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现状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458041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59KB
端午节的现状Word格式.docx
《端午节的现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的现状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屈原眼看自己的家园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故土,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
传说,当地百姓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又恐其死后为蛟龙所困,遂投五色丝粽于水中。
此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民间形成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两千年来,后人为纪念屈原,把一个忠臣、诗人的死亡日逐渐变成了节日,在中国的文化、习俗里,一旦演变为节日,一定少不了热闹。
当集体的哀思演化为大众的狂欢时,就变成“伪形”
文化,伪得连在节日中的人们都不知自己为什么这么“快乐”。
这些年,随着资讯的发达,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变得容易,人们逐渐知道了端午节与一个大诗人有关,有什么关?
爱国?
忠臣?
或愚忠?
无论怎样,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奸佞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都深表同情,更对屈原之死愤愤不平。
屈原之死的文化意义要比包粽子、划龙舟、采艾蒿、集体狂欢更有文化与生命的价值。
哲学家刘小枫在论述诗人帕杰尔纳克之死时有一段话:
“诗人死于,?
自己的回忆已经无用?
。
从哲学上来理解这句话,则表明人类的精神故土已经干裂……诗人自杀表达了诗人对信念的绝对忠诚,表明了诗人拒绝在虚妄的信念中生活。
”屈原的自杀表明的也不是他的妥协与无奈,而是他不能放弃信念。
苟活着可以接受荒诞与屈辱,但自杀就是刚烈的宣言。
死亡才构成了屈原作品和思想中最为“惊才绝艳”的头号主题。
屈原宁肯选择死,而不选择生。
满脑子儒家思想的屈原其价值观就是自己的人格完善与国家意志的和谐统一,可屈原又无法确保君王的意志就能代表人民的利益与幸福,他只能“天问”了。
屈原怀疑了自己曾经热切以整个身心信奉的信念,屈原对信念没有愚忠才是屈原之死的文化意义。
在自杀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嘲讽者和指责者都将退缩。
“自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这种选择死亡和面对死亡的个体情感,是对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偷生观的最大嘲讽。
屈原选择死亡的态度,就是对丑恶现实的彻底否决和对理想人生的憧憬,他感染、启发着后代的人们。
他通过死,把礼乐传统和孔门
仁学对生死、对人生、对生活的哲理态度,提到了一个空前深刻的文化评判高度。
大众过的端午节是“集体的热闹”,但每一个有良知、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过的端午节应该是对“屈原之死”的文化反思。
对时下许多人不知道端午节文化的真正来历,只知道狂欢聚会的现象,北华大学文学院社会学者曾日红表示,端午节既是民间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更是精神层面的节日,寄托了人们平安和顺的美好心愿。
年轻人把这个传统节日过成一个吃喝玩乐的节日,出现不在乎或不懂得传统习俗的现象,说明了对传统文化节日知识的缺乏,使传统节日脱离了其原有的内涵。
端午应该是“节”而不只是“假”,不能用简单的休假方式来对待端午节这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节日。
一位民俗学家表示,节日气氛的淡化,也是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于节日中特定食物的期待淡化了。
而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也影响了人们对于节日的精力投入。
端午节的背后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这里面其实承载了很多文化的精神意义上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会。
该如何抢救这些濒临消亡的节日文化、更好地传承传统习俗?
