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理论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457962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7.13KB
人格特质理论Word下载.docx
《人格特质理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特质理论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奥尔波特而言,人的人格是包括各种特质的动力组织,这些特质决定了个体适应的独特性。
高尔顿·
奥尔波特还将人格结构中的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个人特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枢纽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心理学家雷蒙德·
卡特尔(R.B.Cattell)接受了高尔顿·
奥尔波特关于人格特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特质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由一些互相联系的特性形成的;
根源特质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特性,通过因素分析可以发现根源特质是一些单一的因素,是人格的基本成分。
卡特尔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提出了人格的十六种根源特质。
根据这十六种根源特质,他编制了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除了卡特尔以外,还有许多心理学家对人格特质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均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发现各种人格特质,继而确定人格的维度。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高尔顿·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Allport’sTheoryofPersonalityTrait),高尔顿·
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Allport’s Personality Theory)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概述
奥尔波特(GordonAllport,1897-1967)的人格特质论(traittheory),是鉴于对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强调人的潜意识的怀疑和不满,以及心理学中的实验化倾向而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
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
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
奥尔波特对人的特质的分类
奥尔波特的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
1.首要特质
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
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中心特质
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
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次要特质
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
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3
奥尔波特的人格物质论的内容
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
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的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xona相联系。
他对50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并针对当时认为人格不存在和人格就是个人所不知的心灵阴暗的隐蔽处这两种主要理论流派,在其名著《人格:
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得出了获得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推崇的他自己对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
”嗣后,在其《人格的模式与成长》(1961)一书中,又把上述定义中的“动力组织”指人格是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
他认为人格往往具有组织性,同时又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没有已成的,一切者在变成中”的思想,认为要格从杰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变成的东西。
虽然一个人从一种经验到另一种经验保持同一性的方面存在着相当多的相似性,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面对特殊的经验时绝非一模一样。
“生理心理系统”,是指这个动力组织需要身心共同操作,它们被不可分割地融合为一种个人统一体。
人格既非纯属于心理方面,又非纯属于神经方面,两者无法分开。
“决定”,是指个人行为的产生全在于他的人格结构本身。
人格不是抽象或一种随便的虚构,人也决非仅是环境的消极反应者。
人格确实存在。
适合的刺激激发了人格的倾向性,人的真实本性就在行动中显示出来。
“行为思想的独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这些行为思想乃是人的全部行为和思想,不论它是否与顺应环境、满足生物性需要有关;
二是指人的全部行为和思想的个体性。
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的两种陈述都强调了人格的独立性。
注重研究个体而不注重研究制约人类的规律是贯穿于奥尔波特研究活动始终的主题。
他三番五次地重申,决有会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了解某个特殊个体的唯一途径是研究这个特殊的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完备的人格理论必须具有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这种单元就是特质。
