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442576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2.31KB
《西厢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
《《西厢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厢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厢记》中,催莺莺的形象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她的性格显得更为明朗而又丰富。
在作者笔下,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
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但是,她终于以大胆的私奔打破了疑惧和矛盾心理,显示人类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会变得更强烈。
作者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女性对爱情的主动追求。
红娘在《西厢记》中成为全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
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困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
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
这个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却又有一定的现实性。
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会的人生态度,而市井人物本来受传统教条的束缚较少,他们对各种“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从实际利害上考虑的。
我觉得,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和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
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分析人物形象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
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
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
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
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
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
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
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
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
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
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长亭送别》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
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的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
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
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
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第二篇: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的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之一,第四本第三折的一首《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
”颠倒了多少风流文人!
一句“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成就了眷属”,道出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声!
王实甫的《西厢记》虽然是在《董解元西厢记》的基础上编写的,但它的根本基础是唐代诗人元稹(元微之)的《会真记》。
据说王实甫写至第四本第三折(来自好范文网: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千古名句时,已是力竭心枯,呕血而死。
西厢记之境界:
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神奇璀璨,异彩纷呈的艺术境界。
作者用着如珠似玉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将环境,人物,感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剧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词: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
……这河带齐梁分燕晋隘幽燕。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
竹索揽浮桥,水上苍龙偃;
洞悉愧九州,南北串百川。
归舟紧不紧如何见?
却便似弯剑乍离弦。
”
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当然也有绮丽婉转的小词:
“{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
绎台高,金荷小,银镇尤灿。
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接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般的气氛。
读来余香萦绕。
而在剧中情节有悲苦性质的场面里,作者的描写依然笼罩着诗般的气氛。
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其语言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离愁别绪的特有表现手法来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种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的色调来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悲苦的。
“文辞华丽”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特色,这种语言特色更表现在该作品语言的文采性。
西厢记可谓是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这些绝妙好词在剧中俯拾皆是,真是美不胜收。
如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的唱词:
“[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
”便是化用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又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词:
“[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里化用宋苏东坡词《蝶恋花》中句: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还可以举出更多这样的例子。
读完作品后,我们不禁感叹,这是一部“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饰”大作。
西厢记之爱情: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
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
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
西厢记之精神:
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还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
孙悟空。
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自在称王。
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
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
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
第三篇:
《西厢记》读书笔记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
这是《红楼梦》二十三回中黛玉对《西厢记》的赞词,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赞词。
读西厢,想红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张生念及莺莺夜不能寐,叹道,想及我多愁多病身,怎配你倾国倾城貌。
--------------黛玉听得,向宝玉懊恼,哪里来的艳词欺负我。
待宝玉看到---落红成阵----一霎时,满树的桃花随风飘落。
月上柳梢头,张生在西向外弹琴,“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假借上香祷告在西厢内对句“兰闺久寂寞。
无事度芳春,料得行临者,应怜长叹人。
-------------那日,宝玉挨打,想黛玉一定悲伤,白白的着晴雯送两只旧帕子去,别人不解,笑其痴颠。
黛玉见帕,可惜可叹可畏可怜,无限心事,也管不得避嫌,吟诗帕中,泪痕重重,自顾镜中面羡桃花,却不知病已侵。
一样的爱恋,一样的身不由己。
只是,宝黛成棒打鸳鸯,张生与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生被逼科举,莺莺嘱咐“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莺莺把自己压上了赌注,何况在封建社会的压力下,就是当今,哪个女孩愿意换数载飘零。
那年,当我们分隔异乡,仅仅是一工作,又多少忧愁,每次火车启动,一南一北,不知就此何时再见,较之莺莺,她的勇气是所有世事的想往。
细腻的《西厢记》真乃爱情的美学宣言。
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和张生公然战胜了封建礼教,维护了他们至纯至洁的爱情,重在公然上,这就是宣言。
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
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第四篇:
西厢记读书报告
从《西厢记》的才子佳人模式看传统到现代爱情观的异与同
摘要:
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有一个相对传统的叙事框架,即才子佳人的叙事模式。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婚姻的理想模式,也是这个民族千年沉淀下来的固定的理想模式。
但时至今日,这种模式所反映的我们的民族心理已经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文章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才子佳人戏剧《西厢记》为例,探讨传统与现代爱情观的改变与发展。
关键词:
《西厢记》;
“才子”;
“佳人”;
同与异
1、传统的才子佳人。
佳人者,才貌双全。
如崔莺莺,她出生于条件优越的相国府,从小便接受良好的封建教育,针织女工、诗词歌赋、尺算礼法无一不精,正是古代优秀的贵族小姐的代表。
而更重要的是,她拥有沉鱼落雁、绝世无双的美貌。
作者王实甫是怀着极大地热情塑造了这样一个集形貌美与心灵美于一身的高度理想化的人物的。
莺莺之美是从张生的视角展开的,通过白马之围前两人的三次见面表现出来的。
《惊艳》一折是张生第一印象,也是王实甫对莺莺的第一次描写:
“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则著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何谓惊艳,且看张生。
而在张生夸张的反应之后,莺莺走到了前台: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
﹝旦云﹞红娘,你觑:
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
﹝末云﹞:
我死也!