曾日红认为,端午节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
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努力搭建吸引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唤醒人们关于端午节的记忆,如在社区、学校开展各种纪念或者庆祝活动,介绍端午节习俗,
举办传统文化展览等,让人们在感受节日欢乐之余,获得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同,让端午节过出浓浓的传统味道。
篇二:
对于端午节的现状分析
据各地调查,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受重视度的排行榜中,端午节居第四。
经过查找资料,我们发现,在端午节那天,各地基本都是有自己的特色活动。
例如在安徽合肥,人们习惯插艾草招福驱邪;
在山东及东北,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
在山西,端午男女习惯戴艾叶;
在江苏,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而在我们梧州,为了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那天会举行隆重的赛龙舟。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知道:
各地端午活动是丰富并且是有意义的。
提到端午节,我们不得不提到粽子。
据资料显示,很多地区在端午节这一天都有吃粽子的习惯,还有一些地方有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例如绿豆糕、栀粿、鸡蛋、油糕、油饼……但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对端午节的认识越来越停留在“吃”这一层面,而更少地去关注端午节所要传达的意义。
(后面可以加一些数据显示,就是看调查问卷里面有没有年龄这一段。
如果没有的话可以不加。
)尤其对于新一代的少年,据调查,大部分少年不知道端午节的意义。
对于端午节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吃粽子和赛龙舟上面。
而对于情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很热衷的追捧。
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忧对于青年一代的思想教育的问题。
根据这一系列的材料显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各地对于端午节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的。
尤其对于青少年的
教育上,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注重内在的层面,而不应该只是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的东西。
赛龙舟吃粽子这些形式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把精力更专注于思想教育上,这样,一些中国传统的思想精髓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篇三:
传统节日发展现状
春节:
当今时代有些传统习俗不存在了,比如守岁,祭灶王爷,有些习俗变淡了或者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拜年随一直流传至今,但它却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在,人们大多认为这只是必须办的事,而不是应该做的事。
现在,走亲访友时,都直到接近中午12点才会出发,而只是简单吃一顿饭后,下午两点左右便回来了,这只是礼节,但交流、联络之意却淡了许多。
春晚的关注度似乎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兴趣也没有那么浓了,虽然一年的春晚有一年的变化和花样,但大多数人感觉春晚越来越没多大意思了,因为大致就是唱歌、跳舞、小品、魔术之类的东西,还有每年必出场的赵本山,不过今年却没有他。
团圆似乎成了奢侈的事,有外因也有内因。
春运期间票价涨高,一票难求,使不少在外的亲人难以返家,而过年时工资较高,也使一部分人选择在外工作,毕竟回不回家也没多大关系。
而在家的亲人,相聚的也不多,除夕夜照样有人在外打麻将,或是你看你的电视机,我上我的网。
过年,虽是特别的日子,但
过得多了,也就没什么新鲜感了,那些有意义的习俗和做法也没必要和心情去照做了,毕竟那只是心理念想罢了。
在家乡,有一些家庭过年并不贴春联和年画,也有不吃饺子的。
人们的心里似乎对此变得淡然,不再像以前那样兴致勃勃了。
随着当今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逐渐被人们接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春节风俗中的宗教迷信成分不断减少,出于安全考虑,当今许多城市中,燃放鞭炮也越来越受到限制甚至取缔。
春节传统习俗钟的传统文化韵味越来越淡了。
清明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只有两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而产生的,一个是端午节纪念屈原,另一个就是清明节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既有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如果从晋文公纪念介子推开始算起,清明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的发展流变中,产生了很多丰富有趣的民间习俗,与今天的清明节习俗相比有哪些有趣之处呢?
吃寒食VS吃大餐。
清明节最初是由“寒食节”演变而来。
晋文公放火烧山,介子推抱木而死,后来晋文公懊悔不已,将这一天设为寒食节,规定全国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不得生烟火,于是老百姓前一天将饭做熟,第二天吃寒食。
而如今,到了清明节这一天,托介子推的福,全国放假一天,“逢节必吃”的吃货们有了
充裕的时间,于是大家通过微信在美团网上搜罗一遍,找一个经济实惠又有档次的地方聚在一起海吃海聊一番。
扫墓祭祖VS网上祭英烈。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也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一个习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祖先或亲人的坟茔去,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一定每年可以到场,于是有条件的亲自扫墓培土,以慰对祖先的思敬之情,没办法的去的,只好在家里缅怀。
如今,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我们用不着长途奔袭去扫墓了,每年清明节,各单位和学校都会组织网上祭英烈活动,点一点鼠标表达对英烈的崇敬和缅怀,只是——我们的祖先那里有免费的wi-fi吗?