他对特质进一步分析道:
特质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是真实存在的。
它具有指挥个体行为的能力,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起严反应上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即不同刺激能导致相似的行为。
例如,“谦虚”这一特质,使个体对不同种类的刺激作出相似的反应。
一般说特质和习惯都有决定倾向的意义,但特质比习惯更富于一般性,概括水平更高,它往往是在适应过程中整合特殊习惯的结果。
从广义上说,特质和态度也有同样的意义,如果对事物的特定态度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得到表现,也可称之为特质。
但特质又有同于态度,它并不明显地指向于某种对象,也无评价意义,不用于表态。
特质也不同于道德品质,相对说来,道德品质比特质更具社会性。
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1.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
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
从共同特质看,个体间的差异,只不过是指个人所具备这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己。
奥尔波特提出了人格的14种共同特质,如:
支配-顺从,外向-内向,自信-自卑,合群-孤独,理论兴趣高-理论兴趣低等等。
2.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人格特质。
奥尔波特特别重视个人特质,才能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
他指出:
“严格地说,只有个人特质是真实的特质。
因为第一,特质是个人的而不是地区社会的;
第二,特质是以个人经验独特方式发展起来的动力倾向,所以共同特质不是真正的特质。
”在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个人特质是完全相同的,即使两个人在共同特质上是相似的,但他们行为上所表现的,仍各具独特性。
例如,有两个人的攻击性特质(共同特质)可能相似,但两人对人或对物作攻击表现时,仍有差异。
所以个人特质不能在个人间彼此比较。
奥尔波特主张心理学家应该集中力量研究个人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个人所具有的个人特质并不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起相同的影响和作用的。
他进而把个人特质按其对人格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区分为三个重叠交叉的层次:
首要特质、重要特质和次要特质。
a.首要特质,它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往往只有一个。
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渗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
不过,这种首要特质,未必每个人都具有。
有些人因具有单个首要特质而成为著名人物。
例如,创造是爱迪生的首要特质,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b.重要特质,它是人格的构件。
每个人都有几个彼此相联系的重要特质构成其独特的人格。
它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明显的支配作用,但本身还相当概括,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倾向。
例如,为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所考虑到代表某个学生人格的那些特质(如:
准时、整洁、勤奋、诚恳等等),即属于其个人的重要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每个人所具有的重要特质,一般在5~10种之间。
由此可见,每个人的重要特征并不多。
c.次要特质。
顾名思义,次要特质不是决定人格的主要特质。
它最不明显,渗透性极小,对个体行为影响小。
与首要特质和重要特质相比,次要特质是从更为狭窄的各种刺激来说的,它包括一个人独特的偏爱(如对某些食物、衣着的偏爱)、一些片面的看法和由情境所制约(如某人有恐高症)的特质等等。
动机的机能自主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说明人的特点,也说明人的待业的策动的。
人格是策动的、增长的的系统。
他认为一种人格理论有它分析动机性质的中心。
他提出了理想的动机理论的四个要求:
(1)必须承认动机的现实性。
反对S·
弗洛伊德主义认为儿童时期的动机决定人一生行为的观点,主张动机是现在的动机,过去的动机只有现在还存在才能解释行为;
(2)必须承认几种动机的同时存在。
反对把动机归纳为一种类型,如:
“性”、“自我实现”“自卑”等等。
他在其《人格的模式与成长》一书中指出:
“动机的种类是如此的广泛,以致难于发现普遍的构同特性”;
(3)必须承认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与前人不同,他强调动机与认知过程的密切联系。
认为不了解一个人的计划、意愿、价值观等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动机;
(4)必须承认每一个人具有独特的动机模式。
正如两相人不会具有相同的特质结构一样,两个人也不会具有相同的动机结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动机模式。
奥尔波特采用了一个他认为能满足以上四个要求的动机性质的要领这就是“机能自主”(全称为“动机的机能自主”)。
所谓“机能自主”简要地说就是一个人现在进行这一行为的原因与原来进行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不相同的,即过去的动机与目前的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
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机能是自主的,它独立于过去。
例如,一个大学生刚学习一门课程时,很可能是因为这门课程是必修的,或因为家庭需要,或由于时间宽绰而选学,但也许在最后,他会完全被它吸引,甚至终身迷恋这门学科。
这里原发性动机也许丧失殆尽,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却变成了目的。
他认为,当动机成为自我统一体的一部分时,对这些动机的追求是因为它们本身的缘故,而再也不是为着外部的鼓励或奖赏。
他区分了两类机能自主:
(1)持续的机能自主。
它是指个人盲目从事的重复性活动,并且这些活动曾一度为实现某个目的起过作用,但现在已不再发生作用了。
这种活动的发生独立于奖赏和过境经验之外,是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低水准的活动。
