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443313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7.44KB
语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
《语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讨论。
1.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句子的意思,要求概括说出两个什么样的铁球,怎样落下来,结果怎样?
2.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说的这句话提出了疑问,按课文内容填空,如果亚里斯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1)______
(2)______ 填好后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产生怀疑以后用试验来验证,这是科学的探索真理的方法伽利略做了哪些试验?
结果怎样?
(一)课文哪部分写伽利略进行科学试验?
默读这部分课文,想想上面的问题该如何回答。
(二)讨论:
1.课文第4、5、6自然段写伽利略进行科学试验,按课文内容填空。
伽利略的试验分为两步:
第一步,自己做试验。
第二步,在______上做一次______。
(填空为:
比萨城的斜塔,公开试验。
)
2..找到说亚里斯多德这句话“的确说错了”的句子,找出哪些词语,说明“的确”错了。
句子: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词语:
说明“的确”的词语是“反复”、“许多次”、“都”。
3.第一步自己做试验的结果是什么?
找到有关的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 ——这句话里,哪部分是试验中看到的,哪部分是伽利略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
这个结论与亚里斯多德的结论相同吗?
“总是同时着地”是试验中看到的,“总是”这个词说明什么?
说明在反复做的许多次试验中,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结果都是相同的。
伽利略根据许多次试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
”这个结论与亚里斯多德说的正好相反。
4.第二步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
公开试验的结果是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朗读最后一段。
(三)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吗?
(下节课研究)
课后
反思
与
修改
意见
第2教时
1、了解文中人物、了解课题。
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在上节课了解了课文整体内容的条件下,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学习伽利略这种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一、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叙述的
课文是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
二、介绍人物,了解课题
伽利略(1564~1642)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实验,他推翻了向来被奉为权威的亚里斯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
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
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他对科学进行分科,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有杰出的贡献。
课题: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是伽利略青年时代敢于破除迷信,用科学试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不同时着地”的说法,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伽利略带着对亚里斯多德说的话的疑问,反复做了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这句话______。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______,铁球落下的_______跟铁球的______没有关系。
四、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中,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这是为什么?
这时大家明白了什么
五、讨论 “原来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一)“不是全都对的”是什么意思?
就是也会有错。
(二)这话说得很辩证,很有分寸。
权威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多,应该尊重权威;
但权威说的“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
(三)这句话既是由事实引发的正确认识,也是对待科学所应有的态度。
(四)我们要学习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我们要学习伽利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六)──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______也是为了_______。
(公布自已的实验结果;
破除迷信。
)
六、朗读课文
把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在课文中划下来,抄写并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讲讲带点词语的意思。
信奉更改宣布违背哲学家 疑问教授解释固执胆大妄为 信奉——相信并奉行。
信奉亚里斯多德,就是把他的话“当作不许更改的真理”。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胆大妄为——胆量大,胡作非为。
第3教时
1、分段并注意各段之间的联系。
2、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熟读课文,通过分段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每个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一、朗读课文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主要讲伽利略在学生时代就爱提出问题。
练习:
用因果关系的词语把2、3句联接起来说一说。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因此。
) 1.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所以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为“辩论家”。
2.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之所以称他为“辩论家”,是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很难解答。
3.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因此,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对亚里斯多德的态度。
第3自然段,讲亚里斯多德讲过的一句话,引起了伽利略的怀疑。
按课文内容回答。
1.亚里斯多德的哪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背诵) 2.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
“两个不同的结论”指的是什么?
