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行业分析报告精品可修改版本农业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442067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20.76KB
资深行业分析报告精品可修改版本农业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资深行业分析报告精品可修改版本农业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深行业分析报告精品可修改版本农业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从1.0到2.0的跃升本应该是自然缓慢的
②但我国未来从农业1.0到2.0的进程会很快
③从2.0到3.0的跃升将是加速的
④全国平均来看,2025年实现农业2.0
⑤黑龙江农业规模化走在前列,初步达到农业2.0
三、互联网+:
重塑农业生态圈
1、当前农业产业链物质、资金和信息的流动方式
2、对农资供给的影响:
拉近生产商和农户的距离
(1)农资生产环节更精准和智能
(2)农资交易流通环节可以缩短
(3)农资营销更加回归本源
(4)农资服务更加丰富便捷
3、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影响:
智慧农业
(1)对于农业生产环节的技术问题的改造
①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制导导弹+制导系统
②农业互联网云服务=技术支持
(2)对于农业生产环节的规模化问题的改造
(3)对于农业生产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改造
(4)对于农业生产环节的价值问题的改造
4、对农产品消费的影响:
五位一体构建和谐消费市场
(1)空间:
舌尖上的中国
(2)时间:
效率为王
(3)成本:
性价比王道
(4)安全:
信任的力量
(5)个性化:
客户即上帝
5、对金融的影响:
互联网+,智慧金融未来之路
(1)农业金融现状:
投融资都受限
①投资方面
②融资方面
③其它方面
(2)互联网+:
智慧金融未来之路
①农业互联网金融:
农业投资的“余额宝”
②农业互联网金融:
农业融资的“阿里小贷”、“前海微众银行”
四、寻找农业互联网生态圈的建立者
1、农业互联网生态圈:
一张大网畅通各方
2、互联网促进行业集中度更快提升,强者愈强
3、农业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也将加强,龙头价值链延伸
4、寻找农业互联网生态圈的建立者,赢家通吃
五、相关上市公司“互联网+”的模式一览
1、大北农:
“智慧大北农”开启转型新征程
(1)“智慧大北农”战略核心:
PIB模式
(2)“智慧大北农”具体实施:
三网合一
①猪管网:
农业管理的智能云服务平台
②智农网:
农资和农业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
③农信网:
农业从业者的小微金融平台
④“猪管网-智农网-农信网”构建“管理-交易-金融”生态圈
2、新希望:
全产业链布局“互联网+”
(1)养殖端:
为养殖户提供综合服务
①金融支持
②数据分析
③技术服务
④生猪养殖业务
(2)消费端
①食品消费O2O
②销售服务管理
3、辉丰股份:
农药行业电商蓝海领航者
(1)农一网的线上服务模式
(2)农一网的线下服务模式
(3)农一网:
农药行业的“海尔”+“京东”
4、芭田股份:
构建农业大数据云平台
(1)农业大数据云平台的线上支撑资源
(2)线下关联实体业务
①化肥:
和原生态模式
②种植:
推广高效种植模式
(3)农业大数据云平台下芭田增值业务模式
①农业大数据
②农业移动互联
③农业物联网
④农资交易平台
5、象屿股份:
粮食产业链赢家,可快速切入互联网+
(1)象屿农产的业务现状与模式
(2)象屿农产开展的合作种植是产业链的向上延伸
(3)粮商将具备特殊的产业链地位,具备构建农业互联网生态圈的能力
当农业现代化遇见“互联网+”。
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规模化为农业现代化打下基础。
同时我们又身处“互联网+”的全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和“互联网+”不期而遇。
现代农业是“互联网+”的生存土壤,“互联网+”会使现代农业更加精彩纷呈。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对于现有行业信息化的继承,更是对于行业信息化延伸或者说是浴火重生,农业在奔向3.0时代的路上风景会更加精彩。
当前农业产业链系统效率低下。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依然很低,产业链面临“内忧外患”。
概况起来看,围绕农业生产,整个农业产业链系统包括农资供应、农业金融、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物质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贯穿其中。
当前的系统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信息逐级交互、物资(产品)一级级流动、支付和物资一起一级级流动、信贷服务独立于其他行为。
“互联网+”,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1、“互联网+”切入农资市场,将从农资生产、流通、营销、服务各方面影响农业生产中的农资供应,进而变革农资生产商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2、“互联网+”将大幅推动了智慧农业的进程;
互联网将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农业规模化难以推进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产品价值实现问题等的改造。
3、农业互联网时代将从“空间、时间、成本、安全、个性化”五个角度全面改变农产品消费市场,增强农产品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和客户粘性。
4、农业龙头企业有着全产业链中最为丰富的信息,借助互
联网,可以建立起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全产业上下游提供金融的投融资、网上支付等服务;
农业互联网金融将贯穿于农资销售和购买、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产品销售过程的每个过程。
农业互联网生态圈:
一张大网畅通各方。
概况互联网对各个环节的改造,“互联网+”对农业的重构就是通过信息流打通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这里信息极度开放和对称。
此时,农业互联网平台成了产业链的核心,融通了整个产业链的物质、资金和信息流,使得整个产业链共生、共赢、互利。
一、“互联网+”是传统信息化的升级版
截至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我国网民规模庞大,数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一,远远高于网名数量第二的美国(网民人数约为2.5亿)。
从互联网普及率上来看,2014年底我国整体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未来两三年内很有可能达到50%,但是这个互联网普及率依然和发达国家平均78%的普及率还有着明显的差距,提升空间还有很大。
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速度不断加快,2014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已经超过了世界第三大网民国印度的1.37亿人。