插柳VS植树。
如今,清明前后,正是北方植树的好时节,清明前后,阳光明媚,雨露滋润,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每年的三月十二为植树节,但是对北方甚至边疆来说,真正到了清明前后,天气才真正转暖,是植树的好时节。
踏青吟诗VS拍照刷屏
玩蹴鞠VS踢足球
端午节:
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形成了多种民俗,如佩香囊,门户悬艾,挂雄黄袋,穿五毒衣、雄黄或朱砂酒,龙舟竞渡、祭粽、食粽等。
如今,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早已被人淡忘,文化味也越来越淡,“吃”和“游”逐渐成为过节的唯一主题。
“历年端午节的活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吃各种各样的粽子”“粽子实在是太好吃了”“妈妈会煮粽子,学校食堂会卖粽子,公司会发粽子”?
?
记者走访武汉多家高校,得到的答案大多是“吃粽子”。
一些“90后”大学生说,大家从课本上都知道端午节的起源,但对节日的许多习俗都知之甚少,而且多年来也一直没有参加过端午节的活动。
华中农业大学大三学生小刘告诉记者,自己对小时候课本里端午节的印象越来越淡,只知道屈原、赛龙舟、吃粽子,其他的都忘记了。
就是最简单的包粽子,家里没有一个人会包。
一些市民说,设置端午节假期的初衷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现在看来,现状离初衷越来越远。
相反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趋之若鹜,传统节日的商业味儿越来越浓,文化味儿越来越淡。
七夕节
七夕节的现代转型,现代七夕节越来越向情人节转型,如今社会,人们乐于参与的风俗主要是与爱情有关的活动,而七夕节中重要的乞巧习俗几乎不存在了,在七夕节中,人们把爱情元素特意放大,而忽略了其他民俗元素,是整个七夕节向情人节倾斜。
中秋节
这天主要是和家人沟通感情,节日到了自然在一起,城市阴霾太重,可能不利于赏月,也赏不到桂花,也许在乡村的环境里更能体会古韵。
现在中秋节,一个多月之前“月饼大战”就开始了,古代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可见全社会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升温了,国家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我觉得一些旧的习俗应该与时俱进,比如祭月这些形式没有了也可以,只要节日的内涵得以保留,形式可以更丰富些,现代人过中秋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天旅游登山,这在以前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赏月、拜月、吃月饼,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中国人传统的表达方式。
现在礼数淡化了,但是秋高气爽,家人团聚,一起出游也是一种现代方式的延伸。
现在开始重视传统节日,中秋节也就变得讲究了,这能让国人找到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重阳节
随着年龄的减小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知晓率的降低。
在年轻人群中有很多对于重阳节的习俗知之甚少,尤其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受调查者普遍知晓重阳节有吃糕、敬老两项活动,对于重阳节的一些古代传统习俗如:
登高、插茱萸等知道的并不多。
家中最先想起重阳节的人普遍看来都是爷爷奶奶辈和爸爸妈妈辈,年轻人的比例相对偏少。
如果把重阳节设为法定节假日,表示会去看望老人的人数比例明显上升。
小区普遍能够针对重阳节开展一系列活动,但大部分小区活动比较单一,居民参与度和丰富多彩性不够。
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近年来社会对重阳节的重视度已有所提高。
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人基本上认为,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社会对重阳节的重视度比改革开放以前要有大幅度的提高。
重阳节展望
重阳节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渐渐将重点侧重于敬老爱老。
未来,重阳节或许不再是一个全民共乐,赏菊登山的节日,而是一个尊老爱老的“老人节”,这一发展趋势与老龄化社会相成并且进一步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显示了中华人民对老年人的尊重的敬仰。
虽然较多的古时习俗已经渐渐被人遗忘,可是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之一。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烙印,以重阳节为首的传统节日在受到重视的同时更以一个以时代相称的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端午节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