(背诵)
第4自然段,讲伽利略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那句话的确说错了。
第5自然段,讲人们对公开试验的态度,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
第6自然段,讲了公开试验的结果。
二、全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每一个自然段对突出重点有什么作用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意大利伟大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敢于破除迷信,大胆进行科学试验,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
第1自然段讲伽利略成为科学家的基础,在于念书时就好提出很多不寻常的问题。
第2自然段介绍亚里斯多德是科学界的权威,为后来伽利略敢对权威的话提出怀疑,起了衬托作用,更表现出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
第3自然段,具体交代了伽利略怀疑的内容和根据。
第4、5、6自然段,讲伽利略带着第3自然段中的问题去试验,得出科学结论,并教育了大家。
三、给课文分段,讲出每段的意思和段与段的联系
第一段:
(第1自然段)同学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二段:
(第2自然段)当时信奉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斯多德。
第三段:
(第3自然段)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提出疑问。
第四段:
(第4、5、6自然段)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相信亚里斯多德的那句话确实错了。
四、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语文日期:
26全神贯注
第1教时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情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以读为主线,按照预读准备(默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自读探究(了解主要内容,画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简单写一写感受)、交流研讨(交流对画出句子的感受,讨论最后一段的体会)、回读整合(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结学习收获,拓展阅读)四个环节组织学习。
名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师生共同背诵名人名言。
如: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罗曼·
罗兰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2.出示名言,请同学仔细读并提出疑问。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茨威格
3.带着问题读书,并把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检查识字,用生字卡片了解并巩固识记,多笔画字可辨形认读。
(如,邀挚痴锁)
以自读为重点,读出全神贯注
1.默读,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并做一些批注。
2.放声练习朗读,结合插图,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以诵读为重点,感受全神贯注
1.同一段落比赛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体会得深刻,读得动情。
(如,第一自然段,通过罗丹语言中的“偏了点儿,等一等”等词,说明在朋友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能找到瑕疵,并“立刻”修改,表明他精益求精、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读时应能领会到这一点。
第二自然段作为重点段落,要读出罗丹动作神态的变化,读出工作的时间长和如痴如醉的状态,读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情景。
可通过多名学生比赛读、教师范读、看插图想象情境读等多种形式,将这一段读充分,在评读中逐步深入体会罗丹工作时全身心的投入。
)
2.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感受,加深对“全神贯注”一词的理解。
体会写法,积累语言
1.再次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的,说说自己的发现。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2.选择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一丝不苟”、“唯一”的意思。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2~3段,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通过2~3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如“呆呆地、静静地、一丝不苟等”来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到鱼在纸上游吗?
那看了这个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
(生:
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好,让我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指导学生自学全文。
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2、指导书写“唯”字,把你认为容易写错的字各写一个。
3、填空:
我在()观鱼,看到了一位()的青年,他()。
4、指名说不懂的问题。
四、快速默读课文
按下列提示分段:
1、玉泉观鱼
2、认识青年
3、人们赞叹
4、了解青年
五、指导学习第2、3段。
1、自由读,从哪里看出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找到的同学自由上前板书。
2、出示:
……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的画画。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①指名读,说说从哪些词感受到了青年的忘我境界。
②指导理解:
一丝不苟
A、要求学生从句子中划出能够说明“一丝不苟”意思的一个句子。
B、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丝不苟的意思。
③“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看出什么。
④指导朗读。
3、第8自然段抓重点词理解教学同。
说说大家会赞叹些什么?
议论些什么?
4、正是因为青年画得很像,以致于一个女孩发出了惊叹。
指名读女孩的话(读出惊叹的语气)
比较
“哟,他画的金鱼真像啊!
”
“哟,金画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写出了他画的金鱼仿佛是活的。
六、小结:
这位青年怎么会画得如此之象呢?
下一节课桌上我们再去了解他。
27鱼游到了纸上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回顾上节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思考:
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用笔画出这些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简要写在旁边。
2.同桌交流,读读画好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说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去体会。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句子)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入神着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
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作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才把鱼画活了。
c.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勤奋执著,才将鱼画得那么生动形象。
d.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长期观察后,对金鱼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会下笔如有神。
“鱼游到了纸上”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鱼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青年?
b.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c.指名评读。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1.聋哑青年那勤奋专注的形象,一定会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才使这个人物如此生动的呢?
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作者不仅仔细观察,认真看、仔细听,并且与青年进行笔谈;
而且在描写时注意通过外表、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青年人的执著与专注)
2.小结:
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但观察细致,抓住人物特点,而且描写细致入微,才写出这样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随文练笔
1.(出示插图)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
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2.指名读作文,进行交流。
3.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自己的同学,抓住特点,多看、多听、多问,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28父亲的菜园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和执著。
3.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按照提出疑问—梳理问题—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要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来畅谈读后的感受。
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板书课题:
父亲的菜园)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但子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
是什么精神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出示自读提纲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小组内交流自读提纲中的2、3题
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精神
1.师生共同交流最受感动的语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a.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b.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c.第八自然段,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
(如,执著的精神,坚忍不拨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勤劳,为了理想竭尽全力地付出等)
积累语言
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课时授课计划
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2、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3、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我的发现”这四句句子,每个句子的引号作用不同,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引号的表达作用。
积累词语,能够在实际文章写作中运用。
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引用、特殊的含义和表示否定,特定的称谓)
3.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
(都是描写精神意志的;
第三行的两个意思相反,第四行从反面写缺乏意志的后果)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4.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并练习用成语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
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口语交际应带领学生深入人物生活,激发切身感受,产生表达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言,互相讨论的平台。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
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
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
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
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
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
二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人教版 小学 四年级 下册 单元 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