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常识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6441737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10KB
阅读理解常识Word格式.docx
《阅读理解常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理解常识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5、小说情节四部分:
A、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C、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6、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7、文章的描写人物时运用的描写方法有:
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对话)、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
反映作品主题。
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8、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9、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品质、烘托人物某心情、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
10、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11、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2、常用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
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
悬念,联想,想象,象征、烘托、对比、类比、比兴、点面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借物抒情、、衬托(正衬、反衬)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以小见大,渲染、动静相衬、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照应前文、,卒章显志,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强化思想感情。
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
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
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反语(反讽):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
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
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
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1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化无形为有形。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
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
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
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双关:
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术语有侧面烘托衬托(烘托);
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4、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
揭示主题;
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15、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6、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
1)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统领全文;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17、中间句段的作用:
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引出全文关键词衬托
烘托铺垫蓄势反衬详略结合,充实内容埋下伏笔
18、.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点明中心(散文),论画龙点晴,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总结全文,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
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19、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
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可信;
感;
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20、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物品(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1、找线索的方法:
看标题;
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寻找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
抒情议论句。
22、概括内容:
主人公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3、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特色,修辞);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24、找主题句的方法: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25、记叙文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2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27、段意的归纳
(1)摘句法:
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
28、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29、词语能否置换
①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②.形容词: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③.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0、词序能否调换
不能。
因为:
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31、、筛选整合型题目常见的命题形式: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
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
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32、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
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
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①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
开头结尾的策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
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3、词语理解型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
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34、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
揭示警策句的哲理;
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
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
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35、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6、新闻的结构:
一般包括标题、导语(新闻的第一句或第一段)、主体、背景、结语。
(拟标题:
人+事+结果)
37、新闻的特点:
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38、四种文学体裁: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39、语言运用三原则:
简明、连贯、得体
40、(注意)
(1)记叙性语段的表述方式往往是:
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议论性语段的表述方式往往是:
论证了(阐明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3)说明性语段的表述方式往往是:
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议论文阅读技巧
1、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
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2、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道理论据:
(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
×
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论据和论证的作用:
证明该段的论点
3、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作用:
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
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
4、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5、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
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6、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从位置上找:
Ⅰ标题;
Ⅱ开篇;
Ⅲ中间;
Ⅳ结尾。
7、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②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8、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
①引论(提出问题);
②本论(分析问题);
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9、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0、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说明文阅读指导
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一)、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二)、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引用
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
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
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
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
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
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
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
总之不拘一格
古诗词阅读技巧
总结这几年的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设题的角度,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析语言,想画面,悟感情,辨技巧。
1.析语言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
2.想画面根据诗中的某句或句中的某词,展开合理想象,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一幅画面。
(1)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记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理清画面展开的层次顺序,选用恰当的修辞格,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3.悟感情
(1)感情基调:
迷恋、忧愁、愁苦、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沉郁、欢快、风趣、平淡。
(2)常见主题: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
(3)不同诗歌类别的不同感情:
边塞征战诗——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
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
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
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
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这首诗(或诗中某字、某词、某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纵观全诗,仔细体会,结合上文所列基调仔细斟酌。
(2)从诗歌中找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句,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用什么方式或手法抒发情感的。
(4)这种情感对于主旨的表达有怎样的好处。
4.辨技巧表达技巧:
包括常见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方法等。
(1)抓总体,抓典型,其余可稍作一提,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阅读 理解 常识