原因时,汇率无疑应该成为其首选因素。
当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汇率因素只适用于分析短期经常账户逆差问题。
目前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主要集中在采用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国家。
自1997年以来中国采取人民币实际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30%左右,对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近几年超过2000亿美元,占美国全部贸易逆差的25%左右;
而其他亚洲国家在金融危机后汇率也纷纷将本币与美元挂钩,并选择了大量外汇储备支持下的较低汇率水平。
作为新兴经济体,此举是要通过保持出口货物的价格优势,来维持较快增长速度,并以此获得大量美元,并通过购买美国长期国库券,降低美国国内利率来维持美元汇率,进而保证美国消费者持续购买亚洲商品。
如此循环将会使得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持续增大。
2002年-2004年,国际外汇市场曾出现了针对美国经常账户巨额逆差的调整,美元大幅贬值。
这本应成为美国减少贸易赤字的机会,但是,由于不少亚洲国家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美元没有能够对亚洲货币分贬值,美国对亚洲的贸易逆差也没能相应减少。
2002年-2004年期间,美元对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台湾和韩国的货币贬值度均在9%以内,这些经济体通过不断干预外汇市场使本国货币
对美元不能过度升值,而且对美出口的美元价格提高幅度较小。
尽管
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发生大幅贬值,但大部分经常账户逆差来源国因为
存在汇率制度刚性而使双边汇率调整不足。
上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
家占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57%左右,美元对上述经济体汇率调整不
足以改善其经常账户逆差。
5.全球储蓄过剩。
全球储蓄过剩是美国巨额经常账户逆差的一大诱因。
长期以来,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流入最大的国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是美国经济与国际资本流动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所以,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还应该结合全球背景考察。
美国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Bernanke,2005)提出了全球储蓄过剩的新观点。
不仅
在经济增长缓慢的发达国家,如日本和德国,而且在新兴国家,如中国和印度,都存在储蓄过剩的问题。
该观点认为,全球储蓄过剩压低了美国的利率,使得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扩大,消费者愿意花费更多的钱。
伯南克并不否认美国的储蓄低和财政赤字对贸易逆差的影响,但他认为,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不是“美国制造”的,而是全球储蓄过剩的结果。
伯南克认为,全球储蓄过剩,导致全球资本为寻求利益而流入,又导致了美国的储蓄下降,因为美国被世界视为全球投资最理想的地方。
外国资本的输入既满足了美国的投资需要,又导致了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由贸易逆差引起的经常账户逆差。
全球储蓄过剩最强有力的证据来自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日本和欧洲。
这些地区的工人在退休前必须增加退休储备金以养老,投资是未来增加收入的最好办法,但是他们面临的问题是经济缓慢增长的国内缺乏投资机会。
因此使这些国内投资预期回报率偏低,导致了这些国家的储蓄率增高,最终使经常项目出现了盈余。
在投资机会缺乏的情况下,这些国家选择了将这些经常项目盈余贷向国外,其中包括美国。
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吸引外资的能力大为减弱,使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后由以前的资金借入国转变成为资金贷出国,使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量的储蓄,原则上可以流向任何发达国家。
然而,一方面由于美国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本身面临储蓄相对过剩(内需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也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和
流动性,以及美元作为关键国际储备货币的独特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量的储蓄主要流入了美国资本市场。
由于美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成熟的金融市场使其成为理想的投资目标,并且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的主导货币,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流出资金的很大一部分直接转变为美元资产,如美国的国库券,这就使得美国受到全球储蓄过剩的影响特别大,进而成为美国的巨额经常账户逆差的诱因之一。
6.世界经济增长不平衡。
美国自2000年以后大致保持3%的年均经济增长率。
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加速,达4.4%,高于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该年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为2.4%,日本为3.5%。
美国在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情况下,出口需求就不如进口需求,经常账户逆差则随之加大。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导致美元资产回报率的提高、资本的流入并对美元产生支撑,而且对未来更高收益率的预期有力地推动了国内投资和商品的需求,并最终支持了股价的上扬和收入的增长。
而近年来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日本和欧元区)在保持经常项目连续盈余的同时,经济却增长缓慢。
另外,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金融危机后,其投资率已经下降,GDP的增长也出现
了放缓的迹象,加之储蓄率依然偏高,使得国内消费需求下降,使这些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保持汇率竞争力以促进出口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的策略,这些因素也都使得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增加了。
三、美国经常账户逆差需要适时调整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美国需要存在一个适度的经常账户逆差。
因为美元是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金融交易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