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解舞腰肢娇又软。
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张生第二次见到莺莺是在一个月色朦胧、花阴满庭的夜晚,此时的莺莺有展现出另一番风韵:
“看他容分一捻,体露半襟,香袖以无言,垂罗裙而不语。
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
如玉殿嫦娥,微现蟾宫素影。
真是好女子也呵。
只是在朦胧中见到的莺莺的体态,已经用湘妃、嫦娥这样的仙子来比拟。
而第三次就是正面的描写了:
【得胜令】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
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
妖娆,满面儿扑堆着俏;
苗条,一团儿是娇。
满座无论僧俗、老少,皆被其美貌惊呆了,可见作者极尽夸张之能事,不惜笔墨地渲染莺莺的美貌。
除了性貌美,莺莺的内在美也是不容忽视的。
她知书达理,出口成章,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在寂静的佛殿之上,她随口就吟出了“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的诗句,感叹自己如落花般无人欣赏,年华慢慢逝去的身世。
而那一首唱和张生的“空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以及此后《闹简》中的“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等也很好地体现了她的才思敏捷诗文才情。
古代的爱情故事,特别是才子佳人模式对女子的要求特别高,像莺莺、像卓文君、像柳
如是、李香君等都是如此完美佳人的代表。
而另一方——才子的外表、才情也是缺一不可。
张生有才,满腹诗书,才华出众。
一出场就不同凡响,发出“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的壮志未酬之叹,而在夜窥莺莺是,他即兴就隔墙吟诵了“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这样的绝佳诗句,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且字句清新雅致,才让莺莺情不自禁地唱和了起来。
不仅如此,张生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听琴》一折中,他以琴代心,以司马相如打动卓文君的《凤求凰》赢得了莺莺的芳心。
更难得的是,张生有着过人的胆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他能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抢莺莺为压寨夫人时挺身而出,机智解困,从而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好戏。
“我有退兵之策,何不问我?