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快速提升,从2008年刚过10%,快速增长到了2014年底的近30%。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还相对较低,但提升潜力还是很大的。
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依旧非常薄弱,农村、农民获取网络、获取信息依然十分不便捷。
为此,政府已开始实施一系列工作方案。
2014年5月,农业部推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计划在10个省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站,并且计划在未来整合“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四类服务,构建“政府、服务商、运营商”三位一体的推进机制,最终在每一个行政村都实现四类服务进村。
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建设“宽带乡村”工程,方案基本目标是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到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
在农村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2.6%,其次为个体户/
自由职业者,比例为17.2%,农林牧渔劳动者的网民比例也较高,为14.0%。
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当前是农业产业化的微观基础,他们在农村网民中比例较高意味着未来“互联网+农业”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未来在政府和相关“互联网+农业”企业的技能培训和引导下,他们都能成为新一代的农村人、新一代的互联网人。
截至2013年12月,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到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
而在2009年到2013年期间,受我国3G网络
的推广和普及,农村手机上网比例从原来的67.30%不断上升到
84.60%。
移动互联网在农村网民的普及,对于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和“互联网+农业”的进程带来巨大的好处: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对于现有行业信息化的继承,更是对于行业信息化延伸或者说是浴火重生。
“互联网+”与传统的“信息化”时代的区别在于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和组织结构、分工体系上。
基础设施方面,传统的行业生产基础设施这时候成为辅助,主要生产设施是新型的信息技术,包括了传统的信息技术,更加入了最为主要的“云网端”。
在生产要素方面,过去将信息、数据作为辅助生产、决策的要素,现在则将信息资源、数据资源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到行业整个生产过程中来。
在组织结构、分工体系的改变上,“互联网+”时代冲击了传统的劳动雇佣关系,改变了组织的内部结构,更加模糊了组织之间外部边界。
在传统的信息化工业时代,信息化技术局限于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只是应用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流程中的,为生产经营中传递和提供信息的作用。
而在“互联网+”时代,除了上述传统信息技术外,还加入了“云网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终端,将信息和数据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经营过程中来,最终真正才能将传统的信息化时代巨大流量变现。
在对于消费者需求预测和生产计划制定中,通过各种终端收集消费者信息,再将信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汇聚到后台进行大数据分析,更好地设计个性化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更柔性地制定生产计划,降低各方面成本。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互联网+”时代更多将各种终端安臵在生产流程中来,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物联网,对于行业更安全地生产产品、更高质量地出厂产品、简化生产流程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营销服务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加强与消费者的及时联系,更好地收集、分析和满足消费者需求,降低营销和服务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
在推广和扩大市场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电子商务市场帮助各类企业从地方小公司变成了面向全国的企业,同时新型多渠道的社交工具已成为新的市场战场,各行业通过这些移动客户端做大了市场蛋糕,同时又从移动客户端中拿到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出更大的市场。
“互联网+”时代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行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如果说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时代只是通过生产的产品中“榨取”最大的利益化,那么“互联网+”时代则是通过“榨取”生产经营中的信息和数据来实现最大的利益。
互联网时代对于每个体最大的改变就是每个个体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都被当作一个独立、独特的个体来看待,在互联网社会中,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平等的甚至个性化对待。
传统行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企业规模大小而受到金融业的区别对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我国征信体系尚未完善,规模太小的企业缺乏相应信用依据;
二是传统金融业在现代社会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对于中小型企业有着“店大欺客”的特点。
互联网的平等性即p2p(peer-to-peer)可以很好改变这种情况,无论是传统金融业,还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各传统行业龙头企业都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走向了“互联网金融”。
传统金融业在其信息化时代,其信息技术仅用来作为传递的工具,信息来源十分封闭且单一。