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一个美元增量作为媒介和储备,这个增量通常是其他国家通过对美的贸易顺差来实现的,并同时表现为美国贸易逆差。
问题是边界的圈定。
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世界对美元的信心问题,美元就会贬值。
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悖论”。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限度,取决于全世界是否继续接受美元为储备货币。
近年来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于GDP的比重都在迅速扩大。
作为一个“大国经济”,美国巨大且不断增长的经常账户逆差反映了全球储蓄结构失衡。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目前已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时候了。
一方面,将拖累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美国作为世界超强的经济大国,其经济增长对世
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品进口市
场,如果美国运用激进的措施来对经济失衡进行调整,美国就必须大量减少财政赤字,大幅提高利率。
这样美国的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肯定会大幅下降,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会减缓。
国内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下降,进口贸易必然会减少,势必影响到一些出口国家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受到挑战,全球金融市场面临风险。
美元是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各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有70%-80%是美元资产。
据统计,世界65个主要国家的央行拥有1.7万亿美元的国外资产,美国经常项目逆差
80%的融资来自于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
如果美元持续走软,使得拥有大量美元资产的中央银行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大损失。
美元疲软的走势,使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的地位受到挑战,如果各国中央银行对美元失去信心,大量抛售美元资产,不仅使得美国经常项目的赤字无法通过国债融资予以弥补,而且还会引发全球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跟随抛售美元,将会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在经常账户逆差的调整背后,是逆差国和顺差国双方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博弈。
不同的调整方式不仅对各国的贸易收支产生影响,更对各国的对外资产价值、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何通过谈判来获得利益是各国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历史上,美国一度试图转嫁经常赤字调整的责任,而这一次也不例外。
事实上,美国经济是一个内向型需求经济,国内政策考虑内部均衡多于考虑外部均衡。
因此,即使经常账户发生巨额逆差,美国很少愿意改变国内宏观政策,而是一味地要求顺差国家升值本币或采取扩张性政策来促进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调整。
调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最根本的解决出路在于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制。
当然,国际货币体制改革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缓解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快速上升趋势。
因此,美国应该逐步调整国内的一些政策。
作者单位:
天津社会科学院
借鉴
内容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持续增加,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本文在对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国目前对赤字的调整措施,并分析了这些措施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关键词:
经常账户赤字
调整
人民币升值
单边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现状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最初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1971年,美国出现了轻微的经常项目逆差,仅占GDP大约0.2%左右。
在以后的二十年间,美国经常项目波动剧烈,有正有负,但至1991年又基本接近平衡。
1991年以后,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几乎逐年持续走高,除了在2001年比2000年略有减少外,其余年份都在增加。
2001年占GDP的比重尚不足4%;
2004年越过5%大关,约6484亿美元;
2005年更是超过GDP的6%,达7551亿美元。
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主要源于货物贸易逆差,而美国服务的大量出口使得服务贸易呈现顺差。
2005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达到8279亿美元,比2004年的7067亿美元增加17.2%;
服务贸易顺差728亿美元,比2004年的583亿美元增长了24.87%。
从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来源的国家和地区结构看,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分布最多的国家依次是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和墨西哥,其中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约占美国全部贸易逆差的1/4,2005年为2180亿美元,占美国总货物逆差的26.3%。
增速最快的国家依次为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从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来源的主要货物分布上看,2006年美国在石油上的逆差超过了1000亿美元,达到1538.04亿美元;
在交通工具上的逆差额为844.10亿美元;
在自动化处理和办公设备、服装和电视机与录像机上的逆差都超过400亿美元
美国对贸易赤字的调整
对美国而言,由于经济增长较快且投资回报率较高,经常项目出现一定的逆差,如占GDP的比值在2%-4%左右并通过净国际资本的流入为其融资是合适的,但高达GDP比重6%的逆差是危险和难以持续的,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为回复到温和的赤字水平,目前美国采取的主要调整策略为:
(一)美元贬值和施压人民币升值
在巨额贸易赤字持续不降的情况下,从2000年到2004年,美元对欧元、英镑、日元分别贬值62.0%、34.2%和6.9%,在2004年末,美元还出现了加速下跌的走势。