”这痴情书生以“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在众人的慌乱中凸显了自己的临危不惧。
至于在外貌上,在佛殿初相遇时,张生便以其风流儒雅吸引了相国千金莺莺的眼光,这已足以证明其相貌的英俊,可以说,除了家世背景,两人在其他方面都是绝配的。
这就是才子佳人模式长久不衰的原因吧。
2、现代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
才子佳人是古代婚姻的理想模式,因为各方面要非常相配,那样他们的思想以及对事情的感悟才能达到高度的一致。
但,那是在古代,今天,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接触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全球化和互联网使得世界成了一个“村”,于是,我们的政治体制改变了,我们的经济模式改变了,我们的观念也改变了,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已不适应现在人的需要,特别是在“故事”、电影里,这样的模式不会有人感冒,如果再有编剧写出这样的剧本,那投资商就准备着赔钱吧。
现在爱情故事的模式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欧美、日韩,当好莱坞的电影、日韩剧大肆席卷中国市场时,才子佳人已远矣,或者说古代的主流模式在今天已成了绝对的非主流。
而取而代之的是差距巨大的男女主角以及颠覆传统的性格冲突,总之,那种按常理来讲越不相配的男女主角所发展出来的剧情无论是喜是悲,都会给人以更强烈的情感冲击。
就电影、小说来看,现代主流戏剧的婚姻爱情模式其实有几种比较典型的代表——首先是男强女弱型,俗称“灰姑娘故事”。
而强与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上:
一是家世背景或经济实力,举个例子,像罗伯茨朱丽叶和李察吉尔主演的“风月俏佳人”,一个亿万富翁爱上一个街头的妓女,一个处在社会的最上层,一个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偏偏命运安排了他们相遇,而后又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对方;
另外,十年前风靡全亚洲的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的“杉菜和道明寺”,还有《游龙戏凤》里的刘德华和舒淇,以及许许多多的“麻雀变凤凰”、“灰姑娘变成公主”的爱情故事,这是现在影视剧里常见不衰的老套情节,偏偏,人们百看不厌。
但是,还有一点原因,故事里的“灰姑娘”和“麻雀”都是自尊自强的,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故事也多了一层励志的性质。
二是才貌方面,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爱情故事流行的是很傻很天真的女生,这样的女主角有着必要地几点性格要求,除了憨厚老实之外,善良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是普通的善良,是那种总会以德报怨的“活雷锋”代表,另外,她们还要乐观开朗、为了爱勇往直前,像日剧“一吻定情”的相原琴子,小说“那小子真帅”的韩千惠;
而相对的,男主角一般就是帅到不可思议,或者智商高到令人发指,总之,他身边会有很多条件十分优越的女生围绕着他,可是他偏偏挑中了那个又傻又不出色的麻雀,让她成了凤凰。
其次是女强难弱型,这就不得不谈到“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了,实实在在地刮了很久的“野蛮风”,引领了凶悍女的黄金时代。
美丽的女人野蛮起来比男人还粗鲁残暴:
她想知道河水有多深时,就把他推到河里去,直到他快要被灭顶才救人;
在咖啡店问他要喝什么,
答了可乐后她却叫侍应来两杯咖啡;
在公园里散步,她的高跟鞋磨脚,便要他跟自己换鞋,让他穿着高跟鞋在公园里跑步·
·
就是这样一个颠覆以往女主角温柔娴淑的形象的“野蛮女”,让之后的女主角都开始变得强势,成了恋爱或婚姻关系中的主导者。
奇妙的是,这样的女孩观众都爱,而被欺负的男主角,大家也都可以理解为“可爱”。
像《叶问》中的一句经典对白:
这个世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
当然,富家女爱上穷小子的故事情节也不少见。
最经典的“乱世佳人”、“罗马假日”“泰坦尼克号”以及休格兰特的经典爱情片“诺丁山”,还有去年大热的香港正统片“岁月神偷”,而偶像剧很多也会走这种路线,如“爱转角”,这种模式也称“公主与青蛙王子”,一般的剧情发展就是男方自卑而逃离,最后被别人唤醒,选择忠于爱情,“公主王子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
最后是男女都弱型。
这种模式,一般来说是比上面介绍的那些要相对有深度一点的。
奥斯卡尤其青睐这种影片,像1995年的“离开拉斯维加斯”,一个被妻子抛弃的过气编剧在拉斯维加斯遇到被皮条客控制、经常遭受殴打的妓女并产生爱情,他们相依相伴直到男主角酗酒而死。
影片自始至终都充满着绝望的气息,包括他们的爱情。
类似的还有一部“死囚之妻”,白人男主角的儿子在他面前自杀,黑人女主角的丈夫被执行死刑,儿子遭遇车祸而死,两颗同样绝望的心,无视小镇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而相爱。
这样的爱情模式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同样打动人。
3、现代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从开始说到现在,感觉现代的婚姻爱情模式已经完全脱离了才子佳人那样的古代最理想模式。