例如一个人在退休后仍然每天早晨七时起床就是一个例子。
(2)自我统一的机能自主。
它包括个人的兴趣、价值观、目标、态度和情操等引起,但认为由机能自主的动机控制的行为,才是人类行为的特征。
因此机能自主的动机应该是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中心问题。
统我和健康人格
奥尔波特还论述了统我的形成过程和健康的人格。
他把人格定义为一种“动力组织”,并把这种人格组织在其《生成: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看法》(1955)一书中命名为“统我”(即“自我统一体”),有别于古代及后来人们称之谓“灵魂”和“自我”的晦涩用语。
统我的人格统一的根源,是人格特质的统帅。
他把统我定义为:
“包括人格中有利于内心统一的所有面。
”完善的统我机能只有从出生到成年经过躯体自我感觉(1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我意象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12岁)、追求统我的形成(12岁至青春期)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八个阶段的发展才能达成。
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体系是面向健康人的。
他反对弗洛伊德主义所持的精神病患者和健康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不同的观点,认为精神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根本没有机能上的类似性。
精神病患者与健康人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动机存在于过去而后者的动机存在于未来。
他强烈主张健康成人的人格原则,不能由动物园、儿童、过去或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引申而来。
他提出了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要求十分相似的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
(1)自我扩展的能力。
健康成人参加活动的范围极广。
(2)密切的人际交往能力。
健康成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亲密的,富有同情心,无占有感和嫉妒心,能宽容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与偏偏上的差异。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
健康成人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一切不幸遭遇。
他们还具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
(4)体现知觉的现实性。
健康成人看竺事物是根据事物的实在情况,而不是根据自己希望的那样来看待事物。
他们在评价一种形势和决定顺应这种形势时扔为明白。
(5)体现自我客观化。
健康成人对自己的所有和所缺都十分清楚和准确,理解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
(6)体现定向一致的人生观。
健康成人表现出定向一致,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
这种定向一般来说是属于宗教的,但不一定就是宗教。
研究方法
奥尔波特在人格研究方法方面,曾和其同事一起制定了测量支配-顺从关系的调查表,即A-S反应研究;
设计了测量兴趣的相对强度的调查表,即价值研究。
前者于是1928年编制,采用多重选择形式,用以测量个体在日常关系中支配或服从的行为倾向。
后者首先发表于1931年,采用重叠选择方法,以测定个体生活中所重社的价值方面(理论的、经济的、艺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来评估个体的人格倾向。
社会影响
奥尔波特是人格心理学的先驱。
他重视人格的个体性,他的特质理论直接从个体本身行为的特点出发探讨人格问题,这就使心理学家有可能将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于操作程序之中,解决了心理学中长期以来对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讲解的困境。
这种探讨使他运用客观观察、主观问卷等方法,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上,直接从量上了解和研究个体本身的行为特点,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
他用纸-笔测验对支配-顺从和价值类型的测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他还创立了动机功能的独立理论,并率先摆脱精神分析论者病态取向而企图建立常态人格理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也遭到了不少批评。
这常常被人指责为不科学。
一切科学都有必须寻求普遍规律,用一般概括的方法,而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则强调具体的个体研究,探讨个别例子。
它又不易于进行实证性研究。
它还被批评为割裂了人类与动物、儿童与成人、正常人与非正常人之间的联系。
还被指责为以损失潜意识心理为代价而过分注重有意识的心理,以损失外部原因为代价而过分注重行为的内部原因。
它受到抨击最激烈的要领是“机能性自主”。
“机能性自主”否认早期经验与人格发展的关系,认为动机只与现实有关而与过去无关。
这样的说法未免言过其实。
还有人批评该人格理论总的来看,未能对人格的动态作出具体的说明,只对人格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
一、目的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
人格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渗透到管理者的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
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
一些样式的人格类型和管理活动有着特定的关系,它们对团体的贡献不同,所适宜的管理环境也不同。
利用成熟的人格测验方法对管理者或应聘人员的人格类型进行诊断,可为人事安置、调整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建议。
这正是本测验的使用目的所在。
16PF广泛用于人员的选拔和评定。
[4]
二、功能
从乐群、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点对人进行描绘,并可以了解应试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
在人事管理中,16PF能够预测应试者的工作稳定性、工作效率和压力承受能力等。