同时,全面反映一揽子美元汇率的美元指数也从119.07下降到81.274,下跌幅度达到45.7%。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认为,仅通过美元贬值降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到占GDP2%-3%的温和水平,美元需要比2002年提高点贬值30%。
OECD(2004)的研究也表明,为了使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美元汇率按贸易加权需贬值22.5%。
MauriceObstfeld和KennethRogoff(2004)估计:
要想迅速地恢复美国的外部贸易均衡,贸易加权的美元需要贬值50%甚至更多。
在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的同时,美国政界也一再鼓吹人民币升值。
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对华贸易逆差数据,2002年为1030亿美元;
2003年增加到近1240亿美元;
2004年进一步上升为1758亿美元;
而2005年又增加24%,达218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为缓解迅速增加的对华贸易逆差,自2002年第四季度以来,美国以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为借口,一波接一波地施压人民币升值。
在最新一轮施压人民币升值中,美国威胁要对进口的中国产品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要求中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6个月内)以规定的幅度(至少10%)来调整人民币汇率。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下,2005年7月,中国政府宣布放弃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开始采用一篮子参考货币汇率,并规定人民币兑美元实现浮动,每日波动不得超过0.3%。
此后,人民币汇率开始频繁波动、逐渐升值,到2007年10月,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4867元,一举突破7.5元关口,创下汇率改革以来的又一个新高。
(二)对中国实行单边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随着贸易赤字持续攀升,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频频抬头。
美国政府无视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于美国违背比较优势、限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而不断制造贸易摩擦,对中国输美商品设置贸易壁垒。
为限制中国输美产品的进口,美国随意动用各种法律法规几乎到了滥用的地步。
如337条款,规定进口行为如存在不正当竞争,且对美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损害,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可根据美国国内企业的申请进行调查。
201条款规定美国产业因进口增加而遭受严重损害时可以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申请进口救济,2001年6月,在这一条款支持下,应美国钢铁产业要求,美国启动对钢铁进口的调查,其后决定对10个进口钢材品种征收8%-30%的关税,在遭到各国一致反对和世贸组织裁决其违反世贸规则的条件下,美国才最终撤消了201钢铁保障措施。
301条款则授权美国总统可对有不公平贸易做法的贸易伙伴国采取贸易报复的权利。
1988年,美国国会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特别301条款”,针对那些没有对知识产权提供充分有效保护的国家可以采取直接贸易报复。
2005年4月,美国发布的知识产权“特别301评估报告”再次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意味着美国将继续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保持高压。
(三)提高美元利息率
美国为了保持经济繁荣、避免经济衰退,不断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和投资。
特别是9.11之后,因担心科技股泡沫破灭和恐怖袭击可能带来的经济衰退,美国中央银行持续降息,到2004年,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至历史最低点1.0%,短期利率降至1.25%。
后来在通货膨胀明显上升和房地产市场泡沫引起经济过热的忧虑及超低利率负面影响增大等因素迫使下,美联储开始了新一轮的加息。
自2004年6月到2005年12月,已经连续13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至4.25%,超过2.25%的欧元利率和0.01%的日元利率,美元与非美元主要货币的利差由负转正,且不断扩大。
利差优势有利于提高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增强美国在国际市场上融资的能力,扩大资本账户的规模,从而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
可以看出,美国把贸易调整的“大棒”主要挥向中国和其他国家,而非从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做起,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赤字问题。
美国贸易赤字调整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一)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理论上讲,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会引起我国出口的下降和进口的增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出口不降反增。
从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之初看(见表1),2005年下半年我国的单月贸易顺差都比2004年同期要高,全年累计贸易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于2001-2004年四年累计贸易顺差的总和。
但美元贬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
首先,美元贬值加剧我国出口产品量增价跌的趋势,从而进一步恶化我国贸易条件。
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我国已经出现了“丰收贫困”,并对日本形成收入转移,使日本每年节约外汇1.9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GDP的0.4%。
其次,美元贬值使我国进口价格上升,增添了“大进大出”贸易的运行费用,也增加了我国建设战略资源储备的难度,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再次,西方国家以汇率问题为借口,对我国制造贸易摩擦,使我国应对摩擦从商品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应对任务更加艰巨。
最后,贸易结构升级的动力减弱。
从长远来看,强势货币有利于提高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国 经常 账户 赤字 及其 持续性 资料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