其实不然。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戏剧、影视剧都是一般的人们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向往和幻想。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大喊了一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那个时代关于自主爱情与婚姻最强有力的呐喊,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但差别在于,在今天,这个愿望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父母之言,媒妁之言”,洞房花烛夜才第一次见面的封建模式。
在古代的现实中,没有自主的婚姻,没有自由的恋爱,但人们在戏剧中实现了这个愿望,所以才有了《西厢记》中张生与莺莺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就有了这传世的经典之作。
传统与现实爱情故事的交汇点还在于在“终成眷属”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历一些困难,有来自父母的,也有来自“第三者”的。
不可否认,中国乃至世界,人们的观念还是偏向于“门当户对”,特别是父母,总希望子女能过上好日子,所以就出现了《西厢记》中崔夫人的这种典型形象。
张生与莺莺两情相悦,但崔夫人看不起这个穷书生,他解救了莺莺,使其免于“陷于贼中”,且崔夫人有言在先“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却还是冒着被骂“无信”的险硬让一对有情人互称兄妹;
即使在张生莺莺已生米煮成熟饭时,老夫人还是让张生要高中状元后才可迎娶莺莺,说到底还是要“门当户对”。
最终张生考取状元,本就回来与莺莺喜结连理就好了,作者却又安排了郑恒出场来搞破坏,捏造谣言,造成双方的误会,好在最终张生、杜确及时赶到,解除了误会,粉碎了郑恒的阴谋,终于得以在克服重重困难后迎娶美人。
戏剧既是故事,最后的感动肯定是需要曲折来衬托的,这是古今都通用的定理,今天的婚姻爱情故事也是这样。
尽管“门当户对”的观念在今天已经有点被弱化了,但它依然存在,06年大热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就是讨论这个问题。
性格开朗心直口快的女编辑顾小西来自高知家庭,嫁给了从农村考进北京的大学生何建国。
结婚后,何家不断地有人来吃住在她家、找顾小西在医院的母亲看病,俨然一副顾小西家就是何建国整个家族
和整个何家村的家。
于是,矛盾在顾小西第二次怀孕并习惯性流产后爆发……此后,原本相亲相爱的小两口,却常常为了各自家庭所不同的生活、价值、处事等观念发生争执。
婚姻表面上看是个人的事情,但切实的生活中,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和由此引发的一次次争吵令双方疲惫不堪·
我们不能肯定“门当户对”的婚姻就是幸福的,可是也不能否认“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遇到的问题也许会更多。
所以这可能就是这种观念长存不灭的原因吧。
现在戏剧中“门当户对”的观念已经被削弱,正如前面所讲,现在能抓住观众胃口的往往是身份地位或才能有差距的组配。
所以更多的阻力会来自男二号或者女二号。
三角或四角恋,“你爱我,我爱他,他爱她”类似的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是现代爱情故事的不二法则,你可以说它老套,可是观众喜欢,你有什么办法。
从《西厢记》的传统爱情婚姻模式到今天看似多种多样实则万变不离其宗的爱情故事,人在变,情结在变,观念更在变。
【参考文献】:
[1]王实甫:
《西厢记》,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2]刘坎龙:
才子佳人小说类型研究——才子佳人小说文化透视之二,1994
第五篇:
读书报告-西厢记
读书报告
——西厢记
西厢记是元杂剧里的一朵奇葩,我们都知道元杂剧四大爱情故事,它们分别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从西厢记放在第一位我们就知道它的历史地位。
当然我们对这四大爱情故事了解最深的可能也应该是西厢记了,大家都知道里面的两个爱情小青年张生与崔莺莺。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他们代表了反封建礼法的一群人,他们对于封建礼法风俗敢于反抗,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最终赢得幸福!
故事发生于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于是决定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生赴长安赶考,恰好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去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第一次见面后,张生就产生了爱慕之情。
张生为了追求莺莺,就决定在寺中借厢住下。
恰巧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有一墙之隔。
一天晚上,张生趁莺莺同红娘在园烧香祷告时,隔墙高声吟诗一首:
“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也立即和诗一首: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通过和诗,莺莺的才情展露无余,同时她的才华也进一步打动了张生。
后来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这一次他们爱上了对方。
但这时,守桥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厢记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