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互联网巨头和各传统行业龙头企业的参与其中,使得信息来源广泛而众多,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这两张大网,可以搜罗所有的个体信息,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国家征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却能在控制金融风险的情况给予众多企业最大的融资便利。
如果说“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来说生产经营方式和融资方式的改变只是显性的现象,那么“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管理理念的改变是隐性的,但却是影响深远的。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和数据即是价值和利益,一个好的“互联网+”企业不需要一个名义上的信息管理部门,组织中每个部门就是一个信息单元也是一个信息管理部门,这么多信息单元通过网络联系到一起,共同分享着信息,共同使用着信息,共同管理着信息,最终实现共同利用信息创造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企业。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要革新其管理理念,将其组织结构从科层制转换成为适应时代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最为出色的就是小米,一个典型的“互联网+”企业,一个建立仅5年的企业却成了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的企业。
“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了企业只为自己考虑的管理理念。
一个好的“互联网+”企业会在整个行业树立这样一种平台、一种生态圈——即以我为龙头企业、中心企业的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能依靠这家龙
头企业、中心企业实现由信息时代向“互联网+”时代的转变,都能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同呼吸共命运,互利共赢,共享“互联网+”时代,共创一个崭新的行业未来。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依然很低,农业的生产环节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从内在本质来说,我国农业生产环节有着四方面的问题——技术、规模、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品的价值:
从外在环境来说,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资源匮乏、农村劳动力短缺和消费市场日益高标准的需求也在倒逼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技术: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广农业信息化,至今生产信息化覆盖率达七成。
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资源还不太不完备,农户生产中使用信息化产品的比例较低,且使用的生产信息化设施大部分停留在较低级的产量与环境监控上,生产信息化水平总体处于待开发的阶段。
规模:
我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散户居多,缺少大规模的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我国农业经济一直是小农经济,分散经营。
分散经营的农业组织形式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业的竞争优
势,妨碍了大型机械化农业和信息化农业的推广。
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随着消费市场需求日益提高,消费者对于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日益重视,近年,我国不断爆出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农副产品已备受质疑。
价值:
我国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一直偏低,农民无法享受其辛勤劳动带来的福利。
而国外则相反,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十分高,农民是一个比较光鲜和幸福的职业。
自然环境:
我国自然环境近些年逐渐恶化,而对于农业最大的威胁就是土地沙化、土地污染以及施肥过多导致的土地板结和土地贫瘠
等问题。
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日益匮乏,耕地面积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降低到了2011年的18.25亿亩,逼近于我国政府制定的18亿亩的耕地红线。
农村劳动力:
由于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差距,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仅靠老人和妇女,农村劳动力人口发生短缺,急需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生产力。
消费市场日益高标准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市场已由原来的“吃饱”的需求转换成为“吃好”的需求,如前段时间国人争先购买日本大米,这对于农业进行合理化生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生产未来一段时间将不断实现规模化,为农业现代化打下基础。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又遇上了“互联网+”的时代,现代农业是“互联网+”的生存土壤,“互联网+”会使现代农业更加精彩纷呈。
我国农业生产中,畜牧养殖特别是生猪养殖已经初步走上了规模化的道路。
而未来的10-15年,我国种植业劳动人口数量将急剧下滑,这为我国粮食种植规模化将进入快速提升期创造了非常关键的条件。
当前农村劳动力人口并不仅仅只来自农村常住人口,那些农村城
市两边跑的流动人口事实上也可以耕种大田农作物,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的占有来说,他们也是事实上的经营主体。
因此,2011年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仍然较为庞大,约为3.94亿人。
根据当前农村的人口结构往后推算,2025和2030年农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分别为1.19亿人和0.79亿人,与2011年相比分别下降70%和80%。
按照粮食种植占用80%农村劳动人口计算,约为3.16亿人,人均耕地面积5.7亩。
2025年将剩余粮食种植劳动力0.67亿,人均耕地面积26.7亩;
2030年将剩余粮食种植劳动力0.32亿,人均耕地面积达到57亩。
另外,未来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年龄较大的人口占比将急剧上升。
到2025年每位年轻农民的平均耕地面积达到90亩,而到2030年,每位年轻农民的平均耕地面积达到187亩。
而在2011年,每位年轻农民的平均耕地面积只有7.6亩。
为什么要考虑年轻劳动力的占比?