可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的各个环节,为人事决策和人事诊断提供个人心理素质的参考依据。
三、特点
本测验是卡特尔根据自己的人格特质理论,运用因素分析方法编制的。
卡特尔认为:
人的行为之所以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根源特质。
为了测量这些根源特质,他首先从各种字典和有关心理学、精神病学的文献中找出约4,500个用来描述人类行为的词汇,从中选定171项特质名称,让大学生应用这些名称对同学进行行为评定,因素分析后最终得到16种人格特质。
卡特尔认为这16种特质代表着人格组织的基本构成。
四、适用对象
本测验是评估16岁以上个体人格特征的最普遍使用的工具,广泛适用于各类人员,对对象的职业、级别、年龄、性别、文化等方面均无限制。
五、构成
16PF测验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
卡氏采用系统观察法、科学实验法以及因素分析统计法,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确定十六种人格特质,并据此编制了测验量表。
16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每一种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极小。
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个性。
测验由187道题组成。
每一人格因素由10-13个测题组成的量表来测量,共16个分量表。
16种因素的测题采取按序轮流排列,以便于计分,并保持受试者做答时的兴趣。
每一测题有三个备选答案。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测验。
这一测验能以约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测量出十六种主要人格特征,凡具有相当于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使用。
本测验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广泛应用于人格测评、人才选拔、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等工作领域。
该测验已于1979年引入国内并由专业机构修订为中文版。
十六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之间的相关度极小,每一种因素的测量都能使被试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征有清晰而独特的认识,更能对被试人格的十六种不同因素的组合作出综合性的了解,从而全面评价其整个人格。
十六种人格因素以及八种次级因素的含义如下:
因素A-乐群性:
低分特征:
缄默,孤独,冷漠。
高分特征:
外向,热情,乐群。
因素B-聪慧性:
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考能力弱。
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考,学习能力强,思考敏捷正确。
因素C-稳定性:
情绪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
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
因素E-恃强性:
谦逊,顺从,通融,恭顺。
好强固执,独立积极。
因素F-兴奋性:
严肃,审慎,冷静,寡言。
轻松兴奋,随遇而安。
因素G-有恒性:
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的精神。
有恒负责,做事尽职。
因素H-敢为性:
畏怯退缩缺乏自信心。
冒险敢为,少有顾忌。
因素I-敏感性:
理智的,着重现实,自恃其力。
敏感,感情用事。
因素L-怀疑性:
依赖随和,易与人相处。
怀疑,刚愎,固执已见。
因素M-幻想性:
现实,合乎成规,力求妥善合理。
幻想的,狂放不羁。
因素N-世故性:
坦白,直率,天真。
精明能干,世故。
因素O-忧虑性:
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忧虑抑郁,烦恼自扰。
因素Q1--实验性:
保守的,尊重传统观念与行为标准。
自由的,批评激进,不拘泥于现实。
因素Q2--独立性:
依赖,随群附众。
自立自强,当机立断。
因素Q3--自律性:
矛盾冲突,不顾大体。
知已知彼,自律谨严。
因素Q4--紧张性:
心平气和,闲散宁静。
紧张困扰,激动挣扎。
适应与焦虑型X1:
生活适应顺利,通常感到心满意足,能做到所期望的及自认为重要的事情。
也可能对困难的工作缺乏毅力,有事事知难而退,不肯奋斗努力的倾向。
对生活上所要求的和自己意欲达成的事情常感到不满意。
可能会使工作受到破坏和影响身体健康。
内向与外向型X2:
内倾,趋于胆小,自足,在与别人接触中采取克制态度,有利于从事精细工作。
外倾,开朗,善于交际,不受拘束,有利于从事贸易工作。
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4:
情感丰富而感到困扰不安,它可能是缺乏信心,颓丧的类型,对生活中的细节较为含蓄敏感,性格温和,讲究生活艺术,采取行动前再三思考,顾虑太多。
富有事业心,果断,刚毅,有进取精神,精力充沛,行动迅速,但常忽视生活上的细节,只对明显的事物注意,有时会考虑不周,不计后果,冒然行事。
怯懦与果断型X4:
怯懦,顺从,依赖别人,纯洁,个性被动,受人驱使而不能独立,为获取别人的欢心会事事迁就。
果断,独立,露锋芒,有气魄,有攻击性的倾向,通常会主动地寻找可以施展这种行为的环境或机会,以充分表现自己的独创能力,并从中取得利益。
心理健康因素Y1:
低于12分者仅占人数分配的10%,情绪不稳定的程度颇为显著。
专业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Y2:
平均分为55,67以上者应有其成就。
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Y3:
标准分高于7者属于创造力强者的范围,应有其成就。
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Y4:
平均值为22分,不足17分者仅占分配人数的10%左右,从事专业或训练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25分以上者,则有成功的希望
大五人格理论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Goldberg(1992)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研究者通过词汇学的方法,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
大五人格(OCEAN),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NEO-PI-R评定。
外倾性
(extraversion):
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格 特质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