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455119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69.11K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巨大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先进与否,必须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研究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的,脱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
2.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因而人可以创造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但人不可以创造经济规律,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为自己服务。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因为:
2.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生产同其他环节的关系是什么?
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其中,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配、交换和消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们对生产也起着反作用。
3.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增强了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工具的质量不断改进,特别是现代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总之,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一、填空题
1.使用价值价值
2.社会的使用价值
3.抽象劳动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
4.物质承担者
5.表现形式基础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劳动二重性
8.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生产率
9.货币价值
10.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1.②2.③3.①4.④5.③
6.④7.①8.④9.①10.④
1.①③⑤2.①③⑤3.①③④4.①③⑤5.①②⑤6.①②③④7.①③8.②③④⑤9.①②③④⑤10.①②③④
四、辨析题
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其统一性表现在:
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尽管生产时花费了劳动,但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是商品。
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物品,如未经劳动加工的有用自然物,如空气、、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等,生产者用来满足自身即家庭需要的产品,不经交换供别人使用的劳动产品,如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实物地租等,也不能成为商品。
所以,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2.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的关系是:
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平均物化到单位商品的劳动量就越少,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
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这里所指的劳动生产率,正是指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是指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因此,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
3.纸币流通规律不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的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这时纸币就会贬值,并引起物价上涨,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
4.商品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所以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是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或者说构成价值实体,但它本身并不就是价值。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关系。
所以,不能说凡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都是商品。
5.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
当货币价值没有变化时,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当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按同一方向、相同程度变化时,则商品价格并不随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商品价值的变化引起价格的变化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种条件,笼统地这样说是不对的。
6.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客观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但是,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一方面,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往往要偏
离价值;
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化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使价格对价值又不会偏离太远,并使偏高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
因此;
从较长时间看,商品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总是环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
这种状态,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好相反,它正是要求价格同价值相一致的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
它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
商品是用来交换或出卖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与任何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一样,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容,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满足别人的需要,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统一性表现在:
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对立性表现在:
二者是互相排斥的,它们不能同时存在于卖者或买者手中。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结果决定。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属性,但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的,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有何重要意义?
同样的商品通常有许多生产者在同时进行生产,他们的生产条件有好有坏,劳动熟练程度有高有低,劳动能力有强有弱,因而生产同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
各个商品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耗费在商品中的各自劳动时间,叫做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方面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决定。
这是指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已经具有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
另一方面是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
生产同一种商品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是不同的。
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对商品生产者命运具有决定意义,成为其能否赚钱的生命线。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为实现私人利益而自己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为他人或社会需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
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能够成功,就表明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他的私人劳动也就转化为社会劳动。
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私人劳动也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就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各种在矛盾的根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货币流通规律的容是什么?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待售商品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用一定时期同一货币单位平均周转次数表示)。
待售商品总量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
用公式表示为:
=
六、论述题
1.试述价值规律的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基本容和客观要: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因为:
(1)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2)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变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本质是什么?
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最后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是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进程一致的,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表现为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经过四种价值形式的发展,产生了货币。
因此,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
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
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形式的代表。
这样,商品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3.试述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自觉调节货币流通的意义。
货币流通是与商品流通相联系的。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构成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商品流通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与同一时期中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流通中的纸币量显著地超过实际需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普遍持续上涨,这种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反之,则为通货紧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
必须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通过有计划地投放和回笼货币,自觉地调节货币供应量,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这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容,是稳定市场物价,促进生产发展,安定人民生活,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
4.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
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
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优胜劣汰。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
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充满生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1.G—W—G’等价交换价值增殖
2.使用价值
3.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4.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5.剩余价值率
6.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7.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8.从流通中产生离开流通产生
9.劳动力成为商品
10.相对剩余价值
1.③2.④3.③4.④5.③
6.③7.④8.②9.②10.①
三、多项选择题
1.①②③④2.①④⑤3.②④4.④⑤5.①③⑤6.①②④⑤7.②③④8.③④⑤9.①②④⑤10.①③⑤
1.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所以货币就是资本。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有着不同的流通形式和本质的区别。
(1)流通形式不同。
货币的流通公式是W-G-W;
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
(2)流通的容不同。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其经济容是价值量相等、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相交换,即同量异质;
资本流通,其经济容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掉,重新换回货币,即同质异量。
(3)流通的目的不同。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目的在于换取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
(4)流通的限度不同。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流通过程是有限的,商品所有者只要实现了相互间的商品交换,流通过程就结束了。
但资本流通过程却是无限的。
2.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所以它可以离开流通。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在流通中,如果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是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的;
如果按不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同样也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因为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流通中的价值总量并没有增大。
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
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购买生产要素,又必须在流通中出售商品。
如果不买也不卖,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既然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畴。
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并转移自己的价值,不发生价值增殖。
可变资本(V)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所以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4.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都能获得的。
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因为资本家都有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强烈欲望,当某个资本家采用新技术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后,其他资本家也会竞相改进和采用新的技术。
当新技术普及之后,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普遍提高,商品的价值就会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就会转化为一般生产条件,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
所以,超额剩余价值不是每个资本家都能获得的。
5.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则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
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该命题的错误在干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
6.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他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
在流通领域中,从表面上看去,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但事实上是不平等的。
一旦离开流通领域,进人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就被掌握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因此,即使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工人仍然遭受资本家的剥削。
此外,由于雇佣工人丧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被迫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所以,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实质上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而不是自由、平等的关系。
五、简答题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是什么?
这种区分有何意义?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因为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
余价值。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所有生活资料的价值。
为此又要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此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②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竟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它是由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资本家获得的。
各个资本家从提高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出发.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以及为它们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从而使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剩余价值从而形成。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①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所有者要使自己的价值增殖,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商品。
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
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②劳动力商品同其它商品一样。
具有两重性,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价值是由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的,劳
动力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
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
雇佣劳动者的劳动不仅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个大于部分
就是剩余价值。
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性,才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其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①劳动过程就是生产使用价值即产品的过程.这是任何劳动过程的一般性。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即资本家在得到劳动力
的使用价值即劳动以后、工人就在资本家监督下进行强制性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②价值增殖过程要用劳动二重性来加以说明。
首先,它是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过程,工人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
其次,它是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抽象劳动则凝结成新价值,并加入到新产品中去了.
③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工人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用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剩余劳动时间用来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源泉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⑤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为什么说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在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里,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代替了人的一部分体力劳动甚至脑力劳动,但是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这是因为:
(1)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在生产过程中它们只能作为劳动资料发挥作用,而劳动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
(2)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机器再先进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习题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