因为随着规模化的提升,年龄较大的劳动力没有能力独立完成高强度的农活,只有年轻劳动力才能承担规模化生产,另外,年轻劳动力数量太多也会阻碍土地进一步的集中趋势。
而如果考虑到男性劳动力在农业劳动中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话,那么每个男性年轻劳动力2025年占有耕地180亩,2030年占有374亩。
这样的土地占有量,相对过去来说规模化程度大大地提升了,对过去缓慢进行的农业规模化而言,未来可以“狂风暴雨般的变化”来形容!
纵观数千年的国内外农业史,我国的农业的过去和未来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面积少,不论是传统社会的小农经营模式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
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
我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
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
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虽然劳动工具经历了从畜力到小型机械的变迁,但小农经济仍是以体力劳动为基础或起决定性作用的。
农业经营大户包括家庭经营制的个体大户、雇工经营制的农场大户、合作(合伙)经营制的组织大户和公司经营制的企业大户四种类型。
目前各地一般划定“大户”主要看其规模,如种植业大户以亩数计,养殖大户以头数计,农产品加工大户以投资额计,营销大户以销售额计,“四荒”开发大户以亩数计。
根据文献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定义种粮大户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采用雇工和机械工具经营的方式,从事粮食作物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70%以上,土地经营规模大概在100亩以上的专业种植户。
发展现代农业,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传统农业是农民家庭生活与农业生产的高度结合,农户精根细作,而且农业生产中的很多成本是隐性的,在极其分散的农业经济中进行规模化经营并不具备成本上的优势。
在规模化生产其他方面优势(比如食品安全的保障)发挥不出来的情况下,规模化生产相对传统农户生产方式并不占优,或无法生存。
这个阶段,农业规模化的提升主要依靠城镇化率的提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为农业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
一般来说,这个阶段中农业规模化提升的速度会比较慢,因为人口的流动是逐渐完成的。
在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发生的是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规模化的提升和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然而,这些情况并未在我国明显出现,反而是农村面貌更加凋敝,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
原因是什么?
就在于过去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留下了畸形的人口结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大龄劳力、妇女、少量青壮年以及在农村城市两边跑的流动人口承担了生产的任务,很多流动人口并未从农业生产中真正解放出去,农业生产的主体仍然太多,生产规模无法扩
大,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另外,常住劳动力中劳动能力较差的人数占大多数,这样的劳动力结构也是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以及现代化水平提升的。
正所谓“厚积薄发”,人口老龄化、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农村人口加速转移将还上过去欠下的“账单”,农村人口减少会“后半场加速”,我国未来从农业1.0到2.0的进程大概率会很快完成。
小农经济的减少为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而当规模化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后,其内在的规模经济将趋势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土地的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微观基础,只有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农业人口的不断迁移,才能使农业不断吸纳现代工业生产的物质装备,才能使科学技术在农业中不断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机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力才能得以更有效地利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才有加快的可能。
一个通俗的理解就是,地大了,农民照顾不过来了,这个时候把科技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会产生额外的效益。
而当更多的物质和服务进入到农业生产时,规模效益就会不断发酵,从而加速规模化,不断把劳动力排除出去。
当前我国每个农村劳动力的平均耕地占有量约为6亩左右,假定每户3-4个劳动力,则平均每户的耕地数量为18-24亩。
根据我们测算,到2025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均耕地面积有望达到26.87亩,每户3-4个劳动力,则平均每户的耕地数量为80-107亩。
所以,到2025年全国平均耕种规模可达到农业2.0的标准。
⑤黑龙江农业规模化走在前列,初步达到农业2.0
东北地区(三省一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在农业规模化方面也领先于其他地区。
从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来看,东北地区市全国平均的3倍。
而黑龙江省更是在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人均售粮、人均粮食都居于东北主产区中的第一位。
黑龙江省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倍,按当前全国户均耕地面积测算,黑龙江省户均耕地面积约为80-105亩,当前已经初步达到农业2.0的标准。
重塑农业生态圈
围绕农业生产,整个农业产业链包括农资供应、农业金融、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
在这个大的产业链条中,物
质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贯穿其中,当前流动模式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信息逐级交互。
信息只有上下两级交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深 行业 分析 报告 精品 修改 版本 农业 互联网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